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校班级建设核心力系统研究
2015-11-20许钟元
许钟元
摘 要:文章将高校班级建设视为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系统,运用自组织理论分析高校班级建设核心力系统的运行机理,并构建了由核心能力子系统与核心动力子系统组成的高校班级建设核心力系统,旨在为促进高校班级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高校;班级建设;核心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1-0077-03
高校班级是大学生进行学习和开展活动的基本单位,它不同于高中班级的封闭式建设,而是处于大学环境这个开放式的状态中,不仅内部成员之间相互沟通,班级以整体或者内部个体与外界其他组织间的交流也十分普遍。高校班级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最前沿阵地,因此,对于高校班级建设问题的探索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点。在对以往高校班级建设的进行整体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我国高校班级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展现:一是在学生个体层面。目前大学生群体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呈现差异化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他们在文化背景、学业基础、生活方式、思想认知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为高校班级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二是在班级主体层面。受到大学环境和制度的影响,与高中不同的学分制度使得学生们没有固定的教室、相同的课表,而且在生活上受限于寝室的空间范围,班级集体在时空上被打乱,因此高校班级在形式上呈现松散的状态,对于统一的管理有一定程度的制约。三是在社会整体层面。受新技术新观念的冲击,学生接受信息、观点的方式和手段日趋多样化,他们在思想上更容易被社会上流行的思潮所影响,加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处于形成阶段,对于一些问题看得不够透彻深入,容易受到部分误导,这也对高校班级建设的理念和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于以上三个在高校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力图以自组织理论为入手点,将高校班级看作一个动态的开放式的系统,研究高校班级的核心力系统运行机理,进而构建由高校班级核心能力子系统和高校班级核心动力子系统相互作用而构成的高校班级核心力系统。
一、高校班级建设核心力的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班级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然而,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基础、性格特点、生活方式都不尽相同,差别越来越大,情况更加复杂,原有的班级管理机制很难满足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高校班级被寝室分化, 加上基础课大班授课、选修课打乱班级授课等方式,班级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导致学生之间感情较淡漠,集体凝聚力较差,班级的发展动力不足。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干部在结合时代特点和教育对象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适宜的理论,对高校班级建设进行不断的探索,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建设高校班级的长效机制。
在构建高校班级建设核心力系统之前,本文界定了高校班级的内涵,即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它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高校班级建设是在高校这个环境背景下,将教学教师、教辅人员、学生组织等所有与学生相关的工作内容进行统筹规划,使班级从不稳定向趋于稳定的状态转化,且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也就是在进行高校班级建设的过程中,将班级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认为它的发展是动态的,从而分析来自系统内外的各种作用因素及由各因素构成的作用力,形成促使高校班级良性运转的合力。
二、自组织理论构建班级建设核心力系统的机理分析
本文将高校班级视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具有以下自组织特征:一是开放性。高校班级是一个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有机体,班级内成员在高校班级受到学分制冲击的情况下与班级外成员的交流机会更多,因此高校班级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二是非线性。高校班级内成员所掌握的知识、资源的要素叠加起来的功能和展现的作用绝不是机械相加的总和,而是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结果,因为高校班级内成员之间以及高校班级主体与外界有着协同与竞争的关系,协同与竞争关系本身就是非线性的。三是远离平衡状态。高校班级成员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承载着不同的地域特色,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秉承着不同的行事风格,他们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偏离了平均值,使其偏离了平衡态。而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使高校班级成员之间自发地、自主地进行着演化,他们的思想观念互相撞击,学习方式互相融合,生活习惯互相协调,使高校班级这一范围呈现出的特点向有序方向发展。四是涨落现象。高校班级的风气和文化一旦形成,就有了相对比较固定的模式,但是它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面临新的问题和情况,因此会使它偏离原来正常运行的模式,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涨落现象。
三、高校班级建设核心力系统的构建
本文将班级视为一个有自组织性的,同时又是开放性的系统。即将高校班级建设过程定义为由内部核心能力子系统和外部核心动力子系统共同协调、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系统。它既应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架构、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大的领导核心、顺畅的沟通渠道、丰富的活动平台,也应具备与外界交换能量的源动力、约束力、向心力、沟通力和活动力,能够促使班级发挥整合功能、促进自我完善,最终提高凝聚力、提升创造性和促使优良学风的形成。
(一)高校班级建设核心能力子系统
高校班级建设核心能力子系统偏重于静态,包括班级目标、班级章程、班级骨干、联络渠道、活动平台。
1.确定班级建设目标,形成共同愿景期望。班级目标的确定可分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总体目标反映班级广大成员的共同愿景,阶段目标的规划应根据大学期间不同阶段的特点来进行划分,一年级新生入学以加强适应性、提升凝聚力为主题,二年级以创建三好班级为努力目标,三年级以加强学生核心能力为主要目标,四年级以明确职业规划方向为重点目标。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进来,决定各自的责任与分目标,使每位学生都能发现班级活动的兴趣和价值,享受学习实践带来的乐趣[1]。
