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州行吟
2015-11-22张怀理
■张怀理
绵州行吟
■张怀理
远眺越王楼
从我办公室的窗户看过去,目光总会和越王楼不期而遇。窗户的方框,恰如照片四边的线条,包围住这一帧画图,实在是美到极致。恰有嘉来华庭和富临外滩两座高楼作为近景,越王楼又是自觉地退到稍远,这幅图画就有了纵深。越王楼在图画的深处,挺拔直立,写意巍峨。越王楼的身后,是蓝天白云,越发映衬了建筑的潇洒。
一直都想走到近处去,和越王楼有个零距离的接触,但总未成行。不是没有时间,只是听信了距离产生美这句话。怕真去了,有了究竟,会损坏观看图说话的兴致。有个夜晚,我来办公室加班,偶尔从窗户看去,只见亮化了的越王楼金碧辉煌,光芒四射。近处的两座高楼有如两道开启的幕布,越王楼挺立中央,如独唱的男人,风流倜傥。远眺越王楼,真的很美。
我是有些孤陋寡闻的。早年来到绵阳的时候,隐隐听说过“越王楼”这三个字,但以为说的别处风景,就未往心里去。直到后来重建越王楼,仍然不知该楼为何物。问了一些人,都说不知道。后来一个文化人告诉我,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啊,难道你不明白?我想了很久,百思不得其解。那个勾践,怎么会来绵阳,难道是出差?就是出差,三天两头就回去了,在这里会有什么建树呢?直到从窗户看过去,那里有了脚手架,有了工人的忙碌,我还是一头雾水。我也许就是个笨人,知道铁牛广场的铁牛,知道西山公园的蒋琬,甚至知道富乐山的三国故事,知道平阳汉阙的来历,就是不知道越王楼。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我,越王楼是古代四大名楼之一,杜甫的“绵州州府何磊,显庆年中越王作”和陆游的“图画越王楼,开缄慰别愁。”都是说的这里,我才大吃一惊,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困惑。
原来这座楼是唐太宗的第八个儿子修建的。这个人的名字叫李贞,时年任绵州刺史。李贞不是皇后嫡生,自然在京城没了位置,多处挪动,后来做了绵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据说李贞借鉴了洛阳、长安等地楼宇的修建方法,历时三年,耗资50万银两,把个越王楼修建得巍峨挺拔,富丽堂皇。遥想当年的李贞,也是够辛苦的。车马劳顿,外出考察,画图描像,临摹丈量,该有多么刻苦。也有遴选精英,规划设计,招揽工匠,大兴土木,该是多么仔细。还有监督视察,奖勤罚懒,催促进度,昼夜不怠,该是多么认真。楼是好楼,但也经不住战火缭绕。后来毁了修,修了毁,如此反复,历经唐宋明清。现在的越王楼,就是在古代越王台遗址上修建起来的。
我一直不甚明白,为什么在古代四大名楼中,唯独越王楼没有流传下浩大名声。耗资巨大,工期漫长,楼宇巍峨,诗文无数,怎么会落得连绵阳人自己也不知道这些历史呢。我也在想,李贞的这50万银两是哪里来的,靠自己的工资,申请上面的拨款,都有点说不过去。
据传黄鹤楼原来是个酒肆,为辛姓人家所开。辛家人是老实人,生意做得实在。一天来了一个道士,为感千杯之恩,遂在墙上画下一只黄鹤。这只黄鹤可以从墙上飞下来,翩翩起舞。后来围观者甚众,生意由此更好。过了10年,道士复来,曲笛吹奏,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据说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为“南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开始叫“岳阳楼”。历史上的诗人如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均前来登临览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阳楼名扬天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文学家范仲淹作了《岳阳楼记》,从此,岳阳楼更加闻名遐迩。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后来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写下了令在座宾客赞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王勃作序后,又有王仲舒作记,王绪作赋,历史上称为“三王文章”。从此,序以阁而闻名,阁以序而著称。
