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95后"大学生特征的入学适应性教育探讨
2015-11-19田田
田田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基于"95后"大学生特征的入学适应性教育探讨
田田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前言
大学新生是大学里的特殊群体,有学者认为大学四年生活分为新生入学适应期、大学生涯发展定位期以及求职就业期这三个成长关键期[1]。大学新生适应期则是大学生要度过的第一个重要阶段。自2013年起,高校迎来了第一批“95后”大学生,在社会飞速发展以及新网络技术崛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改革显得尤为迫切,特别是“95后”大学生的入学适应性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95后”大学生新生的特征
“95后”大学生生长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发达、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其父母大多出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青年期恰逢改革开放的好时候,多数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95后”大学生一般都有较优越的家庭环境,并且基本上都是“6+1”家庭模式。这些因素都给“95后”大学生的特征提供了背景条件。
1.心理素质薄弱
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家庭环境,“95后”大学生都优于其他时代的人,这样的时代背景给了他们平坦的成长道路,经历挫折的机会较少,但同时也造就了他们抗压能力差的特点。并且敏感脆弱,容易受伤害,感情多较为丰富,易于多愁善感,自尊心较强。
2.性格特征鲜明
“95后”大学生成长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氛围当中,同时也接受来自日、韩、西方等文化的熏陶,形成了鲜明的性格特征。第一,任性自我,大多只关注自我价值,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二,善于创新,信息接收途径较多、知识面宽广,不喜欢墨守成规,乐于接触新鲜事物;第三,渴望肯定,由于自信自我的性格特征造成他们对自我评价过高,喜欢表现自己,希望被他人表扬及肯定。第四,崇尚自由,希望挣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渴望独立,但自主性一般都较差。
3.学习目标模糊
与高中生的学习目标相比,大学生的学习目标比较多样,可有考研、工作、出国等多种。很多大学生对未来比较迷茫,不知道自己今后该如何发展,甚至对自己的专业都没有大体的认识,更谈不上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何规划。
4.网络依赖严重
“95后”大学生出生在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网络的发达给“95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但同时也使得他们过于依赖网络。比如花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聊天、打游戏,更多的交流是通过手机qq、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而造成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的机会减少,不能很好的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5.做事目的功利
当今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展飞速,生活节奏加快,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使得大学生们的生存压力增加,而家长和社会对于大学生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伴随着这样凡事都讲究高效率,并且普遍价值观有所改变的社会背景,大学生对待事物的功利性也增强。比如很多大学生入党的真正动机实际上是为了找份好工作,也有很多学生干部在争取到职位后并没有真的为班级做事。
二、入学后可能遇到的不适应问题
“95后”大学生新生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更是社会、家庭、高校关注的重点。他们生长在思想观念先进、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他们大多是备受全家人宠爱的独生子女,父母的教育注重智力和才艺的培养而有可能忽视掉其他能力的塑造;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被他们接受。因此,进入大学后,他们可能会经历很多不适应[2]。
1.学习不适应
高中的学习是被动的灌输式教育,而大学里的老师讲授时间较少,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学;高中的课程安排每天固定,而大学的课程灵活,学生的自由时间较多;有很多学生是在父母的帮助下选择的专业,或是调剂到现在的专业。这些原因都使得新生难以从原本的学习环境中很快的过渡到大学来,自主管理性差,难以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
2.心理不适应
很多学生在高中时都是佼佼者,习惯了被视为焦点,进入大学后发现身边优秀的人很多,曾经出众的学生此时不能脱颖而出,容易造成心理落差,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打击,造成对凡事都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不愿和同学交往,有的甚至从外向性格转变成内向性格。此外,大学生多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很多学生都是人生中第一次过宿舍集体生活,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3.生活不适应
“95后”大学新生背井离乡离开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饮食习惯、人文环境和气候特点等都是新生需要适应的地方。此外,在家被父母照顾,依赖性较强,上大学后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还要处理自己所有的生活琐事。很多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不够,不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
三、如何有效开展入学适应性教育
目前的新生入学教育大多存在时间短、容量大、形式单、内容老等问题,一般在开学后两周左右完成心理健康、校纪校规、安全教育等多方面教育内容。而对于“95后”大学生来说,曾经的灌输式入学教育方式达不到良好效果。切实有效的开展入学适应性教育需要长期进行,并且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贯穿整个大学一年级。
1.入学适应性教育的重点
第一、加强学风建设,引导新生建立良好学习氛围
创优良学风是学校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大学新生,基于“95后”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基于他们从高中过渡到大学的学习不适应性,学风建设都是新生阶段最主要的工作。首先,建立良好的上课制度,奖惩制度,保证学生出勤率;其次,使学生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主性,鼓励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再次,加强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关心和联系。
第二、重视生活文化,引导新生学会积极健康生活
