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生活 深情表达

2015-11-20王功望等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11期
关键词:茶园亲情外婆

王功望+等

时  间:2015.05.13(星期三下午第3-4节社团活动课)

地  点:当阳二高仲宣楼307会议室

主 持 人:王功望老师(执笔)

与会者:湖北省当阳二高《蓓蕾》文学社全体社员同学

张惠敏:我代表《我们三代之间》题目组首先发言。这个题目不张扬,平实厚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比较紧密,能够激活我们的思维,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我们三代之间,有多少故事发生啊!三代,既体现出时间的跨度,又暗含着血缘的传递,它是一条流淌着生命与情感的河流,我们栖居在这条河流之上,吮吸着生生不息的情感乳汁,可以尽观风云变幻,时代变迁,可以感受亲情,感受关爱。是否可以这么说,《我们三代之间》同题八篇文章,就是八位作者对时代生活的感悟,对亲人亲情的吟唱,是他们立于河边捡拾的情感的珠贝。走近它们,欣赏它们,我们会更加理解生活的真谛,更加孝敬我们的长辈。下面有请李秋霞,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李秋霞:我最欣赏第五篇(作者刘香)。它以玫瑰花为线索,以奶奶、妈妈和哥哥的女朋友对待玫瑰花的不同态度为内容,折射出三个时代不同的爱情观。情人节那天,哥哥满心欢喜地给女朋友送玫瑰花,哥哥的举动提醒了爷爷和爸爸,他们给各自的伴侣买了一样的节日礼物。奶奶把花儿做成香包,挂在床头;妈妈把花儿插在瓶中,精心呵护;而准嫂子随手就把哥哥的情人节礼物送给了他人。在对待爱情问题上,三代人表现出不一样的态度。祖辈珍视它,就像奶奶做成的香包,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散发出淡淡的幽香。父辈看重它,即使花儿枯萎,妈妈也舍不得丢弃。我们这一辈则随意地对待,哥哥的女朋友没把它当多大一回事儿,轻易地发落了这朵饱含寓意的玫瑰花。三代之间,感情的浓度呈现递减的趋势。作者采用对比手法,歌颂了祖辈父辈的爱情,对当今社会重物质轻感情的倾向含蓄地提出了批评。

章依佳:我基本赞同你的看法。不过,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主题先行的嫌疑。虽然作者在细节上做了一些处理,但文中还是有雕凿的痕迹。最后一段,哥哥女朋友的妹妹邀约一群小伙伴爬上楼顶玩天女散花的游戏,像是为了文章的完整性而有意添加上去的,不够真实,多多少少冲淡了文章的感染力。我最喜欢的是第八篇(作者欧阳洁思)。这篇文章写妈妈照顾卧病在床的奶奶,情真意切,读着读着,我的鼻子一酸,眼眶就湿润了。因为我、我妈妈和我奶奶的故事就是这样,奶奶照顾孩提时候的我,妈妈照顾年迈生病的奶奶。我看妈妈辛苦,也曾劝妈妈请个人,妈妈也说当初奶奶帮她照顾我时,奶奶一点也没推辞。奶奶有好几个孙子孙女,她是推脱得掉的。别人写文章,说的是我的故事,自然引发了我的共鸣。本文语言是那么朴实无华,字字句句击中了我的心怀,除了感动还是感动,谢谢作者。我们三代之间,流淌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正是因为有亲情的传递,亲人的呵护,我们才能顺利地成长,人类才得以繁衍下去。

余小燕:说到亲情、爱,你讲的第八篇(作者欧阳洁思)还是显得有些直露,像是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似的。你看第三篇,韩奕同学的《我们三代之间》,表达的亲情多么深沉,文字多么隽永啊!作者从时间深处撷取了几个平常的镜头,尽管背景已经模糊,但画面依然真切,特别值得回味。春节时外婆为“我”烹制糯米点心,“我”趴在灶沿上等着第一屉蒸熟,然后用脏兮兮的小手抓吃,外婆呢,骂我不讲卫生,却又从不阻止我,多么温馨的场景!“外婆是一个伟大的魔术师,用糯米点心的清香为我编织了一个美味的梦。”——童年时光多么美好啊!而母亲,喜欢在“我”做功课时默立一旁,“我”的蛮横和拒绝,让她恋上养花。现在回想,“母亲像极了那丁香,她坐在岁月的枝头,用她的清香陪我成长”。更可贵的是,亲情只是作者表现的内容之一,作者悟出,母亲和外婆,“我”和母亲,终究只是一种“复制”,迟早都有一场“告别”,“在岁月面前没有人是壮士”。面对亲人,面对无边的岁月,作者唯一的愿望是珍惜相处的日子,与亲人并肩同行。文章末尾,作者引用伍尔芙的话,“让我们记住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点明主题。本文很有文采,百读不厌,我建议,我们文学社的同学,应该把它背下来。