这也许才是道理。名楼总会有留名的缘由。黄鹤楼至少给我们传递了一种助人为乐和懂得感恩的信号。没有道士的乐善好施,没有辛氏的感恩戴德,或者就没有黄鹤楼。还有岳阳楼的将相同台,滕王阁的诗文浩荡也许都是留存的依据。而越王楼,一个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楼宇,总是撩不开历史的尘埃而被淹没。即或是文人来了,也难有激情和想象,应景地潦草几笔,经不住沉淀。纵观李贞这个人,除去帝王之后以外,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官员。虽有善射好骑的本领,有精通历史诗文的才干,但又偏听偏信,妒忌英才,贬退直言,是个典型的有才无德者。后来起兵造反武则天,兵败被困,自缢身亡。我想,那些银两,那些功夫,如果用在百姓的生计上,也许真正的楼宇就该是李贞的了。只是那楼宇不是李贞自己建造,而是后人所垒。那样,以李白、杜甫、陆游的才气,总会有华章流下来罢。从古至今,我们总是会走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一心想用垒筑楼宇来流芳百世。其实错了。战火纷飞,雷电风霜,薪火点点,地震隆隆,哪里就能够流传下来。我想真正能够流芳百世的的,莫过于那些捍卫江山的金戈铁马,莫过于那些打理朝政的爱民如子,莫过于那些毕生修养的端正品行,莫过于那些激情飞扬的诗意文字。
看来,越王楼只有远眺,才是上好的风景。走得近了,也就只是个喝茶品茗的好去处。泡一壶观音,邀三五好友,畅谈历史与人生,应该是不错的。
走近七曲山
从绵阳出发,过梓潼往北行,七曲山就近了。
七曲山的得名,不是山势有多弯曲,而是说的山脚下的潼江,绕来绕去,流连忘返,虽七折依然不肯离去。
最先涌入眼帘的,应该是七曲山的柏树了。这些柏树,远看绿荫蔽日,波涛汹涌,近看沧桑挺拔,刚直不阿。据说这些树都有自己的档案,是国家的保护树木。七曲山的柏树,又名张飞柏。据说当年张飞率兵从阆中出发,正值夏日炎炎,遂命士兵沿途栽树,用以乘凉。那些柏树植于路旁,于是疯长,就有了“早上栽树,下午乘凉”的话题。后来从阆中到梓潼的这条路,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翠云廊。七曲山或者是当年的驿站,所以柏树成林,蔚为壮观。
但是七曲山的闻名遐迩,不是因为潼江的流连忘返,也不是因为张飞柏的遮天蔽日,而是因为有大庙。史料记载,七曲大庙始建于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数代的修造和扩建,成为四川北部地区现今保存较好的一组结构颇具气势、体系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其实,大庙的出名,亦不是建筑的本身。之所以名震中外,还在于庙里的风云人物。如张亚子,如关云长。
七曲大庙里,有一尊财神,香火很旺。此神不是头顶乌纱帽,唇蓄八字胡,手托金元宝的那个老头儿。他是蜀汉王朝的大将军,刘备的拜把兄弟,姓关名羽,字云长。 三国里的关公骁勇善战,驰骋疆场,所向披靡,应是举武。但在七曲大庙里,他摇身一变,却成了财神。这也许就是七曲大庙的与众不同罢。关羽来了,骑的是千里赤兔马,提的是偃月青龙刀,蜀权的建立,云长功不可没.。关公是典型的国字脸,面色足赤,义字当头,十分男人,有别号“美髯公”。当年曹操落入其手,关公念其旧情,遂撒手放掉。有出京剧,名叫《捉放曹》,说的就是这件事。这样看来,关公是个有胆、有情、有义的人。
我想,关公如果没有儿时的月下舞枪,林中挥刀的这般苦练,没有少时读四书,背五经的这般勤学,他是一定没有资格和刘备之流谈论江山社畟的。所以,我赞同拜神莫如拜人的说法。神仙们说到底,是玉皇大帝的一纸委任状,招呼一个有点亲戚关系的爷们儿,去担任个职务,赚点人间香火。至于敬不敬业,胜不胜任,从不考核。只有活生生的人,经过了战争的考验,大家认同,顺乎民意,那才可靠。可以这样说,神给予的,那是施舍,人给予的,才是精神。 况且,财富不是那个手拿元宝的老汉儿所能给于的。大家都伸着手,他能有多少?财富是靠自己的奋斗得来的。而奋斗,就要有本领,有能力,有知识,有才华。此外,还要诚信,讲义气。所以,让关云长管理财政,是恰到好处。
