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作为文化影像的新都市电影

2015-11-26

电影新作 2015年6期
关键词:都市爱情

戴 旋

论作为文化影像的新都市电影

戴旋

文章从文化影像角度分析“新都市电影”文本构成,并运用文艺心理学和社会学有关理论对电影文本表象背后的真相作分析论证。指出编导们将都市白领生活进行一番包装,利用商业社会法则,制造机会均等的现代商业社会幻象,诱导观众把成功幻化为拉康意义上的镜像,顺理成章促销凡夫俗子进入中产阶级的梦想。同时,“新都市电影”回避社会矛盾,按照时尚法则,虚构当代都市文化表征,制造新一轮电影消费神话,但是电影文本与当代都市影像文化艺术真实相距甚远。

新都市电影文化影像经典爱情镜像表征

2010年《杜拉拉升职记》票房过亿,都市题材中小成本电影旋即成为导演和观众的香饽饽。接着,一系列都市题材中小成本电影不断刷票房纪录。如今,它们成了影视圈、产业界、文化圈和学术界热门话题。中小成本都市题材电影为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生机,一批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的导演也脱颖而出,成为当代中国电影新锐。他们把摄影机对准中国社会都市场域,以都市白领生活内容制作电影,开拓了中国电影新的市场,也拓宽了中国电影生存空间,揭开中国电影史崭新的一页。陈犀禾等学者把此类型电影界定为“新都市电影”,他们指出“它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而是各种力量博弈所达到的一种平衡。这些导演、影片,和他们的观众一起构成了我们所谓的‘新都市电影’。不但指涉一种新的主题和风格,同时也指涉一种新的市场格局和观众构成,他们共同造就了‘新都市电影’现象。”①“新都市电影”与过去都市电影相比,特别与第六代导演导演相比,内容和主题脱去了灰暗色彩,沉闷的气息和沉重的心情,它们对现实更多地表现出明亮的调子,电影大都表现出轻松和乐观情绪,获得了观众认可和支持,在电影产业中渐渐站稳脚跟。“新都市电影”以其独特文化影像和主题吸引了都市观众群体,因而,赢得票房。毋庸置疑,作为电影产业,“新都市电影”在整合新媒体和市场营销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它们赢得观众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是因为这些电影实时恰当地投合了时行的社会和文化要求,尤其与特定电影美学密切相关。

一、重构经典爱情模式

爱情是人类古老和永恒的话题。电影和文学一样,从它诞生的时刻,就把美轮美奂的爱情展现在公众面前。100多年电影实践表明:电影里丰富多彩的爱情已经成为电影元素中必不可少的成分。那些难以割舍的经典爱情故事融化了人心理坚冰,净化人的灵魂,丰富人生命体验。经典爱情故事构成了人们永恒记忆,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新都市电影”的编导正视爱情价值和内涵,在电影里重构了经典爱情模式。什么是经典爱情?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爱情作了三点概括:“第一,性爱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第二,对爱情的强烈性和持久性,双方为了达到结合,甘冒一切风险,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爱情必须是专一的,始终不渝和经得起考验的。第三,对于性关系的评价的新道德标准是它是否由于爱情而发生。”②这段话可以作为经典爱情解析。经典爱情是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严肃认真的爱情,不因权贵改变初衷,不因物欲改变心志,不因美色朝三暮四,并能唤醒人的良机,规范社会道德,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古往今来,经典爱情不分国籍、民族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虽然社会历经变化,但是经典爱情依然打动人心。究其原因,经典爱情蕴含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映个体人格素养和道德素养。

“新都市电影”导演们没有用世俗肉欲和官能刺激消解爱情的神圣和崇高,没有用狭隘功利主义肆意践踏和肢解爱情,他们对爱情拿捏得很准,让观众对爱情产生敬意。观众在消费别人的爱情故事时回味自己曾经的爱情,或者重温爱情旧梦,把观影幻化怀旧;或者为某些观众群提供一种仰慕的心理图式。“新都市电影”不经意间产生了如此效果。

