APP下载

基于官、民意识互动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2015-11-23■陈

剑南文学 2015年14期
关键词:史官藏书文化遗产

■陈 双

基于官、民意识互动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陈 双

当前正掀起文化遗产保护高潮,然而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经验,中国古已有之。在历代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多重主体意识,本文的假设是:历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是在不同群体间不同意识的相互交流下形成的。运用文献研究法,考察了历史上不同时期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倾向,梳理了历朝历代官方和民间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得出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是官、民互动的产物这一结论。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纵观历史,人们大多关注史书的编撰,而不似西方注重观念的演变。当我们带着观念的视角探讨几千年前我们的先辈是以什么样的认识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存?官方的认识与民众的认识又有哪些不同?我们会思考,在各自的观念下,官、民分别采取了何种措施?他们之间有无互动?并最终形成何种制度?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理清历史上保护文化遗产的两种主体的经验,并为今后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1 不同阶层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互动

1.1 官方意识:以维护统治为主

早在黄帝时期官方便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史官仓颉的设置即是证据。然而,历代帝王保护前朝或当代的文化遗产多半是为了维护其统治,秦始皇好刻石,以章始皇之功德,安稳民心;秦汉之际,官方注重历史经验借鉴,刘邦在马上得国家,却不能在马上治理国家,要陆贾总结得失之因,以服务于新王朝的建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乱世特点使得各国注重维护其正统,孙吴修《吴书》在于记录“大吴受命”,孙权之“元功”和“当世之盛美”;西魏柳虬上疏曾曰:“古者,人君立史官,非但记事而已,盖所以为鉴诫也,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彰善瘅恶,以树风声”,官方通过记录帝王和臣子的过恶来约束他们的行为,以达到统治长久的目的。至于唐代以来,经济文化的繁荣使得官方更重视识前古、鉴将来,唐太宗为治世太平“欲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其间整理了大量前朝史料。到明清,朱元璋“命有司博求古今书籍”、清代皇帝多次赐书于书院与组织编写全书,皆以保存历史文化典籍和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1.2 民众意识:以提升精神为乐

民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多来自于他们本身的激情与信念。先秦时期为宣传自己的政论主张,“士”阶层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开始自觉地收集和整理典籍,以作讲学论道之参考。孔子著《春秋》、设私学,首开私人保护文化遗产之风,其意在“整齐官府之旧典,以下之于庶人”;汉代司马迁以超越其职位的热情与毅力写下《史记》,是欲稽其成败兴衰之理以维护汉家皇统;在繁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利用史书来发表本阶层的社会主张。宋代欧阳修私修诸书,主要为个人嗜好,精神寄托。除了少数官员士子以除职迁官为目的外,宋代以来许多家庭将书籍作为家产遗后,他们都认识到:“积财千万,不如藏书”,在这之中,他们享受到精神上的悠逸情趣。“读未曾见之书,历未曾到之山水,如获至宝,尝异味,一段奇快,难以语人”,乃明代藏书家谢肇制的藏书情趣。还有明朝遗臣,将故国之情放之奋笔疾书和瀚海典籍的整理。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背后,他们都有着较高的精神信念支撑。

1.3 官民意识互动:国家利益与个人志向的互动

在历代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以维护统治为主的官方意识和以提升精神为乐民众意识存在互动,主要表现在官方和民间上行或下行的意识互动以及地方精英层次的缓冲作用。其一,民众欲中举而读书、藏书,藏书是士人独善其身的根本,他们将藏书作为遗产遗后,明成祖则称:“士人家稍有余赀,皆欲积书,置书不难,须常览阅乃有益。凡人积金玉欲遗子孙,朕积书亦欲遗子孙。金玉之利有限,书籍之利,岂有穷也?”其二,清代张伯行具有朝廷命官与理学家的双重身份,他建立书院,既有执行朝廷旨意进行教化的目的,又体现了个人的学术取向。此外,省会书院连接中央国子监和地方州、府、县学,在京师和地方官学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其培养的人材具有自我发展和“备朝廷任使”的双重目的。

2、不同阶层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互补

2.1 官方措施:重制定制度与组织集体活动

上古结绳记事,商周则分置左右记言记事,按照岁时月日记事等,开创了记录的传统。秦灭六国后,接收各国图书典籍,汇成《战国策》,在巡游各地时立石刻辞记述了秦朝多层面的史实。官方在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中,以制度与集体活动为主,如:隋置职员,使资料以每季为卷,送付史官;两晋的起居记注,登录年月日、部门、官衔、事由、及皇帝召册等大致内容,并将有关文书原件造册归档;官制中佐郎职知博采,正郎资以草撰;为了编修国史,唐朝官方除规定起居注、时政记等皇家记注材料定期移送史馆外,还制定了“诸司应送史馆事例”;后唐史馆广泛收集四部群书,建立了奖励制度;宋朝有日历制度,日历不至讹失,这些皆为官方制度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在集体活动方面,吕不韦曾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著作,以综合百家之长;汉皇帝向往“上古之治”“诏诸儒讲五经异同”;晋武帝时组织了大规模的官府藏书整理活动;西晋等朝代还设置了专门的官府藏书楼,并时常召集士子编写于此。

