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南丝竹及其传承与发展
2015-11-20李阳
■李阳
论江南丝竹及其传承与发展
■李阳
“江南丝竹”是起源于江苏苏州地区并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和上海一带的中国民族器乐合奏形式。据考证,它发源于明代的苏州地区,清咸丰庚申年(1860)开始流传于民间,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发展成为江、浙、沪地区的民间重要乐种。“江南丝竹”在合奏时,每件乐器既有富鲜明个性又互相和谐,使用恰当的演奏手法加花变奏,很能表现出演奏者的默契和智慧。来自社会各阶层中的丝竹乐爱好者除了在业余之暇奏丝弄竹以自娱自乐外,还常常让这样的演奏形式出现在交友聚会、婚丧喜庆等场合的演出中。虽然来自于民间,但所演奏的乐曲风格优雅华丽,曲调流畅委婉,反映了江南人细腻含蓄、勤劳朴实的性格特色,与江南人文荟萃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富饶美丽、人流物转的繁华历史相印成辉,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江南丝竹”的作品和演奏配置的演变,形成了我国民族器乐合奏的雏形,为日后广大音乐家和作曲家进行大型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对民族音乐发展的贡献极大。
我国传统音乐中,因地区的差别,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不同风格的音乐。在北方,有粗犷豪放的吹打乐,有热情奔放但又不失诙谐幽默的二人台音乐,有宽阔明亮的青海花儿,动人心魄的陕西腕腕腔以及充满浓郁草原风情的蒙古音乐等等。而在南方,雍容端庄的苏南吹打乐,清新隽咏的广东音乐,具有宫廷遗风的福建南音(南管音乐),以及优雅、隽秀的江南丝竹音乐等等。这些不同风格的音乐,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特点。
中国的传统音乐依据其材质的特点可归为八大类:金、石、丝、竹、土、木、革、匏称为八音。而其中以丝竹为材料的乐器最为流行,如琴、筝、瑟、阮(唐以后,又有琵琶,二胡)、笛、箫管等。所
以从广义来说,传统的中国音乐就是丝竹音乐。因此弹拨乐器和弦乐器的弦在古代是以丝来制作,而管乐器一般以竹子为材料制作而成,所以凡以这些材料做成的乐器演奏的音乐,我们都可以称为丝竹音乐。然而,今天我们所谈论的丝竹乐,通常是指流行在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一带的民间音乐,我们把它称为“江南丝竹”。
一、江南丝竹的溯源
“江南丝竹”在演奏时,编制少则二三人,多则十来个人。“江南丝竹”以其清新、自然、流畅、华丽的风格特点为老百姓所喜爱。因其在编制上比较自由,最少由一笛、一胡琴即可配合演奏,故在民间用于各种场合、各种形式的演奏,如节日喜庆、茶楼宴肆乃至婚丧嫁娶等等。“江南丝竹”以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基本编制,如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笛、笙、箫等,还有一些打击乐器,如鼓、板等。为什么把这样一种音乐样式称之为江南丝竹?清道光《嘉兴府志》记有:“采苏杭之丝,截洞庭秀竹,变吴越佳音,集弦索精粹,江南有丝竹也。”在文中就已涉及“江南丝竹”这一概念了。但是作为器乐乐种的名称,大概要到20世纪50年代才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江南丝竹音乐上采用中国传统支声复调的织体手法,以单旋律为主,不同乐器按各自特点自由加花、变奏,既富有个性,又相互和谐。与西洋古典音乐的和声、功能性的行进手法相比,“江南丝竹”音乐于偶然中尽得中国艺术自然渐变、中和之灵魂。“江南丝竹”的名曲包括:欢乐歌、行街、云庆、三六、四合如意、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号称八大名曲。
二、江南丝竹与昆曲及十番锣鼓的渊源
江南丝竹和昆曲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从地域情况来看,它们几乎在同一个地方诞生、流传。昆曲的发源地在今天上海的郊区昆山,而江南丝竹则发源、流行在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一带。从演奏乐器来看,昆曲与江南丝竹用的乐器几乎完全一样,只不过昆曲中以笛子为领奏,主奏乐器有弦子、鼓等,而江南丝竹则以笛子和二胡共为领奏、主奏乐器。有说江南丝竹脱胎于昆曲。但必须指出的是,乐器只是乐种渊源的标志之一,要判定一个乐种与其他乐种的渊源关系,仅凭乐器一项是不够的,因此还需关注曲目方面的问题。江南丝竹与昆曲相同的乐曲确有一些,比如《老八板》《柳树青娘》等,然而江南丝竹中最为著名的八大名曲却与昆曲曲牌没有关联。