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存与衍变:中国电影营销的互联网化图景

2015-11-20鲁昱晖

电影新作 2015年6期

鲁昱晖

生存与衍变:中国电影营销的互联网化图景

鲁昱晖

中国电影营销所呈现的互联网化的生存与衍变可从正能量、进行时、负效应、未来时等四个图景层面分析。新媒体营销的方兴未艾是电影营销互联网化发展的正能量。随之而来的是互联网产业正在从多个角度全面深化地介入电影营销之中。但是,两者在联姻过程中所滋生的负效应已成为制约产业合理融合的结构性病症。面对持续发酵的市场潜力与不断凸显的现实困境,探寻电影营销互联网化发展在未来的升级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电影营销互联网化产业化策略升级

电影营销的专业度、重要性、成熟度随着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深入推进得以大幅提升,不仅成为追逐票房收益的有效手段,更成为电影产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营销力度的大小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一部电影在市场层面的成败与否,对单片资本的回收有着直接影响,甚至能够间接地左右整个产业格局的构成比例及运作走向。传统的营销模式主要面向媒体、院线、受众等三个主体层面展开,是一种点对点、平面化的单线传播模式。得益于数字媒体技术与通信手段的日新月异、电影产业结构的整合调整,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等多元因素的综合作用,传统的电影营销模式逐步走向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互联网为核心构筑的点对面、多维度互动的新营销图景。

一、正能量:新媒体营销方兴未艾

互联网语境下以互动性、开放性、及时性、便捷性为特质而迅速崛起的新兴媒体不仅改变着大众文化的消费偏好和接受习惯,亦为电影的营销策略带来了一场极为深刻的变革。基于互联网而诞生的新媒体依靠广阔的受众覆盖范围、海量化的信息数据来源、直接迅速的传播途径、低廉的资本投入等多种自身优势成为当下电影营销的最佳渠道和主要战场。庞大的消费群体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终端的在线传播方式进行诸如了解电影资讯、发表电影评论、与主创人员及普通观众等群体直接对话交流等多项互动行为。不仅可以有效培养、维持观影积极性,更是在客观层面上提高了电影营销的到达率,从而直接对电影的口碑与票房产生导向性的重大影响。

“为了适应在线传播环境的圈子化特征,好莱坞大片也正在发展新的营销战略,狂轰滥炸式的广告宣传逐渐被讲究精准定位和互动的口碑营销所取代。电影广告、海报、预告片曾是电影营销的‘三驾马车’,但如今它们正在网络社交营销的冲击下沦为配角,取而代之的主角是‘病毒视频’、话题造势、粉丝互动活动等新兴营销工具。”①以新媒体为传播途径的全网式病毒营销已成为当前各国电影营销的新兴手段,亦成为关乎一部电影市场存亡的重要法宝。互联网语境下诞生的营销策略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现实情况中主要以微博互动式营销和主题曲病毒式营销为两种集中表现。

1.微博互动式营销开启电影营销新语境

微博互动式营销是指依靠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天然属性将电影与受众紧密相连起来,凭借主创微博、官方微博、营销账号等上游群体的策略行为向下游受众展开强势有效的双向互动,制造并发酵出诸多与电影相关的网络话题、关注热度、社会聚焦点等作为营销策略,刺激受众的消费心理以产生消费冲动,最后完成消费活动。在经历《小时代》《后会无期》《栀子花开》等“粉丝电影”的火爆荧幕之后,互联网化的新媒体营销路径已彻底被提上了现实日程。

以《小时代》为例,从立项至今,导演通过其个人微博发布的与电影相关的微博数总量已超过一千条,不论是原创或是转发均经过精心设计,皆有助于电影的营销宣传。其中,以电影上映期间的营销声势最为浩大,导演个人发布的相关资讯,其评论量、转发量、点赞量均超过1万,最高值达到25万以上;多个营销账号为配合影片宣传相继推出风格各异的形式炒作和内容噱头;主要演员之间就电影相关范畴所发布的原创微博、互动转发、相互评论更是依靠庞大的粉丝“回复率”“点赞量”为全网式营销作出了重要贡献。最终,《小时代》系列电影以近18亿元的惊人票房成绩一跃成为迄今为止中国系列电影的票房冠军,整套天衣无缝的新媒体互动式策略为此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