七曲大庙里,香火最旺的,莫过于文昌帝君。文昌帝君的拜者如潮,不是他的个子有多高,也不是他的吨位有多重,而是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关于文昌帝君的传说,版本颇多。有人说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文曲星,有人说是越西彝人张亚子。我是信其后者的。在人们的传说中,张亚子身上也不乏传奇色彩。据说张亚子的出生,是血虫化为金蛇,金蛇进而化作肉身。还传说张亚子就读于蜀都之时,是个走读生,来回骑的是观音菩萨显灵送的一根竹竿。那竹竿只要被亚子往胯下一夹,就变成了一匹长着鹿角、马面、驴身、牛蹄的四不像奇兽,后来人们把这匹奇兽叫做驴特。张亚子在蜀都,拜了众多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先生为师,勤学苦练,获益匪浅,学业突飞猛进,在文赋诗词、音乐、建筑、医药等方面造诣都很深。后来张亚子的母亲戚氏屡遭仇人迫害,为躲避仇家,张亚子从越西出发,准备到长安投奔好友姚苌。途径梓潼时,见民风淳朴,出产丰富,七曲山同故乡金马山神似,便决定在此定居,广行善举。再后来,张亚子帮助姚苌打苻坚,屡立奇功,建立了后秦。最后临阵战死,姚苌在梓潼为之立祠祭祀,称为张相公庙。据传,张亚子也是一个义孝两全的男人。他一生为解除百姓疾苦,以悬壶济世,行医治病为业。史书记载,有一年瘟疫横行,死了很多人,张亚子就按照《大洞仙经》里的疗法治病,把瘟疫治好了。七曲大庙里还有一个小庙,叫瘟祖殿。瘟祖乃文昌帝君的化身,他右手持如意,左手形似鹰爪。相传文昌帝君在敕法台曾降服五瘟,专司”收瘟摄毒、扫荡污秽“之职,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瘟祖虽然面目狰狞,但遮掩不住那颗善良的心和济世救人的美德。张亚子先生也是一个孝子。一次,其母生了脓疮,张亚子就用嘴巴把脓水吸掉,才让母亲好起来。还据传,张亚子的母亲被恶霸诬陷偷了他家的粮食而被拘押。为了救母,张亚子借邛海水作雨,水淹贪官,却把整个邛城给淹没了。因淹没了许多无辜的人,被罚为邛池龙,并深困热沙中,被海中小虫叮咬啮嚼,痛苦不堪,后遇文殊菩萨点化,皈依正道,才得解脱。
这些断断续续的线条,还是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勤奋、善良,仗义、孝道的好男人。尤其是这个男人还犯过错误,误伤过好人,后来改好了,很让人信服。虽然历史上唐玄宗封其为左丞相,唐僖宗封其为济顺王,元仁宗敕封其为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但这都不是人们膜拜的依据。真正为我们敬仰的,还是张亚子先生还未走上神坛的那些经历和品行。神仙也好,帝君也罢,只不过是人们对命运多难的敬畏,那也只能是敬而远之。只有从凡胎降生,有着喜怒哀乐,有着善良笑容,甚至是会犯一点错失的活生生的人,才会与我们有更多的感情联络与沟通,才会收到我们的敬重,从而去膜拜。张亚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走近七曲山,我才知道,这座山不仅是文化的、宗教的,历史意义上的山,更是哲学意义上的山。
回望报恩寺
回头望去,报恩寺高大巍峨。
在“地处边陲,界在氏羌”的四川平武,有一座“深山宫殿”,名叫报恩寺。
平武报恩寺的建筑,让人很震撼。这座明代建筑,据说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宫殿式的佛教寺院。整个院落坐西向东,沿一条中轴线对称排列。走钟楼,过宝殿,停钟楼,到阁前,一路飞檐走壁,一路金碧辉煌。由于完全仿照紫禁城而建造,又被后人誉为 “深山宫殿”。庙寺用清一色珍贵楠木建成,规模宏大,布局和谐,结构谨严,精美绝伦,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明初罕见之遗构”。据导游介绍,其大悲殿中用整根楠木雕成的千手千眼观音像,华严藏中的转轮经藏和泥塑蟠龙,以及遍布全寺的彩绘壁画,都是世间罕见的艺术珍品。
我在惊讶古代工匠的智慧技艺以及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同时,也对这座既似宫殿又如寺庙的建筑充满了好奇。说是寺庙,怎会和紫禁城雷同,说是宫殿,又怎么有那么多的佛教踪迹?还有那“当今皇帝万万岁”的牌位,是有怎样的背景?原来,这里有一个传说,为我们提供了解密的钥匙。
这里,原来是一座宫殿。相传,明宣德年间,时任龙州宣抚司土官俭事的王玺,进京朝贡,来到紫禁城。见其红墙绿瓦,飞檐凌空,金壁辉煌,好生惊讶。夜里,王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看着皇帝的銮殿,想到自己的土王府,天上人间,心难平衡。突然想起一句俗话:“山高皇帝远”。是啊,本官品虽不高,位虽不显,但占地理优势。在深山造一座宫殿,自己享受,有谁知道?于是,翻身起床,求京中好友,引见了建造紫禁城的工匠,重金相聘,带回龙州。
