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以来军旅题材电影的创新研究

2015-11-20刘思驿王翔宇

电影新作 2015年6期
关键词:军旅军人题材

刘思驿 王翔宇

新世纪以来军旅题材电影的创新研究

刘思驿王翔宇

军旅题材电影从建国后发展至今,大致经过了初创、繁荣、过渡、成熟和革新五个时期。在发展过程中,军旅题材电影一直以弘扬主流价值观,践行国家意志为不变的传承。同时,其又与时俱进,形成了如选题范围拓展和细化,关注特殊人群,模仿好莱坞叙事模式,开启“军旅+”复合体裁等等创新之处。

军旅题材电影主题传承内容创新

军旅题材电影作品承担了弘扬主旋律,宣扬国家意志的重任,它们在传承优良“作风”,履行国家使命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创新,如何在票房和口碑上双赢,成为创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可喜的是,近年来,有不少军旅题材电影作品创造了“叫好又叫座”的神话,为该类型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可能和思路。

军旅题材电影脱胎于好莱坞类型中的战争片。较常见的战争片有两种类型,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通过战争事件、战役过程和战斗场面的描写,着重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另一种以反映战争事件为主,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军事原则和战略战术①。

一、中国军旅题材电影历史脉络

由于军旅题材电影作品与社会的政治历史背景有较大的关联性,因而本文探讨的作品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起点。从解放初期到今天,中国军旅题材电影已经走过了近70年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初创、繁荣、过渡、成熟四个阶段。

1.初创阶段:1949年——1976年

从解放初期到1976年,可以概括为军旅题材电影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著名的“建国十七年”时期。这一时期,军旅题材以电影作品为多。如《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一系列展现战争年代英雄人物及其精神的作品。这一阶段,无论是《平原游击队》的双枪李向阳,还是《上甘岭》中的黄继光,无一不是“高大全”人物。

所谓“高大全”,则主要来自于当时“四人帮”提倡的文艺作品要“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而“中心人物”必是形象高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完美形象。如《林海雪原》的杨子荣,从服饰、妆容、行为、表情,都是毫无瑕疵的完美形象,在人物塑造上属于性格单一的“扁平人物”。

在故事上,这一阶段的作品主要以著名战役或英雄人物传记为内容,塑造了一批和平年代的军旅道德模范,讲述他们如何继承革命传统,爱党爱人民,艰苦朴素,奉献祖国,代表作品为《雷锋》。

初创阶段的军旅题材电影弘扬主旋律,践行国家意志,充分发挥“宣传品”的职责。人物脸谱化、英雄化,故事叙事线索单一,以战斗事迹为主,格局宏大,颂扬革命伟业。

2.繁荣阶段:1978年——1990年

“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全中国焕然一新。无论在电影技术还是意识形态上,电影都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军旅题材电影作品不仅在数量上骤增,质量上也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繁荣。事实上,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的《敌营十八年》就是军旅题材。

随着电影创作理念的变化,欧美电影开始慢慢进入观众视野,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无论在人物形象,还是故事表达上较之以往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在英雄形象之余,有了更为鲜明和独特的个性,不再一味刻画主角光环,而重视群像人物塑造,从多个角度渲染“英雄们”;在电影内容上,也开始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激烈火爆的战争场面吸引观众,在无意识中开始回归电影艺术的本质。但也不能否认的是,英雄形象无论在起主导人格、形式作风和结局处理等方面,依然凸显着“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美学诉求。在《紧急起飞》《欧阳海》《高山下的花环》等作品中都可见一斑。

而作为这一时期重要的鸿篇巨制《血战台儿庄》,这部作品第一次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役加以表现,体现了在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的宣传品之外,军旅电影开始正视自身的客观的历史效应,更加理性地站在人民军事的角度展现主题。

