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到点上才是材
2015-11-20马洪文
马洪文
写作文,选材很关键。怎样的材料才是文章需要的材料呢?我们不妨从“马亮免职”的故事谈起。
明代有个叫马亮的人,出身商贾世家,才高八斗,经官府层层推举,被明太祖朱元璋钦点为山东日照知县。
当时,知县的首要任务是抓好农业生产。马亮上任后,觉得怀才不遇,不安心抓农业,反而插手原本中央直管的督运工作,狠抓日照的商业,也确实做了不少事儿。
三年期满,朱元璋问马亮:“你觉得你这个知县干得如何?”马亮答道:“卑职在日照三年,日照的商业有了很大的改变!”接着,马亮历数自己在商业方面的贡献。朱元璋说:“可这些都是督运的工作呀!你职内的事做不好,其他事做得再好也还是不称职。我怎么能重用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呢?”最后,朱元璋不仅没有提拔马亮,还免了他的知县之职,永不录用。
现实中,只有把聪明才智用到该用的地方,才可能成为栋梁之才,即“用到点上才是材”。文章选材也一样,但凡日常生活中的人、事、景、物都可以作为素材,可具体到某一篇文章则并非如此,只有那些能用到“点”(能为文章中心思想服务的)上的才是文章可用的素材。那么,怎样才能围绕文章中心选材呢?
要诀一:材料要真实。
作文就是用笔说话,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东西写出来,要合乎实际,合乎事理。因此,选择的材料必须是自己熟悉的、感触较深的,不能随意夸大或缩小,更不能胡编乱造。如写“神十”,你不能说它到火星去探险什么的,因为这不是事实。
要诀二:材料要典型。
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与其罗列材料,不如选用一两个能揭示事物本质的典型材料。著名作家魏巍曾写过一篇文章《自豪吧,祖国》,里面用了20多个生动的事例,但因为例子太多了,一个都没说清楚。后来他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只选了3个典型事例,倒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志愿军的精神面貌,相当成功。
要诀三:材料要新颖。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桃一筐。”一方面,要尽量选择新近发生的、能反映时代特征的材料;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凡人小事”中发掘闪光的东西,进行主题归类。如写学雷锋做好事,不要一上来就写进养老院帮人洗脚、扶老人过马路等,当你看到有人把路上的一块西瓜皮捡起来扔进垃圾箱,他何尝不是在做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