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扶起来”的盘扣文化
2015-11-22王历芳强晓倩
■王历芳 强晓倩
清廷“扶起来”的盘扣文化
■王历芳 强晓倩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氛围中,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仿佛一簇簇植根于神州大地的春兰秋菊,透射出一股浓浓的东方情愫,散发出别具一格的中国情调。每每映入脑海的要么是那“冠冕堂皇,上衣下裳”的秦汉服饰;要么是那“兼收并蓄,华彩倾城”的唐朝服饰;要么是那“古朴自然为风尚”的宋朝服饰;要么是那“古雅遗风与精美工艺共存”的明朝服饰。直至有清一代,满人入主中原,满族服饰的融入,一向以系带为主的古代服饰,转向了以盘扣为主的服饰风尚。这一细节上的变化,成为了传统服饰文化的经典配饰,同时也是服饰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标志。
清王朝在其统治初期推行严苛的“剃发易服”政策,据《清太宗实录》卷三十二载:“朕欲尔等时时不忘骑射勤练,士卒凡出师田猎,许服、便服其余,俱令遵照国初之制。仍服朝衣且谆谆训谕者,非为目前起见,也及朕之身,岂有习于汉俗之理?正欲尔等识之。”此外,满族实行八旗制度,旗人所穿之袍统称为“旗袍”。清代旗袍与汉族传统袍制最明显的不同之一就在于它的连接方式——盘扣。《皇朝通志冠服》云:“一以毡及羽缎为之,月白缎里顶,下为襞积。无袖,叙幅相比。上敛下递,丰前加掩。襟领及纽约如衣色。或油绸为之,不加里,纽约青色,一如常服褂,而加领长与袍称以毡及羽缎为之。月白缎里领及纽约如衣色,一如常服。袍而袖端平前施掩裆油绸为之,不加里领,用青羽缎,纽约青色,外加袍袖如衣色,一如常服。褂而加领,长与坐齐,以毡及羽缎为之,领及纽约皆如衣色,一如常服。”例如,清代男子便服中有一种一字襟马甲,衣襟横开于前片胸间,上钉纽扣七颗,左右两腋各钉纽扣三颗,合为十三颗,因有“十三太保”之称。
其中,清代衮服全不同于汉族,据《皇朝通典》载:“袍而加领,长与坐齐,以油绸为之,不加里,袖端平,前加掩裆,领用青羽缎,纽约亦青色。”像人们所熟知的清廷黄马褂就是由盘扣连接的,它与现代的纽扣形制相近,只是开襟为左衽,且有“任职马褂”、“行围马褂”和“武功马褂”,分别在随行巡幸、行围猎物、建业立功时所穿,区别就在于前两种用黑色纽袢,后一种用黄色纽袢。当然,清代配饰中也有系带,如朝带、吉服带、常服带等,却已演化为纯粹的装饰,不再起到连接服饰的作用,其地位逐渐被盘扣完全取代。
为何延续千年之久的系带能被盘扣取代呢?这其中也是有着特殊原因的。首先,满族号称“马背上的民族”,由来已久的游牧生活习惯,使他们的着衣风格更倾向于轻便简单,旗袍马褂便是当时最为轻便的骑猎服饰。相对于系带来说,盘扣更便于骑射,成为旗袍马褂的首选连接方式。其次,从1645年开始,以爱新觉罗多尔衮为首的满清贵族强制推行 “剃发易服”政策,强迫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必须穿满服、剃满发,违令者处以死刑。由于政策的严厉推行,旗袍马褂全面流行,除明朝遗民金之俊提出的“十不从”者(女不从,死不从,阴不从,隶不从,少不从,道释不从,优伶不从,婚姻不从,官号不从,语言文字不从)外,都不得不脱去汉服,着满服。系带到盘扣不仅是衣服连接方式在服饰体制上的转变,更是一个民族政权统治的更迭。虽说盘扣的流行含有很强的政治因素,然而盘扣相较于系带,更方便穿戴和身体保暖。因此,盘扣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小小一枚盘扣,不仅富含了中国文化的精华,而且散发着浓厚的中国味道。那千姿百态的形态之美,那独特的灵气与婉约的气质,那柔情似水的艺术魅力,使得盘扣在传统服饰上闪烁着熠熠光辉,不失为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的点睛之笔。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