3.过渡阶段:1990年——2000年

从本质而言,因军旅电影的题材特性,无论历史时代的不同,其目的都是为了塑造崇高的军人形象,展示国家的军事力量和部队正气,宣扬正面的价值观和政治导向,只是因电影创作理念的变化,而带来的表现手法和人物形象设置上的变化。90年代时期的军旅电影就是逐渐从“大而全”的“神”转而关注军人的内心情感和日常生活,以军人个体为“点”,以其情感与事业线索为“线”,表现中国新时期或重要军事战役中军人和军队的“面”,“为表现身处和平年代的当代军人的工作与生活寻找到了最佳的表达方式”②。

1999年陈国星导演的电影《横空出世》,作品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战功的冯石将军和留学归国的科学家陆光达一起进行原子弹研发工作为叙事线索,表现了一群怀着崇高理想的无名男儿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作为一部军旅题材的主旋律电影,作品无论在视听技术、演员表演还是叙事节奏上都已经在好莱坞类型片标准靠近,使作品更具可看性之余,也因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人”性而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评价。

4.成熟阶段:2000年——2010年

进入到21世纪,我国军旅电影创作进入成熟期,可以用“大繁荣大发展”来形容。这种繁荣,主要体现在整体创作风格的转变和“质”的突围。打破了传统军旅电影“仰视”“膜拜”的表现视角,遵循“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重视个性,深入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提高这些形象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抓住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变化,故事更精彩,人物更立体,涌现出一大批精品之作。在电视剧领域甚至塑造出李云龙、许三多这样的经典形象,一时间成为现象级作品,

进入新千年后,军旅题材影视剧井喷式发展。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英雄人物的式微,关注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过程,让新时代的凡人英雄更接地气,更具有可信度;第二,强军强国的展示,这是时代的召唤,是军旅题材永恒不变的主旋律思想所至。

创作理念的转变,创作内容的解放,让作品视角实现了从仰视到平视,从狂热的膜拜主义到理性的思辨主义,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嬗变。

二、2010年后军旅题材电影的传承与创新

2010年之后,影视行业受到互联网、新媒体、制播分离等冲击,海外大片、超级英雄也不断涌入中国。2010年至2015年这5年,是中国电影市场化和产业化大发展的5年。2009年中国电影总票房是62.06亿,而到了2014年,已经达到了296亿,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仅截止到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电影总票房就已经达到了330亿元。作为中国电影市场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军旅电影也在量和质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更显著的,却是体现在创新意识上的。《歼十出击》(2011)《新兵正传》(2012、2013)《目标战》(2013)《战狼》(2015)《百团大战》(2015)等电影作品,既有传统军旅题材电影主流价值观、英雄形象塑造、爱国热血主题的传承,又改善了过度说教、树立英雄、人物形象雷同等问题,在叙事、人物设置甚至影像风格上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和成功的革新。

1.选题上的拓展

南京师范大学的白小易副教授指出,“军事题材这一概念更多包含有军事斗争的含义……由于战争的缺失,军事题材创作的重心开始了两个转向:即向内转向了关注军人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和向外转向了军营以外的广阔的生活,即在整个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来塑造军人。因此,人们将这种经过如此转换的军事题材称为军旅题材,以区别以往的那些以战争为主的作品”③。因而,在题材上既包含了硬性的军事题材,如战争或现代军事建设,从宏观角度展现我国过去和现在的军事风貌和军队实力;也包括软性的军事题材,主要讲述军人情感、生活、成长的故事。在此基础上,2010年之后,开始对战争年代、地域进行细分。同时,军旅电影逐渐抛弃宏观视角,而转向以不同类型的小人物成长体现战争精神,因此弱化战争具体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姓名出身、战役名称和部队番号。第三,又可分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特别是后方根据地军民共斗敌人的故事,一改战争片的严肃和悲凉,喜剧色彩浓郁地展现中华儿女的勇敢智慧。如《斗牛》《厨子戏子痞子》《举起手来》等。不仅如此,还有专门展现空军、海军、特种部队的风貌等等,如《第五空间》《歼十出击》《野狼突击队》《战狼》等。甚至,从军营拓展到了军校,展现未来军人的成长过程,不过这类题材在电视剧上展现的更多。此外,展现军人生活情感的故事,也从英雄传记,扩展出新兵故事、军营爱情等,比如在《战狼》,讲述的就是一个小人物成长为拯救国家命运的英雄的故事,可谓中国版的当代超级英雄。