七年之后,一座小紫禁城在龙州平地而起。看到这座金壁辉煌的建筑,王土官心花怒放,倒背着双手,迈着四方步,俨然一个土皇帝,只差没有群臣山呼万岁了。
正得意,却走漏了风声,皇帝诏其进京问罪,并派钦差大臣调查。王土官慌了神,一纸密信,带与其妻。王氏夫人沉重应对,接到王玺密信,遂令雕工塑匠增制天王金刚,赶造观音佛像。还设立了“当今皇帝万万岁”的九龙牌位。那位钦差大臣亦是个等闲之辈,一路游山玩水,抵达龙州时,小紫禁城已摇身一变,成了庙宇。呈现在钦差大臣前的,是“报恩寺”三字金匾,威武雄壮的天王金刚,慈祥肃穆的千手观音。王氏夫人又以金银美女贿赂,钦差大臣享用之后,回朝竭力为王玺美言。最后,皇上赦了王玺死罪,又将“报恩寺”赐为“敕修报恩寺”。至此,深山宫殿摇身一变,成了报恩寺。
宫殿变寺庙,只这一个变字,就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和启迪。
据说,王玺原来是浙江的一个书生,因有学识和政绩,被提拔使用。王玺来到平武,这里盛产黄金,或得益于自己做生意,或得益于官场潜规则,于是有了许多的钱。钱一多起来,脑袋就容易发热,再加上大权在握,大脑就彻底膨胀起来。高高在上唯我独尊,把谁都不放在眼里,就要称王称霸。人啊,根正苗红是好事,学识渊博也是好事,有过一些善举更是好事。但是,切记不要把这一切当做资本,与生活讨价还价,无满足私欲。要时时修炼,做一个高尚的人。王土官的胆大妄为,还来源于“山高皇帝远”的信条。以为距离是信息的屏障,深山是证据的掩盖。所以,什么朝纲,什么政令,什么规矩,都可以不要。中国有句名言,叫做“慎独”,是说在越是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越是要谨慎,越是要管理好自己。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人生的崇高境界,成为有用的人。
王玺犯的是死罪。修金銮宝殿,算另立“中央”;想当土皇帝,是有篡权野心。这些都是杀头之罪。此案被摆平,说明了腐败的能量。钦差大臣是典型的腐败分子,公务在身,还一路游山玩水,耽误了取证的时机。到了地方,不作深入了解,不走访群众,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末了还收受贿赂,玩美女,敛钱财。这样调查,结果不言而喻。夫人参政是腐败的另一种表现。王氏平时的表现不得而知,但与丈夫串供,毁灭证据,向官员行贿,于法理都难容。
王玺能够逃脱法网,除了金钱的功能以外,还有一种贿赂,就是精神贿赂。说好听的,向上级表“忠心”。一句“当今皇帝万万岁”,把自己的罪行遮掩得严严实实。报恩,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做涌泉之报。但在私欲膨胀的人身上,这个报恩就变了味。而报恩,是官场最喜欢听的两个字。我们要明白,脸上堆满笑容的人,一定要对其提高警惕。那些“万岁”不离口的人,也许心里就充满了杀机。
报恩寺的建筑气势宏伟,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融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为一炉,集儒、释文化与民间传说之大成。这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物质财富,让我们后人引以为自豪。报恩寺的传说,故事婉转,人物活泼,绘声绘色。融政治,经济,文化为一炉,集法规,政令,纪律为一体。这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后人引以为思索。
回头望去,平武报恩寺,是一座建筑,是一篇传说,也是一个启迪。
闲话钟鼓楼
在绵阳城区,钟鼓楼是响亮地名之一。有人问路,回答总是钟鼓楼往前走,或者是钟鼓楼拐右行。钟鼓楼大抵是绵阳城区的一个坐标性名字。
现在的钟鼓楼,鼓早已不知去向,只有钟,还挺立在那里。而且这钟,已经是现代的时钟,不是那种用木杵去撞的那种金属铸就的洪钟。时针和分针交替前行,标示出这个城市的脚步。
大凡历史悠久并具有规模的古老城市,都应该是有钟鼓楼的。诸如北京、西安、南京等地的钟鼓楼,均声名遐迩。钟鼓楼的建造,大抵有三种地方:一是城市的中心广场,二是古代的宫廷,三是旧时的庙宇。宫廷作为节制礼仪之用,庙宇作为祷告祭祀之用,唯有城市中心广场,专司报时之职。古时城市多有宵禁,早上钟声一响,城门开启,傍晚鼓声一传,城门关闭。因此有暮鼓晨钟一说。
