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袁,退位与上台的背后

2015-11-20凤凰书品编著

读书文摘 2015年10期
关键词:大总统袁世凯孙中山

凤凰书品编著

让位于袁早有协定

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代表,南方的伍廷芳和代表北方的唐绍仪已经在上海草签协议,南北议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但是孙中山在南京当选临时大总统,使袁世凯顿生疑虑。他害怕革命党人对自己“总统之职虚位以待”的允诺落空,同时迫于北洋内部主战派的压力,就在1912年1月2日公开表示,议和的协议未经与他商明,乃无效的协定。于是他下令召回唐绍仪,免去他谈判代表的资格,令前线的清军炮击武昌,并发电责问伍廷芳:国体问题既有国会解决,乃闻南京忽已组织政府,且与前意相悖,此次选举总统是何用意。

孙中山在当选临时大总统当天,面对全国人宣誓:清帝退位、也无动乱、列邦又承认民国的时候,他就辞职。而且孙中山还致电袁世凯说这是临时,你什么时候推翻朝廷,我什么时候就让位于你。就职之后的第二天再次给袁世凯去电,大总统的位置肯定让给你,你要抓紧行事“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望”。孙中山又发电给正在上海的民国和谈代表伍廷芳,表示如果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绝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世凯。

孙中山一再来电说明,袁世凯却始终不太确信。1912年元月14日,袁世凯密电南方又直接地问,孙中山是真准备让我,还是假准备让我。南方明确回电,清廷一倒立即让你。立宪派、革命派方面的与袁世凯有联系的人无不飞电敦请,希望袁世凯抓住这一历史机会。

1912年1月22日,孙中山发表声明表示,倘若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能够宣布赞成共和体制,将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并且推举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

此后四十五天内,以伍廷芳为代表的南方与袁世凯的电表交驰,和谈进入了最为紧张的第二阶段谈判过程。孙中山后来解释他为什么不得不与袁世凯妥协的时候沉痛地说,局外人不清楚不怪我退让,但是如果我不退让,那么即便是今天的假共和也不会有。因为当时革命党人已大有争权夺利的想法,其势将不可压,我害怕产生自相残杀的战争,所以退让。

1月中旬,南北议和双方终于在惜阴堂定下密约,如果清帝退位实行共和政体,将拥立袁世凯为大总统。

孙中山辞职提三条件落空

清帝退位是袁世凯当总统的先决条件,没想到却受到了宗社党的阻挠。袁世凯忧心如焚,他一直避免采取强硬手段逼宫登基。于是他让其长子袁克定,去请汪精卫帮忙。

袁克定把宗社党阻挠清帝退位的内幕,告诉了汪精卫,指出“杀一人而全局可定”,汪精卫经过一番策划,刺杀任务落到了老同盟会会员彭家珍的头上。1912年1月26日,彭家珍在良弼家大门口遇见了良弼,扔出一颗炸弹,良弼中弹倒地,次日死亡。良弼一死,宗社党及满族王公大臣吓得魂飞魄散。隆裕太后哭哭啼啼地对臣下说,你们快去对袁世凯说,保全我们母子二人的性命要紧。

1912年2月12日,清室以清帝名义奉太后懿旨下诏,宣布退位,由此结束了清朝二百六十余年的统治。

两天后,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了辞职,又过一天,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参议院电文中称袁世凯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

孙中山辞职时提出了三个条件:一、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不能更改。二、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解职。三、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所制定,新总统必须遵守颁布之一切法制章程。这里他把“辞职”与“解职”分开,也就是他虽辞职,但是袁世凯必须实现这三个条件,他才“解职”。

此时,南京方面特意派出了蔡元培、宋教仁、汪精卫等五位专使到北京。此时南方革命党人已经又让了一步,不谈首都问题。只求袁世凯南下就职。而袁世凯一面隆重欢迎专使,“恳谈”南下就职事宜,一面密令北洋旧属曹锟率部在北京哗变。

1912年2月29日,北京东安门前门一带突然枪声四起火光冲天,北洋军第三镇的士兵因为欠粮饷闹事,抢劫商号、焚烧房屋、奸淫妇女、掳掠市民,把住在迎宾馆的五位专使从睡梦中惊醒,慌忙躲进了六国饭店避难。第二天,天津、保定也发生了兵变,形势变得极其混乱。日本军部调动军队准备向北京推进,北方各省督抚纷纷通电劝阻袁世凯南下,否则无人坐镇京师,北方前途堪忧。

袁世凯找到托词,认为自己离开北京必将引起内忧外患,北方将陷于不可收拾之局。南方专使从未亲临兵变,惊魂不定之际,只能电告南京参议院不妨尽量迁就袁世凯。到了这个时候,孙中山辞职时开出的几个条件全部都落空了。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得到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后,孙中山这边则在积极地筹建铁路,声言要修十万里的铁路,而黄兴也主动解散南京临时政府的军队。

