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代武威地区的战略地位及作用
2015-11-19鲁宇譞
鲁宇譞
【摘 要】武威作为丝绸之路重镇,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有明一代,明廷十分重视对作为西北边镇重要城市的武威地区的经略。明朝从地区军事行政建制、修筑长城、养殖军马等方面有效地对武威地区进行管理,巩固了国防,安定了边境。武威的战略地位与作用也从中凸显。
【关键词】明代;武威;经略;地位
武威,古称凉州,为“河西四郡”之一,自古即为中原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争夺的重点地区,历朝历代许多民族都曾在武威及其周边区域留下活动轨迹,在历史舞台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武威地区的兴衰沿革,对于中国西北历史发展进程具有重要影响,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对于武威地区的经略。笔者在本文中重点关注明朝对武威地区的管理和产生的相应影响,以探讨武威地区在西北历史进程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明朝武威地区行政和军事建制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攻占元大都,灭元朝。但元朝残余势力仍盘踞漠北和西北地区。为了稳定边塞局势,维护国防安全,明朝先后数次北伐。通过北伐,相当程度上解除了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央政权统治的威胁,也加强了明政府对北方长城沿线地区的管理,为明初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明初废元朝的行中书省制度,改设承宣布政使司,并一直沿用为明清两朝的地方行政机关。明初共设立了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其中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东至华阴,南至紫阳,北至河套,西至肃州”,统辖武威及其周边地区。而在平定甘肃的过程中,为了加强控制,明朝在占领区先后设立了卫所这一军事制度。在武威地区,明政府改元代的西凉州置,设立了凉州卫。洪武七年(1374年),在河州府设立了西安行都卫。次年,为了加强管理,将西安行都卫更名为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朝又恢复设置了之前因机构调整而撤销的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并作为明朝五个行都指挥使司之一,管理河西走廊地区,治所在庄浪卫(今甘肃永登),后于洪武二十六年迁至河西走廊中部的甘州(今甘肃张掖),以利于衔接东西。根据记载,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下领十二卫和四守御千户所。河西地区的卫所均为军政合一的实土卫所,便于统一管理。而这十二卫和四千户所中,治所在武威地区的就有凉州卫(今武威)、镇番卫(今民勤县)、古浪所(今古浪县),武威地区对于经略甘肃乃至广袤的青海地区的地缘战略地位可见一斑。凉州与甘州,扼河西走廊之咽喉,对于联络东西,掌控西部边境意义重大。
鉴于河西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地理位置,明朝政府特命陕西布政使司和陕西按察使司管理河西地区财政赋税,其中“所谓会计出纳者,则布、按两司,各遣官分理…而凉州、镇番、庄浪、西宁、古浪诸仓,则属布政司。”后为了便于管理,又专设布政使司参议一人总理,“…成化辛丑,乃专设布政使司参议一人,以总理之。”通过这些措施,明王朝在河西地区的统治得以初步建立。
二、明代河西长城的修筑及作用
明中期以后,西北边疆局势恶化,明朝边患日多。特别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瓦剌逼近北京,全国震动。之后,明廷开始重新审视北部边疆的防御问题,并将长城的修筑提上议事日程。河西明长城的修筑,持续了一百多年,明代河西长城东起自中卫至景泰一带,向西北方向延伸,经古浪、武威,继续西延,经永昌、山丹、酒泉,直至嘉峪关。明代河西长城由甘肃镇管辖,兵力调遣和工事修筑都由甘肃镇总兵负责。甘肃镇所管辖的河西长城,东起兰州、西至嘉峪关,共分五路防御。其中,凉州路起自今武威天祝县境内,武威正是明长城的要塞节点之一。通过明长城的修筑,连同周边的驿站、隘口、烽燧等构成了有机完整的边境防御体系,使得明王朝有效稳定了军心,成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减少了河西地区的边患,拱卫了内地。
三、河西地区军马养殖
明廷在同西北少数民族交战时,认识到骑兵兵种的重要性。因此,明廷极为重视军马的养殖。河西初定,明朝便着手规划军马饲牧和草场管理。明太祖洪武四年(1372年),征西大将军冯胜攻克河西地区后,明朝将大马营草滩设为官办牧场,“在草滩边沿挖壕二百里,与民分界。”挖壕分界后的大草滩,以大马营为中心,西面包括山丹黑城(今霍城)、民乐永固城,东面包括肃南皇城滩、永昌高古城,北面包括焉支山全部。永乐四年,“置苑马寺凡四:北直隶、辽东、平凉、甘肃,”其中河西地区军马养殖由甘肃苑马寺负责,下辖六监二十四苑,包括祁连监、武威监、安定监等六监,每监下辖四苑,如武威监有和宁、大川、宁番、洪水等四苑。河西走廊地区作为明朝最为重要的马匹养殖基地,在为明王朝提供大量战马的同时,也为西北地区农业开发和交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畜力,其中武威地区正是军马管理的重要地点之一。
综上所述,明朝对西北边镇的重要城市武威极为重视,通过在武威地区建立行政和军事机构、修筑长城、开展军马养殖与管理,有效地巩固了边防、安定了边境,保持了甘肃的稳定,减轻了西北地区边患,也促进了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发展与多民族的交流融合。武威也在有明一代继续发挥着它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清]钟庚起.甘州府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3]高荣等.河西通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