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语文课堂本色促学生真实感悟
2015-11-19李洪英
李洪英
【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具有比较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去自主阅读,产生其自身的感受,是大家都必须遵循的原则。作为教师需要去多思考学生自主阅读感受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还以课堂的本色。
【关键词】课堂本色;真实感悟;还与策略
笔者任教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阅读感悟有过困惑,小学生怎样才能去真实自主地感悟阅读文本?也有过思考,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就是小学生的阅读学习,就是让学生去自主阅读、感悟甚至是有所创新的。而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是否在自不自觉地忽略着这一点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确实有思考加强学生真实感悟的必要。
一、思考真实感悟需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传输的关系
我们所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一标多本意义上的省编教材,教材文本的多篇内容都十分利于小学生得以接受优秀文化熏陶感染的作用。但我们必须意识到的是,小学生毕竟还只是小学生,他们不但就是那样的稚嫩和肤浅,而且也是完全意义上的阅历和经历的不丰富。对此,语文课堂本色的学生真实感悟,不完全就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性感悟,而应当带有我们教师的相关意义上的传输。这里有两句名言对我们有着极为深刻的启迪意义,一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二是“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现在的阅读课堂是否有些比较过火的一面,强调学生的自主感悟,教师的讲授只能限制在一定的时限内,要不就一律不予承认。这也许是左右摇摆的频率过大了吧!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学生的自主感悟,作为教师也不得不去过多的忍痛割爱,其结果是什么?多是我们小学生的获益匪浅,也存有一些小学生感悟上的简单、偏见等。如果这样的麻木不仁地让小学生去全部意义上的自主阅读感悟,应当说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作为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应当去思考和追求的是,该传授就得去责无旁贷地传授,该传授也就得去一马当先地去传授,不能再去畏首畏尾的了。尤其是小学生的一些感悟有偏见或者就是一定意义上的偏激时,教师当应去予以立马意义上的矫正,对于小学生而言,虽然可变性比较大,但瞬息意义上的矫正还是必不可以等待的。
二、思考真实感悟需处理好学生阅读与感悟结合的关系
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应当是阅读感悟的密切配合,二者不可偏废。但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则在自不自觉地犯着学生阅读与感悟不能去完美结合的极其低级的错误,尤其是没有很理想地让学生在读中悟,让小学生也去边读边悟,更去让小学生能够在有情感朗读文本基础上的悟。这本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也体现不出语文的魅力。对此,为了实现学生阅读感悟的真实可靠,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理想而又科学地思考和实施学生阅读与感悟完美结合之策略。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笔者总去思考学生边读边悟的相关问题,尤其注意选准学生边读边悟的时间和火候,让学生去恰到好处地进行阅读感悟的完美结合。要选准学生阅读感悟的时间,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我们有些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前置性的阅读时,则喜欢用一些填空式的题目,既想由此促使学生去进行真实意义上的前置性阅读,又想借此去形成比较机械意义上的检查。其实这样的方法会给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即学生根本没有去整体介入文本进行阅读,而是一些比较荒唐的断章取义。笔者以为,小学生阅读感悟的最佳结合时间,当是学生在精读课文之时,而不应当是小学生的初读之中;小学生阅读感悟的最佳结合点,则当是贯穿于教材文本的主线,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贯穿于诗歌的主线是什么?杜甫那十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让学生围绕着“闻”去感悟诗人的欣喜之情,则显得十分的顺畅而到位。小学生阅读感悟的完美结合还应当让学生从小养成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良好习惯,作为教师不需要以多少条条框框去限制学生,如多强调什么学生阅读感悟的创新等。
三、思考真实感悟需处理好学生一般性感悟与创新感悟的关系
小学生的阅读感悟我们似乎进入了一定意义上的误区,无论对怎样的教材文本都期望着有“冰雪融化了是春天”的创新感悟的局面出现。从相关意义上说,“冰雪融化了是春天”也只是一种偶然,当被我们大加炒作,则就显得是那样完全意义上的变味了。如果围绕这“冰雪融化了是春天”去实现创新意义上的感悟,那学生还可能去感悟出什么?假如去不断的追求,可以实现创新感悟的目的否?肯定是达不成理想目的的。对学生的阅读与创新,作为教师对学生创新之概念要有比较准确的诠释,笔者以为,只要学生说出的是自己对文本之真实感受,那就必须意味着是我们所教之小学生的创新创造。为什么这样讲?可不可以这样去讲?只要我们去思考所教的学生,答案应当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多思考学生的一般性感悟,少思考或者就是完全意义上不追求学生的创新感悟。对学生在相互之间的合作探究中,如果溅起思维的火花,那么就抓住这生成性的资源,将学生推进继续探究的高潮。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青藏高原一株柳》,这是一篇描叙青藏高原那一株比较奇特之柳的作品,那柳奇特在何处?学生还是比较容易去感悟的。学生在初步进入文本时,对柳之比较奇特的几个方面就已经比较真实地感悟出来。但有学生似乎还是那样的言犹未尽,一学生产生这样的思考,作者极力地写这奇特的柳,就是为了写柳吗?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发现,虽然老师在预设时也预设了这样的感悟要求,但老师如果要求学生去做如此之类的感悟,反没有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感悟的好。还真是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大家都陷入沉思,在相互之间的交流中,同学们也荡起了比较理想的思维涟漪,他们的如此发现才真正给人以创新意义的感觉。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3
[2]瞿葆奎.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曹津源.曹津源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