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景德镇公共设施人文化设计的实现
2015-11-19赵娟
赵 娟
浅析景德镇公共设施人文化设计的实现
赵 娟
一、现代城市对公共设施的需求
公共设施是以满足人们进行户外交往、运动需求为目的的公共用具,为城市生活提供便利,常常被认为是“城市家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希望生存的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对公共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体现在:第一,物质生活方面,增加公共设施的种类,功能更加强大,能应对户外活动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精神生活方面,丰富公共设施的造型形式,使其具有形式美感、文化韵味,能获得身心愉悦和文化认同。此外,由于公共设施置于开放的公共环境中,是城市空间中的主要元素,具有展示城市文化、宣传城市形象的职责,这使得公共设施成为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种视觉“语言”,用其形式感讲述着城市的文化故事。现代城市需要完善的公共设施,它们应具有好的功能、美的形式、文化内涵,利于推动生活质量和城市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二、公共设施的人文化设计
公共设施的重要作用使得对其进行的设计更应深思熟虑:考虑功能、人机尺寸等物质要素是设计的第一阶段。而站在满足精神审美、营造人文环境、塑造城市形象角度对公共设施进行设计,是更高层次要求,也是创造完善公共设施的必要条件。
对公共设施进行人文化设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原因在于:首先,公共设施的人文化设计是以文化为导向。文化与设计密不可分,文化属性会让现代设计获得更多的情感认同。公共设施的设计也不例外,以文化元素为导向,才能将公共设施引向具有人文关怀、文化情感的正确发展方向。其次,它是以城市本土文化为根基。每个城市都有着自身特色的地理环境、历史、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地域性文化特点,一方面,地域文化深深地根植于大众的意识形态中,公共设施的人文化设计能满足大众的文化情感诉求。另一方面,公共设施处于特定城市环境中,公共设施的人文化设计使得公共设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成为展现城市文化面貌的重要名片。扎根于本土文化,公共设施才能提高生活趣味、塑造城市品味。再次,它是以“符号化语言”为设计理念。挖掘本地文化特色与各种艺术元素并通过“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将城市的精神与观念、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隐喻在公共设施的造型、色彩、材质等视觉语言元素设计中,是实现公共设施人文化设计的重要手段。
现代城市的公共设施在人文化设计的思维下,增加了文化底蕴,营造了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传递了城市的文化艺术信息。
三、景德镇本土文化特质及公共设施现状
一个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这种文化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文化、地域民俗文化、现代文化等等。
(一)传统文化因素
景德镇,这个以“瓷都”美名享誉世界的城市,陶瓷艺术的发展深深影响了景德镇本土文化面貌。东晋时期的景德镇,名为“新平镇”,开始烧制瓷器。唐武德四年置新平县,镇为县属,因在昌江之南,也叫“昌南镇”,开宝元年,改名浮梁。镇先后隶属于新昌、浮梁县。宋真宗景德元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便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元代,景德镇陶瓷工艺突飞猛进,明代,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扩大了景德镇陶瓷的声誉。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设瓷局、置御窑,派专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清朝唐英督陶并著书,对古代景德镇陶瓷进行了全面的记载和总结,陶瓷工业繁荣。明清时期,景德镇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镇。由于陶瓷贸易的重要性,当时的浮梁县为五品县衙。而就景德镇陶瓷艺术本身而言,景德镇的高岭土在国际陶瓷界具有影响,“ 青花、玲珑、粉彩、色釉”被称为景德镇四大名瓷,薄胎瓷、艺术雕塑瓷也独具特色。“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景德镇陶瓷的风格。现代,陶瓷艺术的表现技法在四大名瓷上更有突破和创新,陶瓷物品种类也得到扩展,实现了艺术与生活的统一,使得现代陶瓷艺术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此外,茶文化被也是景德镇的主要传统文化元素,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笆行》中也提到“自古商人轻别离,前月浮梁采茶去”。1915年,“浮梁红茶”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1997年浮梁县为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红茶之乡”。
(二)地域民俗文化及现代文化
