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决战与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2015-11-22朱安生
□ 朱安生
黄桥决战与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朱安生
1940年10月新四军在江苏泰兴黄桥地区进行的决战已过去75年了。黄桥决战不仅是新四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高超军事斗争水平的充分展示,也不仅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发挥党的统一战线作用取得斗争胜利的具体体现,更是新四军历经艰苦卓绝考验、深入敌后开展抗日斗争的生动写照。
1937年抗战爆发后,由于敌强我弱,1937年12月,日军先后侵占靖江、扬州、高邮、南通、如皋等地,到1938年5月徐州被日军占领,苏中地区完全沦陷。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代主席、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率省政府官员从镇江逃到淮阴,后又从淮阴逃到兴化。盘踞在兴化、东台、盐城一带,其主力部队为89军和独立第6旅。受韩德勤指挥的地方实力派武装李明扬、李长江7个纵队分布在泰州地区,另有陈泰运的税警总团驻防在姜堰、溱潼一线。韩德勤执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暗中勾结日伪,摧残抗日力量,是十足的反共顽固派。
1939年底,日本侵略军加紧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和实行“治安肃正”的伪化政策。国民党则大力推行“以军事反共为主,政治限共为辅”的反动方针,强令新四军南调,阴谋将新四军全部限死在苏南敌后狭小区域,隔断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联系,以求在适当时机消灭新四军。党中央针对斗争形势果断作出部署,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向中央建议:最有大发展希望的地区是苏北,是新四军战略突击方向。1939年12月27日中央发出《关于华中及江南工作》的指示,要求“陈毅方面抽调有力部队过江,发展扬州以东”。1940年1月19日又指示“陈毅同志处应努力向苏北发展”。1939 年11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下辖的新四军第4团以“苏皖支队”的名义渡江进入扬州、仪征一带。1940年1月11日,日军纠集海陆空军数千人对扬中进行大规模围攻,新四军挺进纵队及时转移,北渡长江进入江北吴家桥一带。两支部队积极向日伪发起攻击,取得多次胜利,振奋了民心,扩大了影响。至此新四军已有4000多人到达苏中西南,控制了苏皖之间的一块游击根据地,形成跨长江两岸随时可以向北发展的有利态势。新四军进入江北后,江北呈现四种军事力量并存的局面:日军、韩德勤顽军、李明扬等地方实力派和新四军。陈毅遵照中央的指示,从当时的态势出发提出“击敌、联李、孤韩”的方针。1940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李品仙、韩德勤出兵夹击皖东新四军4、5支队,陈毅电令叶飞率新四军挺进纵队主力驰援,取得半塔集保卫战胜利。1940年5月,挺进纵队返回江都吴家桥原防,击退日伪军1000多人的“扫荡”后,转移到泰州西北30里的郭村休整。1940年6月28日,李长江受韩德勤的挑动,集中13个团的兵力围攻驻郭村新四军。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协同作战打退李长江部的进攻。陈毅坚持“打”与“和”两手并用,战后亲自做两李的工作,争取两李中立,取得了军事、政治的双胜利。但此时国民党顾祝同、冷欣、韩德勤、李品仙各部,在长江南北从南、北、西三方面向新四军步步进逼。陈毅决定新四军江南部队移师北上。1940年7月,粟裕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及第2团、新6团到江北吴家桥一带与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7月下旬,遵照中央指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兼政委,粟裕任副指挥,下辖3个纵队,第1纵队司令叶飞,第2纵队司令王必成,第3纵队司令陶勇,全部共7000余人。
1940年7月25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率部向东进入黄桥地区。驻守黄桥的保安4旅何克谦和运河沿线税警总团陈泰运部按韩德勤的命令联合出动,南北夹击新四军部队。苏北指挥部对何、陈两部采取不同对策。对陈部在击溃其两个团全歼一个营后,遣还俘虏,送还枪支,争取陈合作抗日。对何部坚决打击,3个纵队包抄合围,全歼何部主力2000人。7月29日,新四军解放黄桥,立即分兵打击附近日伪据点,相继攻克孤山、季家市、西来镇等据点,粉碎日伪两次“扫荡”。黄桥周围东西百余里、南北七八十里所有敌伪顽据点均被新四军一扫而光。
新四军进驻黄桥后立即开展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1940年8月初成立黄桥军民联合办事处,处理地方行政工作和战勤工作。8月下旬成立了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管文蔚、陈同生分别任正副主任,同时成立泰县、泰兴、如皋、靖江四个县政府,委派惠浴宇、陈同生、梁灵光、刘万里分别为四个县的县长。行政委员会颁布了抗日民主施政纲领、“二五减租”法令和群众团体组织法。各县政权建立后,立即发动群众筹款、筹粮保证部队供给,爱国青年纷纷参加新四军和地方武装,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等抗日群众组织相继建立。为开辟财源,保障供给,成立7个税务所;为培养军政干部,成立苏北军政干校吸收大批知识青年。9月中旬成立中共苏北区委员会,陈毅、陈丕显为正副书记,成立了泰县、如皋两个中心县委。地方党组织由秘密转为公开活动。