主持人:这个提议好。韩奕同学的《我们三代之间》文采华赡,构思别致,立意新颖,全文笼罩了一层淡淡的忧郁,淡淡的温馨,读来唇齿生香。它已突破了学生常用的记叙文的写法,可以与作家们的优秀散文相提并论。作者选取的素材很普通,甚至不值一提,我们许多同学认为这样普通的素材是写不出什么东西来的,在写作时常常弃之不用。但作者却能于普通中见出不凡,文章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可见,写作素材并无好坏之别,只有写作功力存在高低之分。写作功力低下,即使面对高大上的素材,也写不出名堂来。这里所说的写作功力,不仅仅指立意构思、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能力,还有对生活的感悟鉴别能力、情绪的积累调动能力等。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平时要留心生活的点点滴滴,做有心人,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这样才能写出见人之常见,发人之未发的文章来。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谈。

熊依:谢谢王老师指点。我觉得第六篇(作者熊鑫)也很有特色。外婆年轻时开辟了一片茶园,她把青春、希望、汗水都洒在这片茶园里,恨不得把床也搬到茶园里去。后来呢,妈妈来了,母女在园子里一呆就是一整天。后来呢,“我”来了,天没亮就跟着外婆和妈妈往茶园里去,祖孙三人“走不同的的小径,闻相同的花香”,“闹着,笑着”,“那是一段怎样的时光呀”,茶园见证了祖孙三人其乐融融的幸福。现在呢,“我”和妈妈“搬进了小城”,“一切又回到了很多年前”,外婆常常盯着远方静静地发呆,茶园见证了外婆眼里浑浊的泪花。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文本,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多维解读。①从亲情角度看,相守总是短暂的,应该珍惜。②从茶园角度看,能够陪伴终身的,只是事业。③从人生角度看,生命是一个轮回,总要回到原点。④从社会角度看,要关注空巢老人的生活。等等。

宋美琪:你的看法很有见地。我注意到,这一篇(作者熊鑫)是这样结尾的:“我们三代之间,隔着一片茶园。”茶园,可以视为写实,也可以看作象征。无独有偶,第四篇(作者吕文悦)也有类似的结尾:“我们三代之间,隔着的,也就是一张面纸而已。”这里的面纸,则是一种载体,“我”的“大大咧咧”,姥姥和母亲的节俭,都在使用面纸上体现了出来。《朱子家训》上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文章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像外婆和妈妈一样,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不要铺张浪费。endprint

李梦洁:你说完了?那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姥姥和母亲节俭,自己不知节俭,按当阳的方言说法,就是抛抛洒洒的,这些品行带有时代的烙印。本文是从我们三代之间不同点的角度立意的。第七篇(作者鲁怡婷)写自己数学测验没考好,父亲严厉批评我,爷爷护着我批评爸爸,写出了我们三代之间的真实生态,父严祖慈,这是从我们三代之间同中有异的角度立意的。父亲和爷爷都爱着我,但爱的方式不同。这两篇文章虽然比较直白,韵味不足,但是细节生动,表达流畅,主题明确,算得上是两篇比较好的记叙文。第二篇(作者王雯雯)在态度上好像有点排斥老年人,作者好像一直在忍受爸爸爷爷的“不好”,三代之间缺少平等真诚的交流,疙疙瘩瘩的,读起来也和作者一样感到憋屈,我不喜欢。第一篇(作者骆飞)写爷爷和爸爸的故事,感觉有点散乱,感觉作者表达有些吃力,不够流畅。我私下里和同学讨论,他们也有这种感觉。请王老师点评一下这两篇。

主持人:这两篇文章在扩大我们的审美疆域,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呢。第二篇(作者王雯雯)写法比较前卫,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新写实主义文学就是这种写法。这是一种贴近地面的写作。我们三代之间,“我”和祖辈父辈受教育程度不同,生活习惯和情趣不一样,“我”说普通话,奶奶听不懂,交流困难;大人们一起家长里短说粗话,爸爸喝汤动静大,大家都习以为常;爸爸骑车闯红灯,我提醒他,他反而理直气壮说“反正又没人”;我欣赏电视节目,爷爷不屑一顾说“都是假的”等等。作者尊重现实的原生态,对一地鸡毛似的生活流进行了如实地再现。你能感到憋屈,作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是一篇有意味的佳作。第一篇(作者骆飞)内容特别厚重,深沉,让我感觉是一部长篇小说的缩写版。它和第三篇(作者韩奕)一样,文中不止三个角色:祖辈、父辈和我辈。第三篇(作者韩奕)的第四个角色是时间,本文角色更多,如故土、苦难、希望等等。它从我们三代之间相同点的角度选材立意。为了更好的生活,生在乡村的爷爷不做农民,爸爸不做农民,我也不准备做农民,三代人都在试图逃离故土。贫瘠的黄土地为自己准备了叛逆者,爷爷习武,爸爸经商,我在求学。但故土永远是漂泊者的精神家园,这种逃离家园又情牵家园的矛盾表现,对故土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让文章容量大增。文章主题宏大,风格凝重,行文散而不乱,是作者感悟生活、深情表达的结晶,在学生习作中算得上是一篇洪钟大吕式的作品。你们多读几遍,会有更多新的发现。好了,现在请下一个题目组发言。endprint

猜你喜欢

茶园亲情外婆
永不凋零的亲情
外婆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外婆回来了
湄潭茶园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清明话亲情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