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愤怒的葡萄》为例谈斯坦贝克的左翼文学思想
2015-11-22■童彦
■童 彦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也在美国不断扩大,作家们开始关注社会、关注政治问题,用他们的笔触抨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因此,他们的作品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左翼文学也随之兴起。这一时期文学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以社会问题为题材,目的在于批判时政,揭露社会的阴暗面。迈克尔·高尔德的《没有钱的犹太人》(1930)、亨利·罗思的《称它为睡眠》(1935)、多斯·帕索斯的《美国》三部曲(1930—1936)、詹姆斯·法雷尔的《斯达兹·朗尼根》三部曲 (1932—1935)和理查·赖特的 《土生子》(1940),分别反映了二三十年代犹太人、工人和黑人的斗争、赖斯(ElmerRice,1892-1962)的《加算器》(The AddingMachine)反映资本主义社会把人变成机器的奴隶、奥德滋(CliffordOdets,1906-1963)的《等待老左》(WaitingforLefty)以罢工斗争为题材,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然而,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的《愤怒的葡萄》(TheGrapesof Wrath)则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这一时期左翼文学作品的典范。该小说通过俄可拉荷马州佃农乔德一家被迫背井离乡去西部谋生路的故事,反映了经济危机期间广大农民阶级的悲惨境况,暴露了美国社会和经济制度弊病。
一
约翰·斯坦贝克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是他的代表作。斯坦贝克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在加州的乡村长大,他小时在自家的藏书中接触到了大量欧洲文学作品,培养了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斯坦贝克从小就体验了各种体力劳动,他在小学时就在附近的农场干活,中学毕业后做了一年的助理药剂师,大学时在牧场当工人。对于劳动生活的体验以及对于农民、工人阶级等底层社会群体的接触,为他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最原始的素材,也为他今后作品中对当时社会中农民被惨无人道的剥削和压迫的悲惨命运的无情的批判与辛辣的讽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者最初曾创作过《金杯》等几部历史传奇小说都未获得成功,斯坦贝克转而开始描写他最熟悉的底层社会生活,这一转型也使他不知不觉地融入到了左翼文学的创作潮流之中。他开始文学创作的时候恰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他所有的文学几乎都以经济大萧条和加州为背景来创作的。1937年初,斯坦贝克对背井离乡逃荒到加州的农民进行走访,他还只身一人去俄克拉荷马州,同那些被驱赶出自己家园的农民一起逃离干旱的灾区。经过十几天的长途跋涉后,作者和这些逃难的农民一起在加州采棉花、摘水果。他亲眼目睹了那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西迁运动,而且亲身体验了那些流离失所农民生活的辛酸。1939年,作者成功地完成了《愤怒的葡萄》的创作,这部经典的作品以它对当时社会真实的写照和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在最底层人强烈的义愤而震撼千万读者的心,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也引起了轰动,改变了加州农业工人的悲惨命运,《愤怒的葡萄》被誉为是当时美国社会一部波澜壮阔的伟大史诗,是美国这一时期左翼文学作品的典范。
作者以真实的笔掉,详实而生动地展现了美国历史上那段令人无法抹去的特殊时期,真实地暴露了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农民阶级所遭受的生活苦难。小说以犀利的笔锋,对美国社会的种种黑暗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讽刺,向读者真实展示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历史必然性。小说饱含美国农民的血泪、愤慨以及群众斗争。小说讲述了乔德一家的生活经历,又展现了席卷整个国家的经济大萧条,同时,小说从侧面阐释了饥饿是如何转变成愤怒的,又展现了人们的认识是如何从“我”转变成“我们”来反抗压迫阶级的。这种巧妙的结构使得小说具有史诗般的宏大和交响曲般的磅礴气势。该小说被公认为是一部美国现代农民阶级为生存而斗争的伟大史诗,也开启了美国左翼文学思潮的先河。
二
作者描写的乔德一家是西部逃荒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户人家。乔德一家被“拖拉机”赶出世世代代耕种过的田地后,变卖掉家中的一切财产,换来一辆破旧汽车,载着一家十几口人向西部逃荒。在途中年迈的老人相继病逝,年轻的有几个失散。最后到达加州时,全家就剩下八人,处于贫穷无业的境地。小说还生动描写了这些孤苦无助的农民互助互爱的精神。素不相识的他们只要走在同一条逃荒路上,就产生了共同的语言,就可以得到彼此间的接济和支援,他们的阶级觉悟在不断提高。
“愤怒的葡萄”之“愤怒”表明了斯坦贝克的立场。对于浸泡在苦难中的人来说,唯一改变现状走出绝望的方式就是愤怒,因为“只要恐惧能变成愤怒,那就永远不会泄气”。小说中重点描写的三个鲜活的人物,显示出农民身上的“闪着一股越来越强烈的怒火”。凯西是一个牧师,跟随乔德一家逃亡到加州,他在大批农民逃难的形势下,思想也在不断变化。他被捕入狱之后,懂得了只有团结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最后,他成了一个罢工的组织者,教育新老工人团结起来,警惕资本家的分化瓦解。他所宣传的道理、表现出来的英勇的行为使许多人受到教育。凯西的思想实际上是斯坦贝克的独白,这个在故事开始便已抛弃了上帝恩泽的牧师,最终意识到“一切乱子都是穷惹出来的”,他明白了穷人必须联合起来斗争的必要性,并身体力行地揭发警察破坏罢工的阴谋。