2.主题曲病毒式营销日渐盛行

主题曲病毒式营销是指以互联网作为基地,采用官方或演唱者提前发布,通过电影主创、营销账号、明星转发等方式力推,再经由粉丝的大量转发将其影响力扩散至普通消费群体范畴内的营销模式。通常借助社交网络、音乐网站、听歌软件、粉丝贴吧、手机客户端等多元的传播渠道,依靠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促使庞大的消费群体对影片有一种概念上的初步了解,并形成强烈的心理期待,为影片后续的宣传以及上映做充分的人气准备。

截至目前,最成功的案例可视为2014年上映的青春电影《匆匆那年》的同名主题曲营销事件。从正式曝光开始,该主题曲充分利用各大社交媒体、音乐类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不同传播渠道以及上百位明星的微博推荐和转发,迅速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营销效果。其试听量在1小时之内便突破100万,5小时突破了200万,10小时突破了400万,最终以24小时试听量超过600万的成绩接连刷新了所有电影主题曲网络视听率的各项分时段记录,为电影的上映打响了营销宣传的第一枪。《匆匆那年》最终票房收入超过5亿元,但从电影本身充满病症的叙事节奏、拙劣的情节安排来看,“一首歌拯救了一部电影”的“戏言”并非毫无道理。

二、进行时:互联网全面介入电影营销

在新媒体作为电影营销的新地标广泛圈地的同时,整个互联网行业也在社会经济文化迅猛前进的巨幕下正式地跨入了电影发展的行列之中。互联网依靠自身资源集聚的发展优势与电影价值链条的全面融合成为自产业化改革之后,中国电影又一次经历的历史性变革。

1.联姻的可行性分析

互联网与电影的产业联姻是必然的,显现出两者在行业特征上具有内在的共通点和一致性。“需要新资本、新渠道的市场化的电影,与需要新内容、新用户的同样市场化的互联网,彼此一见钟情、一拍即合。于是,中国电影相比于全球任何国家都更早更快更决绝地进去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基因’全面渗透到电影产业之中,互联网企业全面投资电影公司、深入参透电影制作、颠覆性地影响电影营销,甚至创造出‘网生代’的电影新概念。”②互联网行业和电影产业同属于朝阳产业,前者运营资本、整合资源、操作融资的能力不容小觑。后者自2002年开始,其整体产值已实现13年的连续增长,并且产业规模的上涨速度均保持在30%以上;同时,作为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积聚了诸多国家政策支持及条件优惠,又作为一项大众文化消费活动的具体实现形式拥有足够多的关注度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互联网与电影的产业联姻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合作共赢的利好模式。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搜狐等互联网巨头公司已经纷纷涉足电影产业,并且首先着眼于营销领域的互联网化操作。

2.跨行介入路径

目前,以电子化的购票途径为先导、辐射多项相关业务的展开模式已成为继新媒体之后,电影产业互联网化发展的集中取向。

(1)电子购票整合资金流向

操作便捷和价格低廉成为网络电子购票业务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此外,网络电子购票利用网页或移动终端还为购票者提供影片介绍、在线选座、路线查询等多项基础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子购票者的心理舒适度、降低了购票所用的时间成本,无形中增加了这种消费方式的认可度和亲切感。看似简单的购票方式的转变,实则发挥着巨大的现实作用。不仅延长了电影的售票时间,提前回收了部分资金成本,而且将电影的票房回收从实体现金转变为虚拟资本,同时能够产生大量用来分析消费偏好的信息数据。因此,抢占购票途径电子化的市场份额已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进驻电影产业的敲门砖和必争之地。