都市生活、职场生活穿插爱情“行动”是“新都市电影”叙事的基本手法。《杜拉拉升职记》中,杜拉拉为了摆脱前任老板的性骚扰,她决定跳槽,进入著名跨国企业DB,并成为DB的前台人员,“升职”成为她人生全部目标。公司在泰国举办庆祝派对期间她与公司销售高管王伟爱情升级,但DB明文规定,有了私情的男女不能在DB共存,必须有一人离开。这段办公室恋情遭遇阻力,杜拉拉不想丢弃工作,王伟只得悄悄辞职,隐姓埋名。杜拉拉失去王伟,方知自己真的离不开王伟,最终在泰国传奇般的花好月圆。该片是典型的都市职场交织爱情叙事,这使得电影增加了娱乐指数。王伟和杜拉拉的爱情严肃认真,电影算得上是向观众推销了一种刻骨铭心的高品质爱情。《失恋33天》中高端婚礼策划师黄小仙恋爱七年后突然失恋,在失恋期间,她从爱情小天地中渐次突围,在生活中有了新的发现:她发现自己强势刻薄;发现与她针锋相对的娘娘腔同事王小贱有立场、有原则、有正义感;发现了钻石王老五与河南籍港台腔女子李可结合的缘由;发现陈教授夫妇如何走到金婚的秘诀。失恋的33天其实也是黄小仙重新认识生活,重新认识爱情的33天。《致青春》中郑微与陈孝正始为死敌,郑微在报复中猝不及防地发现了自己竟然爱上了这位表面冷酷、内心善良的高材生,最后冤家变成了恋人。谁料,毕业前夕,风云变幻,陈孝正隐瞒郑微,选择出美留学,郑微知道真相后痛苦万分,曲终人散。多年以后,曾经寄托郑微幸福又给她带来莫大伤害的两个男人各自怀着愧疚和忏悔同时出现在她的生活中,这位在职场上已经春风得意的白领丽人不再自以为是地对待爱情。她从女性自身,也从自己经历出发,剔除了爱情中极端自私的成分,把牺牲和道德融入爱情,她的爱情因而理智崇高。《北京遇上西雅图》让一个花钱如流水的杂志编辑和身兼小三身份的文佳佳,在异国他乡逐渐理解了爱情内涵。此初,文佳佳因钱财盛气凌人,仗势欺人,在月子公司炫富霸道。包养她的老钟出事后,她的经济形势一落千丈,她不得不以平常心态对待生活,直到那时她才发现豪宅、奢侈品都不等于爱情,爱情只属于心灵,两颗心的相映。最后,文佳佳卸去了豪华奢侈外壳,蜕化为一个普通平凡的女人,从而在西雅图获得了纯真爱情。梦想总是美好的,可是梦想常常被现实打败,爱情也是如此,这是人类的宿命,电影《同桌的你》再次证明了这一主题。《同桌的你》中的爱情可以用时间来量化,这是表达爱情独特绝妙手法。周小栀约定做林一男朋友的时间是5211314,其实是告诉观众爱情就是“我爱你一生一世”。这几个单调的数字联系起来显示出独特的寓意。这对年轻人从初中时成为同桌,结伴而行,相继经历了高中、大学,告别了懵懂青涩,迎来了成年后海誓山盟。毕业后,他们天各一方,无法跨过现实时空,爱情最终被现实打败。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十年后的重逢场景竟然是在心上人和他者结婚现场。如同片中人物林一在片头中自嘲的美国式成功一样,梦想可以超越现实,但是真相最终骤然大白,青春和初恋命定以遗憾收场。最美时光已经无法穿越,用片中人物周小栀话说:“林一,我们回不去了。”同桌的你,我只能对你说再见。只能以这种方式向逝去的青春致礼,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无论爱情多么刻骨铭心。