前面提到,很多“95后”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不能适应独立生活。生活能力是学习的背景力量,只有生活的好,才有可能学习的好,应在学生中发扬健康生活、阳光生活的理念。首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包括宿舍状况和早晚起居等情况;其次,可通过鼓励早起体育锻炼、美化宿舍等方式逐渐带领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再次,了解学生的特长与才艺,可以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感染其他同学,使同学们对生活抱有积极的态度。
第三、挖掘学生理想,引导新生合理规划大学四年
不论是自己选择的,还是被动选择的,大多数新生都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甚了解,也不知道四年大学该干些什么,更不知道毕业之后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应根据“95后”大学生的特征,积极引导新生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首先,应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包括专业特色、专业前景等;其次,挖掘学生的理想,了解学生今后的目标;再次,引导新生根据自己的目标制定大学四年的计划。
2.入学适应性教育的途径:
“95后”大学生的入学适应性教育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和进行,融入到各方各面中。
第一、各种平台
如今是网络发达的时代,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平台不仅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可以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主题班会同样可以围绕入学适应性教育相关的话题;高校开设的形式与政策课也是入学适应性教育的良好阵地。
第二、班团建设
加强班集体、团支部的内部建设,增强集体凝聚力,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得学生中的先进分子首先能适应大学的新生阶段,并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关注有需求的同学平稳过渡。
第三、校园文化
发挥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作用,积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大学文化氛围,开展各种活动,使得新生尽快了解大学文化并融入到大学生活中。比如可以通过新生联谊会展示新生风采和才艺,通过新老生交流会、专业课老师座谈会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特色及前景,通过体育活动、宿舍活动的开展使得新生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3.一线学生工作者如何发挥作用
第一、全心全意服务学生
辅导员老师应提高自身服务意识,尊重学生,做到有爱心、有关心、有真心,从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服务学生的角度工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尽量做到百分百的回应,给予“95后”大学生温暖,给予他们成长成才有效帮助。
第二、各方各面了解学生
教育学中说到开展教育工作最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有针对性的进行因材施教。每个人的性格、脾气、知识、修养、家庭都千差万别,特别是具有鲜明特征的“95后”大学新生,如何和每一位同学都能相处好成了一门很深的学问。没有书本的知识可以生搬硬套,靠的是辅导员老师平时的观察、点滴的积累和用心的总结。应注意走进学生的内心,特别是在某个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共性问题和关注个性问题相结合,和学生一起面对困难。
第三、提升自身人格魅力
不论是作为老师,还是普通的职场,人格魅力对于有效开展工作都起着重要作用。辅导员老师这个特殊的身份对于学生来说亦师亦友,即是给予他们成才道路上的指引者,又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陪伴者。应重视自身魅力的塑造,逐渐树立威信,掌握有特色的相处艺术,使得学生即喜爱又尊敬。
第四、增强自我综合素质
要想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顺利有效的开展适应性教育工作,还需辅导员老师自己不断扩充知识面,提升业务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了解专业知识,做到用理论基础为实际工作打好根基,用实际工作为理论基础积累经验。
总结
综上,主要讨论的是站在一线学生工作者的角度如何开展“95后”大学生新生的入学适应性教育。“95后”大学生是高校的新群体,在接下来四至八年的时间里,他们都将是高校的主要成员。而入学适应性教育则是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堂课”。其实,新生的入学适应性教育不应只是靠一线学生工作者单枪匹马,而应是从学校--学院--辅导员这条纵线、以及班级—社团—学生组织这条横线全面规划、整体安排、统筹进行,真正做到有效的进行入学适应性教育。
[1]张爽,解秀琴,张洪,陈文.试论大学生成长三个关键期的教育问题[J].煤炭高等教育,2009(3):90-92
[2]李本亮,李金德.略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J].前沿,2012(23):177-178
图4 特征指标——聚集系数图
四、研究结论和展望
通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大学生友谊关系网络进行分析,得出该测试群体的网络密度比较低,网络群体之间的联系不太紧密,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大学生对友谊关系的不重视,对群体的融入性有抵触。但是,从四次调查数据来看,随时间的变化,分析结果都在向内集中,说明学生之间的紧密性越来越高,相互之间的凝聚力越来越大,因此,高校教育者应加强对大学生友谊关系的培养,让大学生们走出宿舍、走出网络,融入到大学校园文化之中。
社会网络分析一种新的角度和方法,它关注系统中个体相互关联的作用的拓扑结构,是理解复杂系统性质和功能的基础。在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交流日益紧密的情况下,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友谊关系网络特性,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只是一个个案,采集数据有限,后续可以采取更多的数据和样本,来继续验证相关结论,做出更准确的分析。
参考文献:
[1]Bukowshi,W.M.,Hoza,B.,Boivin,M.Popularity,Friendship,and E-motional Adjustment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J].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1993,60:23-37.
[2]Harris,J.R.Where Is the Child's Environment?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J].Psychological Review,1995,102(3):458-489.
[3]谢雨生,吴齐殷,李文杰.青少年网络特性、互动结构和友谊动态[J].台湾社会学,2006,(11):175-236.
[4]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王炳成 李洪伟大学生咨询、信任与友谊关系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年9月第13卷
[6]胡海波;王科;徐玲;汪小帆;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在线社会网络分析[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8年02
刘群,(1983-)男,汉族,甘肃兰州。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计算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