(2)合作经营实现互惠互利

互联网公司与影院展开战略性经营是当下互联网与电影产业对接的重要形式之一。一方面,互联网公司为影院提供电子取票机器,缓解了影院取票、买票的人工压力,节约了影院的运营成本,加快了观影人群的流动量,同时引导了消费者对于网络购票的品牌忠诚度,促进了两者的持续化发展。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经常联合影院展开电影抢票、促销等购票活动,或举办线上线下的新片首映及过片回放等互动活动,能够将电影的公共消费性最大化实现,并且网罗固定的观影群体、培养新的消费力。

(3)为消费偏好分析提供科学参考

电子购票的后台网络所产生的海量用户数据能够为电影营销策略、院线排片方式等多项相关业务提供翔实可靠的数据参考来源。目前,通过采集、判断、整合用户信息进行科学理性的消费偏好分析,并提供精准化、直接化、特色化的营销策略与服务定位已成为互联网跨行电影发展的重要趋势。营销行为通过后台数据能够根据购票者的消费偏好,不仅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相关影资讯、做好前期宣传,最大化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更能够为排片提供科学参考,增加电影观众喜欢的某一部或同类型影片的排片量、减少不必要的排片,切实保障影院的经济收益。

(4)参与制片提升话语权利

目前,互联网以联合出品的方式直接参与制片、掌控营销话语权的模式已经随着《黄金时代》《露水红颜》《一步之遥》《狼图腾》等多部影片的相继上映而确立了市场地位。这预示着互联网产业向电影产业的介入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互联网直接参与制片给电影营销带来的最大好处在于角色转换,即互联网从合作方摇身一变成为制片的直接参与者,从而能更加充分地利用自身广阔的电子平台参与电影营销的各个环节。不仅节约了营销成本、创造了更为宽广的网络环境,更可以不断地寻求商业广告软植入的理念创新,探寻多种个性化的互联网营销策略的实现。互联网参与电影制片能够促使电影营销实现整体性的升级换代,也将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中新的突破点。

3.网络院线萌芽有望重置产业格局

庞大的互联网消费群体决定了通过网络观看电影的消费模式必然会成为拓宽电影产业链条的重要环节。“尤其是三网融合后,受众的观影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通过视频网站观影,消费者的选择使得互联网院线的地位逐渐得以提升。”③探索网络院线的运营模式和建设思路理应成为延展整个电影产业价值链的必经之路。2011年,由腾讯、乐视等多家互联网公司联合成立的“中国电影网络院线发行联盟”迈出了探索独立网络院线运营操作的第一步。

网络院线的试水与发展能够促使互联网直接掌握电影发行营销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又有别于传统的视频网站在电影下档之后的再次上线播放,能够与实体院线共同参与电影的首映播出。相比于传统院线巨额的票价、交通费以及多项不可控的消费支出,互联网院线海量的消费群体、点对点的便捷传播方式、网络播出的微小成本及收费都将使得观影群体呈现倍数增长。一旦网络院线正式上轨并取得较大发展,势必对传统的院线制放映模式以及整体产业的价值构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这也成为网络院线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实际意义。

在互联网急速前进的当下,网络院线的建设极具战略意义,不仅成为电影消费取向的最新趋势,更成为新一轮电影市场出现结构性分割的前兆。目前,受制于传统观影的思维习惯、网络版权的直接制约,以及电影消费的共时性特征等因素的影响,网络院线的发展并未取得预计的成效,仍处于萌芽状态。但是,其背后所蕴藏的无限商机和巨大潜力不言而喻,有望成为互联网全盛时代电影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负效应:互联网化营销困境凸显

虽然互联网与电影产业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彼此为对方提供了发展的新契机和新动力,但是在其高调结缘的背后也存在由于急速扩张而导致的蛮荒性的负效应。这种负效应源于社会大环境所滋生的两者各自本体所夹带的病症,一旦膨胀,无疑会成为制约两者合理做大产业蛋糕的最大困境所在。