综上所述,“新都市电影”导演立足当下,接近地气,无意于超越现实,超越任何虚幻的爱情法则,他们的电影表达爱情,歌颂爱情,影片中的爱情间或与现实错位,也美丽凄婉,直指人心,令观众心潮起伏。“新都市电影”恰当地适应了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基本需求,使电影和市场之间和谐共生,良性互动。作为大众文化媒介之一的“新都市电影”,它的消费群体基本都是20至30岁的年轻观众群体,从“新都市电影”的票房业绩来看,经典爱情模式基本贴近这一观众群体旨趣,契合了这一观众群体心理需求。不过,在观众日益沉迷于流行文化,网络世界的当下,严肃的经典爱情模式正在面临现实语境的冲突与挑战,如何应对风险,化解矛盾,这是“新都市电影”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制造现代商业社会镜像

现代商业社会常常制造美好的神话:付出就有回报,努力就会晋升。杜拉拉27岁进入DB,作为一名普通员工,月薪3千元。接着因承担公司装修得到了一次升职机会,月薪升至6千元。接着再次升为公司HR,月薪升到1万2千元,她拥有了自己的跑车。做了经理后,月薪超过2万5千元,跻身于都市高收入人群。杜拉拉版本式升职,撞击人心,令都市年轻人心潮起伏,跃跃欲试。《中国合伙人》中成东青因签证被拒,只好留在燕大任教,又因在外私自授课被校方开除,卷起铺盖,落荒而走。之后他在肯德基举办英语补习班,吸引了不少学生。补习班渐成规模,于是他邀请大学同学王阳加盟。大学同窗孟晓骏在美国生活窘困,丧魂落魄,没落回国,成东青遂又邀请孟晓骏加盟,三人正式开办“新梦想”学校。三位朋友历经周折,勇于开拓,经过艰难的磨合,“新梦想”获得空前成功,并在美国一举上市。《北京遇上西雅图》讲述了一个现代版丑小鸭故事。片中的弗兰克曾经是北京某家医院的著名心外科主治医生,由于要照顾随妻子移民到美国的女儿,他放弃了自己的医生事业来到美国。到了美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成了月子中心的司机兼保姆,变成了一个吃软饭的男人。由于和前妻收入差距日益加大,终被抛弃。弗兰克一边吃软饭,一边决心赴纽约报考美国医生职业资格证,最终如愿以偿,并被纽约一家大医院录用,重新获得了爱情。《小时代1》中南湘虽说失恋,割舍了那段让她痛苦的感情,但是她最终以一名业余设计师的分身,在三位同学的帮助下,在时尚台上获得了时尚杂志ME老总宫洺的认可,完美圆梦。

“新都市电影”大肆贩卖励志“产品”,它们奉行商业社会信条,人们不必挖空心思找关系,四处求人走后门,只要恪守本分,紧跟新趋势,适时提高素养,努力工作,必能改变经济状况,取得成功,对社会而言,也是一种善行。“新都市电影”其实类似于某种宗教对彼岸世界的宣教,也类似罗兰·巴特所说的“现代神话”。编导们将都市生活进行一番包装,合乎逻辑地编造现实中凡夫俗子进入中产阶级梦想;顺理成章地推演“前途是光明的神话”;毫无破绽地制造机会均等的现代商业社会虚拟影像;并自觉规避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之成为“自然法则”。

观众在观看电影过程中,不知不觉把商业社会造梦影像幻化为拉康意义上的镜像。电影符号学大师麦茨认为,观众对电影的理解依赖于其自身知觉认同的过程,某些观众可能根据影片含义进行自我对照和想象,此时,“‘镜像阶段’的自我反省就变成了电影观众的自我意识。”③因此,观众一旦在文化信码系统里认同了电影含义,就有可能形成一种自我认同的解码,即“每一次我都是在电影中成为自己目光的受抚对象。”国内学者戴锦华女士也持这个观点,她认为电影银幕(包括视频屏幕)与镜子十分相似,这使得影像与现实世界产生分离,在观众心理上构成了一个超现实的想象世界。观众“凝视”银幕的情景与婴儿在镜中寻求自我确认过程的情景十分相似。可以理解为,此时观众在观影知觉思维过程中,“凝视”影像并非真实的银幕形象,而是一种类似镜子里的新的自我“幻象”。也就是说,“观众也会如同婴儿一样向影片中的角色寻求认同,把自己的目的和欲望投射到影片中的人物身上,然后反过来再与人物所体现的动机和价值认同。”④通过这一感知过程,观众不知不觉接受电影所传达的理念暗示。