可见,军旅题材已经不足以从两个维度划分。它不断深化和细化,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开掘,甚至让两个主题交叠,在宏大叙事的背景下关照人物命运。

2.在人物上,开始关注特殊的军人群体

军旅题材本身就限定了此类影视作品的表现对象:军人。男性几乎成为约定俗称的主人公。但在近几年,女兵则成为军旅题材影视剧热衷表现的对象。“女性永远徘徊在英雄主题之外,往往是作为男性的附属而存在,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其大多表现为隐忍的、悲剧的、苦情的传统女性形象,着重体现出为人妻、为人母的传统伦理观念。”④军旅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军人的伴侣、家人,还是军人本身,都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得到了重视。

在过去的军旅题材电影中,女性性别是极大缺失的,或者是男兵的附属品。但在《战狼》中,余男扮演的龙小云是特种部队“战狼”的队长,具有比一般男兵更强能力与领袖性的作用,也为特种部队“战狼”增添出一份神秘,她是一个高智商、高情商且气场不凡、别样性感的女军官形象。尽管目前的电影仍旧无法摆脱对于女战士传统而陈旧的审美习惯,但这位“女队长”已经具有非常多面的特点。

从女战士形象塑造上而言,过去电影中的女兵不能化妆,必须短发,一旦追求女性美则被惩罚,训练强度也是和男性一样,可以说,她们所呈现的只是女性表面里的男性内核。真正开始关注女兵的作品是从2010年之后,如《女兵报到》《麻辣女兵》《女子特战队》,都让女兵的生理美和心理美突显,让硬汉的军旅题材电影也增加了一丝柔情和倩影。这种觉醒,一方面来自对女性本身的美的肯定和永恒追求,第二方面也来自于社会的进步,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新时期下,女兵从形象角度真正成为“军中绿花”,从内涵角度具有和男性匹敌甚至超越的知识、学历、智慧和战斗技能,打破了由男性所占领的职位身份,而从思想角度,她们拒绝性别劣势,更懂得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无论从情商还是智商上,新时代的女兵都是极具审美力的主人公。正恰如所有影视作品使用漂亮的女性,还是遵从了最普遍的欲望:“观众喜欢看美丽性感的女性。”⑤

3.结构上,开始借鉴西方类型模式

在欧美大片轮番轰炸中国票房,欧美电视剧席卷网络资源的同时,如何让军旅题材的故事有可看性是创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战争片是好莱坞的类型片之一,《辛德勒名单》《壮志凌云》《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珍珠港》《拆弹部队》等一系列战争大片让人们认识到了中国军旅题材影视剧在故事上的短板。在充分学习和积累之后,中国军旅题材影视剧也打破陈规,开始效仿欧美战争片的成功模式。

最后一分钟营救,多线并进的叙事模式,主人公的涅槃和重生是类型片的常用元素。在节奏上,好莱坞电影张弛有道,环环相扣。特别是对英雄的设置,呈现出强烈的模式化:英雄来自平民,甚至是弱者、匪徒,或者唯利是图的商人,比如《阿甘正传》里的阿甘;英雄需要领袖精神,而非蛮干的武夫,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米勒上尉;英雄需要强敌成全,比如《兵临城下》的瓦西里和康尼少校;英雄需要女性烘托,比如《壮志凌云》中的查理女教官⑥。

