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道德教育因科技更生动
2015-11-18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附属花朵幼儿园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附属花朵幼儿园 傅 萸
幼儿道德教育因科技更生动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附属花朵幼儿园 傅 萸
教学过程
白板上给出一张图,老师提问:“在这张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纷纷举手发言:“我看见了桌子上的牛奶、蛋糕和苹果”,“我看见桌子上有一罐蜂蜜,还有糖果、牛奶、蛋糕和苹果,还有小熊的照片”。老师马上对“一罐蜂蜜”提出表扬并鼓励将数量说进去,小朋友接着说:“一罐蜂蜜,一篮子糖果,一盒牛奶,一盘子蛋糕,一篮子苹果,而且墙上还有一幅维尼小熊的照片”。傅老师告诉同学们,虽然蛋糕装在盘子里,但我们通常说“一个蛋糕”。
然后换一张图问:“这张图和刚才那张有什么不同?”有的说:“本来苹果放在蛋糕后面,现在放到蛋糕旁边了”,“少了牛奶”,傅老师介绍,原来小熊过生日,小动物们给它送了很多好吃的,但是他和小动物们出去玩,回来就发现牛奶不见了,“牛奶去哪儿了呢?”
为帮助小熊看看牛奶到底去哪儿了,老师带领小朋友到小熊家房子外面找线索,小朋友看到:“花篮倒了”,“看到楼上有扇窗户开着”,说明有动物可能从这里走,老师用放大镜工具引导同学们寻找,看到地上有鸭子、鸡、猫和小鸟的脚印,通过这些脚印,有的说:“我觉得猫会进入,猫从门那儿进去把花给弄倒了”(门边没有猫的脚印),有的认为“猫是爬到上面开着的窗子那进去的”,还有的说“鸟会飞,可能从窗户中飞进去”,等等。通过分析,大家发现小鸭、小猫、小鸟都可能进去,而小鸡不可能。
老师带领大家再到房间里去看有没有痕迹,一个小朋友发现桌布有个尖尖的凸起,通过放大镜发现里面是一根羽毛,可能是鸭子或是小鸟的,小鸟和小鸭羽毛颜色差不多,很难分辨,只能再到房子外面找线索。通过放大镜顺着小鸭子的脚印,看出两扇门都没有损害。到屋顶发现在窗台上流着牛奶,由此可以判断是小鸟偷了牛奶。
“小鸟为什么要拿牛奶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它可能想要牛奶盒做一个鸟巢让鸟宝宝晚上睡在里面”,“给宝宝喂食物”,“它想将牛奶盒做成一个玩具”。跟着小鸟一路留下的牛奶的痕迹,我们找到了小鸟,它和小狗在一起,发现“小狗在哭,看起来很难过”,小朋友猜想:“它很饿想喝牛奶”,“小狗哭了,小鸟看它可怜,所以将牛奶给它”,“有可能小狗丢失了一盒牛奶被维尼小熊捡到了,它很难过,小鸟帮它拿了回来”。同学们发表完看法,听到小狗说:“谢谢你小鸟,是你的牛奶救了我,不然我就要饿死了”,原来这只小狗非常饿。那么小鸟把小熊家的牛奶给小狗喝,这样的行为对不对?如果你是小鸟,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
小朋友们各抒己见:“这样的行为很不好,因为偷别人的东西”,“小鸟救了小狗之后,可以去和小熊道歉解释”,“小狗的眼泪那么多,小鸟帮助它是正确的”,“我会先问一问小熊然后再拿”(但是小熊不在家啊),“可以向其他小动物找小熊问一问小狗病了可不可以借东西给它吃”。怎样问小熊呢?“可以写在纸上留在小熊的家里”,“写封信让风吹到小熊维尼那儿”(写信时间太长了),“可以请路人给小熊带一个口信”。老师最后总结说,大家的办法很好,既救了小狗,又不会让小熊觉得牛奶被人偷走了。
小熊听了大家的建议,拿着牛奶去找小熊:“小熊对不起,我看见小狗生病的样子非常着急,没经过你的同意就拿走了牛奶,这是我还给你的牛奶。”小熊说:“没关系的,我还带了蜂蜜,我们一起去喂小狗!”