事实上,“新都市电影”本质上不过是意识形态的滥用而已。究其原因,现实生活中的人都受先天条件和现实局限,人们的机遇并不平等,而电影基本忽视了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问题,更不用说约翰·罗尔斯所说的“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间的划分的方式。”⑤对此,“新都市电影”却视而不见。虽然电影中的某些人物处境不利,某些事务存在矛盾,但是导演都借助传奇方式化解矛盾,预设大团圆式结局。用这种简单手段迷惑观众,诱导观众产生一种理想主义幻想:母鸡最终变成金凤凰,一切都会变得美好。这种美好的最终目的只不过是赢得最高票房和最大商业利润。

三、虚构现代都市表征

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变化速度太快,加之变化范围极其广泛,这个时代的独特性令人几乎无法找到与其他时代的联系,诚如吉登斯所言:“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在外延方面,确立了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在内涵方面,它们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带个人色彩的领域。”⑥又如居伊·德波所说,“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spectacles)的庞大堆积,直接存在的一切都转化为一个表象。”⑦工业化时代常见的城市场域一般表现为规模宏大的纺织生产场景、铁水奔流的炼钢炉群、暗无天日的矿井作业、塔吊林立的水电站建设工地、工厂里巨大而沉重的机器、拥挤凌乱的码头车站等场景。“新都市电影”所表现的是丹尼尔·贝尔意义上的后工业时代都市景观,即社会上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因此职业向“白领职员”转移,工作重心转向办公室、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新都市电影”外部空间呈现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飞舞盘旋的立交桥、人群簇拥的街心公园等。“新都市电影”里,现代都市风光旖旎:“《单身男女》的故事发生在香港中环写字楼的‘一线天’之间。北京东三环国贸CBD多次出现在影片之中,高楼大厦组成了气势恢弘的都市特写。《隐婚男女》中香水公司取景在国贸附近,《杜拉拉升职记》中女主角供职的外企位于知名的北京银泰中心,《我愿意》中多次出现奥迪车飞驰在三环路上的场景。”⑧《失恋33天》中梦幻般北京新天地让人记忆犹新,《小时代》人物活动的场所是超级繁华的大都市上海;另外西雅图、纽约、费城、泰国等异国情调也纷纷出彩。内部空间大体是写字楼、办公室、高档餐厅、豪华酒店、咖啡厅、海洋馆、歌舞厅、秀场。人物角色是设计师、建筑师、高端策划师、创意总监、销售总监、经理人、公司高管。角色行头是女性职业装、套裙、高跟鞋,品牌包包、精致容妆;男性西装革履,商务皮包、笔记本,自驾汽车。“新都市电影”中都市空间独特新奇,超越了观众惯常的视觉经验。新都市电影都市场域汇集诸多都市时尚元素,通过空间的重组与变换制造白领日常生活神话,以虚拟化都市表征给人带来全新的视听享受,这些电影风格和内容特别能够迎合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的观众群。这一群体在肯德基和麦当劳文化氛围中成长,他们疏远传统饮食:大饼油条、馒头包子;热衷于培根牛奶、汉堡奶酪。他们老练游走于专卖店和大卖场,对于网络和网购更是本色当行,他们理想职业是都市白领,奉行更多选择,更多欢笑。这一群体客观上构成了当代中国电影观众主体和市场主体,折射出电影消费的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这种观众群体的形成也进一步验证了格奥尔格·齐美尔所说的“为了让人人皆有的、与生俱来的那种人类自然品性得到无拘无束的发展”。“新都市电影”宣扬释放个体活力与激情,创造“全新的生活”,恰如路易斯·韦尔斯所言,“都市是一种生活方式”。“现代都市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人独立与自由具有某种可能性,大都市机会更多一些。但是“还需要指出的是,大城市是超越于一切个性的文明舞台。在大城市里,雄伟舒适的公寓建筑、学校的集体生活方式和明确的校服制度,都说明大城市充满着具体的无个性特点的思想。”⑨换句话说,大都市生活这种情况不能使个人保持自己的特点,因为个人的生活变得极为简单,个人意识和行动由不得自己决定,个人爱好和兴趣不得满足,个人时间无权由自我分配。诚如格奥尔格·齐美尔所言,大都市的生活越来越由无个性特点的内容和现象组成,丧失了个性色彩和特点。本来,自由和独特是大都市精神活动永恒主题,它赋予大城市鲜明的特点,事实上,大都市人在貌似快乐自由的场域中失去了个体的独立和自觉,沦为马尔库塞所言的“单向度的人”。

