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小课改:小学怎么教
2015-11-19吴丽玮
吴丽玮
清华附小通过弹性的课表安排,保证每个学生每天都能上一节至少30分钟的体育课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
弹性课表
在清华附小很难回答几点上课、几点下课的问题,课程表上的科目也和传统教学显著不同。比如这个学期一年级的课表,科目分成“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品格与社会”五大模块,课时也长短不一,有10~15分钟的晨诵、习字和暮省,35分钟的基础性学科教学,还有长达60分钟的阅读课、科学实验课等,最长的是应用创新和戏剧课程,课时长达90分钟。
在一年级当班主任的代养兵主讲“数学与科技”,内容涵盖了数学、科学、创新思维课、实验课等,每节课几乎都是数学和科学两个科目的有机结合,所以统一概括为“数学与科技”。给一年级小朋友讲抽象的数学,他们很难理解,所以老师们常常会用卡通动画的形式。比如讲加法,代老师在幻灯上投影一个南极企鹅的图片,冰川的这一侧站了四只小企鹅,另一侧站了五只。“给这么小的孩子讲课要揣摩好他们的心理,提前做准备。我猜到他们一定会被图上的小企鹅吸引,果然课上学生问:‘这些企鹅长得不一样,老师不是说过,不同类不能做加法吗?所以课的前几分钟先给他们讲企鹅的分类,告诉他们虽然样子有差别,但它们都是企鹅。这就不是数学课了,而是科学课。”
不算晨练和下午15点半左右放学后的课外兴趣小组,清华附小的学生们每天还会上一节不少于30分钟的体育课。总的课时没有增加,体育、阅读、戏剧等课程所占比重却不小,教学大纲里要求的40分钟课时被缩短到了35分钟,这才给那些额外增加的课程腾出了时间。海淀区几次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成绩测评,清华附小一直排名前列,说明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础教学内容并没有受到影响。清华附小的孩子几乎全都是清华子弟,学生家长整体素质高,孩子的基础也好,但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因素,有限时间之所以能用来扩展更多的内容,要归功于清华附小不断探索的课程整合项目。
每周一次展示学生特长的“水木秀场”能激发很多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很早就注意到,有些课堂,孩子显得特别心不在焉。《长江之歌》分别出现在六年级的语文和音乐教材里,语文课上,老师带着学生了解背景、阅读、听歌曲,到了音乐课,老师又从零起点教学,大量铺陈关于长江的背景知识,然后让学生视唱,学生丝毫没有跃跃欲试的感觉,似乎只是在耐心地配合老师。她发现小学的不同学科内容里,有很多交叉的知识点,不但损失了学生的时间和注意力,有时也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困难,比如三年级上学期的语文第一单元学习颜色的词汇,但下学期的美术课才重点教授色彩,“学生对很多颜色都还不了解时,很难去掌握那些复杂的词汇,像这样的课就应该整合在一起上”。
当然,整合并不限于将不同学科内容合并同类项。清华附小有一个“1+X课程”的提法在全国基础教育学界非常有名,“1”是指优化后的国家基础课,“X”是学校研发的个性发展课,两者的比例大约为7∶3,相互之间也并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合理的课程结构,既学好核心知识,又培养运用知识、探究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比如数学的“1+X课程”,“X”是指数学阅读、游戏与探索、数学建模等内容,代表“1”的基础内容也要注重数学与儿童生活的融合,并努力改变长久以来学生只是把数学当作技术和工具、缺失理智情感和文化意识的问题。比如四年级“人与工具”的主题课程,课本中只有关于人类计数历史的简单介绍,但学校老师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专门开发了一节《从古人计数说起》的课程,让学生回到远古时代,没有数字,也没有纸和笔,要想办法记下猎物有多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一一体会从身体计数到石子计数,再到一对多的简化计数、绳结计数、刻痕计数等,接着又尝试用古埃及象形数字、玛雅数字、中国算筹来解决大数产生后的计数问题,由此体会中国算筹采用十进制的简便和神奇。
经过合并和深化的课堂内容变得越来越综合,有时甚至在努力消弭学科界限,在这一点上,清华附小站在了世界基础教育的前沿。芬兰一直是基础教育领域强国,该国强调,基础教育要去学科化,提倡从现象学的视角研究教育。实际上,这种提法早已在很多教育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体现。丹麦学者克努兹·伊列雷斯在《我们如何学习》中将儿童期的学习特征描述为儿童与“复杂的物质、人际和社会环境整体进行关联”的生命阶段。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的专著《论小学教育》里,将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分析,他提出小学教育“直接的完整性”的观点。两人都在强调小学教育对儿童整体素养的全面提升。