我们这个城市,钟鼓楼应该是专司报时之责的。我们这个民族,在没有时钟之前,记时主要靠日圭和漏壶,老百姓全靠钟鼓楼传递报时的信息。所以,市井里的钟鼓楼,说到底是一种民生工程。遥想当年,钟鼓楼内应是相当忙绿。三五漏壶,或沙或水,或流或漏。刻度精准,示意明确。三五汉子,轮流值守,时辰一到,拼尽全身力气,或推动木杵,撞向洪钟;或舞动大棒,擂向响鼓。“咣咣”之声,“咚咚”之音,便穿越大街小巷,直入耳膜。或者,城门开了,百姓鱼贯出入,或忙碌于商铺店面,或休闲于茶楼酒肆。或者,城门关了,黎民推门入室,或围坐于粗茶淡饭,或交流于街市见闻。那个时候,不是举目看太阳,而是侧耳听钟鼓。
现在的钟鼓楼,不再是红墙绿瓦,飞檐翘角,而是现代的钢筋水泥,机械科技。黑色大理石的钟面,银色金属的指针,展示着时代的进步。不过,那钟声还是远古的“咣咣”之音,飞翔在城市上空,警醒我们,时光流逝,不敢懈怠。只是可惜,汶川大震的时候,那座大钟的时针,永远地指向了下午两点,分针也在二十八分停留下来。钟鼓楼的时钟,凝固在一场巨大的灾难中。
我常常在想,钟鼓楼的时钟何时才能走起来,化静止为动态。现代人也许有了更方便的计时器具,比如手表,比如手机,实在是举手之劳。但是,手表多为饰品,手机毕竟不太方便。唯有那钟鼓楼的时钟,低头不见抬头见。所以,我还是希望那时针能够为这座城市而旋转。一座城市,不能只在大街上才可以看见流动,看见活力。在视野不能触及之处,我也想听听这座城市的脚步,听听这座城市的心跳。那“咣咣”之声,真的让人不敢怠慢,不敢停留。
地震给我们带来了灾难。很多时候,看见钟鼓楼时钟的指针,我就有一种心痛的感觉。山摇地动,翻江倒海,家毁人亡,山河破碎。我想,凡是有良知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一刻。地震过去已经三年了。三年,社会制度的优越,民族血脉的澎湃,灾区民众的坚韧,让我们从悲壮走向豪迈。我们庆幸生活在这个时代。但是,我们可以深情缅怀死难的同胞,却不可以深陷灾难的痛苦。我看过一篇文字,题目叫做《北川最好还是北川》。文章说,北川是质朴的,不喧哗不浮躁,就像山里的老腊肉。我们除了给予灾难的心痛,建设支持,民生的关注以外,最好不要去打扰他们。毕竟,灾难过后,还要走下去。我想,绵阳城区的钟鼓楼的时钟,应该走起来。如果一定要成为那个时刻的见证,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灾难,也可以挪动至博物馆,以示后人。汶川映秀镇时间指示的雕塑,庄严肃穆,端庄大气,真是很好。但是一个城市不可以没有钟声,不可以没有脚步,不可以没有心跳。
灾难不能忘记,但我们还得走下去,因为时间不会停留。
徘徊石牛铺
故乡有一小镇,因一石头牛坐卧于南端,故名石牛铺。那镇子不大,石头牛也无什么名声,因此未往心里放。那次回去,听见那里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还有锣鼓唢呐的伴奏,就有些好奇。正好无事,遂走过去看看。
远远看见一个红布棚子,如一只搁在坡上的采莲船,只是无五颜六色的花,浑身一味地红着。那里的人正在朝拜,跪着磕头的,点香作揖的,很有些忙绿。没想到如今这石牛,竟然走红于我的故乡,就很有些诧异。待人散了,走上前去,看个究竟。
那石牛二米长短,安详地卧着。尾搭后脊,头偏右侧,静静思索,泰然处之。棚子的门楣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曰:牧来不吃溪边草;下联曰:牵回难耕陇上田。心想,这对联太实,石头做的牛,不吃溪边草,难耕陇上田,明摆着的,何必浪费笔墨。仔细一看,才发现门口有一香砵,满是燃烧过的香蜡纸钱,地上散布着炮仗的残骸。石牛的前面,还搁置着半瓶泸州老窖,半瓶小磨香油。那是供品。这时,才觉到门柱上的对联也有些妙处。不吃溪边草,难耕陇上田,卧在这里接香火,受供果,何乐而不为。
旁竖一石碑,上书“大清咸丰八年”字样。原来这石牛也有些时日了。凡古的东西,总是缘着奇的。或许这石头牛还有奇妙的传说,亦未可知。问近处一老者,他果然知道些许。
先前没有石牛,这里叫永乐。七曲大庙的文章菩萨,放牧着母子二牛。一日突然不见了小的,四处寻找,缈无影踪,原是跑到永乐来了。文昌菩萨欲赶回大庙,那牛尽管俯卧,毫无动静。无奈,只好把它点化为石头,于是便有了石牛。谁知那石牛并不安静,白天卧着不动,晚上却爬起来去啃地里的庄稼。谁也拿它没有办法。后来,文昌菩萨托梦给石牛的头面人物,说是要仿照它的摸样,再造一头石牛,卧于镇的另一端,相互牵制,便相安无事。头面人物凑足分子,打造了石牛,果然平安。