2.2 民间措施:关注藏、传与刻印

较之官方,民间私人财力薄弱,自身拥有的能力有限,他们多采取廉价、贴近生活的措施来保护文化遗产。首先是藏,史料记载山伟:“尔朱兆入洛,官守奔散,国史典书高法显密埋史书,故不遗落”;秦焚书其间民间私人藏书的私密庋藏,将大量禁书藏于夹墙、地窖、山洞等处;孔鲋所藏直至“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时才被发现,正是由于民间的藏书,才为古文化典籍的流传保存了宝贵的火种。其次是传,传有四种:战国时期策士游说各国,为口头传;孔子编教材,设私学,为教育传;十六国时,北凉与南朝宋开展交流、互赠书籍,为政治传;明代建宁形成全国仅有的卖书集市,“书市比屋,皆胃书籍,天下客商贩者如织”为商业传。不管是哪种,都增加了文化遗产的扩展面,使更多人加入到保护文化的事业中。再次是刻印,明清时,兴刊刻之风,桂章、吴炎二人“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另有不少藏书家又是刻书家,把大量的珍本秘籍公诸于世,化孤本为复本,变独家收藏为众家收藏。

2.3 官民措施互补:国家与个人制度、财力的互补

官方的制度保障和财政雄厚,保证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延续,而民众则在“夹缝中”弥补了官方保护的不足,在太平中增益官方所忽略的保护内容,在乱世里存续可能湮灭的文化典籍。如:官方重视政治军事,记录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民众关注经济文化,将社会底层的典型人物,诸如游侠、刺客以及具有某种特技、专长者入传;太康二年,民众从冢中发现竹书,后为官府收得,晋武帝令官员“校缀次第,寻考指归”,并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把竹简上的古文过录转写下来;明代刻印时兴,洪武元年官方免书籍税,刺激了私人出版业的发展,使大量文献资料得以流传;秦初民间私人藏书的私密庋藏为汉武帝时为充实宫廷藏书、收罗天下图书的主要对象;秘书监尉瑾征集私人藏书“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藏书近万卷者不乏其人,任日方家“卒多异本”,凡官家不藏之书,皆“就其家取之”。

3、互动、互补之下形成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及其影响

3.1 史官和史馆制度

自黄帝设史官以来,夏有太史令、内史等官掌管典籍,殷有史、大史、卿史、作册等史官书写和保存,秦有博士充当历史顾问,汉有秘书监典掌图书和著作,魏明帝时形成正式的史官制度。史官从巫祝出,至春秋战国吸取民间重人事的特点,于秦汉时凸显其记事职能,更重视历史的记载、史料的搜集,致两汉其间天官和史官的分道扬镳。至北魏,官方设专职修史人员:著作郎,掌中外三阁经书,校阅脱误,经南北朝,私人修史成高潮。就机构而言,从太史寮到兰台、著作局、北齐史馆,最终唐朝形成史馆制度,官方在硬件上为修史人员提供了绝好的藏书和书写场所,保证了史书的传承和延续,民众则在软件上提供了人才来源,唐朝史学的繁荣和经济文化的兴盛概因于此。受其影响,随后的宋朝史学机构甚多,形成体系,元朝设三馆同时编写史书,明清修史之风更是盛行,史官和史馆制度维护了中华文化的延续。

3.2 藏书和书院制度

中国古代藏书始于商周,商开始藏用甲骨文编撰的书籍;西周至战国是官府藏书楼形成的奠基时代,因经济文化开明,私人著作涌现,形成天府、盟府等藏书之所以及职官:《史记》载“老子为周守藏室之史也”;汉初,萧何收藏从民间得来的律令图书于石渠阁,后建天禄阁,《汉宫殿疏》云:“天禄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汉成帝时,刘歆等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国家藏书总目录 《七略》,为图书收藏提供便利;西汉时藏书制度形成。三国至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发展阶段,官方极力收集藏书,民蔡文姬就曾应曹操之请,“缮书送之,文无遗误”。唐朝时由于经济文化发达,促进了藏书的发展,官方修建了诸如崇文馆、集贤院、弘文馆等当时著名的藏书楼,最终形成书院制度。随着书院的发展兴盛,元代在宋代基础上有所发展,不少州、县学都有明确的藏书记录。书院历经宋、元、明、清数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清政府下令书院改制为学堂止,承载了古籍的保存与传布工作。

3.3 采诗和采风制度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对文化表现形式的搜集、整理和传习,而正真深入到民间的当为兴盛于西周的采诗制度。官方派出官吏,周览四野,搜集田间市井的歌咏呈交给宫廷乐师以及天子,通过“活态”反应民情民风,领悟自身施政得失。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五年一巡狩,觐诸侯,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官方通过“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在列者献诗”、“瞽献曲”、“瞍赋矇诵”等多种途径,让这些民间的政治诉求成为官方施政效果的晴雨表。唐代中期以后,更自发的、原汁原味的“采风”出现,民间有志之人到乡村城镇搜集民间叙事、民歌、谣谚、戏曲等民间文化,到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一些学者发起成立“歌谣研究会”和开展搜集民间歌谣的活动,采风已成为民间保护文化在遗产的方式。

4、结论

总之,不同阶层意识出发点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但通过双方的互动,最终形成了定制。双方各优势的互补,确保了中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使得中华文化生生不息。这些也为今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借鉴。

(上海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史官藏书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伦明藏书思想比较研究
小毛驴藏书
Tough Nut to Crack
秦汉时期史官制度与文化分析
尊严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用生命去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