再者昆曲与江南丝竹产生的年代不同,昆曲诞生于明代,以当时流行的昆山腔和弋阳腔为唱腔的主要来源。而江南丝竹则源于清末民初,且音乐的风格是以上海附近的民间音乐、小调为来源。从风格上来讲,昆曲音乐典雅、隽咏,具有古典音乐美。而江南丝竹则悠然自得,自然、流畅,更趋民间音乐的朴素,一雅一俗是昆曲和丝竹最大的不同。从音乐演奏上讲,昆曲音乐以笛子为领奏、主奏乐器,其他乐器则基本上根据笛子的变化而变化,起着辅助的作用。而江南丝竹中笛子、二胡皆为领奏、主奏乐器,加上其他乐器如琵琶、扬琴都有各自的加花特点,笛子与其他乐器是相辅相成、互为衬托的关系。从演奏技术上讲,昆曲音乐中,笛子多用“叠音”,以突出昆曲典雅的风格,而丝竹中则多用“打音”“透音”来使音乐更加柔美、流畅。若要进一步阐明江南丝竹乐的曲目源头,还需谈谈十番锣鼓。十番锣鼓为明代流传于吴地(江苏宜兴一带)的丝竹锣鼓乐种,又称“十不闲”“十样景”。据文献推论,初始为鼓吹乐—“军中乐”的十番锣鼓,在万历年间与为昆曲伴奏的“吴中弦索”同盛于江南,受弦索影响,后又加入弦子与箫管,初具丝竹锣鼓形态。清代中叶,十番锣鼓已出现粗细之分,标志着这一乐种开始丝竹化。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丝竹锣鼓逐渐去除打击乐器,形成丝竹器乐合奏。19世纪中叶,江南地区以苏州、无锡一带为经济文化中心,而这些地区普遍流行的器乐合奏形式便是十番锣鼓。当时流行的套曲《锣鼓四合》与后来的丝竹名曲《四合如意》存在着源流关系。应该说江南丝竹乐种初步成型时期,曾受到江
南各地多种音乐形式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很难将江南丝竹的源头归纳为某个时期的某一种音乐形式,江南丝竹乐应该是在多种音乐形式影响下逐步演变而成的
三、江苏江南丝竹的现状及代表音乐家的传承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江南丝竹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以下危机:人们通过淡雅清新、充满浓郁江南风味的音乐来感受江南历史文化底蕴的不多;民间“江南丝竹”团体基本无法生存;职业民族乐团附有“江南丝竹”小组的寥寥无几;年轻听众对“江南丝竹”的了解不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人们逐步忘记了曾经辉煌过的这一民族音乐表演形式;听众对江南丝竹的了解不多;专业作曲家对江南丝竹新作品的创作兴趣不高;难得举办的江南丝竹邀请赛响应者也不多。所以,应重现认识江南丝竹的价值并重点关注其当下的生存状况。
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江苏“江南丝竹”的代表人物甘涛先生是江苏老一辈的民族音乐教育家、演奏家,他有过真正身处“江南丝竹”研究和演奏环境的经历,于1995年过世。生前他对江南丝竹有着深入的研究,制定了很多“江南丝竹”权威性版本,亲自传授濒临失传的演奏技艺,与上海、浙江的老一辈民族音乐家、“江南丝竹”演奏家陆春龄、马圣龙、周浩、周惠、沈凤泉、周大风等并驾齐驱,为“江南丝竹”在江、浙、沪及全国各地的流传、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甘涛先生生前曾多次指导江苏省民族乐团“江南丝竹”小组,为该团演奏、研究、传承和保留江南丝竹作品和演奏等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江苏民族乐团“江南丝竹”小组的老演奏家杨霞歧、金坤林、陈盘寿等人早年皆是苏州、无锡等地的民间乐社的丝竹演奏家,他们对“江南丝竹”也有着较高的演奏水平的较深的研究。他们虽已退休,但他们对江苏省民族乐团“江南丝竹”的演奏、研究、传承中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江苏省民族乐团艺术总监、著名二胡演奏家朱昌耀是目前江苏为数不多曾师从甘涛先生研究“江南丝竹”演奏多年的中年演奏家。多年对“江南丝竹”作品和演奏技艺的研究使得朱昌耀的演奏和创作极具江南地域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江苏省在历届全国民族器乐演奏和创作比赛中以鲜明的特色取得好的成绩,并以这样的风格赢得了江苏作为民乐大省在全国应有的地位。
四、关于发展江南丝竹的思考及几点建议
发展江南丝竹,我们应该知难而进,需要更新观念、清醒头脑、科学思考、仔细分析问题,扎扎实实地解决理念、创作、队伍、活动、研究和评论等方面的问题。
1.树立新时期江南丝竹发展的新观念。总的来说,要解放思想,解除束缚,放开手脚,大力发展。江南丝竹的传统演奏场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自娱自乐。饭后茶余,相约几个乐人凑在一起,奏上几首乐曲。这些人员和练习的时间都比较固定,还往往是边练习,边琢磨,新的演奏手法和编配方法,这样不光是手法研究,而且往往新的作品也从中诞生;二是纯粹属于演出性质。随着场地、环境和演奏目的性不同,演奏心理也有着相应的改变,但比较高雅的便是相约自练,那时候确实是一种心灵交流、性情陶冶。但在现今社会,不管什么场合环境,演奏江南丝竹,都是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必将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在大胆开拓方面,除了要大胆创作新的乐曲、新的表演形式和改革演出演奏运行机制等方面之外,我们还可以把民间乐曲、戏曲音乐、曲艺音乐等,进行适当的改编和改革,把它们“江南丝竹化”,然后归入到江南丝竹来。还有要与人民群众密切结合。人民群众是我们队伍的基础,无论曲调及其创作素材、无论演奏人员