1.匿名性潜藏隐患

匿名性是互联网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虽然匿名性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海阔天空的宏大背景,但更成为其潜藏的巨大隐患。在互联网介入电影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匿名性同样也在不断地侵蚀着电影的良性运动,亦成为两者联姻过程中诸多负效应的病原体。“大量富有社会影响力,乃至在很大程度上会给予社会公共舆论以强力影响,乃至加以左右的影评,就常常出自一些匿名的网民或网络写手”④这是电影营销互联网化发展的毒瘤,极其容易造成网络骂战的迅速升温与大规模爆发。此外,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现实环境中,得以生存并壮大的诸如网络水军、攻击账号、网络黑粉等派生物,更是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电影产业的向好发展;而数据造假、信息半透明、市场博弈不对称等现实存在的问题也成为互联网与电影融合发展中不能忽略的症结。

2.追逐资本的特性被无限放大

互联网追逐资本的天性以及自身巨大的融资能力导致其与电影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无限放大了电影,特别是商业电影聚集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使得依靠大投入、高成本、全明星、纯营销的商业电影成为互联网语境下的最大宠儿。尽管,现行的互联网发行与营销模式造就了一系列惊人的票房成绩,用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号召力证明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地位;但是,巨大的互联网资本却集中在固定范畴内的影片之中,并无法涵盖产业价值链中大部分电影的发行与营销情况。同时,一部分占据互联网优势的影片却在自身的发展中陷入了畸形的营销取向,加剧了市场结构性矛盾的锐化。

此外,受后现代主义思潮“解构经典、抹杀中心”的影响,互联网正在分化当代社会的审美取向与价值塑型。庞大的互联网消费群体主要以低龄、低素质的网民为主,他们的观影偏好和审美趣味与传统视阈相悖,反作用于互联网与电影的融合思维,通常会造成一些低俗浅显,甚至是价值混乱的电影作品依靠强大的互联网营销模式成为电影市场的主流趣味以及消费偏好的重要导向。这无疑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在未来腾飞的过程所能够预见的隐患。

3.过度营销导致口碑缺失

电影营销的互联网思维在全媒体时代已经被证实为一项行之有效的操作手段。但是,互联网化的充分发展与电影市场的快速扩容共同造成过度依靠营销已成为众多电影赚取票房的主要策略。尤其是在“网生代”电影接连大获票房成功之后,中国电影的发展取向与趋势似乎陷入了纯粹依靠互联网营销强劲的市场运作而赚取票房的泥淖中。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单纯追逐营销手段的标新立异,忽略电影内在品质而粗制滥造,以及反向打压缺乏市场号召力却口碑甚佳的优质电影。

电影作为艺术性与商业性合二为一的文化产品,倘若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一味疯狂地追求商业营销所创造的票房成绩,而忽略艺术的文化诉求,不仅会挫伤观影的积极性、带来口碑的缺失,更会造成百年积淀的中国电影沉默失语,严重阻碍中国电影产业系统性地更新换代。尽管在移动互联时代,电影营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注重营销策略互联网化发展的同时,绝不能抛弃电影创作的本质追求,必须注重影片所蕴含的艺术性与文化性。因此,在互联网融入电影产业的变革之中,不能只强调互联网化的营销模式所创造的经济利益,必须积极探寻电影的艺术表达与互联网化营销的融合路径。

4.“现象级”影片网络引发混战

“现象级”影片依靠自身巨额的票房收入、漫天的批评质疑、混乱的网络骂战已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脉络中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显然,互联网是这一客观存在形成过程中的最大的幕后推手及论战的主要场所。

“现象级”影片往往通过模糊社会伦理道德、扭曲价值观念、抽离电影内在叙事的手段引发大众对电影本身之外的社会映射展开激烈讨论,又依靠畸形的审美、审丑、奇观、混乱引发各方争议。互联网对“现象级”影片的形成产生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互联网急速前进以及与电影产业不断融合的过程,直接促成了电影主创、专家学者、影评人士、电影粉丝、普通观众等多个观影群体的同元对话。各类社交工具的迅速兴起与普及,更是为“现象级”影片的生成提供了彼此交流、互动,甚至谩骂的现实场域。所以,一些急功近利“现象级”影片以注重炒作话题、制造卖点为最大追求,加速了市场竞争的恶性发展。争议如潮水般上升的趋势恰好与“现象级”影片的营销策略不谋而合,必然带来盲目消费所造就的惊人票房与电影评价之间的悬殊差别,网络论战甚至是漫天骂战更是一触即发。

