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一词的来源与确定
2015-11-20张佳静
张佳静
摘 要:晚清时期,“等高线”传入中国,最初被称为“平剖面线”。1886年首次出现了“等高界线”的概念。民国时期,等高线有多个同义名称,大部分地理、地图类书籍中称其为“等高线”或“等高曲线”,大部分军事教程中,将等高线称为“曲线式”或“水平曲线”。1949年以后,等高线在测绘学中的名称逐渐统一。
关键词:等高线,平剖面线,水平曲线,地图学史
中图分类号:N04;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8578(2015)04-0044 -05
引 言
等高线是等值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地表上高程相等点的连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利用等高线表示地形高低起伏的方法被称为“等高线法”,这种方法优点很多,例如,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出地形高度或者近似高度,便于缩小、放大,简单方便等,故成为现代地图学中表示地形的主流方式。
等高线法发源于欧洲。1729年,荷兰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地图学家、大地测量学家克鲁克鸠斯(M.S.Cruquius,1678-1754)在麦尔维德(Merwede)的海道图中,最先使用了等深线。1737年,布歇(P.Buache,1700-1773)用了同样的方法表示英吉利海峡的深度。1771年,查尔斯·赫顿(Charles Hutton,1737-1828)在对苏格兰一座高山进行重力测量时,“用一条暗淡的细线将具有同等相对高度的各点连接起来”;目前能见到的采用等高线绘制的大型陆地区域地图是1799年由杜庞一特里尔(J.L.Dupain-Triel,1722-1805)制成的法国地图,在这幅图中,等高线间距为20米,每条等高线上还清晰地标明了高度。
1843年前后,英国陆军测量局开始规范化地采用等高线地图描绘英国和爱尔兰地图,此时欧洲其他国家也开始普遍采用等高线法。
一 晚清时期等高线名称的出现
在晚清西学东渐的大潮中,等高线法作为西学的一个知识点,传人中国。目前所见最早介绍等高线的书籍,是1873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出版的《行军测绘》。
在原著中是这样解释等高线法和等高线的:The geometrical method consists in supposing theground intersected by horizont.al planes: theprojections of these intersections, or horizontalcontours, are then transferred to the drawing at theirreduced size... he level of the water constutes ahorizontal plane, therefore those contours are the in-tersections of the stone by the stone by parallelhorizontal planes。
《行军测绘》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示例介绍了等高线法的基本原理,称等高线法为“几何之法”,称等高线为“平剖面线”(图1):“几何之法,能得地面平剖面多层之形,即以其各层平行之尺寸而画其图。……水之面本平,所以各线必为平剖面线。”
1876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出版的另一地图学著作《测地绘图》,在英文原著中这样描述等高线:With all deference to such authority, it is conceivedthat horizontal contour lines, traced at short knownand generally equal vertical distances over theground, aiford ample data for the construction ofsections in any required directions, and even for amodel of the f'eatures of the ground.
《测地绘图》从另一个角度介绍了等高线法的测量、间距和绘制特点。书中把等高线也翻译为“平剖面线”。
在1886年出版的《地志启蒙》中,也对等高线的原理进行介绍,称等高线为“等高界线”:分绘地势高下,要有二法,一作等高界线,如第八图(图2)。
1892年,《格致汇编》中邹代钧的《上会典馆言测绘地图书》,介绍了等高线的原理,并在最后对等高距进行了解释,该书也称等高线为“平剖面线”。
1907年,北洋陆军编译局印制的《测绘一得》中则将等高线法称为“曲线法”。
从表1中可以看出,晚清等高线法刚刚引入中国之时,等高线地图被称为“平剖面图”,例如在《行军测绘》《测地绘图》《上会典馆言测绘地图书》中都是此种称法。这种得名的原因,可能在于:在等高线地图上,每一条等高线都是山体在某一高度的平剖面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而多条这种平剖面线投影叠加构成了所谓的“平剖面图”,可见译者主要关注等高线的来源和形状。
随后,在《地志启蒙》中出现了“等高界线图”的名称,这是等高线地图名称变化中的一个创举,它突破了只从视觉中看平剖面的界限,而注重“高度相等”这个在表示数值上的关键点。《地志启蒙》是《格致启蒙》十六本丛书之一。这套丛书是英国人艾约瑟受海关总署税务司赫德之托,翻译的一套介绍西方历史和科学知识的丛书。
二 民国时期等高线名称的发展
进入民国后,出现了多个等高线的同义词,如水平曲线、等高曲线、曲线式等,可参见表2。
民国时期的大部分地理、地图类书籍中称其为“等高线”或“等高曲线”,例如,《实用地理学》《地学辞书》《高等测量学》中称其为“等高线”,《地图制作法》《地图学及地图绘制法》中称其为“等高曲线”,只有在竺可桢编写的《地学通论》中称其为“水平曲线”。《地图绘制法及其读法》中尽管将其称为“水平曲线”,但也在后面加括号备注“等高线”,认同这两个概念是等同的。
大部分军事教程中,将等高线称为“曲线式”或“水平曲线”,如《地形学教程》中将其称为“曲线式”,而《地形图图式解说》《军事学教程》称其为“水平曲线”。
民国时期的中文地图类书籍中,均列有众多参考文献,笔者选取了引用较高的几本日文书籍,对比其中的等高线名称,见表3。
可以看出“水平曲线”这一概念,受日文翻译影响较大。在同时期的几本日文地图学书籍中,均将等高线翻译为“水平曲线”。实际上,“水平曲线”这个概念在1949年后还使用了一段时间。现在台湾地区,等高线图中的等高线还被称为“水平曲线”。
三 1949年后等高线名称的统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测量学书籍中,对等高线的翻译还不够统一。例如,同为1956年出版的书籍,在翻译苏联的书籍《地形测量学》中,等高线还被称为“水平曲线”,但也在后面备注了等同于“等高线”。而在《测量学名词》中则统一称其为“等高线”。
之后随着中国测绘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开展,“等高线”在测绘学中的名称趋于统一,以前与“等高线”同义的名称逐渐不再使用。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已审定名词数据库中查询可知,等高线这一名词在五个学科中有使用,在测绘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中的英文为contour,在大气科学和公路交通科学中的英文为contour line,在航海科学技术中的英文为contourlines.
相对地,英文contour line的应用更加广泛,在四个学科领域均有应用,除了上文提到的大气科学和公路交通科学外,在地球物理科学中被翻译为“等值线”,在临床医学领域被称为“轮廓线”:contour在四个领域有应用,除了测绘学和地理信息系统外,在数学中被称为“周线”,而在心理学中被翻译为“轮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