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中两代移民的文化适应模式解读
2015-11-20韩燕
韩 燕
《喜福会》中两代移民的文化适应模式解读
韩燕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虽共享同样的文化传统背景,但彼此之间仍然存在激烈的文化冲突与矛盾。这种冲突和矛盾其实来源于母亲和女儿所分别代表的两代移民不同的文化适应模式。象征第一代移民的母亲们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在语言、民族身份,以及价值观的选择上都表现出了一种与主流文化的分离,而象征第二代移民的女儿们则在这三方面的选择上呈现出一种被主流文化同化的态度。这种选择差异影响了移民之间的文化传承,造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差异与对立。
《喜福会》移民文化适应模式
一、引言
电影《喜福会》改编自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同名小说。影片向人们展示了在美国生活的四对华裔母女之间发生的故事。电影的主线是母女之间因为成长背景和文化渊源的差异而不断发生的冲突,其间穿插了母亲们过去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以及女儿们处在两种文化之间的矛盾与纠结。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本片丰富而细腻的情节发展,也使得本片不同于一般的家庭主题影片而更具有现实性和文化性。小说及影片推出后引起了剧烈的反响,其中母女之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也成了研究的热点。而在移民现象日益普及化和复杂化的今天,因为成长环境、生活社区、职业特点和语言影响等因素,移民之间在文化适应和态度等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因此从移民的文化适应角度去重新看待影片中的母女矛盾与冲突、解析两代移民不同的文化适应模式也很重要。
二、移民文化适应理论与文化适应模式
全球经济交流的加快与增多促生了跨国移民的增加。移民个体或群体面对来自主流文化不同的风俗、教育、经济和政治制度时,需要经过一定的心理与文化调适和适应。在调适和适应的过程中,其所采取的文化适应模式和伴随而来的心理变化,是能否实现真正社会交融与适应的关键①。
社会学家帕克(Park)认为,在以迁移等方式实现的群体接触的初始阶段,群体之间的关系往往表现为冲突和竞争。随着接触过程的深入,冲突和竞争终将演变为同化,即实现相互“渗透和融合”②。心理学家贝里(Berry)则认为“同化”并不是唯一的结果。移民在原有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会进行态度和适应模式的选择,并以此观点为基础提出了文化适应的四种模式,或者叫四种选择,即“同化”(assimilation)“分离”(separation)“整合”(integration)和“边缘化”(marginalization)③。相比于帕克的模式,贝里的模式选择观更符合移民文化适应的多样化表现。
为充分表现文化差异以及保持情节的冲突性,影片《喜福会》对两代移民——母亲和女儿在面对其所处的美国主流文化时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描写时都做了一定的模式化处理,使得她们各自具有鲜明的文化代表性。正是这种鲜明的差异让我们看到了两代移民在文化适应过程中所选择的不同模式:分离和同化。
三、《喜福会》中第一代移民的文化适应模式
作为第一代移民的母亲们来自战乱频繁的旧中国,经历了悲惨的过去来到美国。当她们面对全新的文化元素时,并没有展现出积极的融入姿态,而是执著地固守着自己的文化根基与价值传统。这种固执在影片开头就得到了体现。母亲之一的吴素云从上海带到美国的天鹅尚未入境就被移民局的官员给夺走了。这只天鹅本是母亲想送给未来女儿的礼物,象征着中国母亲秉持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然而当进入主流文化时,这种传统的文化根基似乎一下被剥夺了生存的土壤。但即便如此,母亲仍然固执地留下了一根鹅毛,希望能保留哪怕一丝传统以便将来传承给女儿。这也暗示了以母亲们为代表的第一代移民在进入美国后所选择的适应模式——分离。这种分离主要体现在了语言、民族身份及价值观三方面:
1.语言的分离。语言是人际沟通的基础,也是决定交际信息传递与解读途径和方式的关键性因素。可能是为了照顾受众,影片中美国部分的对白绝大部分使用了英语。但为了呼应小说中母亲们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影片对母亲们的口音及语法做了一定的处理,虽不尽完善,但还是可以体会出原小说里所描写的“结结巴巴、词不达意的中国腔英文”④。比如当母亲们聚集在一起时,她们总会不自觉地夹杂着使用中文。
这种语言上的分离直接影响了母亲们参与文化融入的过程,使她们更倾向于使用受自身原有文化模式影响的解码方式去处理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忽略了对方的文化背景,造成交际与沟通上的矛盾。这也同时影响了母亲与女儿的交流:母亲无法理解女儿想要表达的意思,女儿也无法体会母亲话语背后的含义。
2.民族身份的分离。民族性的基础是身份及文化认同。影片中第一代移民表现出的民族性是基于对华人身份和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相对于移民所在的主流文化来说就表现为了一种分离。在这方面,影片做了很多细节的刻画。这些细节充分展示了母亲们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与执念。如参加聚会时,母亲们都穿着正统的立领式刺绣旗袍,身上佩带着玉佩以及玉手镯等传统中国首饰。这些在女儿们看来,“有趣”又“显得太古怪”⑤。这种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眼里看来格格不入的装扮恰恰是母亲们最珍视的民族身份。
此外,影片中还有段对犹太麻将和中国麻将的阐述。在女儿看来,两者没有任何区别,而母亲对此却大为光火,认为身为中国人后代的女儿居然不懂两者的区别,更不懂得中国麻将的文化精髓。母亲们在斥责之余,还顺带把犹太麻将贬损了一番。这种骨子里以传统为自豪的观念都是民族性的标志或标榜。母亲之一的吴素云去世后,其他三位母亲依然保留了喜福会这个聚会传统,并要求素云的女儿琼代替她母亲参加聚会。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暗示了母亲们的坚持,对传承的坚持。