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轰轰烈烈展开后,韩德勤将此视为心腹之患,他一方面派代表与新四军谈判,达成各守原防的协议,另一方面调集部队,准备对新四军发起突然袭击。1940年9月3日,韩德勤组织左、右两军分别经蒋垛、古溪向黄桥进攻。陈毅采取诱敌深入,分割围歼战术,在营溪歼敌一部,韩军余部逃回姜堰、海安一线。韩德勤在营溪之战受挫后改变策略,采取加强工事,封锁黄桥地区周围的粮食通道,妄图将新四军困杀在沿江狭小地区。陈毅为粉碎韩德勤的阴谋,打破封锁,于9月14日攻克姜堰,歼灭反共最烈的保安第9旅。新四军攻占姜堰后,苏北指挥部再度发动各界向韩德勤呼吁“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并于9月27日在姜堰曲江楼召开苏北军民代表会议。韩德勤不仅不派代表参会,反而提出要“新四军退出姜堰”的无理要求,妄图以此制造进攻新四军的借口。为了揭露韩的阴谋,陈毅在会上宣布新四军愿意退出姜堰。9月30日新四军撤出姜堰。韩德勤于当日发出作战密令,欲将新四军“包围而歼灭之”。10月3日韩部3路大军共26个团3万余人从东、北、西三面攻击黄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仅有3个纵队7000余人,作战部队仅5000余人,陈毅、粟裕采取“独立决战、迅速歼灭韩德勤主力”的决策,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来攻、各个击破,以少数兵力坚守黄桥,主要兵力置于机动位置,择其一路歼灭,并继续扩大战果,以求全胜。10月4日,新四军围歼韩部独立6旅,中将旅长翁达兵败自杀。10月6日,新四军全歼89军,军长李守维仓皇逃命溺毙于挖尺沟河中。从10月4日到10月6日止,经过三天两夜激烈战斗,新四军取得完全胜利,共歼韩部11000余人,俘虏师长、旅长各级军官600多人,士兵3000多人,缴获大量枪支和军需物资。韩德勤听到前线部队全军覆灭,万分惊恐,收集残部向兴化逃窜。新四军乘胜追击直下海安、东台。黄桥战斗打响后,八路军第5纵队黄克诚部于10月4日东进南下,突破韩部防线,攻克阜宁、东沟、益林、建阳等城镇,直达盐城。10月10日,新四军与八路军在东台城北白驹、刘庄间的狮子口会师,共同完成创建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黄桥决战的胜利,为新四军立足长江以北、开展抗日斗争、创建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奠定了基础。1940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指示:“在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主力已歼,新四军优势已立的情况下,应大力进行根据地建设。”1940年11月15日,苏北临时参政会在海安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江都、高邮、泰县、扬中、丹阳、泰兴、靖江、如皋、南通、海门、崇明、东台、盐城、兴化等14个县的代表338人。大会选举韩国钧为苏北参议会名誉议长,黄逸峰为议长,朱克靖、朱履先为副议长;选举管文蔚为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主任,季强成为副主任。1941年3月,为适应抗日斗争的新形势,抗日根据地实行小省制,正式划定了苏中区,撤销了苏北区党委和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的建制。党组织为苏中区党委,书记刘炎、副书记陈丕显。政权机构为苏中行政委员会,管文蔚任主任。苏中区领导机构成立后,“三三制”即共产党占三分之一,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和少数上层分子占三分之一的政权机构普遍建立,建成了12个县政权、7个县建立了参政会。各种抗日组织迅速建立,广泛开展减租减息和保卫夏收运动。1941年苏中地区人口800万。抗日根据地控制的人口约500余万人,敌占区约200余万人,国民党统治区约40万人。苏中2万多平方公里面积中,抗日根据地控制约1万平方公里占47%,日伪占领区30%,国民党军队约占4%,游击区约占20%。苏中抗日根据地基本建成并得到巩固,成为全国19块根据地之一。苏中抗日根据地从创立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六年半时间内,苏中军民浴血奋战,与十数倍于我的强敌进行了长期的殊死搏斗,付出了巨大代价,为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作出重大的贡献。
新四军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是坚持正确的方针、经过长期斗争和充分准备的结果。新四军组建后,就面临着苏南、苏中、苏北广大人民身处敌伪顽压迫,渴望新四军领导进行抗日斗争的要求。1938年5月4日,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对项英发出《对新四军进行游击战的指示》,明确了新四军进行敌后游击战的方针和发展方向。陈毅、粟裕带领新四军主力一部,从1938年5月到1940年东进江南,北上苏中,奋战在大江南北,进行了数百次对日伪的战斗,取得辉煌战绩,多次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挑衅和围攻。新四军在斗争中不断壮大,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拥护,争取了中间力量的支持,为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准备了十分有利条件。新四军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审时度势,认真分析对比敌、我、友的力量,切实把握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选择黄桥作为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的要冲,是贯彻执行毛泽东党中央指示所作出的正确战略决策。
(编辑 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