窦桂梅告诉本刊记者,她在美国考察的时候就注意到,美国的小学课程几乎都是按照不同的主题来讲授的,这些主题和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各种知识都依附在主题上,目的是给儿童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策略。“多年以来,我们的教育体系一直都是以展示知识为核心目标的,按照这个目标,学习分成了不同的科目,但孩子们在面对实际生活时,不是靠不同科目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啊,一定用的是一个很综合的能力。尤其是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综合素养,是我们现有教育体系里面没有明确涉及的。我很赞成有位专家的说法,小学教育应该提供的是‘顶灯式的教育,而不是现在像‘探照灯一样的教学方式,展示给学生的只是离散的知识。”
戏剧课是将各种知识、体验结合在一起的综合课,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获得成长
全学科阅读
窦桂梅是语文老师出身。刚工作时她教过数学、美术、音乐课,最后还是觉得要教语文,“小学语文太重要了,我们说‘语文立人,语文课就是人生课”。她从一开始就没想着只把语文当成语言和文字来教。“让学生大量阅读,六年下来摘抄300~500首古代诗词,领着学生一起读120本书,每个星期写一篇‘东方时空的观后感,让学生通过这些途径认识社会生活。”她早年带的学生里出了吉林省高考文科状元,让窦桂梅特别欣慰的是,这位学生最感谢的老师就是她。
窦桂梅到了清华附小之后,一直都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进行课程整合的重要载体,知识、人的故事、伦理道德、情感美学和理想人格都在里面呈现,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综合素养的提高,而不是生硬地灌输思想,我们叫它‘盐在汤中。”
我在清华附小随机听了一堂四年级的语文课,班主任申旭兵讲的是一篇关于规则的课文。课文内容是一首描写不文明行为的小诗,老师挖去诗中做出回答的一部分,让同学们针对这些不文明行为发言,并试图启发大家应该用和缓的态度来制止这些行为。“你看,‘他笑着说,别人都这样,是不是他也觉得不好意思了,那我们应该怎么说?”结果同学们还是认为应该“义正词严”、“一脸严肃”,申老师决定先把这种引导放下,并没有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这堂课在同学们仿照着小诗的结构写一封校园秩序倡议书中结束了。
课后,副校长王玲湘和中年级段的负责老师一起给申老师的课出谋划策。王玲湘觉得这堂课思辨的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我们学校教学的核心思想是‘情感思辨,深刻体验,我觉得你的课里,‘体验还没有做到。学生们一上课时就提问了‘为什么别人不遵守规则,在他们看来,这种不文明行为很不能理解。但如果你拿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两难情境下的选择举例,比如,时间来不及了,我如果翻越护栏就不会迟到,这时我该怎么做;电视新闻里也有很多社会事件都可以拿来举例,让学生们讨论,如果他们在那种情况下,会怎么选择。这样不断挑战学生的思维,才是真正的思辨,只有这样,他们在课下才能真正地去遵守规则。”
思辨性一直是窦桂梅所强调的教学核心任务。她准备《晏子使楚》时将这节课的主题定为“尊重”,让学生们对此不断讨论,楚王到底尊重的是晏子呢,还是鉴于晏子的使节身份,尊重的是齐国呢?晏子和楚国到底是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她又拿出两篇文章:《过秦论》和《狼和小羊》,学生们发现,小羊尽管善良,还给狼讲道理,但最后还是被狼吃了,因此有人总结道:“尊严来自于实力,国家的强大不能依靠一个人。”这堂课当时在全国产生了轰动的效果,很多人觉得主题鲜明,但也有人评论说,这节课变成了政治课、品德课,甚至有人在杂志上发表文章,说窦桂梅在瞎整,谈得太远,语文不像语文。后来《人民教育》杂志发表了评论文章力挺窦桂梅,说她的语文课提供一个好的案例,是触动人思考的,而不是提供一种结论。广东省也特别推崇窦桂梅的这堂课,各县市都拿它做教材来研究,也就是从这堂课之后,窦桂梅开始沿着“思想性教学”的道路一直往前走。
现在,这种教学模式已越来越被国内的教育界接受,但质疑声依然不断。上个月是清华附小建校100周年的纪念日,学校邀请全国各地的很多小学老师来参加纪念活动,并上了几节公开课请一些教育专家点评。李春虹老师和五年级一个班的学生代表学校上了一节60分钟的阅读课,教材选择的是绘本《铁丝网上的小花》,讲的是一个德国小女孩帮助集中营里的犹太小朋友,最后被纳粹枪杀的悲剧故事。李老师是学校的优秀教师,这堂课的设计也是她和教研组的其他老师一起多次备课讨论出来的方案。
这本绘本里只有简短的文字,绝大多数信息都需要从图画中获得。李老师让学生们从图里分析小女孩情绪上的变化,有人看到她一开始手里拿着蝴蝶结,觉得她应该很开心,后来看到很多孩子被纳粹士兵抓走了,小女孩变得紧张和害怕起来。李老师不断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色调、色彩和人物的表情、动作。有人说,关在铁丝网后面的犹太孩子面色苍白,还有人说,地上光秃秃的都结冰了,一起风会很冷,这些人穿得都很单薄。最后小女孩因为给这些孩子们送饭被纳粹枪杀,老师让同学注意小女孩手上的蝴蝶结没了,挂在铁丝网上的小花从最开始的红色逐渐枯萎,天色也在变化,让学生从画面中的这些细节来理解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在授课过程中,老师组织了几次主要的讨论,为什么小女孩会从开心变成恐惧?如果你是小女孩,你是不是会像她一样冒着生命危险去给犹太人送饭?战争改变了什么,又改变不了什么?