力量、以及我们服务的对象,都是来自群众,面向群众。我们要走“大众化”的道路,使得江南丝竹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代表他们中大部分人的心声,体现生活之美和为生活添上新美,充分发挥江南丝竹音乐的主要特色,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特殊贡献。
2.坚持“以创作为中心”的发展方针,创作、演出、研讨、比赛等任何关于江南丝竹的活动,都离不开作品。所以,创作是江南丝竹发展的中心工作。
所谓大胆开拓,主要就是在乐曲的创作方面。立足“江南丝竹”四个字,打开思路,扩大视野,古今中外,兼收并蓄,努力开动脑筋,反复锤炼修改,创作出江南丝竹的新品种来。我们谈创作,不应当光追求数量,而应当追求质量;不追求速度,而在于水平;不追求精致无暇,而在于人民欢迎;不在于造声势的一阵子,而在于常抓不懈的坚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我们要坚持把创作和演奏紧密结合。如何把作品和演奏实际结合起来,使得谱面上的成为音响,这是抓好创作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演奏实践,才能把作品修改得比较好、体现得比较充分,才能保证作品的质量。要制定鼓励创作的政策,给演奏新创作的团队予以鼓励,设置创作奖,给新作品有试奏的机会,组织出版江南丝竹作品书刊以及音响制品等。
3.壮大江南丝竹队伍的演奏团队。其实,江南丝竹在民间是有比较大的蕴藏量的。比如演出队伍,就有很多。一是专业民族乐团,比如江苏省民乐团江南丝竹小组,他们演奏江南丝竹是有传统的,有基本队伍和基本乐曲,只要需要,可以在较短时间里拿出来。同时,还有浙江、上海等地的民族乐团当中的丝竹团队,这是最为重要的江南丝竹力量。二是民间江南丝竹团体。由于江浙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需求的提高,许多民间民乐团队都有较好的装备,再加上许多专业民乐工作者因为种种原因从原岗位上下来补充其中,因此实力更加雄厚,只要抽出一部分力量,就可以组成江南丝竹乐队。把上述各方力量发动起来,就会促进江南丝竹较快地实施与民众广面接触,走向人民群众之中,产生广泛的影响。总之,民间的蕴藏是十分丰富的,就看我们怎么去挖掘和利用了。
4.积极开展江南丝竹演出、比赛、研讨交流活动。
应该定期举行江南丝竹演出活动。每逢节庆之日的演出节目中,“江南丝竹”应占有一席之地,把优秀的节目献出去,既为民众提供精神食粮,又是对祖国民乐瑰宝的宣传和弘扬,同时为江南丝竹招兵买马,一举三得。适时举办评审比赛,政府的文化、教育部门和群艺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等单位,音协、民乐学会等组织,要因地制宜地组织不同规模的江南丝竹比赛或者民乐比赛中有江南丝竹乐种的项目。还可以不拘一格举行江南丝竹晚会、联欢会、新作品演奏会等,让作品和人才亮亮相,让观众们多了解。与此同时,见缝插针式地开展研讨活动。
江南丝竹,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它是我们祖国文化艺术遗产中的瑰宝,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展好,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江南丝竹,是属于人民大众的,它是我们先辈的艺术创造实践的成果和智慧结晶,我们要让它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江南丝竹的演奏十分优美动听,且能使得演奏者之间、演奏者与欣赏者之间进行语言式的交流,使人心领神会、心旷神怡。尤其是在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心态浮躁容易的今天,江南丝竹还会以其特有的优美文雅风格,给社会风气以治理、影响,给人们心理上以治疗、缓解,它的发展,对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有着一种音乐文化艺术范畴的特殊作用。当然,江南丝竹要担当起为时代所用、为人民服务的重任,就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与形势相适应,与当今人的精神状态相适应,这样,才能履行它的历史职责,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