这故事曲折生动,也很美妙。只是文昌菩萨牧牛这件事,有点不靠谱。菩萨不去普度众生,却当放牛先生,总有不务正业之嫌的。后来一想,这样也很好。文昌菩萨本是凡胎所生,少时也许就是放牛的孩子,偶尔做点孩提事宜,算是童心未眠罢。何况,菩萨放牛,说明放牛的亦可为菩萨,这意境也很美。在我们这个农耕民族,放过牛的不在少数,这多少也是一个向往,或者是个安慰。
现在这石牛,称之为下石牛,也就是后来打造的那头。文昌菩萨放牧的那头石牛,也就是被点化的那头石牛,在文革时期被人炸掉了,后来修马路,被锤为碎石,铺了路基。其时,下石牛也被炸过,只是炸坏了牛角,现在圈在那里的,是经过“医治”的。我想这文昌菩萨真是好人品,养出的牛也是勤劳的象征,哪怕粉身碎骨,也要铺平人间道路。这真是难能可贵呢。
隔日,镇上逢场,再去看石牛,只见烧香拜牛者甚众。不觉好奇,上前打听原委。有人因家里的耕牛生病,或者母牛怀不上崽,来这里烧香磕头。这是可以理解的,牛是农民的宝贝,是耕耘和丰收保障,总有照顾好的责任。一个中年男人,说家里最近买了一对架子猪,现在能吃肯长,谁知以后呢。所以来烧柱香。祈求石牛给点关照。我哑然失笑,牛保佑猪,这个男人真是好思维。想来也是,六畜兴旺,并驾齐驱,这老兄总不能见死不救吧。
正欲离去,却见一中年妇女提着一只大红公鸡走来。她先烧上香火,再磕头作揖一番,然后把鸡冠掐破,倒提着公鸡,让鸡血滴在石牛的额头。见她招招有路,头头是道,我便问她求什么。她脸上一派得意,告诉我说,她是来求儿子的。我异常惊讶。她说她第一胎生了个女儿,家里人不高兴,自己也不满意,后来相求八方,几经周折,弄了张生二胎的准生证,这回无论如何也得生个儿子。我心里一阵悲凉。求子心切,做了那么多手脚,本是不聪明的,更何况拜倒在牛的脚下。这无异于去刀削面馆去买裘皮大衣,真是愚昧至极。
徘徊在石牛铺,我思绪难平。这些关于石牛的传说,真的很美,但现实的生活却有些蹩脚。其实牛的精髓就在于勤劳,在于耕耘,在于开拓。而我们总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飘渺的跪拜中。这个世界,所有的神仙,诸多的菩萨,都只能给我们一些精神的慰藉,其余的它们真的是黔驴技穷了。而我们却把这种慰藉错误地当成了现实,当成了平安富足的依据。所以,在困难的时候,在曲折的时候,在贫穷的时候,在苍白的时候,就只有跪下来。人啊,太不珍惜自己的膝盖头了。要知道,人在跪着的时候,是最脆弱的时候,离倒下只差一步之遥。只有站起来,只有飞奔,只有跨越,才有出路。
当我们双膝跪着的时候,生活和命运又怎么能够站起来呢?
对话蒋恭候
一直想去拜访西山蒋琬墓,始因整日俗务缠身,难以成行。今日稍有闲暇,不敢逗留,匆匆来了。
阳光斜射,和风宜人。蒋琬之墓,位于山巅,呈八面立体,身座檐顶齐俱,蔚为壮观。此时游人稀少,拜者甚寥,正是造访时光。想这蒋琬老先生,也许有些寂寞。这位蜀汉大司马,在绵阳西山,就寝1700多年。寝墓几经损坏,“残碑荒冢,字几莫辨”。后绵州牧李象丙人等悉心重建,至今完好无损。
遥想当年,蒋琬在赤壁之战以后,追随刘备入川,劳心劳力,辅佐社稷,功勋卓著,心中充满景仰。于是席地而坐,含目习气,对话蒋恭候。冥冥之中,居然一唱一和,对答之言,记忆犹新。
怀哥:在下为《绵州景语》而来,敬请赐教。自古山川风物,盖因人而灵动,因文而美妙。先生墓寝虽简,但“忠雅开王业,艰难继老臣”,亦是千古佳传,故冒昧打扰,欲与先生推心置腹,不知意下如何?
蒋恭候:诗人之说,当如鬼神,信则其有,不信则其无。面临江山社稷,置身君臣之间,义字当头,忠必在先。无巧不成书,无忠难做臣。雅乃为人之道,修养之首。雅者,学识也,大气哉,大丈夫尤甚。至于继承,乃是常理,先人瑰宝,怎敢弃之?故我只做了该做之事,不足挂齿。
怀哥:闻先生初入四川,任职广都长,因其志不展,“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刘备见之大怒,意欲诛之,被孔明所劝,才逃过一劫?
蒋恭候:那时年少轻狂,自以为是。不知成大事者,尤有修性,抛却生涩,淡定于才,方可成器。遇事浮躁,抑或知难而退,当乃人生大忌。幸遇诸葛,去表存里,谆谆教诲,救吾于倒悬。人生遇淑,实乃大幸。
怀哥:先生时任抚军将军,主政四川,诸葛亮率军北伐,输送兵员粮草,功不可没。
蒋恭候: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金戈铁马,驰骋疆场,故是英武,但后方保障,摇旗呐喊,亦是战场。江山社稷,大局为重,犹如下棋,各尽所能,全盘皆动,方可取胜。再者,在位于朝,理当精心图谋,恪尽职守。权责相当,岂敢视为儿戏!