3.价值观的分离。即便身在异国,母亲们也无法抛却与祖国的血脉亲情。她们在新的环境里恪守着原有的中国文化,如讲母语、保持原有的烹调方式和其他习惯,并用传统文化培养子女等。影片中,母亲们坚持中国式家庭教育,想要对子女的生活拥有话语权和决定权,要求孩子学习中文、恪守孝道。母亲吴素云在遭到女儿琼对学钢琴一事的反叛时表示出了极为强硬的态度:“在这个家里,只能有一种人能留下,顺从的人。”⑥除了希望子女孝顺,中国母亲们也更希望女儿们能够理解并欣赏她们所珍视的传统价值观。
四、《喜福会》中第二代移民的文化适应模式
与第一代移民不同,没有了文化根基的牵绊,没有了过去的烙印,在美国长大的第二代移民女儿们的文化适应过程则显得更为纯粹,正像她们一直宣称的那样:“我就是美国人。”⑦与母亲们的拒绝与回避不同,女儿们的文化适应过程更为开放。其文化适应模式则主要表现为语言、民族身份以及价值观的同化。
1.语言的同化。影片中的女儿们已经几乎摈弃了中文的使用。琼在母亲去世后作为母亲的替代参加与母亲好友的麻将聚会时曾强调“不要说中文,不然我可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在作弊。”⑧由此可见,不仅不说中文,女儿们对中文的理解也非常的有限。而当琼接到来自中国亲人的信时,也无法阅读,更无法用中文回信,只能求助于她的中国长辈。这种语言的彻底同化在贾尔斯和约翰逊(Giles & Johnson)看来,是个体为获取积极的社会认同而采用的策略。这种策略就是文化适应选择的一种表现⑨。因为使用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一种文化,并以这种文化身份存在⑩。
2.民族身份的同化。与母亲们的执著固守形成鲜明的对比,女儿们对民族身份的认定已经完全倾向于主流文化。她们虽有自己的中文名,不过只存在于父母们的记忆中;被当成其他亚裔种族时她们会特别强调自己的美国人身份;她们爱吃春卷却连名字都叫不出来。在美国文化影响下长大的女儿们,“除了她的头发和皮肤是中国式的外,她的内部,完全是美国制造的”。她们不理解也不想去了解母亲们为保持自己的民族身份所做出的努力。她们按照美国的方式生活,习惯于自己的美国身份。偶尔的中国式家庭聚会是她们对母亲以及母亲所代表的文化的迁就。美味的中国菜肴对她们来说就是一种食物,所以没有必要去记忆那些难记的名字。这种民族身份的同化使得她们与母亲在文化身份上分离开来。对后者来说,这是很难以接受的。
3.价值观的同化。女儿们更认可美国社会的价值观,认为其比母亲们的价值观念更优越。她们对于一些在她们看来是令人难堪的、过时的中国式习惯和行为方式持否定甚至鄙夷的态度,对移民母亲以及她们所代表的中国文化表现出一种漠视。琼对于母亲素云对自己的期望一直采用消极抵抗的方式,甚至还对母亲绝情地说出了“我希望自己不是你女儿,你不是我妈”之类的话;林多的女儿薇莉不喜欢母亲多次不打招呼就前去她的住所,特地提醒母亲来访前最好提前通知却丝毫不顾及母亲是否能够接受;安梅的女儿露丝在婚姻上遭遇问题时宁可去陌生的心理医生那里寻求帮助,也不愿向母亲倾诉。母亲们崇尚中国式的委婉,女儿们则习惯了美国式的直接;母亲们愿意为子女提供引领与帮助,女儿们却把这看成是一种掌控而大发脾气。总之,中国母亲们极力想把传统的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传承给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可后者却毫不领情并把母亲们的引导看成是一种阻碍。
五、结语
通过丰富的矛盾冲突以及鲜明的角色塑造,影片《喜福会》为人们生动刻画了第一代移民母亲与第二代移民女儿之间的文化冲突。母亲们表现出来的疏离使得她们很难融入主流文化中去。这种分离也让她们更愿意聚集在自己原有的文化圈子中。而女儿们对主流文化的亲近与认同使得她们几乎被完全同化因而远离了母亲们所固守的文化圈。因此,虽然具有同样的中国血统,同样在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影响的环境中长大,母亲和女儿之间并没有出现人们所期待的融洽,相反却因为母女之间存在的巨大文化差异而冲突不断、矛盾不断。这两代移民所代表的“分离”和“同化”体现了移民与移民之间不同的文化适应模式选择和结果。也正是这种选择差异造成了移民与移民之间的文化冲突甚至文化休克。人们在研究文化适应时,往往会忽略这种移民之间的文化冲突和文化休克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片为文化适应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Phinney, J., Chun, K., Organista, P., & Marin, G. Acculturation: Advances in theory, measurement, and applied research[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3: 32—33.
②Park, Robert E. Race and Culture, Glencoe[M], Illinois: The Free Pree, 1950:150.
③Berry, J.W.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J], Handbook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80(5).
⑨Giles, H. & Johnson, P. The Role of Language in Ethnic Group Formation[A]. Intergroup Behavior[C].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1:199—243.
⑩黄亚平、刘晓宁. 语言的认同性与文化心理[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6):78—81.
韩燕,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讲师。
2015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本土化目标驱动下的汉语外来词规范原则研究》(项目编号:2015SJB4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