小说中另外一个主要人物乔德也蹲过监狱。出狱之后,他随家里人西迁。他英勇顽强,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凯西被警察活活打死后,他却帮凯西报仇打死了那个警察。几次斗争后,他得出胃出一个真理:“其实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灵魂,只拥有大灵魂的一部分”。最后他走上凯西的道路,声称“凡是为了生存而斗争的地方,都有我的存在。凡是有警察打人的地方,都有我在那里……”。乔德的母亲虽然是一名家庭主妇,却表现出了劳动妇女无私的高尚品质,她经常帮助比他们更饥饿的邻居的孩子。这位母亲是位很伟大的母亲,她不仅能经常为别人着想,而且具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她劝说乔德不要一个人去对付警察,要运用集体的力量。乔德打死警察准备逃跑时,这位母亲坚决支持他。她认为穷人的路只会越走越宽,她坚信他们所做的事都是为了朝前走。斯坦贝克通过这三个人物形象充分地表现了从“我”到“我们”的转变后,反映了美国一代破产农民阶级是如何向工人阶级转化,敢于同一些邪恶势力进行斗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社会的繁荣由于经济危机而急转直下,进入经济萧条时期。经济的崩溃使很多人不得不离开自己得家园到西部谋生。《愤怒的葡萄》正是以经济危机时期中部各州农民破产、逃荒和斗争为背景来创作的。中部各州农民负债累累,土地被没收,他们无家可归,不得不西迁,想在加州寻找出路。但是,加州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等待他们的依然是饥饿和失业。那里的农场主和各种地方势力横加勒索和迫害他们,农场主疯狂摄取利益,对劳动人民没有丝毫的同情心。
三十年代的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不安、生存处境艰难,为左翼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斯坦贝克开始用自己的笔来抒发来自内心的澎湃,而这种饱含激情的批判,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他文学创作的灵魂与主流。因此可见,在思想内容上,左翼文学表现的是人们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正,同情社会最低层人的悲惨命运,反应美国人民要求改革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强烈呼声成为当时的文学主流。作为大时代场景的真实记录,作为对社会生活深刻的洞察,左翼文学体现了一个特殊时代作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斯坦贝克的作品,一方面是在人道主义思想的支配下对人性的呼唤,对人类真诚质朴情感的赞颂,另一方面是在悲悯化作“愤怒”时体现出的激进和左翼倾向。
三
综上所述,《愤怒的葡萄》一书抒发了作者一种激进的革命思想:美国人民必须发动一场能改变其意识的思想革命,抛弃私欲,齐心协力地拯救自己的灵魂和自己的国家。这种观点能被美国大众接受的原因在于它是能使美国广大中产阶级感到刺耳的暴力革命的理论和言词,是根植于美国思想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中。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境况、暴露了美国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弊端。该作品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不久跃居全美国畅销书榜首。不仅被改编成电影,而且被翻译成各种文字,中文译本也在1941年出版。这部作品也被左冀评论家称赞为“革命的小说”,像三十年代涌现出的许多社会抗议小说一样,该书揭露了美国现有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下存在的各种弊端,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暗示了社会革命即将爆发。小说的开篇,作者就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来描写生物界的自然变化,实质上是在暗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小说第一章里俄克拉何马州的玉米在风暴的袭击和干旱的恶劣天气环境下被连根拔起,第3章中乌龟驮着一穗“野燕麦”跨过马路,把“三颗燕麦籽”掉在地上,又碰巧让泥土盖住了这些种子。其实这些都是作者运用的 象征意象,这些寓意明显的象征意象表明旧制度走向毁灭,新制度即将诞生。他认为新制度是根植于美国的革命和文化传统,而不是一般左翼作家所宣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他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颂歌 《共和国战歌》中的词句“愤怒的葡萄”作为小说的标题,表明它是革命的作品,是一场爆发在人们灵魂深处的思想革命,也是美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他看来,要想改变社会,首先必须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就是要改变作为美国社会根基的私有制观念,因为私有制是导致经济大萧条和人与人之间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根源。
《愤怒的葡萄》向读者呈现了一幅背景广阔的美国社会三十年代破产农民苦难历程和革命斗争的真实画面。小说以犀利的笔锋对美国社会种种的黑暗进行了讽刺,对美国现有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进行了批判和揭露。它是一部革命的作品,是左翼文学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