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十周年重器聚一堂
2015-11-18保轩
保轩
保利十周年秋拍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目前已经征集到不少重器,如一件由香港著名电影导演李翰祥珍藏的明螭纹黄花梨方台在市场上极为罕见。而来自Speelman先生典藏的佛教艺术品也精美难得,下面就让我们一睹为快。
三件重要佛像齐登台
本次北京保利十周年秋季拍卖会将隆重献上Jules Speelman先生典藏的佛教艺术品专拍,藉由Speelman先生历经数十年心力汇集而成的这一批极具“学者品位”的佛教瑰宝,不仅可领略造像的艺术之美,感受其中凝聚的深刻宗教感情,更可由收藏家对三件最重要的藏品——“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精心归纳甄选一窥佛教力求超脱“三千大千世界”的宗教理念。
“现在佛”即为负责教化现世的释迦牟尼佛,此尊表现的是释迦牟尼经过6年苦修,克服重重磨难,在菩提树下得道时的情景。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左手置膝上施禅定印,右手指地结触地印,双目微合,神情宁静安详,整件作品体量宏大,保存完好,表现语言饱含尼泊尔造像艺术元素,整体风格与供奉在大昭寺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非常相似。下承束腰莲花座,莲座上下缘饰有圆润均匀的连珠,莲瓣亦塑造得饱满舒展,尖端装饰有复杂华美的卷草纹,十分罕见。
“过去佛”即为燃灯佛,为释迦牟尼之前的佛,佛经中记载燃灯佛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此尊燃灯佛以精铜铸造,体量高大,铜质沉炼精实,色范紫红。另有一件与此件极为相似,同属Speelman旧藏,尺寸及制作工艺皆如出一辙,曾出现于欧洲展览之上,可参阅《1620年以来的中国艺术》艺术,第102页,图片113。
“未来佛”即为弥勒,在佛教世界中,他兼有菩萨和佛陀的双重身份。按照佛教的说法,现在仍为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之世,弥勒仍为菩萨,如本件即是其一,表现的是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宫说法的“交脚弥勒”形象。本件造像体量硕大,工艺精细,造型独特,颇具神韵。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宝冠饰有小化佛的弥勒菩萨形象十分少见,类似造型可参见敦煌莫高窟第275窟的交脚弥勒菩萨、第390窟北壁隋代弥勒说法菩萨,其冠中均有化佛出现,云冈石窟也有冠饰化佛的弥勒形象。
罕见黄花梨方台亮拍
由香港著名电影导演李翰祥“清水山房”旧藏的一件明螭纹黄花梨方台堪称本次拍卖的一大亮点。
这件明螭纹黄花梨方台取形于正方形方台和长方形方几,在结构上完全以直线模仿建筑轮廓,给人以庄严肃穆之美。其设计严格遵守称均衡法则,纹饰内容分为两组,正面与背面一致,左侧与右侧相同,细部雕刻,也由中间向左右均分。为了表现纪念碑性的装饰效果,利用雕刻和凹凸象征权威,取材石雕建筑上如柱头、扶壁柱、檐板和饰带常见的魑虎、卷草作为方台正面的表面装饰。构造上部近似方台,四壁凹入,浮雕双螭捧寿,用栽榫与下面的大方几联结。大方几外貌似分两截,上截像一具鼓腿彭牙的雕花矮边几,惟牙子下挂,锼出垂云。此下又造成三弯腿落在托泥上。实际上两截相连,四腿都是一木连做。四面腿间空间随着腿子的曲线打槽装板,浮雕螭纹,可谓不惜工本,下料之大,用材之费,耗工之多惊人。庄重威严气势之外,又有曲线的柔软之感,整体造型自台面往下弧度凹凸转变流畅,曲线精准不失弹性。细部雕刻围绕双螭捧寿的主题,铲地浮雕,刀法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雕塑般的稳定结构,“力拔山兮”的英雄气概,带有某种象征性的意蕴内涵,陈设于殿堂之上把阳与刚之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有意而为之的“某种象征的意蕴或内涵”则应有具体的对象,即被纪念者——帝王、神碉或祖先。
在方台的纪念碑意义之外,著名家具专家张辉先生认为它也是明式家具发展的一座里程碑。类似的方台至今仅发现一例,但此孤例代表了一种演变和趋势,是明式家具观赏面法则极端发展的标志。“观赏面法则”即各个门类的明清家具,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发展一步,观赏面都会出现增益性的变化。“观赏面法则”不但壮大着家具的雕饰,而且改变着式样和结构,当原式样阻碍观赏面效应发展时,原造型和结构便被改变,一种全新的家具风格应运而生。
这件明螭纹黄花梨方台历经明代宫廷陈设,此后几百年辗转因其体型硕大幸未流离出北京城。新中国成立后为北京硬木家具厂镇厂之宝,清水山房主人李翰祥导演因拍摄《火烧圆明园》到该厂挑选家具时如获至宝,旋即重资购买。今秋明螭纹黄花梨方台将登场北京保利,相信“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必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震撼今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