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演《马孤驴换妻》刘二姐的一点体会
2015-11-20于秀芳
■于秀芳
我演《马孤驴换妻》刘二姐的一点体会
■于秀芳
我从事艺术工作十几年来,先后在二十余台剧目中,塑造了大大小小、性格各异的的舞台艺术形象,均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也使我深深认识到演员的生命不在于饰演的角色大小,而在于对舞台角色的创造,只有准确地、生动地创造出一个个形态各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才能赋予角色以生命力,才能为广大观众所接受、所青睐,才能在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马孤驴换妻》是柳琴戏传统剧目中的一出小戏,剧情简洁却十分滑稽有趣,马孤驴买一老妇潘氏为妻,因见马顺喜买的妻子刘二姐年轻貌美,故以金钱买通媒婆,暗中调换,而马顺喜、潘氏、刘二姐发觉后,弄清原委,自觉站在一起,使马孤驴弄巧成拙,落了个人财两空。这出小戏于1987年由徐州戏剧学校改编复排,现几易其稿,由原来的约两小时精简到三十多分钟,剧中传统表演的粗俗之处尽皆删除,并突破了传统程式,融入了许多现代舞与民族舞动作,音乐及服饰都做了大胆的改革,全剧演出清明流畅、情趣丛生、诙谐幽默,剧场演出笑声不断,极为强烈。此剧目也成为该校的教学剧目和江苏省柳琴剧团的保留剧目,并先后在省、市乃至国家级艺术活动中获得大奖。由于《马孤驴换妻》是一出仅仅三十分钟的小戏,因此要体现小二姐的性格特征,就必须更凝练、更集中、更精悍、更强烈,所以也更难设计。剧中的小二姐属小花旦行当。如何塑造刘二姐这一人物形象呢?我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分析剧情,把握人物
首先,在导演的总体要求下,先认真的研读了剧本,熟悉刘二姐和周围的人物关系。刘二姐是个十七岁的小姑娘,她聪明伶俐,勤劳善良,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父母双亡,家遭荒旱,被婶娘卖给二十一岁的马顺喜为妻,不料被媒婆从中调换,后经一番周折,有情人终成眷属。
其次,要把握好剧本赋予刘二姐的心理情感线索,那就是由开场的出场表演的“喜”(少女出嫁时的羞涩、喜悦)、知道被骗后的“恐”和“怒”、并以死相拼的“逃”,最后遇救的“惊”,和意中人成亲的“喜”,感情线索贯穿了全剧,随剧情的发展而变化,突出了人物,烘托了剧情。保证了剧情层层推进的艺术效果。
二、剧中的程式运用和出新
由于该剧的时间是模糊的,所以在表演的时候,给了演员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该剧中,在表演上我既借用了传统程式小花旦表演技巧,在身段上又融入了大量的民族舞蹈,比如该剧的上场,
在整套上场动作中就融入了热情奔放的蒙古族舞蹈,因为剧中是“骑驴”,所以在整套动作中,又加以“缩小”,并在步法中,融入了“秧歌步”,使得在出场表演中,既表现出了少女初嫁的羞涩,又突出了心中的喜悦,为后来发现意中人变成“老头子”的惊恐做了很好的铺垫。又如,在与马孤驴的冲突中,在抢夺婚书押单时,既运用了传统的“云步”、“跪步”、“抢背”等技巧,也运用了大量的舞蹈托举、旋转等动作,将剧情推到了高潮。
三、唱腔和念白的处理
该剧中的唱腔上,力求更贴近人物,并得以充分发挥,真正把感情投入进去。在演唱中,我力求做到声中出情,情浓声美,声情并茂,达到了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语言(白口)是剧本严格规定好的,每一句台词我都会根据人物所处的环境和心境来设计,还有那些无声的语言,我都把它变成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表达出来。
比如第一场中出场的一段唱“小二姐我心欢喜,喜的是嫁了个好女婿……”唱腔中表现出了小二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少女出嫁的羞涩和喜悦。然而发现被媒婆骗了以后的愤怒和绝望,“小二姐对天泪悲啼”又都通过绝望中的声音凄厉的念白和唱腔表现出来,与前面的喜剧开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象根根针扎在观众的心上,台上台下犹如一张结构严密的网,牵一纲而动全目,充满了艺术张力。这出戏演出后得到了同行们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同时也为我以后的舞台表演积累了不少经验。
总之,通过《马孤驴换妻》这出戏的排演,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戏剧的技巧必须融汇到剧情、人物中去,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更加丰满的表现人物,否则即成了没有灵魂的杂技了。在创作角色时,只有清醒地捕捉人物情感的契机,有意识地掌握表演节奏,才能巧妙地驾驭观众的心理节奏,才能真正出戏出彩,获得较好的演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