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热区经济发展现状及热带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2015-11-18张慧坚黄国成
张慧坚++黄国成
摘 要 回顾分析了近年来福建热区经济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探讨该省热带农业发展潜力及存在问题,并针对性提出福建热区做大做强热带农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热区经济 ;热带农业 ;福建 ;对策
分类号 F327
福建省热区主要分布在福建省东南沿海35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3.74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0.81%[1]。地貌以低山丘陵平原、内陆谷地为主,常年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温度≥19℃,最低温-4℃,全年≥10℃积温达6 500~7 800℃,年降雨量1 500~1 750 mm,无霜期307~365 d,冬期光照和太阳辐射较充足,且优于同纬度地区,有利于热带作物越冬,适宜发展各种热带、南亚热带作物。该区域自然资源和热带植物品种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2-3]。自2004年福建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及2010年国务院加大对热作产业扶持力度以来,福建热区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升,已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热带作物产业也成为该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福建热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其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现状如何将直接影响福建省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并直接决定了更大区域空间的经济发展,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由于福建热区发展基础薄弱,热区经济尤其是热带农业无论从规模,还是整体竞争力,都与广东等发达地区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回顾总结“十二五”期间福建热区经济现状,分析热带农业发展潜力与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加快福建热带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 福建热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特点
福建省南亚热带地区自然和品种资源丰富,种植热带、亚热带作物历史悠久,是我国发展热带作物的主要省份之一。
1.1 福建热区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十二五”期间,福建热区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保持在89%左右。据统计,福建热区2013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 828.5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占全省GDP的81.93%。其中,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1 221.4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9 410.41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7 196.70亿元,增长8.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1 372元,比上年增长14.03%,较全省人均生产总值高出6.08%(福建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7 856元,比上年增长23.17%)[4-5]。与此同时,热带地区还为福建全省提供了种类繁多的热带农产品。福建省发展热带作物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末,仍致力于橡胶、剑麻等军工产品生产。福建橡胶北移成功,为国家提供战略物资,促进热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6年,国务院发出“加快南亚热区农业资源开发”号召,福建省立足资源优势,加快热作产业和品种结构调整,实行胶麻业与果茶花菜菌多种经营并举,为福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热带地区已成为福建扩大内需和就业的重要经济要地[6-9]。
1.2 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和帮助下,福建热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均快速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 095.81亿元,占全省比重的63.86%;同时,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规划指导下,福建省热区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201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6%,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3.3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79%,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较全省的更加合理(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1%)[4-5]。
1.3 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
2014年,福建热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具备了比较完善的通讯、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福建热区邮路单程长度达190 781 km,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60 126 km,公路通车里程51 513 km,分占全省的91.89%、65.58%、51.75%;专任教师数共221 895人,其中高中、初中、小学专任教师数分别为38 111、70 752、113 032人,分别占全省的73.86%、72.97%、73.16%;卫生机构数、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5 726个、114 015张、146 005人,分别占全省的74.64%、73.02%、77.17%;期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期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期末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期末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分别为532.98万、1 000.53万、1 051.86万、1 737.2万人,分别占全省的78.42%、77.94%、71.69%、69.71%[4-5]。
福建热区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为该省热带农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和活跃的经济环境。
2 福建热带农业发展潜力与不利因素分析
2.1 发展潜力
2.1.1 地理环境多变,农业资源丰富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资源环境多样性特点突出,有利于发展热带立体农业,与省外不同区位产地相比,热带农产品具有一定的品质特色和不可替代性。该热带地区土地总面积达3.74万km2,2013年耕地面积45.23万hm2,尚有“四荒”(荒山、荒地、荒滩、荒水)面积约27万hm2,占全省30%左右,土地开发利用潜力仍较大。人多地少,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31人,在热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6人,是全省人口最密集地区[1-3]。由于劳动力充足,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加上优越的自然、经济、技术条件,有利于各产业尤其是热带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该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endprint
2.1.2 交通便捷,商品经济发达
福建省热区地处祖国东南沿海,依山面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毗邻港澳,与粤、浙、赣接壤,是中国大陆与东南亚和太平洋距离最近的省份之一,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门户。热区交通便捷,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创汇农业,天时地利人和。福建与台湾的农业地理和气候条件相似,台湾有80%的人口祖籍在福建,两地语言相通,文化习俗相似,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为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展闽台农业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2.1.3 产业基础较好,种植者经验丰富