在评课阶段,有一位来自山东的小学校长直言不讳地说:五年级的学生,为什么还要读绘本?当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阅读能力之后,语文解决的到底是语言的感悟能力还是读图能力?他直接否定了中高年级绘本教学的价值。
绘本是窦桂梅在十几年前刚到清华附小时就引入的阅读教材。当时她去台湾交流学习,看到台湾的小学课堂里已经在大量使用绘本教学,效果很好。“美国和欧洲使用得更早,我觉得不能再等了。在台湾看了很多好的绘本,说实话,比大陆的儿童文学要精彩得多。我们的文学作品里很少有写给孩子的书,但国外的绘本作者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编写内容。如果我们不给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书,怎么能埋怨孩子不喜欢读呢?”
窦桂梅把绘本加入到她编写的小学生阅读书目推荐单里,按照经典性、序列化和趣味性的要求,给几个年龄段分别提出阅读建议。低年级学生要注重感官和想象力的培养,清华附小一年级的必读书目包括《猜猜我有多爱你》、《小狐狸买手套》、《蚯蚓的日记》、《我爸爸》、《一粒种子的旅行》等外来的经典绘本教材,以及制成绘本形式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精选等选读内容;中年级对绘本中文字量的要求大大增长,高年级就开始读较难的《城南旧事》、《小王子》、《苏菲的世界》、《基督山伯爵》等等。经过几年的考验,窦桂梅推荐的书目被很多学校接受,并拿去当作参考,甚至有人杜撰出“窦桂梅推荐教材系列”在网上兜售一些并没那么好的书,足见这个品牌的影响力。
但阅读绝不仅仅属于语文课,清华附小的英语、数学、科学课都有大量阅读内容的课程安排。《一粒种子的旅行》是一篇科学阅读课文,将科学知识渗透在文本中,能给学生提供更丰富和原生态的学习资料,图文结合的故事形式也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他们往往是被绘本的内容所吸引,再结合文义进行理解,这种方式更有助于培养科学思维。科学老师先让学生们自行梳理书中的内容,把每一种植物名称和旅行方式写在便签上,贴在这一页的旁边,梳理完毕后发现内容过于分散,再启发同学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各个部分汇总在一个大的层级关系图里。整理之后,老师再进一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种子的旅行方式究竟跟什么有关?”并想办法自己解决,让学生理解种子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
有时,综合性的文本内容也要求数学和科学阅读同样承载育人的功能。数学阅读课有篇经典文目叫《宇宙小子》,主人公吉姆非常喜欢吃宇宙小子牌能量棒,现在搞活动,集齐1万张包装纸就可以参加太空夏令营。吉姆很想去,但一周只收集了10张,他开始向同学求助,向校长求助,在社区贴广告,最后还上了报纸,最终如愿以偿。在这个过程中数学帮了他大忙,老师让同学们一边读绘本一边用手中的糖纸帮吉姆计数,很快大家就体会到了十进制的好处。但这课并没完,有的同学情不自禁地说:“吉姆太棒了,他懂得坚持。”“怎么这么多人在帮他啊?”数学老师这才意识到,原来学生对绘本的认识和老师并不相同,他们看到的不是数字,而是故事的情节和情感态度。后来教研组把这堂课的思路改为关注情节的发展,在大家帮助吉姆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太伟大了,要不是数学帮吉姆,他的梦想就难以实现,所以我要好好学数学。”
在引入绘本之后,清华附小又开始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探索。非连续性文本与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相对,学生们在生活中见到的图表、图画很多,在全球举行的国际阅读PISA测试中,代表中国参加测试的上海小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面,成绩不佳,而他们在传统阅读项目上连续两年蝉联第一。清华附小敏感地意识到了这种缺失,语文团队选择了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雾霾,围绕这个主题开始进行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这样的课程并不是一节课可以完成的,除了学习如何读单幅图、看多幅图的联系,老师们还要唤醒学生关注和改变的意识,再往更高的层次走,让学生们讨论,是否应该关闭重污染企业。有些孩子觉得这是显而易见、特别简单的事,老师再拿国外的先例向学生们展示,原来这是一个远比想象中复杂的问题。
教学,谁的立场