怀哥:先生曾有部属二杨,孤高傲慢,礼廉甚寡,造谣诽谤,诋毁名声。先生力排众议,泰然处之,其犯事入狱,并无落井下石之意,足见礼贤下士,胸襟宽阔。
蒋恭候:为政者,怎敢计较私己得失。山积微尘,方有万仞,海纳百川,才可浩淼。明察善断,循法治国,定能威信层出。不喜阿顺,不听谗毁,就会众望归一。群臣悦服,乐于效命,才有振兴。此正如吾言:“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怀哥:新丧主帅,朝野惶惧,先生虽初总朝政,然镇定自若,“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因此民心安定,惶惧渐尽。
蒋恭候:困苦既生,长叹岂能变乎?危难既来,惶惧安能度之?所谓上苍,其实只是慰藉,只有迎难而上,不惧艰险,才有崛起之日,重生之机。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倾斜,吾辈既是为政朝野,理当引领士气。
怀哥:诸葛亮卒后,先生被封大将军,辅佐刘禅,主持朝政,统兵御魏,采取闭关息民政策,国力大增,真乃善计。
蒋恭候:俊杰需识时务。战争乃非儿戏,焉能逞一时之强。只有修养生息,通达国富民强,才有铿锵言语之权利。如尔等时局,北非动荡,中东战乱,周边躁动,此时只有沉重应对,凝聚力量,才有来日长久安定。此为百年大计,乃高瞻远瞩者之大谋略。善哉善哉!
怀哥:多谢先生教诲。
蒋恭候:客气。
躺上夜梦床
四川梓潼的七曲山,有一块石头,方正平坦。自古留下一个好名字,叫“夜梦床”。
“夜梦床”虽是一块石头,但因了古柏,因了大庙,亦因了张文昌的灵气,就扶摇直上,成了仙物。特别是唐玄宗和衣而卧,好梦成真,终于将其躺成了一个传说。
唐明皇李隆基的重臣安绿山,重兵在握,权欲膨胀,突然想当皇帝了。于是率军南下,直指长安。一路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眼看江山动摇,老命不保,李先生急倾巢南移,逃往大后方,有天然屏障的盆地四川。
安绿山不忠不孝,是典型的叛逆。作为重臣,李先生待其不薄。虽带兵有方,打仗勇敢,但李先生给其的权利和荣耀,亦是他人莫及。杨玉环更是爱意横生,收其做干儿。就连安禄山鲁莽中抓破玉乳,也不去声张,自己包扎了事。据说女同志现在的文胸,还是贵妃发明的呢。真是母爱如潮啊。安绿山记不住这些,还是气势汹汹地来了。
乱军中,国舅兼宰相的杨国忠被杀。杨贵妃在马嵬坡的庙里,用李先生含泪赐的白绫自缢。可惜美酒醉出的容颜,华清池润就的凝脂,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李先生为保老命,一路南下。走秦岭,度蜀道,过剑门,来到七曲大庙。天色向晚,夜幕降临,想到江山飘摇,爱人玉陨魂消;想到一路劳顿,受气受累,唐明皇不禁黯然神伤。推却了御膳,辞别了宫女,喝退了侍卫,该一个人静一静了。焉然看见一块石头,方正平坦,就想躺下。于是,龙袍未解,闭上眼睛,和衣而卧。这样的时候,就有了好梦。
突然,北面红云满天,雷声轰隆。安绿山倒在血泊中,所率叛军人仰马翻。众臣长跪,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唐明皇醒来,老泪横流。事至如此,今生何求?有这一梦,足矣。
这时,有快马来报:安史之乱平息,安禄山死于非命。李先生惊呆了,梦已成真。这石头,神石啊。遂命人搬来笔墨,题下“夜梦床”三个大字,率部北还。
自此,这块石头不再普通。病了的躺上去,做个梦,下来就活蹦乱跳。穷了的睡下来,做个梦,起来就家财万贯。没有官爵的,只要躺下来,终会戴得乌纱帽;没有媳妇的,只要躺上去,终会抱得美人归。如今,石头的表面,已光滑如镜,不知有多少人在这里躺下来,做过夜梦了?
我想试试。我躺上去,闭上眼睛。周遭虽是嬉笑一片,但我却极为认真。人生的诸多不如意,道路的曲折坎坷,需要一个寄托。我多么希望躺在这里,沾点灵气,由此改变命运,一路顺水顺风,生活有滋有味。
谁知,在“夜梦床”躺下,居然无梦。心想的事,亦未有果。 难到我不是皇帝,这石头欺负我?难道我心不诚,这石头戏弄我?后来,我问询了很多人,均摇头晃脑,示意无梦。权高位重者无梦,一贫如洗者无梦,游手好闲者无梦,吃素念佛信者无梦。想这虔诚的等待,却是白白浪费表情,就有了一丝遗憾。这还不如躺在自己的席梦思床上,梦虽不至,绵软还在呢。
我想到了一句俗话,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谓梦者,欲望也。我明白了,梦想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是内容不同,希望各异。安绿山不忠不孝,其叛逆行经有失天意,不得民心,失败终是自然。唐明皇梦见叛乱平息,亦是自然。而我们的所思所想,有没有值得检讨的地方?
