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打造高效课堂
2015-11-18汪汝江
汪汝江
高效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点拨),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在于帮助学生寻找、搜索、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在于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不在于讲了多少内容,教了多少知识。在课堂上,许多教师感觉学生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学习不主动,课堂效率低。针对这一困惑,我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我认为课前预习可以打造高效课堂。下面我就谈谈几种预习指导方法。
一、问题式指导
传授新课之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重点,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就不再有“不知学啥”的困惑了,就会主动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如上《邓稼先》时,要让学生理解“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地位和作用,领会文章结构紧凑而富于变化、错综而有条理的特点,课前可以设置如下预习题:说说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研读第四部分邓稼先对“谣言”仍然亲自调查,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第五部分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结尾处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顺序能否颠倒?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预习课文,就找准了学习的切入点,上课时就能主动与老师配合,形成课堂高潮。
二、简介式指导
有的课文教学前需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时的心绪情感。在预习时,教师就布置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引导学生触摸课文中跳动着的作者的脉搏,如上《华南虎》一文,课前展示如下。
时代背景: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動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
关于作者:牛汉同志是命运坎坷、经历丰富的少数民族诗人。1946年他曾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入狱,出狱后又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而战。但1955年后,受所谓“胡风集团”的冤案被牵连,受到不应有对待,被迫中断写作。复出后,他长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编辑,主编《新文学史料》。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不但与绿原共同编辑“七月”派的诗集《白色花》,他个人更是新作频频。他的诗集《温泉》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新诗奖;他还出版了《海上蝴蝶》、《沉默的悬崖》、《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多种诗集。
由这些,我们能否得到一些提示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课前预习,省去了课堂上的不少唇舌,减轻了学生在阅读理解上的困难,学生就能很好把握诗中所流露的情感。
三、引读式指导
有的课文语言很有韵味,文采飞扬,学习时重在赏析、品味,预习时可以采取引读方式,如学习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写的《观舞记》,预习时可以采取指名朗读、领读、范读、齐读等方式,体会语言的艺术美和音乐美;再如,《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是一曲旺盛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想象与思考。预习时,采用分组读、男女生读、领读、齐读等方式,读中鉴赏语言特色,读中领悟语言的节奏美和气势。在多层次、多角色、有感情的引读中,熟悉了课文的内容,加深了理解,降低了教学难度,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就有时间、有精力集中火力突破,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四、列表式指导
一些课文语言通俗,阅读难度较小,可以采取列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关于人物描写,可以设表如下,让学生填写。
学生通过表格进行比较:针对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外貌、语言、行动等描写时,四个人物又各侧重于哪一方面?这样预习,学生既明白了学习重点,又掌握了写作方法;既明确了整体,又明确了局部。
总之,课前预习搞得扎实,就能为课堂教学搭好桥铺好路,教学就可以驾轻就熟,发挥极致。反过来,课堂教学也应与课前预习挂钩,与之呼应,否则,课前预习的作用体现不出来,学生也就失去了积极配合、主动学习的热情,课堂也就无高效可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