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吕敬人的《绘图金莲传》的封面看书籍设计美
2015-11-22徐书雨
■徐书雨
本文论述了书籍设计中的颜色美、图形美和秩序美的和谐统一。吕敬人先生对《绘图金莲传》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让人难忘,把置书的盒子,设计成缠足女子裤子的形象,盒盖两侧是相互联结的三寸金莲图形,给人感觉像是相互缠绕的小脚,其设计语言准确并且有想象力。本文以吕敬人先生设计的《绘图金莲传》为例,从“有意味的形式”角度入手,分析了中国传统元素在封面设计中的运用。
一、书籍封面靓丽的“外衣”——颜色美
《绘图金莲传》饱浸东方品位,书籍封面以红色为主,暖色给人兴奋感,在中国人的意识里,红色是最有生命力的颜色,代表了中国人的魂,是中国文化的底色。从书中封面的颜色就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意蕴。首先;好封面的色彩总是使人一目了然,视觉冲击力强,颜色一般不宜过多,以免造成混乱,此书封面采用大红色为主色调先抓住人的眼球,让人不由地就产生了一种民族情感。情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种感受,要感受它就要找到一个媒介,而色彩是可以看到的,这便使我们可以用色彩来表达情感。色彩是设计师与读者沟通的第一语言,是表达情感的“敲门砖”。此书封面的色彩在吕敬人先生手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充满魅力并给与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在书的封面中,除了红色,还搭配了蓝色和淡黄色,相对于红色,蓝色在中国的本土化情感并不多,蓝色所表达的更多的是颜色本身的情感,给人冷静的感觉,让人思考,从此书籍封面的色彩中,不难感受到色彩跟民族文化的关系,其中红色的使用,中国人对红色的情感远远超越颜色本身的张力,不仅仅是色相本身所表达的炽热挚诚和原始冲动,它更代表了我们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这就是对色彩的抽象概括性。
二、书籍封面强劲的“筋骨”——图形美
中国传统图形元素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追求“形神兼备”,艺术与设计更多的表现出主观因素在创造中的主导性, 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 《绘图金莲传》,就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元素,它把“三寸金莲”和书籍的封面设计融为一体,显示出一种有意识的组合超越现实的束缚,蕴含着图形创意的精髓,将传统的图形元素三寸金莲于盒盖处巧妙结合,让人打开盒盖子的同时好像开启探究三寸金莲,以创新的形象表达了引申涵义,一语双关,形神兼备。三寸金莲作为视觉元素,使人一目了然就知道书的主题,“三寸金莲”作为图形元素,它是一个文化缩影,折射出先前的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反应,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和审美意识。此封面设计,准确地把握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以女性服饰纹样、裤腿套、罗裙、绑带、裹脚布、三寸金莲鞋作为设计元素,随着翻动书页,好像上演一出金莲传。
《绘图金莲传》封面上巧妙的三寸金莲正负形,立意精巧的利用三寸金莲和女子裤摆的外形做了一个图形图于底的共边反转,把盒盖子两侧互相连接着,一只鞋为正形,一只鞋为负形,图形的反转、共边,象征了互相缠绕的小脚,给人一种两只脚相互缠绕,正在走路的感觉。此设计即抓住了读者的视线,又能让读者“读”懂创意人意料之中,情理之外。既符合逻辑又有超出常人的想象,这样就很好的应用了传统元素。《绘图金莲传》的封面设计,巧妙的插入中国传统元素夺目雅致,激发美感,把传统图形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做出来,通过图形产生了一种滋润人心的东方形式美。这种设计是西方人做不出来的是我们骨子里的东西,是我们的名字特质。我们要把中国元素和西方的点、线、面的构成原理和思维方法结合起来,合理利用中国传统元素,不能把“民族元素”当成一种装饰手段,这样会给人喧哗而肤浅之感。
三、书籍封面生动的“灵魂”——秩序美
在欣赏《绘图金莲传》封面设计的时候,不由的被作品中饱满的图形、传统的吉祥图案、曲折的线条、浑然一体的搭配或富于特点的着色所吸引。以下我就以《绘图金莲传》为列,阐述秩序美在书籍封面上的表现。封面图形女性的裤腿处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裤摆在靠近三寸金莲的一侧,使用了繁杂图案的花边,在颜色上采用蓝色和淡黄色搭配,不靠近鞋子的一侧的裤摆在是大块红色,裤摆处有蓝色的花边,与靠近鞋子处的裤摆产生呼应,此排版在疏密、颜色上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当我们打开两只相互交叉的小脚时,里面的用颜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蓝色并附有一首小诗反应那个时代女性缠足的风俗让现代人先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另一部分是黄色,在黄色部分上画有图片。《绘图金莲传》的封面设计中,整体很统一,如出版社名、作者名等要与书名按视觉层次去统筹布置既要使读者一目了然,又要主动的去引导读者使信息的出现有先后顺序找到他们的层次。
四、总结
《绘图金莲传》封面设计的形式美就表现在书籍封面的整体布局上,既遵循了装帧设计形式美的一般规律,又巧妙的加入了中国传统元素,溶入了设计者的精神和个性。书籍设计师只有追求形式美,在取材立意上高度概括,使封面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组合达到和谐统一。老子有句名言:“反者,道之动”。书籍设计者们要不拘泥发展的旧模式,找到书籍设计不模古却饱侵东方品味,不拟洋又焕发时代气息的形式美,一定能达到“道之动”的真正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