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通风”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5-11-20陈文胜张迎新王洪粱
陈文胜++张迎新++王洪粱
摘 要:作为安全工程与采矿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矿井通风”课程具有实践性强、范围广、内容多、理论性强等特点。文章从当前“矿井通风”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实施“矿井通风”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矿井通风;教学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1-0024-02
随着近年来我国采掘机械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煤矿浅部煤炭资源逐渐匮乏,开采的深度不断增加,矿井通风对于矿井建设及安全生产的保障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对于一名合格的煤矿管理者和煤矿技术人员而言,牢固、熟练地掌握有关矿井通风的知识是势在必行的。煤矿管理者和煤矿技术人员需要新鲜的血液来补充,对于学习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不但是当前教学工作者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我们如何最大限度地将矿井通风的作用发挥出来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当前“矿井通风”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目前,在学校“矿井通风”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问题。如今的社会行业形势,煤矿行业辛苦,又较其他行业危险,使得学生面临着升学与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与此同时,当前有关“矿井通风”课程的设计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学生数量过多,设计教室不够集中等都不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而且教师不但承担着教学任务,还承担着科研任务,甚至一部分教师还承担着行政职务,自然对学生的指导时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现象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经常出现迟到、早退甚至缺席的现象。
(二)教学设计安排不够合理
针对“矿井通风”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在对该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之后,教师再在一个学期的末端集中起一周或两周的时间进行课程设计,通过指导教师的指导来要求每一位学生独立地完成一项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在极短的时间内不仅让学生较好地完成设计,还要求学生编写相应的设计报告,绘制不同时期的通风系统图[1]。显然,这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将是一件不容易完成的任务,到后来很有可能出现互相抄袭、雷同、拷贝等现象。虽然这种教学模式看起来教师是集中了辅导时间,及时地进行了教学辅导,但实际上辅导效率并不高。
(三)教学题目与其他实践环节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
理论与实践的兼容,对于任何一门学科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矿井通风”这样的工科课程而言,实践的环节不外乎就是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以及毕业实习与设计。但是,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各个实践环节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甚至存在着脱节的现象。每一个实践环节之间互不相关、彼此孤立,并没有形成一个具有统一性的实践教学系统。而且,矿山这个行业比较辛苦、危险,从煤矿管理者的角度来考虑,不可能让没有任何下井经验的大学生天天到生产一线去实习。
(四)课程设计完成方式不够合理
对于“矿井通风”课程的设计而言,当前普遍的提交方式是设计报告和设计图纸。这种模式的初始目的是为了防止学生之间互相抄袭的现象,但这种方式显然存在着治标不治本的问题。由于时间的有限性,学生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忙于抄写,根本顾不上思考,这样的过程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绘图基本技能的发展与提高,设计的图纸质量显然较低。另外,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计算机辅导设计必然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学生的抄袭现象得到遏制,就应该从课程设计任务书的多样化入手,并不是让学生远离计算机辅助设计。显然,课程设计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学生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学习,而当前的课程设计完成方式将严重地阻碍着学生对于计算机技能的学习。
二、“矿井通风”课程教学的改革对策
(一)优化师资配备
针对目前存在的各类问题,应该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理论及实践应用水平。对于青年教师或者是非安全工程(矿井通风)专业毕业的教师而言,在进行“矿井通风”的教学之前,必须要求其按照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并由高水平教师或专家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实施教学。在指导教师的配备上,必须遵循整体上有层次、个体上有水平、时间上有保证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生在学习期间得到正确的、及时的指导。
(二)加强案例教学
众所周知,矿井具备特殊性、复杂性的条件,水害、火灾、瓦斯、顶板等事故频频出现。基于这样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手段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对于矿井通风或者某一个灾害问题,应该科学地选择出一个或多个合适的案例,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这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对于学生而言,进行案例分析的前提是自身必须对采矿安全基础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掌握。因此,案例教学应该在每一个章节的最后阶段来进行,通过最后阶段的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比如在讲授矿井瓦斯问题时,教师应该对局部防突与区域性防突的原理与措施进行重点的讲解,并且结合某一个煤矿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在不同的情况下所适用的防治措施是哪些。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中。比如,我们以龙煤矿业集团的“兴山煤矿”为案例编写的对象。该矿南风井当前的实际通风阻力状况是:通风阻力2597.4Pa,计算风阻0.18Ns2/mH。用风段的阻力占总阻力的8.1 %,为209.1 Pa;进风段阻力占总阻力的20.8%,为539.9Pa;回风段的阻力占总阻力的71.0%,为1848.4Pa。按照《煤矿安全规程》标准,规定了“符合矿井通风阻力不超过2940Pa”。而从矿井三段的实际阻力分布情况来看,三段阻力分布所占的比重存在着严重不协调的现象,回风段虽然在巷道维护的状况上相对较好,但存在着阻力过高的问题,而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是因为该巷道较长,且断面较小,通过的风量则较大,风速也较高。因此,在对此案例进行分析时,我们应该从各个阻力所占比重严重不协调这一问题上入手,对导致分布不均的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一是通风构筑物较多;二是外部漏风率较大;三是采掘作业面较多;四是矿井通风稳定性差;五是矿井生产布局不均衡等原因。然后,分析了为使生产布局比较合理,采掘相对集中,降低漏风而所做的系统改造工程、封闭工程和降阻工程等。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学生不但能够有效地了解到矿井通风系统的改造是改造工程、封闭工程以及降阻工程等的有机组合,而并非是学生们所理解的单一的降阻工程[2]。相信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过程,不但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得到提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能让学生提高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能力,从而为今后的从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将实践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
针对“矿井通风”的教学,教师应该严格地按照教学大纲的相应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的内容不但要与学生过去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有着紧密的联系,也要为学生将来的毕业设计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着力做到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的一脉相承[3]。这三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如果得到了有效加强,必定会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与消化,有利于学生对于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等,从而让学生的从业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四)注重知识更新,拓展学员视野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师生之间不应该单单是单项传递的关系,应该属于双向交流的互动关系。作为教师,不但要将知识及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并且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不同个性与特点,和每一位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首先,教师应该对“矿井通风”相关知识的更新与发展进行及时的了解,对国内外最新的动态以及相关理论的发展与相关技术的革新等及时了解与掌握。其次,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应该具备较强的开放性,对所有具有实效性的新知识开放。通过对这些新知识的不断接纳与吸收,不断改造与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够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现实性”问题,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今后在实际从业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讲授“矿井通风”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进一步对教学的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对课程设计的加强、对实训环节的完善以及对教学手段的创新等来提高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够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从而为日后的从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连江,王德明,陈开岩.“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教
学模式研究与改革[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
[2]张树川.“矿井通风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探讨[J].
安全,2013,(10).
[3]李雨成,刘剑,贾进章.“矿井通风”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
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