1953年,景德镇被批为江西省直辖市,现辖一市一县两区,即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1958年创建全国唯一一所以陶瓷教育为主体的高等院校——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拥有诸多御窑、古窑遗址、里弄小道、陶瓷博物馆、浮梁五品县衙等特色风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景德镇曾被作为国礼瓷,赠送给各国元首,如:斯大林、日本首相福田、美国总统尼克松、美国总统布什。在计划经济时代下,景德镇拥有著名的“十大瓷厂”。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来称赞景德镇的陶瓷历史和文化。1990年,景德镇举办第一届“景德镇国际陶瓷节”。2004开始举办每年10月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 2014年APEC会议上,景德镇的艺术陶瓷再次散发文化光彩。景德镇城市的发展和荣誉与陶瓷艺术互相影响,不可分割。在景德镇的业态环境下,形成了陶瓷商贸街、陶瓷艺术馆、雕塑创意集市、三宝村等等特色行业区域。景德镇境内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0%,瑶里风光、徽派建筑独具特色。昌江河是景德镇人民的母亲河,樟树是景德镇市市树,茶花定为景德镇市的市花。景德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甲类对外开放城市。到2007年,景德镇已经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江西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在景德镇城市的现代发展中,勤劳的人民将“大器成景、厚德立镇”确定为城市文化标签,全面体现了景德镇现代文化特质。
(三)景德镇公共设施现状
在景德镇城市环境中,公共设施的设计已经在逐步将本土文化因素运用进来,也出现了很多能展现城市形象的公共设施,如:沿街的陶瓷灯柱、以制茶、制瓷为内容的浮雕图桥护栏、青花立交桥、传统风格报纸宣传栏等等。但其设计的文化性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缺少规划的整体性。在景德镇整个城市中,公共设施的造型形式很零乱,瓷灯柱和垃圾桶、站台无法搭配。其次,没有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如:在休闲广场这样的公共环境中,公共设施没有文化属性,与休闲广场的现代风格无联系等等。再次,没有全面地将景德镇本土文化展示出来,太注重陶瓷文化元素的运用,而且这种运用没有做好文化多样性。景德镇城市公共设施的人文化设计需要有更为科学性和指导性的方法,才能拥有完善的公共设施,营造人文环境、宣传城市形象。
四、实现景德镇公共设施人文化设计的途径
将地域文化因素合理地运用到公共设施设计中,实现公共设施的人文化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步骤逐一展开:首先,要全面掌握景德镇城市公共环境布局,挖掘各区域的文化特点和环境特色,这直接决定着不同区域下公共设施文化定位。如:昌江河河畔与生活社区的公共设施设计的文化立足点就会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下的环境不同,也影响了公共设施的设计,如:老城区和新城区的环境迥异,公共设施的设计应适应周围,造型形式也会不同。所以,摸清各个公共环境的布局和特色是进行公共设施人文化设计的基础。其次,要理清思路,科学地统筹好公共设施设计风格和面貌,文化的定位上,既不能“以一概全”,只关注陶瓷文化,而忽略其它本土文化特色,导致风格失去多样性;也不能过于“错综复杂”, 想把所有的文化元素和内容通过各种形式来充分表达,而失去了统一性。这就需要确定主体文化和次要文化信息,筹好各个公共环境区域下的公共设施的文化主体,使得这个城市的公共设施呈现出有主有次、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特点。把握尺度,因地制宜地将景德镇本土文化蕴含在公共设施设计中,是实现人文环境的重点。最后,在分析和规划好人文环境格局的基础上,对公共设施展开细节的具体化的设计,这就涉及到对公共设施进行造型、色彩、材质等要素的综合设计上。
那么,如何将已经统筹、规划好的文化元素付诸于公共设施这一物质实体上呢?以陶瓷艺术为例,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首先是“取其形”。陶瓷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造型、传统吉祥图案、陶瓷材料、色彩都能为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源,并且其艺术形式和美感已经深入人心,将它们的造型、纹样、颜色、材质等视觉语言符号直接运用到公共设施设计中,能够获得公众的情感共鸣,也能体现城市特色。但在这个层面上,需要避免完全的“拿来主义”,避免“张冠李戴”或“画虎不成反类犬”所带来的丑陋感和不适感,不能让公共设施成为“三不像”的怪物。其次,是“延其意”。对陶瓷艺术元素进行一定的现代化改造,使得其在造型、色彩搭配、装饰图案上更具现代性和简洁性,在文化内涵上又不丢失原有的深刻含义,既能贴近百姓生活,又具人文气息。再次,是“传其神”。抛开传统陶瓷艺术原本具有的形式感,将文化精髓提纯出来,将“无形”的文化转化成“有形”的设计,设计出全新的形式去诠释文化精神本质,是推陈出新的过程。这个层面上的设计具有创新性,但需要注意,新的形式首先必须具有形式美感,更要能实现其符号性的语言作用,能被大众正确理解和接受其文化内涵和意义,不可牵强附会、晦涩难懂。
鉴于陶瓷文化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对接过程,其它本土文化内容也需经历这三层面的思考和规划,才能实现公共设施的人文化设计。
五、结语
景德镇公共设施的人文化设计以文化为导向、以本土文化为根基、以“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的“视觉语言”符号设计为途径,全面体现城市的历史文脉,实现社会的人文环境,满足公众需求和城市文明的发展。
1. 杨叶红. 城市家具——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2. 柴威彦. 城市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 蒋楠楠. 城市公共设施的情感设计[D].湖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赵 娟: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