福建热区历来都有种植南亚热带水果、花卉、南药等的传统,农民种植热带作物的经验丰富。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经后,随着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该区域“四低”(低产田、园、林、水面,面积仍有60.18万hm2,占全省24.95%)改造不断加快,热带作物单产和产品质量提高的潜力很大。同时,热带作物品种改良和各类农副产品加工的发展也较快,每个市、县(区)都办有国营或私营的加工水果、蔬菜的罐头厂、蜜饯厂,每年加工大量名贵果蔬产品,随着产品保鲜、深度加工等系列配套产业的发展,必将进一步热带亚热带作物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并形成拳头产品。
2.2 不利因素
2.2.1 热带作物品种单一,生产无序
热带农作物品种较为单一,尤其主要是热带农产品龙眼、香蕉、琯溪蜜柚等品种单一,面积大、产量多、上市时间集中,市场销售压力较大;同时,农民的生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是前期收益颇丰的品种,很快出现了一哄而上的现象,致使市场供求大起大落,生产效益十分低下[2,9-11]。
2.2.2 采后商品化处理有待改进,贮藏加工水平偏低
福建省热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藏加工仍以传统方法为主,加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加工能力不足生产总量的10%。加工种类单一,精包装上市率仅2%左右,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比偏低[12-14]。
2.2.3 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国内农产品市场出现了结构性的过剩,以及国外“洋食品”的不断涌入,农产品及加工品的畅销期越来越短,市场需求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福建有较多的热带农产品出口日本,由福建省出产的40万个乌龙茶茶包在2012年被日本检出农药成分大量超标,日本2012年12月10日宣布,停止出售并回收,损失和产生的后果十分严重。加上相对落后的管理方式和生产方式,致使应对国外“绿色技术壁垒”的措施不足,农残、重金属等有害有毒物质的残留,已经成为影响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制约福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15-17]。
2.2.4 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仍待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大多数种植户小农经济观念没有转变,导致土地长期流转困难、流转面积少,制约热带农业企业规模经营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组织不健全:二是服务功能不强,服务手段落后:三是服务部门不协调[18]。
3 福建热带农业发展对策
3.1 进一步优化热带作物优势产业布局与品种结构,发展特色种植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种植用地日趋紧张,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优化热带作物优势产业带,提高产业效益与土地利用率;针对品种结构单一、生产无序等问题,应根据优势产业规划,加快农作物优新品种引进,建立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圃,丰富品种来源,优化作物品种布局,选择适宜品种或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品种有序生产,错开采收上市时期,提高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充分利用福建地理环境多变的特点,发展高收益作物小环境特色种植。
3.2 重视和支持劳动力节约型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提高土地产出率和产业效益
福建热带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低成本技术农业发展阶段,技术进步偏向于降低成本或劳动使用型的,同时目前劳动力成本日益高涨。因此,必须重视和支持劳动力节约型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在既定产出水平下,降低生产性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产业效益。
3.3 加强海峡两岸及国际间合作交流,推动产业发展
利用福建区域优势,加强福建与台湾及其他国家的热带农业生产、加工和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提高福建省热带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及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强政策引导和科技支撑,通过多边或双边合作,按互惠共赢原则,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福建建立热带农产品优良品种培育基地和在国外开拓热带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带动福建省热带农产品品种结构优化并走出国门,同时满足国家及市场对热带农产品的需求及战略物资安全。
3.4 借鉴台湾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利用与台湾往来便利条件,借鉴台湾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在国家与地方政府政策支持下,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将各市县的热带农业科研、推广、生产和加工等部门和企业联合起来,按协商机制进行总体协调和统筹规划,解决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重大难题,为热带农业产业化提供长期可靠的组织与管理保障。在政府支持和协调下,由企业间协商,强调行业自律,围绕相应的热带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热带农产品原料基地,对分散种植农户统一管理,统一组织扶持,做好基地建设。鼓励兼并联合与重组,培育一批农工贸一体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大企业带动销售、加工和种植,推进热带农业产业化、组织化进程
3.5 建立健全农业风险保障体系,提高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由于福建台风、寒流等自然灾害频繁,有必要建立热带农产品政策性保险制度。建议省市县各级政府研究和制定热带农业保险政策,根据福建热带农业生产实际和政府的财力状况,逐步扩大热带农业保险范围。同时,改变落后的管理方式和生产方式,完善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endprint
参考文献
[1] 黄国成,郑益智,魏飞鹏,等. 福建省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 中国热带农业, 2014(1):11-17.
[2] 福建省热带作物学会. 福建省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学科发展研究报告[C]. 海峡科学,2014(1):80-86.
[3]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kS_lL3dUjf4BxEJHBhEFPwfeD2CHIm12pHD9lCYHNhx2SUv6yILRV2E58jGUlhT.
[4] 福建省统计局. 福建统计年鉴(2013)[M]. 年鉴出版社,2014.
[5] 福建省统计局. 2013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福建省统计局网站,2014-02-24.
[6] 林文俊. 闽台种子植物区系比较研究[EB/OL].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3.
[7] 黄国成. 福建热区特色热带果树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 中国热带农业,2007(4):13-15.
[8] 郑益智,黄国成. 浅析福建热作业发展态势,商讨热带作物产业带建设[J]. 福建热作科技,2007,32(1):45-47,31.
[9] 陈 光. 促进福建南亚热作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J]. 中国热带农业,2010(1):22-24.
[10] 巫丽云. 福建沿海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EB/OL]. 中国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2002.
[11] 刘燕群,李玉萍,梁伟红,等. 福建热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 中国热带农业,2008(1):20-21.
[12] 纪旺盛. 漳州垦区园艺热作产业浅析[EB/OL]. 中国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277-281.
[13] 薛秋华. 福建药用果树产业形成发展路径研究[EB/OL].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14] 林河通,陈 莲,陈艺晖,等. 福建南方水果贮藏保鲜与加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2007(4):14-21.
[15] 魏飞鹏,林 澍,陈志坚,等. 对福建南亚热区优势农产品提升竞争力的思考[J]. 福建热作科技,2003,28(3):42-45.
[16] 天宝峰茶叶. 中国产乌龙茶茶包日本检出农残超标[EB/OL]. [2012-12-16-20]. http://www.tbfcy.com/Article/Article.aspx?Id=143&menuId=3.
[17] 刘亚圣. 提质量,保安全. 创品牌,打市场—福建“三品一标”事业迅速发展[J].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0(45): 4-7.
[18] 李伟国,彭 艳,陈明文. 关于福建农垦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J]. 中国热带农业,2013(3):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