每周三中午是“水木秀场”时间。这是一个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谁都可以报名,自己制作宣传海报,想展示什么,就展示什么。我们去的时候刚好赶上一个五年级男孩展示他编程的特长,他用PPT介绍自己从一岁多就迷恋上电脑,后来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习了多种编程语言,自己现在能编出哪些指令,还做了一个抽奖软件,让台下的观众上台抽奖,奖品有铅笔、签字笔和笔记本。最后在全场见证之下,他设定了10秒自动关机程序,全场一齐倒数,关机的一刻所有的小朋友都欢呼起来。
“水木秀场”的灵感最初来自一个喜欢昆虫的学生。他在家养了几百种昆虫,经常从外面找虫卵拿回家孵化,搞得满阳台都飞着蛾子,还跟着父母去旅行,把研究的足迹延伸到美国、新加坡、印尼和厄瓜多尔,回来制作了很多标本。二年级时,他就在老师的鼓励下将自己写的昆虫日记和昆虫绘画编辑成书,学校为了展示他的研究成果,从此就有了“水木秀场”这个舞台。
惠特曼曾在诗中写道:“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那最初的,便成了孩子生命的一部分。”让孩子按照最初的人生意愿来完善人格,是清华附小希望学生呈现出的状态。今年8月,窦桂梅去芬兰参加第十二届国际校长会议,她在演讲中介绍了包括爱昆虫的孩子在内的几个小故事,展示了清华附小鼓励学生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一起去参加会议的老师林长山告诉本刊,演讲一结束,窦桂梅就被很多国家的校长围住了。“他们都没想到,中国也有这样的学校,清华附小的教学思路和西方国家倡导的个性化教学非常相似。当时BBC一部关于中国老师在英国中学授课的纪录片正在播出,很多人对中国教育的理解就是以老师作为主导,清华附小所展示的完全是相反的教学理念。”
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看问题,思路的转变早已在清华附小老师头脑中启动。王玲湘记得有次去一年级听课,老师在讲《乌鸦喝水》。一上课,小朋友们都先纷纷举起手来,一个小朋友问:“为什么是乌鸦,怎么不是麻雀和天鹅呢?”王玲湘说:“如果站在成人的视角来看,问为什么是乌鸦喝水,就是明知故问,但儿童的世界是不同的,他们从‘真出发,我们在小的时候肯定也有类似的疑问,但长大了,大多数人都把这些真问题忘了。”好在台上的老师并没有放过这个问题,他让学生们讨论一下,为什么喝水的不是别的鸟,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说,因为乌鸦聪明,因为乌鸦长得黑,黑色吸光,所以容易渴,最后大家得出新的结论,如果是仙鹤,嘴巴又细又长,没有小石子也能喝到水,如果是小麻雀,嘴巴太小,衔了石子也喝不到。
这节课给王玲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引发她更深入地去思考。“老师放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是明智的,但离开老师的引导和提升是事倍功半的。学生说因为乌鸦很聪明,引来了同学们的笑声,因为乌鸦在中国文化里是不祥之鸟,孩子们的反应可以理解。但《乌鸦喝水》选自于《伊索寓言》,在古希腊,乌鸦是能够预言的智慧象征,在《伊索寓言》里,乌鸦担当了祭祀或先知的角色。学生的提问涉及一个传统课堂长期忽视的文化知识点。”
为了能让老师更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清华附小实行了双班主任制。两个老师分别主要负责语文和数学、科学,但职责也并不是泾渭分明。班主任的办公桌就在教室里,语文和数学、科学课上,两个班主任同时在场,其中一人是另一人的助教,同时也能全面地观察学生。“以前数学老师只知道这个孩子数学成绩不好,但现在她可能会发现,原来这个孩子在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上非常有领悟力。”窦桂梅这样解释双班主任制的优势,“两个老师和一个班一起待6年,他们会有充足的时间去了解每一个学生。”
清华附小的课表里每周有一节戏剧课,是该校的特色,由两个班主任一起负责,这堂课被看作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课。林长山在这门课上做过很多研究,他告诉本刊,除了能学到戏剧知识、进行戏剧体验外,戏剧课可以给每个孩子施展的空间,就像是一堂“个体定制”课。有个班里有个非常腼腆倔强的小男孩,平时当众发言都常常会吓哭,更别提让他上台演出了。后来经过老师和家长的百般劝说,他同意演一块一动不动的大石头,身上还要套一只空调箱子,把自己藏起来。一次两次上台,这个小朋友都吓哭了,练习了若干次后,终于渐渐好转起来。老师给他加了一句台词,让他躲在箱子里说,最开始声音极小,后来逐渐放开了,还敢跟着大伙儿一块谢幕。再后来,他居然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这是老师们几个月一对一心理辅导都没有达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