“新都市电影”按照时尚法则,制造新一轮时尚消费神话,表面化凸显都市白领生活状况:都市白领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生活热热闹闹,事业有为。电影间或涉及生存压力和处境艰难,如《隐婚男女》中男主角隐瞒婚姻真相,女上司采用女强人符号包装自己;《杜拉拉升职记》中公司一切都等级化、标准化,就餐和上卫生间方便都要借助磁卡,员工走路对脚抬的高度都有规定;某些电影里“一夜情”成为都市人感情抚慰等。但是,“新都市电影”主题过于浅显,无意深入当代都市白领心灵深处,无意触及他们灵魂深处,回避个体、群体焦虑,也掩饰了都市人自由的缺失,更遑论艺术典型。因此,“新都市电影”聚焦偏离都市白领生活主要矛盾,不过是一种虚构的当代都市文化表征,与当代都市影像文化艺术真实相去甚远。

结语

“新都市电影”着眼于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娱乐性,叙事清晰、流畅,情节单纯、直白,重视声音、光谱与色彩等视听效果,满足了都市大众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从产业角度上看,“新都市电影”拉动了票房,动摇了好莱坞大制作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对振兴中国电影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从文化层面上看,电影仅仅采用怀旧、青春、爱情和现代都市时尚元素,援用商业社会法则,翻版和重新包装,制作超乎观众惯常经验视觉影像,制造虚拟化、虚幻化当代都市文化表征。“新都市电影”离阿多诺所言的艺术社会性差距尚远,仅仅停留在快餐、娱乐和消遣层次上,无法为观众提供真正的精神食粮。恰如学者王德胜所言:当代电影制造了一个没有诗性却有“诗意”、没有冲突却暗含相互消解、不追问意义却寻找享受的“审美化”生活之境、文化之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编导们聪明和狡黠。缺乏文化内涵,依靠炫目和乐观为包装掩饰当代都市影像文化真相。只要票房依然走俏,编导和投资商无须介意电影的“文化虚脱症”,无须揭示都市文化影像真相,这也许是作为大众文化媒介之一的“新都市电影”的一种生存和发展策略。

【注释】

①陈犀禾.“新都市电影”的崛起[J].电影新作,2014(1):4.

②肖祥.伦理学教程[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45.

③黎萌.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叙事、虚构与认知[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46.

④王一川主编.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⑤张卫明.罗尔斯正义论方法论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164.

⑥[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4.

⑦[法]居伊·德波著.景观社会[M].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⑧贾哲敏.新都市想象:时尚爱情电影的文化分析[J].青年记者,2013(5):59.

⑨[德]齐美尔.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M],涯鸿、宇声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276-77.

戴旋,盐城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都市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不谈爱情很幸福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