另外一名革命干将宋教仁,虽然对于袁世凯抱有期许,但也指出了当时共和国面临的危机,他说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政治之建设未常有也。

从“临时”变正式

1913年3月22日,宋教仁被暗杀,舆论把批评的矛头直指袁世凯,也使孙中山提出了“非去袁不可”的坚决主张。3月25日,孙中山从日本返回中国,于上海开会,主张讨伐袁世凯。1913年6月,袁世凯采取行动,免除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等人的职务。7月12日,被免职的李烈钧在孙中山指示下,从上海回到江西,在湖口召集旧部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正式宣布江西独立,并发表电告讨袁,“二次革命”开始。随后安徽、上海、湖南、福建、四川、广东相继宣布“独立”。

但在袁世凯南下军队的压力下,江西、南京反袁武装迅速瓦解,不到两个月,“二次革命”就失败了,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被通缉,相继流亡日本。

袁世凯则组成了以熊希龄为总理的内阁,并以著名政治人物梁启超为司法总长,张謇为农商总长,汪大燮为教育总长。梁启超、张謇、汪大燮等人,从清末到民初都是社会名流,这一届内阁史称是“名流内阁”。

1913年10月6日,国会举行了正式大总统的选举。当参众两院的议员鱼贯而入会场的时候,他们有了惊人的发现,当时会场里已被数千个全副武装的军警团团包围。选举开始之前,会议主席王家襄还郑重宣布,议员不得自由离开会场。这样一种高压气氛,不仅使得幻想利用议会斗争继续与袁世凯较量的国民党议员们愁容满面,就连挺袁的进步党议员也感到难堪。第一次投票结果,袁世凯得471票,黎元洪得154票,其余的人仅得几票、十几票。但是此次选举仍然是无效的,因为国会制定的 《总统选举法》 规定,候选人必须获得总票数的四分之三的绝对多数才能当选。

当天到会的议员共759人,而袁世凯虽然得票最多,但离法定的票数还差99票,只得按照 《选举法》 进行第二轮的投票,第二轮投票的议员共745人,结果袁世凯得497票,仍离当选的票差63票。这一轮的选举仍然无效。

两轮投票后,时间已经过了中午,有些议员要求回去吃饭。正在这时,一千多个上穿便衣下穿军裤、脚蹬皮靴、腰挂短枪的人冲进会场,把住前后门,声称是“公民团”,大声吼叫起来,“今天不选出我们中意的大总统,就休想出院”。

议员们一见“公民团”的军裤、皮靴和短枪,知道情况严重,叫苦不迭,便放弃了消极抵制的意愿,接着举行第三轮投票,袁世凯以507票当选,于是“公民团”连声三呼“大总统万岁”便凯旋了。此时已经是晚上九点,饥肠辘辘的议员们才仓皇离开了会场。

袁世凯称帝与日本的野心

1915年9月1日,袁世凯登基专用机构“筹安会”,趁着参政院开会之机带头递交了请愿书,公然呼吁恢复帝制。于是乎从北京到地方,几乎一夜之间,各种各样的请愿团,包括“乞丐请愿团”“妓女请愿团”纷至沓来,一致要求袁世凯早登大宝。这些事情一时闹得沸沸扬扬,“筹安会”一边密电全国各省军政长官限期回电回函,表态赞同恢复帝制;另一边令各省选举国民代表大会代表,于是在10月25日,各省选举出了国民代表。三天后的10月28日,各省国民代表举行国体投票,投票地点一律设在将军或者是巡按使的公署,而将军和巡按使则是法定的投票监督人。

在全国文武官吏和“商民”的劝进声中,参政院于1915年12月11日上午11时开会,举行解决国体总开票,结果是各省国民代表共1993人,全票赞成君主立宪,各省的推戴书上一致书写着,谨以国民、公意,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并以国家最上完全主权奉之于皇帝,承天运、传之万世。

当天下午,袁世凯接到了推戴书,立即退回,一并发下了咨文说自己如果登基,一是对不起前朝国君;二是违背了大总统的誓言,申令“另行推戴”。但是这个过场走得实在是太明显了,仅仅在当天下午5点,参政院再次开会,参政员们开始起草第二份推戴书,仅用了15分钟,两千六百多字的推戴书又写好了。第二天一早,袁世凯发出了申令,引述推戴书的全文,宣布自己为中华帝国的皇帝。

