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专用停车位,关爱还是歧视?
2015-11-19叶克飞
叶克飞
对“女性专用停车位”,我的看法也一样。反对者的看法其实存在逻辑漏洞,“设置女性专用停车位”与“认为女性开车不如男性”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也并不等同于歧视。对某些社会关怀是否“领情”,往往是女权和“伪女权”的差异所在。
去年在欧洲自驾游时,途经德国维尔茨堡,因酒店无车位,酒店服务员指点我将车停到几百米外的一个室内停车场。
停车场建于地上,共有五层,一楼架空,除入口外还有洗车场,正式停车位都在二至五层。驾车开到二楼,只见迎面便有一排车位,空着大半,正打算停进去,突然发现这排车位前的墙上有裙装女士标志。仔细一看才明白,原来这一排是女性专用车位。德国人素以严谨守礼著称,看来也不会有男司机抱着“谁知道我的车到底是男司机还是女司机”的态度霸占这些女性专用车位,也正因此,尽管停车场使用率极高,但这排女性专用车位倒还空了不少。
一直开到五楼才找到车位,一路下来也明白了为什么要设置女性专用车位——层间通道狭窄,弯道又急,而且因为梁柱多,过道与车位都很狭窄,无论是倒进去还是倒出来,都极有难度。相比之下,二楼入口对开的那一排女性专用车位,大多可以直入直出,极为便利。
当时只觉得这个设置相当贴心,倒未联想到“歧视”、“女权”之类的问题。直到昨天看到一则新闻,合肥某商场前的停车场上出现了多个女性专用车位,这些女性停车位被涂成粉色,且比普通停车位宽约7厘米。
商场方面称,将这些车位设置在商场前,不仅便于提物和带小孩的女性顾客进出,也方便工作人员为她们提供帮助。另外,考虑到部分女司机可能在驾驶技术方面不够熟练,有些甚至不敢进地下停车场停车,专用车位的提供,不仅方便了女性顾客自身,也避免为其他顾客带来麻烦。
有人认为此举很贴心,也有人认为纯属炒作,而且是对女性的歧视。在后者看来,将女性专用车位刻意加宽,潜台词就是“合肥女司机技术差,不会停车”。
查了查资料,发现德国的特里贝格市早于2012年就推出了女性专用车位。在该市市长主导下,全市的停车位都根据技术难度标明了“男”和“女”。与我在维尔茨堡所见到的情形一样,特里贝格的女性专用停车位相对宽阔,靠近出入口,相对易停。至于那些需要点技术能力,通道狭窄、遍布梁柱的停车位,当然属于男性。不过此举也使得这位市长遭到一些非议,认为他涉嫌性别歧视,认为女性开车不如男性,同时认为他有可能会出台更多性别歧视政策。
2014年,韩国首尔投资约1亿美元,推出更长更宽而且接近购物中心出入口的女性专用停车位,打上亮粉红色轮廓和穿裙装女性的标志。此举同样引发一些有关性别歧视的批评,但也有许多人表示赞同。
在国内,合肥这家商场也非首例。大连某商场的大门前就设置了粉红色标识的“女士尊享”车位,车位较宽也易停。商场方面称自己的客户定位主要是女性,所以设置专用停车位方便女顾客,并非歧视女性开车技术不好。长沙一间写字楼也设置了比普通车位要宽50厘米的女性专用车位。上海一家商务楼的地下车库设置了四个女性专用停车位,均靠近出入口,刷成亮粉色,比起普通车位,长宽各增加20厘米,还增加了灯光以及紧急呼叫设备。
我一向以“温和的男性女权主义者”自居。所谓“温和”,就是既不赞同男权,又不赞同极端的女权,并将之视为伪女权。比如曾引起热议的公厕比例问题,我一方面认为必须增加女厕配比,另一方面则认为“占领男厕”是伪女权行为,并不值得提倡,甚至会对真正的女权产生负面影响。
对“女性专用停车位”,我的看法也一样。反对者的看法其实存在逻辑漏洞,“设置女性专用停车位”与“认为女性开车不如男性”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也并不等同于歧视。对某些社会关怀是否“领情”,往往是女权和“伪女权”的差异所在。
前段时间,“女司机”是热门话题。与其他许多公共事件一样,讨论中充斥着绝对化的判断。相比“女司机技术都很差”这种一望而知的逻辑谬误,为女司机辩护者的绝对化谬误似乎比较隐蔽,不易被发觉,比如“女司机比男司机小心,事故率更低”,这种说法看似有理,但同样是一种绝对化的判断。我不提倡妖魔化女司机,但同样反对绝对化的辩护。
