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托尼·莫里森研究综述
2015-11-22刘玉双
■刘玉双
近年来中国托尼·莫里森研究综述
■刘玉双
本文通过整理近年来我国关于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评论及研究,总结出近年来国内对托尼·莫里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黑人文化与西方文化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美国文化冲突中黑人文化及黑人民族意识、托尼?莫里森的女性视觉等方面,同时说明了国内学者对莫里森的研究主要从叙述学、语言研究、修辞以及翻译等方面进行的相关学科研究,或从宗教、艺术观、美学观、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的跨学科研究。
引言
托尼·莫里森,1931年2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附近的罗伦镇,是著名的非裔美国黑人小说家,也历史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她在创作中坚持不懈地思索非裔美国黑人特殊的文化身份问题,不仅揭示出美国黑人安身立命于性别、阶级、种族三重世界的复杂处境,对世界文化和文学缠身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对托尼?莫里森的作品译介出版较少,但对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及理论的研究颇多,主要集中于黑人文化与西方文化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美国文化冲突中黑人文化及黑人民族意识、托尼?莫里森的女性视觉。同时,一些学者从叙述学、语言研究、修辞以及翻译等相关学科展开了研究。
1、黑人文化与西方文化对托尼?莫里森文学创作的影响
有6位学者专文论述黑人文化与西方文化对托尼?莫里森文学创作的影响,提出莫里森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语境是西方经典文学传统与黑人族裔文化结合的历史语境,其创作中既有继承的一面,又有开拓创新的一面。莫里森坚定地书写黑人文学,始终坚持黑人文学创作的精髓,探索黑人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世界,但又并不仅仅局限在种族和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专门论述黑人文化对托尼·莫里森文学创作影响的文学作品共有16篇,学者们从总体上阐述了非洲文化特色、黑人口头文化传统、黑人文化变迁以及黑人的历史特色对托尼·莫里森文学作品的影响,论述了莫里森小说对黑人“口头传统”的艺术活用、其作品中所体现的对黑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族裔文化语境以及植根于民族性的个性发展。一些学者专文讨论了莫里森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后现代主义特色,指出莫里森将西方现代主流文化思潮与黑人民族文化传统融合在一起,并运用了叙事的模糊性、戏仿和元小说技巧等后现代的叙事技巧。此外,一些学者论述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女权主义思潮和精神分析学说等对莫里森的小说创作的影响。
2、美国文化冲突中黑人文化及黑人民族意识
国内学者们围绕着文化冲突中黑人文化及黑人民族意识,发掘了莫里森的文学作品所体现的黑白文化冲突中的黑人民族意识、黑人的文化身份、黑人家庭的特点以及对历史的反思。有11位学者阐述了异质文化侵蚀下黑人的民族意识以及双重文化对黑人灵魂的冲突,主要包括美国黑人在白人文化下的迷失和探索、种族意识的嬗变与重建、种族同化与回归、寻找民族之根、黑人从自我迷失到自我建构的主体意识的成长。16位学者讨论了托尼?莫里森文学作品中的黑人文化身份,揭示了多重文化对峙下黑人文化逐渐被白人文化渗透的现象、黑人在双重文化压迫下寻找自我身份并回归民族传统的旅程。有4篇论文阐述了小说中的复杂黑人家庭关系,通过分析种族歧视下的黑人家庭结构及生存状态,指出种族歧视对传统父权制家庭的不良影响,分析了黑人自我否定的过程以及由此导致的种种悲剧。此外,有学者们指出莫里森在现实主义基础上通过把被遮盖的历史置于现实的场景中,再现在文化语境变迁中美国黑人真实的历史。
3、托尼·莫里森的女性视觉
学者们在莫里森的女性视觉方面主要围绕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主义、女性自我寻找等方面来论述。莫里森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数是女性,其中半数以上是母亲,有21位学者通过分析莫里森笔下典型的女性形象及其各自的命运,揭示了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以及主人公采取的妥协或反抗。其中,有7位学者分析了莫里森作品中的母性形象,论述了自主选择母亲角色以及被社会强加母亲角色的这两类母亲形象以及莫里森在对传统杀婴母题小说艺术的继承和重构。有10位学者分析了莫里森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观念,指出莫里森虽然围绕着种族与性别两大主题进行女性主义题材进行书写,但在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经历了反映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两个阶段之后,开始通过朱尼尔等叛逆的黑人新女性来塑造出敢于实践自我价值的黑人女性形象。有6名学者探讨了莫里森作品中体现的女性自我寻找过程,分析了莫里森笔下一些美国黑人妇女在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寻找自我之路、文化冲突下黑人妇女成长的困惑以及黑人妇女寻找自我的形象。有学者指出,莫里森笔下的黑人妇女的自我寻找形象可以将黑人妇女分为悬挂的女人、同化了的女人、刚独立的女人、解放的女人等女人形象。
4、从叙述学、语言研究、修辞以及翻译等相关学科进行研究
关于托尼?莫里森小说的叙事手法,共有17名学者解读了莫里森独具特色的后现代叙事方式,指出她在小说中分别运用了叙事的模糊性、戏仿和元小说技巧等后现代的叙事技巧,并通过各种叙事手法将种族问题与社会、文化、历史、政治等问题联系起来。有6位学者针对莫里森小说中的语言展开研究分析,指出莫里森在作品中注重语言中的音乐元素,如重复、拟声和格律等,并通过词汇、语义、语法和书写偏离建构了一个独特空间。有20位学者对托尼?莫里森小说运用的意象、象征、互文等修辞手法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小说中诸多寓意深刻的修辞手法所体现的含义和所赋予故事的优美的叙述语言。其中,有两位学者研究了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替罪羊”形象,指出莫里森对这些“替罪羊”的赎罪作用进行了隐喻性改写,目的是用来戏仿白人文化的排异性。此外,陈法春根据莫里森作品中的人物命名方式,指出人物的姓名暗示他们的命运,应根据每个名字相应的文化内涵,灵活多变地采取音译、意译、转译、加注和不译等不同方法处理。
5、从宗教视野、艺术观、美学观、心理描写等跨学科研究
一些学者通过宗教文化的角度对托尼?莫里森进行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魔幻现实主义方面,认为托尼·莫里森吸收了拉美当代文学的特点、借鉴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以非洲民间传说展开故事情节,通过魔幻世界的折射间接地反映了黑白冲突的病态社会。有9名学者从崭新的角度分析了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艺术性,阐述了黑人音乐在小说叙事中的成功运用,认为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引入了童谣和爵士音乐技法,具有诗歌的韵律与节奏,使小说自始至终都回荡着音乐的旋律和声音。此外,有的学者从人物心理角度入手,从两性意识、精神分析、虚幻中的自我意识等方面对莫里森的作品进行研究。有7位学者从两性关系方面入手,探讨莫里森对性别歧视、女权运动、民族文化的生存和两性关系问题的独特见解,认为莫里森试图通过两性的二元对立实现黑人主人公的自我价值。有10位学者从精神分析入手,对主人公的思想行为进行精神分析,探讨人物的悲剧根源及作品的主题意蕴。
结语
总之,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托尼?莫里森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并能结合当下语境解读出其作品中的现实意义,体现出中国学者对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的主体性,凸显出国内学界对于外国文学较强的认知和接受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学者对于托尼?莫里森的认识将会愈来愈全面,研究内容也会愈来愈深刻。对于莫里森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在对其所有作品的翻译和介绍以及本土意识方面还有很大发展余地,更多的研究可以从跨专业的领域展开,同时,比较研究也有很大的前景。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