1915年12月13日上午9时,袁世凯在居仁堂接受京城和附近地方文武高官的朝贺。袁世凯是预先打了招呼,这个朝贺时实行三鞠躬礼,但是朝贺的人们仍旧是跪拜,很多人还如见前朝皇帝一样,行三跪叩首大礼。袁世凯朝南站着,对跪拜者不时地点头,表示接受。12月31日,袁世凯正式下令,改民国5年,即1916年为洪宪元年。

在袁世凯称帝的复杂计划中,外交始终是他无法绕开的部分,外国人会如何考虑他称帝这件事情,支持还是反对,对他的计划是太重要了。作为晚清重臣,从义和团到百日维新,袁世凯耳濡目染的教训并不比爱新觉罗们少,而在外交政策当中,如何对待东邻日本更是非常棘手。

和远道而来的高鼻梁蓝眼睛不同,日本显然比欧美国家对中国的兴趣更大,中国排在朝鲜之后,成为了日本的第二个目标。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当时向侵占山东胶州湾的德国提出,希望能将山东的权益交还,结果被拒绝了,于是中国决定保持中立。因为当时美国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了欧洲,而英国则希望日本能够成为其在远东的盟友,于是在合纵连横之下,日本在1914年8月对德宣战,并且宣称要把德国的势力赶出远东。

中间还有一个枝节,就是在德国接到日本人和英国联手准备攻击山东 (的消息) 之后,曾经在1914年8月13日向中国政府表示过,愿意将山东胶州湾的租借地直接归还中国。但此时日本人已经把胶州湾当作了自己的囊中之物,日驻华使馆代办居然就此事警告中国的外交次长曹汝霖,不准中国接受德国的建议。之后,日军两万余人一路攻击前进,与英国远东海军3000人组成的日英联军,一起对胶州湾的不到6000人的德国军队发起进攻。在将近一个月的交锋之后,德国人终于不敌,撤出了青岛。

20世纪初,对于孱弱的中国,日本人的想法就是要独占,于是在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了著名的 《二十一条》。

退位前提出优待条件

袁世凯称帝,如愿以偿当了皇上,但同时也失去了民心。1916年3月底,袁世凯发了撤销帝制的申令,主要内容是既然全国都不喜欢他当皇上,那么从即日起,他还是回去当大总统好了。但是开弓哪有回头箭,袁世凯不下台,各省不依不饶。

到这个时候,袁世凯不得不借重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来推动议和了。三个人里黎元洪和段祺瑞都曾经明确反对他称帝,名声比袁世凯要好,袁世凯又用这三个人的名义,拟定了议和的六项条件,希望比照清末南北议和的方式,解决这次政治军事的危机。

但今非昔比,独立各省断然拒绝了袁世凯提出的议和条件,一致表示非袁退位,无协商善后之余地,又提出了将袁世凯“驱逐至国外”和“抄没袁世凯及附逆十三人家产”等作为南北议和的条件。与此同时,袁世凯企图取得外国经援的希望也彻底破灭了。美国方面答应五百万美元的借款,但是最后只借了一百万美元。日本方面因为袁世凯并没有完全接受 《二十一条》,而嫉恨袁世凯,不仅一文不给,还贷款给袁世凯的对头孙中山。

而袁世凯传统的老朋友英国,在欧战中正处于被动地位,是自顾不暇。在政治军事上,老部下对袁世凯,与袁世凯当年对清王室是如出一辙,已经被任命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的段祺瑞,就职后的第一步就是要求袁世凯交出军权,组织名副其实的“责任内阁”。冯国璋更是凭借着与南方倒袁派议和为名,对外联络倒袁的军队,谈条件划地盘,对内联络袁世凯的其他下属,形成了实力派,逼袁就范。下属如此,袁世凯的末路看来已经是注定了。

此外身处中南海的袁世凯感到众叛亲离,叛变的还有他自己的身体,他的尿毒症是越来越严重了。袁世凯随后让人拟定了一个 《帝制始末案》,诉说帝制的前因后果,表明自己是如何被“民意”一步步控制,身不由己同意恢复帝制的,他觉得中间他有苦衷和委屈。这个时候袁世凯已经决定退位了,优待办法共有六条,第一是往事不究;第二是公权不褫夺;第三是私产不没收;第四是居住自由;第五是全国人民予以应有的尊重;第六是民国政府每年给税费10万元。比起清王室,他的花销不算太大。

1916年6月6日上午,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死于尿毒症。

(选自《民国那些年 (1911—1924):你所不知道的秘史逸闻》/凤凰书品 编著/团结出版社/ 2015年3月版)

猜你喜欢

大总统袁世凯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张培爵之死:袁世凯一手制造的血案
双雄会:1912年的两位“大总统”
1913年大总统选举前后袁世凯心态分析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民初《大总统选举法》出台的条件与原因初探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
军阀袁世凯的三次背叛行动
袁世凯的军事顾问坂西利八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