司机作为个体,因性格、技术和身体机能的不同,驾车操作也千差万别,与性别关系并不太大。我见过不少笨拙无比的男司机,也见过不少辣手女车神。而且,司机自身的特点有时并非事故率的绝对因素,还得结合道路状况来看。比如许多新手都很小心,开车极慢,因此总是走慢车道,认为不占用快车道,安心走自己的车道,就可万无一失。可是在国内开车,这种习惯有时甚至更危险,因为神出鬼没的电动自行车和晃晃悠悠的自行车往往会占用慢车道,跟在它们后面随时有追尾之虞,强行超过它们又随时压线,到时左边有其他机动车,右边又有电动自行车或重心不稳的自行车,恰恰是司机最忌讳的“夹心饼”情状,最为危险。
也就是说,司机是男还是女,对事故率并没有绝对影响。至于说“小心比技术更重要”,我表示认同,但我必须要给这句话加上后一半——“没有技术是万万不行的”。一个十分小心但技术特差的司机不但不能确保自身安全,还会阻碍交通,不管这类司机是男还是女。在狭窄道路上不敢会车,导致后面大塞长龙的例子还少吗?至于某些伪女权主义者将“小心”作为女司机更靠谱的论据,甚至完全抹杀技术的作用,跟某些人过分强调技术一样,都失之偏颇。何况,女司机未必都小心,男司机未必都不小心。我眼中的合格司机只有一种:技术过硬,同时有一颗时刻警惕、小心驾驶的心。
说回停车问题,相比开车,停车的技术含量其实更高,对方向感有一定要求。在驾驶过程中,停车也许是唯一“技术比小心更重要”的环节,会开车但不会停车的大有人在。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女性的方向感相对弱一些,在停车问题上遇到麻烦的几率也大一些,有统计数据称在停车场发生的剐蹭中,女性占比较高——这当然不能绝对化,停得一手好车的女性必然不少,一停车就遇上麻烦的男司机也不会少,但它并不是否定事物普遍性的依据。如果凡事都以个案作为反例推翻普遍性结论,那么任何讨论都无法展开。
女性专用停车位的存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有其市场。作为一个女司机,如果你技术过关,停车不成问题,压根不需要女性专用停车位,那么停普通车位即可,如果技术不过关,对停车有心理障碍,那么女性专用停车位则使你多了一个选择。
而且,女性车主常常带孩子出行,较宽的车位便于装卸婴儿车,靠近出入口又能增加安全系数,这种种便利都谈不上歧视。
判断一种措施是否涉嫌歧视女性,我认为标准应该是这样的:它到底是限制了女性的权利,还是拓展了女性的权利空间。如果是前者,那当然是歧视,如果是后者,那不但不是歧视,还是一种保障与尊重。
有人反向思维,认为女性停车位是女司机的“特权”,反而是对男性的歧视。这种说法看似有理,但女性专用停车位并未占用过多的公共资源,也并不会导致规则的失衡,“特权”一说未免上纲上线。何况,从现有资料来看,所谓“女性专用停车位”,多半采取“优先”而非“强制”原则,也就是说,当普通车位已经全部被占用而女性专用车位仍有空缺时,可机动使用。
在诸多公共议题中,“歧视”都是一项十分严厉的指控,随时会被拿出来当成大棒砸向辩论的另一方。关于女权的讨论中,“歧视”的出现频率更高,但衡量“歧视”的具体标准则往往被忽视。
当下中国,女权现状并不理想,甚至女性自身都会成为加害者,一些被婚姻毁了一辈子的母亲对女儿进行逼婚,就是典型的加害模式。而且,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影响着女权,比如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大男子主义越盛行,女性生存空间也往往越窄,读书多、学历高有罪,三十岁不结婚有罪,不生儿子有罪,家务做得少也有罪……但反过来,伪女权的存在,同样是对女权的一种伤害。
何谓女权?我觉得大致有这样几点: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属品,应拥有同样的话语权及各种社会权利;女性应是独立的,当然,这种独立并非仅有经济独立,打着经济独立的旗号逼迫所有女性出去工作,同样是一种歧视,换言之,女性的独立应该是拥有追求自己生活的基本权利,这既包括工作的权利,也包括做全职妈妈的权利。
超出这些基本范畴的要求,则未必是女权,比如“出门吃饭必须由男人买单”,“我是女人,男人必须让着我”,这些“必须”顶多只是个体之间相处的偏好,不具备任何普遍性,更不是女权。至于给反对这些说法的人扣上“歧视”的帽子,更是荒谬。
如果伪女权仅仅是打着女权的幌子,谋求权利而不承担责任,那还只能算是抹黑。但它对真正女权的伤害不止于此,它往往混淆“歧视”与“权利”,比如将“女性专用停车位”视为歧视,便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