所谓美好愿望,就是这愿望仅有美妙是不够的,还要高尚,还要有善良。而我们的梦想,多半是天上拾得个金元宝,或者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样的梦,终是异想天开,难于成真。其实,梦只是个寄托,用来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罢了。生活中的许多磨难,还要靠我们的勇气去面对。道路上的许多坎坷,还需要我们的坚持去翻越。仅仅去依赖一个梦,来实现我们许多的奢望,那是很不现实的。况且,我们的很多梦想,是没有凭据的。巧取豪夺,不劳而获,花天酒地,纸醉金迷。这样的梦,又怎能让它成真呢?所以,不是“夜梦床”欺负我们,而是我们的梦想,还不够善良。
看来,不是“夜梦床”不灵,是我们的欲望无效。
夜话牛头山
三台县城离我们居住的城市不远,我们经常来。因此,这里的每一处风景,我们都很熟悉。
我们在县城的宾馆住下来,已经很晚了。寂寥中,就有朋友翩然而至,邀请我们去牛头山喝夜茶。此牛头山因了杜甫的逗留和诗书,便很有一些名气,我们曾多次涉足。但是,有香茶喝,有大山侃,也是不错的。于是,借了路灯的光亮,依了石阶的梯步,奔牛头山而去。
此时还是早春季节,晚风还能刺透毛衣。因此牛头山除去卖茶的大爷和遥遥相对的杜甫老先生,几乎无人。茶馆早已打烊,朋友散烟点火说好话,又掏出工作证,说明我们不是坏人,大爷才为我们搬出桌椅,泡上茶水。
我们置身于山顶的一片空地中央。由于夜色,三把椅子,三副茶碗,三个男人,便独立于世。白日里花的艳红,树的翠绿,以及悠扬的人声,消闲的脚步,都被夜色拒绝。
杜甫草堂大门已经关闭,老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又八个月。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已有了衰败的迹象,就像这个夜晚,有些冷风刺骨的感觉。弃官入蜀的杜甫又遇战乱,无奈之下,只好从西川节度使治所的成都,流亡到东川节度使治所的梓州。"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在这里,杜甫度过了他寄人篱下的又一段困苦生活。在牛头山的草堂里,杜甫依然笔耕不辍,留下近150首诗作。也是在这里,杜甫创作了被誉为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杜甫在梓州的这些诗作,是他一生写作的1400首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元770年冬的一天,杜甫在离开四川后,终因病痛缠身,穷困潦倒而客死于湘江上的一艘小船上。
今天夜里,我们也和当年的杜甫一样,客居梓州。只不过杜甫是诗人,我们是茶客。只不过杜甫坐在这里是忧国忧民,我们坐在这里却是悠然自得。我们坐下来,开始品茶。茶是香茶,座也是上座,但茶水顺流而下,却将我们的缺憾慢慢地侵泡开来。这个夜晚,原本该是不错的,但天空的皓月银星,却被浓云厚雾所包裹,县城的万家灯火,又被空地边缘所切割,使我们茶兴暗淡,话题也无亮色。便想起这人世间,完美的事情总是太少,而缺憾又总是无处不在。
坐在这里,就想当年的杜甫。杜甫的一生,有一些不得志,甚至有一些潦倒。所以他的诗,就有一些忧郁,有一些愤懑,也有一些贫民化的现实。但是,我也在想,如果没有这些失志,没有这些潦倒,也就没有了杜甫,没有了杜甫那些伟大的诗歌。人的一生,总是要有一些缺憾的,没有缺憾的生命,或者就是不完整的生命。就像我们在这里喝茶,没有喧嚣,没有灯光,但却有了另一种风景,那就是夜色中的朦胧,恬静里的遐想。当我们认认真真打开视野,完完全全敞开心灵,我们便会被牛头上的另一种风景所感动。
抬头仰望天空,我们看见的是黎明前的大海,深厚的云絮如浪涛,翻腾奔涌出一种壮观。天空无月,但并不是满目黑暗,深灰的云絮有着照极亮的边缘,使整个苍穹犹如一张反差很大的黑白照片,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而周围的树木花草,不再披金戴银,显示出了一味的苍凉挺拔。它们默默无语,以各自的姿势,诉说着生命深深浅浅的历程。
风也来感染我们。它们排着长队,缓缓从我们面前走过,却不留下足迹,但我们又恰恰从这种静谧的氛围中,听到了隐约的音乐和遥远的歌声。在我们的耳畔,每一种生命都在演唱。最为壮观的,却是被空地边缘切割的万家灯火。它们不能如豆跃入我们的眼帘,但它们的光芒却依然冉冉升腾,把空地周边的天空描绘成了橘红的底幕,使我们拥居的这块空地变成了舞台。远处的花草被勾画,树木被剪影,一切因此充满了灵性。
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致啊!我们的心地豁然开朗,目光顿然清亮。在这样的景致里,我们真正感受到了,美好的风景不仅仅是风和日丽花好月圆。即使在夜晚,也不仅仅是在浩月繁星下才有风景。
如我们,在这个星月隐没的夜晚,信手将牛头山泡进茶碗,感觉竟是那样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