在“现象级”影片甚嚣尘上的同时,“网生代”影片也悄然而生,并且来势汹汹。两者“相互辉映、彼此助势”的趋势无疑会使得中国电影创作以及电影市场共同走向更为畸形的发展道路,陷入更加尖锐的结构性矛盾之中。

四、未来时:营销策略互联网化升级

互联网对电影产业的巨大影响已经逐步进入了结构性重组的升级阶段。朝着纵向深化、横向细化、整体复合化的多维空间格局发展已成为电影营销互联网化的商业逻辑和生产极限。互联网介入电影产业、变革营销路径并非一场看似简单的潮流跟风,而是一场有关电影发展逻辑重塑不可避免的深刻变革,其持续性和影响力正在全面发酵,未来将爆发出更加让人惊讶的行动力。“2014年以来,终端、平台、内容整合发展,呈现出多领域共生的状态。这种开放共融的发展,催发全新的、即时的、多元的内容生产与消费模式。”⑤同样也在客观层面为电影产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如何修正互联网与电影产业在狂飙突进的融合中所产生的野蛮性弊端,实现互动共生、多元共享的和谐状态,探索未来行之有效的升级策略都成为恭贺二者联姻的同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新媒体:横纵双向切入

新媒体是互联网参与电影营销的主力军,如何推动新媒体营销构建出积极向上、精准细化的互动模式,促成新媒体化营销策略的全面升级是现阶段探索的首要重点。采取新媒体营销横纵双向切入的有机模式是有效途径。横向层面,放弃传统机械捆绑式的营销策略,改变二维联合的简单思路。全面利用新媒体的本质属性结合电影的文化内涵、内容特征、媒介特性等进行战略式的糅合发展,寻求两者最大化的品牌效应。纵向层面,新媒体终端背后的互联网公司应该更加深入细化地参与电影融资、制作等环节,加入一定比例的后期分账。从合作方转化为出品方、发行方,使得互联网公司不仅共同承担电影发行营销的风险,亦能分享票房收益的红利,使彼此的积极性、黏合性将得以提升。

随着新媒体营销不断被重视,从泛化营销转向精准定位、专业营销的新思路已成为共识。“它更注重建立起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并使消费者的心灵深处形成潜在的品牌文化认同和情感眷恋。”⑥只有在现实操作与运行中切实提高营销力度的市场转化率和广告投放的到达率,才能够真正将新媒体所产生的受众关注度切实转变为消费力。这也是互联网语境下电影产业利用新媒体展开营销策略升级的合理取向。

2.大数据:树立逻辑层次

诞生于互联网行业的“大数据”已成为电影产业互联网图景中最热门的名词概念。大数据依靠强大的商业驱动力迅速地改变着电影营销的思维逻辑和运作模式。电影营销的大数据化发展取向理应树立内容分析、受众分析、路径分析的逻辑层次,走向以科学化为核心,模型化、清晰化为特征的新方向。

内容分析层面,通过利用网络终端所产生的关于电影预告片、主题曲、宣传海报等内容消费的大量数据直接影响营销的侧重方向、影片的排片量,指导内容消费进行细节性调整,剪辑、制作出更具市场接受度、欢迎度的内容产品。受众分析层面,着力依靠海量数据对消费偏好、观影习惯、社交评论、年龄分布的群体性问题进行清晰判断和准确分析,影响营销思路的重置。同时,利用大数据展开对受众行为的精细化分析,可以影响包括项目评估、题材设定、剧本选择、主创安排、营销定位、投资量化在内的多个价值链环节,为高风险的电影行业提供理性测试。路径分析层面,针对电影营销的线下实体展开,依靠大数据对商圈辐射范围、影院建设、地面广告、线下传播等传统营销渠道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以及理性分析,铺设更易被市场所接收的实体路径,为电影产业链的中后端发展铺平道路。“因此,对于大数据的充分、合理利用能够促进电影产业朝着更加理性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⑦树立大数据清晰的逻辑层次,促成电影产业的科学化发展应该是互联网化语境下电影营销的最新诉求。