这样的英雄模式,如何和中国军旅题材契合?中国的主旋律如何实现国际化表达?今年热映的《战狼》就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该片选择了欲扬先抑的经典模式。主人公冷锋违反军令,陷入将要开除军籍的困境,开场迅速传递人物性格,为人物设置发展障碍。之后,冷锋被选入战狼中队,在演习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和敏锐度,得到新环境的适应和认可。而电影设置了其与野狼搏斗的环节,向世界展示中国军人超凡的近身格斗水准,也为之后的故事作铺垫。演习未曾完毕,就进入了实战状态,直切主题,进入了高潮:外国雇佣兵开始与战狼小分队的对决部分。用“最后一分钟营救”让冷锋在国界线上绝地反击,践行了中国军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誓言。虽然用口号呼喊出主旋律,但因为整部作品合理借鉴好莱坞叙事路线,结构紧凑,节奏得当,步步渲染,呐喊也是真情流露和情感积淀。

4.在内容上开启“军旅+”

“互联网+”对于影视创作也是启示,面对日趋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和审美需求不断提升的观众,复合型成为拓展体裁空间的一个重要方式。军旅题材电影不断与家庭元素、青春偶像元素、传奇元素、历史性甚至科幻元素复合,为军旅电影带来了生机。

事实上,在近几年来,军旅题材电视剧在题材和内容上的拓展,对于其他元素的借鉴融入远远超过军旅题材电影,并且很好的经受住了市场和观众的考验,使得该类型的作品不仅让存有负面刻板印象的观众一改态度,令人耳目一新,而且也吸引了年轻一代观众,更好地实现了军旅题材文艺作品本身承载的意识形态传播作用。

有学者认为,军旅题材电影可以充分吸收军事理论、历史传奇剧和青春偶像等元素。比如,表现我军军事变革,强调如何作战、如何保卫国家、战术理念如何发展等,又或是通过对军事历史背景下的故事和人物进行展现,以及聚焦年轻军人的军营生活。

年轻军人首先是年轻人,拥有90后年轻一代在审美倾向、生活趣味、业余爱好上的普遍性,他们热爱生活,同时也有热血梦想。而军旅题材本身就具备了热血元素,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和目标,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身心的苦痛,最终在信仰的支撑下,凤凰涅槃,既完成了既定任务,也实现了人生价值。而在这一过程中,自然收获了年轻观众最期待共鸣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由此可见,军旅题材电影实际上在市场前景上具有极强的潜力。而且,军旅与爱情元素的结合在欧美军旅影视作品中早有运用。比如《珍珠港》就是典型的“军旅+爱情+灾难”。但是,频繁的复合也会导致不伦不类。军旅本身的严肃性会被打破,而仅仅沦落为一个背景和靠拢主旋律的噱头。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影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之一。而军旅题材电影也在不断寻找新出路,努力将艺术魅力和主流价值观融合,并适应商业文化的诉求,力求政治正确的同时也赢得市场。

当然,内容创新的前提是主题的传承。主体思想上,军旅题材电影宣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中国军人的英雄主义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政治导向性,承载引导正确舆论的重要使命。主要内容上,无论如何关注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最终目标都是为折射大情怀和大时代。因此,“家国同构”是永恒不变的。

【注释】

①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rHDACrUHlltnQFCY78cWS_U8fFq4ngEypm-P5krpJ9LtdMlOFFLn_pp1yzhlLtEuOT4egtovAXCHlmR6h2A

②白小易.新语境中的中国电视剧创作[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187.

③白小易.新语境中的中国电视剧创作[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186-187.

④龙艳.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女性军人形象的建构[J].今传媒,2014(11):94.

⑤郝建.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与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116.

⑥齐瑾.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J].安顺学院学报,2009(1):22-23.

刘思驿,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教育技术系硕士生。

王翔宇,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影像产业化视野下的视频信息传达研究》(项目编号:12YJC76008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军旅军人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本期主题:军旅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节假日时的中国军人
徐纯中红色题材绘画选(下)
军旅雅士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军人画军机(六)
印度军人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