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幼儿学习特点 让教学更有效
2015-11-18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袁爱玲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袁爱玲
尊重幼儿学习特点 让教学更有效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袁爱玲
今天我想主要从幼儿教育的角度,谈一下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轻松快乐、高效率地学习。
要想让孩子轻松快乐、高效率地学习,必须尊重孩子学习的特点和规律。那么,孩子的学习和成人的学习究竟有什么不同?我将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幼儿学习有哪些类型,进行一一讲解。
一、幼儿学习的特点
1.幼儿总是在积极主动、不断地适应着日益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就是学习。
适应力就体现了孩子的学习力,学习力越强的孩子,他的适应力就越强。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下做出不同的反应,这说明他在学习在适应。如果把孩子紧紧地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中成长的话,势必会影响其环境适应力。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力,一定要多让孩子接触各式各样的环境和情境、现象,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但由于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很多孩子不可能接触那么多的现实情境,而互联网技术、三维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孩子的适应是过程性的,这就需要成人有耐心地等待。现在有许多家长和教师总抱怨孩子磨蹭,不停地催促“快”,这是以成人行动的速度来衡量和要求幼儿,其实这就是一种不尊重。幼儿的“慢”除了有生理不成熟的原因外,还有其必然的理由。这是他们需要的速度,在“慢”的过程中,他们有自己细细的观察,慢慢的品味,快快的积累和成长。
2.幼儿是好奇的,对感官刺激十分敏感,因而幼儿的学习也是敏感地进行着。
凭借着这个好奇心,孩子的五个感官就会积极主动地对相应的刺激进行接受,就好像一个接收信息的端口。如果其五个感官同时都能接受到相应的刺激,学习效果则最佳。
3.幼儿常常是积极地、自发地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就是学习。
因为自发游戏中有天马行空的自由想象;有个人意志的充分彰显;有探索未知的魅力;有尝试错误和失败的自由;无功利性目标的压力……
自发游戏实质是幼儿用了自然赋予他们的能力和“自然取胜”的一种学习机会。对儿童游戏的过度控制和过度组织将限制儿童使用自己的语言游戏的能力,减少儿童在游戏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以及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因此,我们反对两个极端的倾向:一种是教师对儿童游戏消极旁观、放任自流;另一种是教师在儿童游戏中过多干预、过多指导。把握好尺度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干预和指导应以尊重儿童为前提。
4.幼儿学习是靠物质(刺激)定位或调节的。幼儿操作就是学习,而且是一种幼儿深感快乐的学习。
幼儿只有在行动中、了解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事物的过程中,才能找到最大的乐趣,实现成长。他们正是在这样的操作或摆弄物体的活动中不断探索发现着、萌发着创造的意识和欲望,逐渐增强着自我创造、自我表达、自我探索的欲望和能力。同时也在认识和确认着自己的存在。我们的任务是给幼儿提供丰富的、优质的刺激。
神奇的是,在大脑迅速发展的0-6岁阶段,如果接受到丰富而优质的感官刺激就会增强幼儿大脑的学习力。适宜的刺激会引起婴幼儿自动吸收,如同植物得到了充足的阳光、水分、肥料自然会茁壮成长一样。我们根本无需教导植物这样或那样吸收营养,因为它们有自然赋予的吸收力和吸收方式。我们的教育教学本质上就是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肥料”,并尊重他们的吸收力和吸收方式的过程。
5.幼儿学习是兴趣和情绪主导而不是目的主导的。他有兴趣就学,没兴趣就学不好。因此,幼儿教育中内容吸引人最为重要。
6.幼儿对人、对交朋友颇感兴趣,他们与人交往就是学习。因此人与人的互动对孩子更为重要。
7.幼儿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而且需要学习形成习惯、态度和价值观;需要学习自控、自信、自尊、独立等大量非智力品质。
8.幼儿学习的过程是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光和影子问题时,把孩子们带到户外让他们亲身体验光与影子的关系,在游戏中学习。直至发展到体验灯光与影子的关系,如何做出各种影子的图形等。
9.幼儿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一些方式:游戏学习、探索学习、交往学习、观察模仿学习、操作学习、阅读学习(绘本)。
我们应该尊重、重视并鼓励幼儿充分利用这些学习方式,这样才能获得全面发展所需的一切“营养”。我们不能窄化幼儿的学习,仅仅支持阅读学习;更不能把学习的目的仅限于获取知识或智力发展。
幼儿的学习类型主要有: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维持学习与创新学习、体验式学习与学术学习、情景学习与抽象学习、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等。
新时代我们提倡的学习是:终身学习、创造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结构性学习、多元学习、超前学习、高效学习。
二、幼儿的学习效果
决定幼儿学习效果的“三大问题”是: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影响幼儿学习状态的“五大关系”:与父母、与老师、与同伴、与自我、与学科。
现代教学论已跳出传统的填鸭式、杯桶式教学的框框,走向了开放和生成的新教学观——建构主义的(活动教学观)、人本主义的教学观。
那么,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具备怎样的特征?
1.主动性
幼儿知识的产生,既不是来自幼儿,也不是源于物体,而是产生于幼儿与物体的互动中。学习既是学习者已有知识与新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又是学习者与学习情景相互作用的过程。
2.内部动机性
儿童的多种需要:需要被关注、需要游戏、需要信任、需要同伴(同龄或异龄的)、需要自由、需要尊重、需要玩具、需要爱(爱与被爱的需要)、需要分享情感、需要倾述、需要表达等等。
3.多样性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一个孩子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喜欢表现,他喜欢在一旁观察,但你希望他更活泼、更大胆,于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消失了;一个孩子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安静听话,他喜欢蹦来跳去地到处探索,但你希望他更加谨慎有礼,于是一个天才的科学家消失了……
我们都承认每个孩子的禀赋是不同的,打一个比方,有的孩子是乌龟型的,有的是兔子型的,还有的是猴子型的,如果我们只提供水塘型的教育,那么占便宜的只有乌龟,兔子和猴子的天赋就无法显露。因为,他们失去了草地和森林式的教育,必然会落得平庸。表面上公平的教育,实则是极其不公平的。
我们的教育教学一定要具备多样性,这样才能使各种禀赋的幼儿各取所需,均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求,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4.互动性
我们应树立以学定教的理念。幼儿是天生的学习爱好者,其有学习的自由与成长的权利。幼儿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各种学习方式,并尽力减少对学习过程的控制,成人的主要任务是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机会和条件,否则无法很好地满足幼儿自由发展的需要。
总而言之,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是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教育培养的方向是“精神”而非“技巧”;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对信息知识的占有,也不仅是对工作技巧的训练,而且是对心灵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