3.网络资源:拉通整合

目前,多家互联网公司纷纷向电影产业抛来橄榄枝,电影营销的各项业务也朝着互联网深化发展的趋势不断推进。但各大公司均有疯狂掠夺市场份额,想要“占山为王”的嫌疑。这不仅不符合互联网四通八达、共生共享的精神内涵,更不符合电影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性。未来,各大互联网公司理应实行网络资源的拉通整合,彼此联合,发挥各自所长,共同参与电影产业的发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来看,构建一个依靠电子购票提供便捷服务、社交网络带动营销宣传、电影公司提供版权支持、视频网站推动网络传播、巨头公司供给融资渠道等各有侧重的扣环模式,不仅有助于改变原有的扁平化合作方式,更能实现资源共享和集群效应,取得最大化的合作空间和战略共赢。

4.众筹模式:积极探索

继阿里巴巴推出名为“娱乐宝”的众筹模式并获益良多之后,包括百度在内的多家互联网公司已经纷纷示意要打造出专属于电影产业发展的众筹模式。一时间,众筹模式成为电影营销,甚至是整个产业实现互联网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就具体的发展而言,“目前国内众筹模式均在初探之中,已成功的案例中,大多将事件营销和众筹放在一起制造话题性和事件性,众筹的娱乐效果大都大于资金本身。”⑧但是,众筹模式已成为当下互联网介入电影产业发展中最为时髦、新鲜的代名词。作为互联网商业概念的众筹模式进入电影领域,不仅改变了传统电影消费的导向性,使得消费者摇身一变成为电影制片、发行营销的参与者;也使得线上参与、线下消费的基本模式在降低电影运作风险的同时,提升了参与者的好奇心和积极性,笼络了爱好者,培养了固定的消费群体。众筹模式的全面展开势必会为电影产业链条的多项环节开辟出新的发展天地。如何正确把握互联网“聚众”的自身优势,防止泡沫化、跟风潮,合理整合社会资金与电影资源,降低风险、保障收益是这一模式得以长久运作的关键之所在。在强调单纯的娱乐效果之后,全面正视、勇于探索众筹模式本身的资金效应对中国电影营销的积极影响才能取得众筹模式介入电影产业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实际效果。

五、结论

毫无疑问,整个中国电影产业已经全面进入了互联网化发展的全新时代。这是本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又一次呈现出的文化图景。面对全面来袭的商业浪潮以及互联网化的发展契机,中国电影产业以何种姿态面对、何种思路融入、何种策略发展,不仅关系着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过渡的现实问题,更加关系着构建“文化帝国”的宏大愿景。互联网化的发展是手段、是途径、是策略,但绝不是电影的本质。不论是中国电影的发行与营销或是电影产业的未来,都必须紧紧根植于电影文化的艺术性与民族性的沃土中。缺乏艺术性与民族性的文化产品尽管能成为商业拉锯战里一时的赢家,但终将沦为时间轨迹里的一星泡沫,无益于“文化帝国”的构建。在互联网与电影产业狂飙突进的当下,在技术包装与商业模式的双重语境下,唯有探寻和构筑容纳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文化氛围,走一条民族逻辑视阈下电影产业互联网化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地繁荣整个产业。

【注释】

①彭侃.2014年北美电影产业发展报告[J].电影艺术,2015(2):27-34.

②尹鸿、冯雪飞.2014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录[J].电影艺术,2015(2):13-26.

③周筱蕊.两百亿背后:中国电影产业的经济学分析[J].当代文坛,2015(4):97-100.

④王一川.当代社会的新审美构型——2014年度中国电影的文化景观[J].当代电影,2015(3):13-17.

⑤张树庭、李未柠、孔清溪.中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新常态”——2014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研究报告[J].现代传播,2015(3):1-9.

⑥李利、李静.电影植入式广告的整合营销策略[J].当代文坛,2014(3):99-102.

⑦王秋硕.国产系列电影创作的基本现状、困境和出路观察[J].电影新作,2015(1):105-109.

⑧刘浩东.201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65.

鲁昱晖,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艺术研究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