专家点评
袁爱玲:
本课设计立意很清晰,目标也很清晰,主要就是锻炼孩子的观察力、逻辑思考能力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从孩子们的表现来看,目的基本达到了。
教学过程中,老师用白板做了一个和授课内容很贴合的软件,这个软件手段很先进。从理念上讲,这个活动是老师主导的,所有问题都是老师抛出的,如“缺了什么”、“谁进入了小熊的家”、“牛奶哪儿去了”、“为什么偷牛奶”,都是老师抛出问题,顺着老师的思维往下走。按照让学生内心发生了学习或效能最大的学习的理论,老师应该给出一个场景,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一个激发点给一个平台,把这个故事情节利用白板放一遍,“今天我们都当小侦探去破一个案子,发生了什么事,把故事放一遍,分成小组讨论,判断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还可以比赛,“哪个小组最先发现了事情的经过和原委”,一个组一个组地表达,这样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就多了。在这堂课中,孩子们之间没有互动,老师依然是主角,孩子们是为老师服务的,老师设计了教学目标,设计了这几个坑,学生必须跟着跳完,然后就结束了。所以,理念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老师应该是学习的支持者,给出一个主题,引导学生探索,需要什么老师就提供什么,甚至经过尝试错误来学习,学生真的动脑筋思考了也真的碰壁了,获取的才是真知。碰壁使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甚至锻炼意志力,这个过程是全方位的。这节课虽说是综合活动,但更多的是语言活动。如果按语言活动来评价,含量也还不够,虽然学生用词还比较完整,但因为场景和固定的问题,限制了学生语言的丰富性。研究发现,学生课下的语言非常丰富,无论用词句式,还是表达的活泼和生动性,都远远高过课堂上。课堂上老师就是问“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哪去了”,都是顺着老师的思维,用词、语汇不可能丰富。因此,这堂课虽然手段很先进,但理念需要进一步提升。
茅红美:
首先要明确这节课的重点是语言、逻辑推理,还是道德两难的认知,如果将逻辑推理和两难的认知作为重点,那么这个活动需要有非常好的情境性。时间、地点、事件交代的清楚吗?这堂课明显不够。老师做课件不需要那么卡通那么炫,这个做起来难度很高,会花费很多时间。宁可实一点儿,哪怕几个真实的情境图片,可以清晰的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样可以引发孩子进入情景,做一些分析和思考。
“牛奶找到了”是一个高潮,之后陷入一个道德两难的情景,这个环节对孩子来说就比较清晰了,现在就感觉重点到底是语言呢还是找线索呢,不明确。
这样的一节课,不用信息化手段,就用一个故事绘本也是可以的,也许情节性比现在更强。用白板想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效果?用袁教授的做法,在这样一个事件上抛出问题给到学生了,就可以分组,或者几个人可以集中在白板上。信息化是有工具的,老师可以提供这样一些工具,让学生想办法去破案、找线索。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用信息技术是干嘛的,而不是把这样一个故事的图片放到白板上引导孩子讲出来,这样就让人觉得这堂课是老师主控下的道德说教,或者是主观的一个引导讨论。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自主的交互式学习。要明白用信息技术手段,要破这个题、破这个点,那么就有的放矢了。哪怕整个教学过程就用两张图也没问题,不一定从头到尾都要用信息化手段。
教师反思
高明的道德教育从不只是提供草率的结论,而是启发人们思考,让人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道德判断力。
大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发展,并且已经具备了模糊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为此设计了大班综合活动《牛奶去哪了》,创设了小熊牛奶失踪——寻找牛奶的去向——发现小鸟为了救小狗的生命没有得到小熊同意擅自拿走牛奶的故事情景,并将目标定为:①仔细观察课件中的线索,尝试合理判断可能发生的事,找出牛奶的去向;②在情境解读过程中,大胆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逻辑能力及价值判断能力的发展。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还基本处于形象的、具体的感性思维阶段,对周围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事物感受较深,面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社会上复杂的现象是较难理解。我制作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件,以形象化的画面呈现了一个逼真的侦探故事。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形象生动地成呈现出案发的现场,调动幼儿想要破案的热情,通过对“案情”的一步步分析,引导幼儿学生展开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促进大班幼儿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一个具有道德冲突的两难故事引发幼儿对于如何正确帮助他人的思考与讨论,促进幼儿价值判断能力的发展。
在教师引导下,35名幼儿在半个小时内随着故事情节推进学到了诚实做人的道理。活动现场,幼儿踊跃发言,教师用心倾听,接纳幼儿的想法并及时追问,激发幼儿思考,鼓励其大胆表述。比如判断小鸟的做法对不对,引导每个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当幼儿观点出现分歧时,教师没有急于回应,而是鼓励幼儿说明理由。通过分享与交流,让幼儿感受到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看问题有不同的角度,接受世界的多元性。最后,教师鼓励幼儿帮小鸟想一个更加适宜、有效的办法,促进幼儿的思考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