2.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是班级一切事务能够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规章制度应该包含正常班级建设必须达到的要求,比如文明礼貌、安全规定、早操(读)制度、晚自习制度、课堂考勤、考试纪律、退降级标准、寝室卫生标准、激励制度、惩罚措施、班委会开会制度等,班级规章制度既体现出上述的刚性特征,又体现出柔性文化,具体是指解决民主性和科学性的问题,民主性要求规章制度的建立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由师生共同讨论确定;科学性要求规章制度的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可竞争性和可奖惩性。
3.确立班级建设核心,形成“三位一体”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学生工作的中心不断向学生班级转移。现阶段,班级始终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入学后即有自己的行政班归属,每个行政班都会产生自己的班委会和团支部,这个组织形式四年不变。因此,建立“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的“三位一体”班级核心模式,以班委会为基本组织形式,通过“党建引领团建、团建促进党建”的方式,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理论指导作用和后勤支撑作用[2]。
4.建设班级联络渠道,形成良性舆论氛围。沟通是学生工作干部与学生之间、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基本过程,建设畅通的联络渠道为沟通提供了基本保障。联络渠道的形式以“班委会——寝室长——全体学生”这种点到线、线到面的方式建立,通过手机飞信群、微信群、QQ群的方式形成,在班级建设过程中运用博客、微博等网络平台,便于发布通知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创建班级积极、团结的文化氛围。
5.构架班级活动平台,形成和谐文化氛围。有学者提出在班级建设中引入“新基础教育”作为新的评价目标,关注学生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精神发育、学习境界等素质构成,而在实践中的评价工具包括实践活动、日常观察、学生作品、现场展示等[3]。本文认为可以依托学校团委学生会、学院团委学生会的活动平台,扩展班级活动形式。在将学校、学院要求的班会、团活举办得有质有量的同时,在班级内部依据学生的爱好特长,组织策划开展球类比赛、棋类比赛、书法比赛、寝室内务评比、辩论比赛等,或者设定某一项任务让学生完成,对完成结果进行对比点评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有效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融入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与提高的同时,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
(二)高校班级建设核心动力子系统
高校班级建设核心动力子系统偏重于动态,包括源动力、约束力、向心力、沟通力、活动力。
1.源动力由班级成员确定的共同愿景产生,其大小由成员们的讨论深入程度以及彼此之间的认同程度衡量。在形式上,班级的源动力是由班级目标引发出来的,班级成员在讨论班级目标的形成过程中即产生了班级的源动力。
2.约束力由班级章程投射的影响力产生,其大小由规章制度建设的全面程度、合理程度来衡量。班级所有成员共同商定形成的班级章程对于班级所有成员具有相同的约束力,因此要确保该约束力作用的范围全面且合理,体现班级规章制度的公平、透明特征。
3.向心力由班级学生骨干形成的团队在学生群体
中的威信及其实际工作能力来衡量。学生骨干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关键节点,班级成员对于学生骨干团队的整体认可程度和学生骨干团队的工作能力对于提升班级整体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在班级核心力系统中的动态表现为向心力。
4.沟通力由班级内外信息渠道的畅通程度、群体对于信息的分享程度来衡量。沟通力来源于班级沟通渠道的建立,信息流动的畅通程度体现了班级沟通力的强弱,反映出班级成员分享信息、共同合作的密切程度,它可以进一步体现出班级的学习氛围和人际环境。
5.活动力由班级组织开展的活动普适度、参与度、认同度、记忆度的大小来衡量。活动力的产生源于班级建立的活动平台,班级成员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对活动本身的兴趣、组织的满意程度、活动之后的收获感等是对活动的综合评价,体现了班级组织活动的整体能力。
班级核心动力子系统的五个作用力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不是单独、孤立运行的,而且各个分作用力的产生均源于相应的静态子系统的构成要件。
(三)高校班级建设核心力系统
高校班级建设的核心力系统构建如图1。
图1 高校班级建设核心力系统
此综合系统中,核心能力子系统和核心动力子系统的下级指标之间又是一一对应、相互牵引、共同作用的。核心能力子系统的指标包括班级目标、班级章程、班级骨干、联络渠道、活动平台;核心动力子系统的指标包括源动力、约束力、向心力、沟通力、活动力。核心能力子系统偏重于班级内部间构架,它对外而言是静态的;核心动力子系统偏重于班级与外界的关联,它与外界之间存在着能量的动态交换。而实际上,处于静态的内部架构与看似动态的能量交换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图2 高校班级建设核心力系统内部作用机理
核心能力子系统的各项内容是嵌入在核心动力子系统的相应作用力之中的,这些内容之间相互影响,使得作用力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能量流源源不断由内到外再从外至内的流动路径。这种动态、开放的系统使高校班级内部的建设成果为公众所知,又将从外部汲取的优秀建议吸收进来;同时,将班级成员的风貌展示出去,又得到外界相关人员的帮助支持。这样的系统是在不断地产生不平衡到寻求平衡中向前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正因为这种开放的视野造就了班级成员都具备长远的眼光,从而提升班级的整体核心竞争力。班级的核心能力子系统与核心动力子系统相互结合,根据自组织特性运行,形成能量流的内外交换,具体的系统内外资源流动框架如图3所示。
图3 高校班级建设核心力系统内外资源流动框架
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它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本文将自组织理论应用于高校班级建设,将高校班级看作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探索影响系统的各要素及作用力,以便掌握促使高校班级这一系统良性运转的有效要素和主要力量,使高校班级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发挥,真正使学生成为和谐班级建设的主体,让班级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4],开拓了高校班级管理的视野,创新进行高校班级建设的视角,提升高校班级建设的能力和动力,为研究高校班级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提供有效借鉴。
参考文献:
[1]霍瑞超,李雪平.巴纳德系统组织理论对高校班级建设
的启示[J].铜仁学院学报,2012,(1).
[2]陆新,王剑,张永红.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三位一体”
班级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3]李家成.班级建设中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初探[J].华东师
范大学学报,2013,(3).
[4]田燕飞,李珊.高校和谐班级建设与大学生自主管理
[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