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供销托管”服务新模式
——对河北供销合作社开展土地托管规模化服务的情况调查

2015-11-18韩长江吴静芝张波

中国合作经济 2015年2期
关键词:供销农资规模化

□文/韩长江吴静芝张波

打造“供销托管”服务新模式
——对河北供销合作社开展土地托管规模化服务的情况调查

□文/韩长江吴静芝张波

供销合作社自发地介入土地托管规模化服务(以下简称托管服务)早已有之,但在更大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全面推进,则是综合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进展、新成果。不少供销合作社适应土地规模经营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大胆改革经营体系,不断创新服务机制,因地制宜采取组织引导、资源整合、改革重组、产业融合、股权介入等改革措施和重点突破、上下联动、全产业链发展等灵活有效方式,开展不同形式的服务,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民“种地难”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托管难”的问题,也大大激活了自身体制的内生动力和竞争活力,展现了供销合作社的新作为。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托管规模化经营服务,有望成为加速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转型升级和重构供销合作社农业生产服务新体系的强大助推器。

“摸着石头过河”凸显“老供销”的内在价值

土地托管是在我国出现农业日益兼业化的情况下,农民将承包地转包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委托代理关系。广义讲,土地托管包括大田托管和流转性托管两种形式。从供销合作社及其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较早参与土地托管的实践看,这两种形式都有所发展。有的两者兼而有之,出现了一些土地托管时间比较长、初具规模、运行规范且具有可复制性的成功范例。

栾城恒丰模式大田托管推动规模化服务

石家庄市栾城区恒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在原南高乡基层供销合作社农资门市部改制基础上,由时任农资门市部负责人陈玉柱于2008年联合8户农民组建起来的,其中供销合作社以厂房、门市、仓库协议入股占30%,为合作社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合作社的主要业务就是利用自身农资经营优势开展小麦、玉米大田托管。经过5年的发展,该社拥有大中型农机36台套,其中自购16台套、社员带机入社20台套;大田托管已发展到南高、西营和柳林屯等3乡20多个村庄的6.8万亩,其中流转土地1300亩,社员发展到近8000户,覆盖率达到80%;小麦、玉米亩均增产150公斤。不仅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让社员放心、省心、安心,合作社农资业务也不断扩大、成本降低,效益明显提高。

盐山聚农模式土地流转带动产业融合

盐山县惠农农资网络有限公司隶属于县供销合作社,该公司总经理于旭东于2012年领办了聚农种植专业合作社。3年来,该合作社发展社员240户,先后在桃木、后塘等村通过承租方式流转土地3200亩,打造成方连片高产田2600亩。大田作物一季每亩比托管前增产近百公斤,年增收400多元,加上盈余二次返还,社员户收入比非社员户增收32%。此外,合作社本身每亩还可增收近100元。

与此同时,合作社也在服务中实现了自身滚动发展。合作社投资20多万元建设了集办公室、培训中心、科技信息网络查询、图书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为组织专家培训和社员之间交流创造了条件。2014年又投资280万元建设了2000平米的粮库和1500平米晒台,购置了烘干设备,解决了合作社本身的粮食收储问题,有效缓解了农民“卖粮难”。合作社社还适时开展大田托管800亩,每亩带动农资销售额可至三四百元。清河马屯模式土地入社撑起县域特色产业

清河县既是闻名的“羊绒之都”,又是知名的“山楂之乡”。地处黄河古道的葛仙庄马屯一带的13个村庄,30年前曾是大片沙荒地。为了防风固沙,从1986年起政府开始发动农民种植红果树,以改善生态环境、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到本世纪初,虽然两万亩沙荒已被大片的山楂林所覆盖,但由于农户分散种植、技术落后,产出的红果个头小、品质差,加之缺少销路、低价竞销、买不上价钱,红得发紫的红果林反而成了农民手中的“鸡肋”,种之不值、弃之可惜,进退维谷。

2009年,县社与时任县林业局技术员高俊英决定联手发动农民,用1万亩果园入股的方式,组建了马屯红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一招果然灵验,让马屯红果真正“走红”了。如今清河县已成为全国平原县最大的红果产业基地,2万亩红果林中已有一半进入盛果期,年产红果6万吨。红果品质、产量大大提高,已成为当地果农发展致富的“摇钱树”。

合作社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该合作社资产总额超过5000万元、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代理收入超过300万元,带动农户超3000户,每年助农增收超过7000万元,近两年累计向农民“二次返利”31.52万元。合作社因此被誉为农民致富靠得住、离不了的“靠山”,合作社还被纳入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名单,高俊英荣获“邢台市十大优秀创新女企业家”称号。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2013年合作社与浙江黑五类公司签订200吨的山楂果脯供货合同,仅此一项为合作社增加140万元的净收益,还为当地农民提供70多个就业岗位。2012年葛仙庄镇政府与河北农大签署了1000亩山楂标准化示范园战略合作项目,实现合作社山楂标准化种植全覆盖,使合作社红果身价陡升。深圳有个水果店把马屯红果论“个”卖,竟卖到1元一个的“天价”。

马屯红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红果林。

托管服务激活“新供销”内生动力

近年来,土地托管流转在燕赵大地蓬勃发展,对供销合作社传统农资经营体系既蕴藏着无限商机,也带来空前挑战。不少农资企业为适应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开始在土地托管服务上做“文章”。一些原本属于农资经营网络薄弱甚至空白的县社,也启动了土地托管服务和农资经营服务体系再造工程,因地制宜、大胆创新,主要采取以了下几种灵活多样的模式:

玉田

“县供销公司+农资超市+农机合作社”模式

玉田供销合作社在参与土地托管中坚持建龙头、抓对接、搞示范“三管齐下”,扎实推进规模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县社整合县内种子、化肥、农药等行业民营龙头企业,于2013年9月组建了“玉田县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此外,在全县20多个乡镇,还陆续组建了36家分公司及农资超市,具有农资配送、庄稼医院和测土配肥三大功能。二是抓好与农机合作社土地托管业务的无缝对接。只要农户在农资超市选好化肥、种子,农机合作社对其实行“五统一”服务,作业费用由公司承担。仅此一项服务可为农民每亩节约费用四五十元。三是搞好示范推广。以提高玉米单产为突破口,大力组织实施“50·750·1500”玉米高产示范工程(即利用2—3年时间,采用农业托管或流转方式在全县750个自然村各发展50亩示范田,力争亩产达到1500斤以上)。预计该项目可使全县每年玉米增产1.4亿斤,农民可增加收入1.6亿元以上。目前已与合作社合作建设玉米高产示范田3000亩,亩均增产373斤。

通过改革创新、联合合作,有效整合了农村优势资源,提高了现代农业科技普及、科技示范、大田托管和农资供应“一体化”服务水平,利社惠农、一举多得。

献县

“县乡土地规模服务中心+多功能托管流转服务”模式

目前,全县流转土地规模已达到全县耕地的15%。为了在土地托管服务现代农业中体现自身价值、有所作为,县社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迎难而上、大胆改革创新,初步构建起了“县土地规模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多功能托管流转服务”的规模化综合服务模式。一是重建县级服务组织。于2014年6月成立了“献县安农农业综合服务站”,承担全县土地规模服务中心的职能,主要从事土地流转信息发布到登记流转,农业生产管理指导和农资、农技以及农产品销售等综合服务。“安农”由县社职工领办,吸收农资行业精英,采取“自由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办法组建,并在乡镇组建农资连锁店。县社负责提供指导帮助和政策支持。二是搞好合作共建。先后与3个乡镇政府合作组建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承上启下,搞好相关经营与服务。三是搞好服务对接。由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与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对接,搞好有关土地托管的各项服务,推动土地流转托管进程。如垒头乡完成土地流转2万多亩;秋江农机专业合作社实行大田托管2万余亩。

元氏

“县农业服务公司+乡镇服务站+跨区域托管”模式

元氏县供销合作社参与土地流转托管发展比较快、规模比较大,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2600亩,托管、半托管面积达到53400亩。县社在工作中采取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展现了“新供销”的新作为。一是构建服务组织。2013年依托县“金兴农资配送中心”组建了县供销合作社农业服务公司,统筹全县土地托管流转所需要的系列化服务工作。县社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人赴汶上等地参观学习开展土地托管服务的经验,引导合作社开展规模经营。二是加强硬件设施建设。2014年投资560万元建设2000平米“农机服务中心”和集办公、培训、农机维修、测土施肥等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办公楼一座。三是整合农机资源。在县农机局支持配合下,依托新型供销合作社(或专业合作社)、村两委,组织当地农机设备和农机手组建乡镇农业服务站和村级农业服务队,提供“一体化”、“一站式”服务,实现农民需求信息即时统计上传及时组织订货、送货和托管作业。四是开展跨区域托管。2009年成立的元氏县民兴农业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股份占36%),经过5年的发展已成为集薯类种植、储藏、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已流转或托管土地上万亩。其中,除了在县内流转土地4500亩,流转林地、荒坡3000亩外,还在邢台市的威县、广宗、隆尧和南宫托管2000亩;在石家庄的无极、赵县建有种薯基地400余亩。合作社也在规模化服务中不断发展壮大。该社社员发展到498人,固定资产达到787万元,建有百万公斤红薯、紫薯储存窖两座、现代烘干房四座、链条式烘干炉两座,成为北方最大的紫甘薯种植基地。

献县秋江农机合作社大田托管作业。

沙河

“农资合作经营+专业合作社+全产业链托管”模式

近年来,沙河市供销合作社扎实推进农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核心竞争力及其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

一是做大农资网络,增强服务带动能力。2013年10月,市社注资500万元组建了全资的“沙河市新合作农资有限公司”。为了搞活经营,实现把服务做大、把企业做强的目标,公司采取了与民营企业联合经营的方式,聘请社会职业经理人,并与合作方实行利润分成的办法。2014年投资480万元建成了占地15亩、建筑面积3247平米的“沙河市供销合作社农资配送中心”,设有3500平米大型农资储备库两座。此外,还有农机具、农资展销厅及测土施肥、产品质量检测、农技培训等服务项目,并下连5个农资配送中心、23个农资直营店、170多个农资连锁店和60多个村级综合服务站,形成集农资、农机、农膜、种子、测土施肥、新产品、新技术示范推广及农业技术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服务体。目前农资经营网点覆盖90%的乡村,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二是积极参与农业规模化服务。市社参与的土地流转达到1.2万亩,其中与金福临农机服务合作社联合开展土地托管、半托管2万余亩。市社采取合资经营的办法与利多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建设“利多农业科技生态园项目”,供销合作社占股40%。目前,生态园已建500亩核桃园一个。生态园还种植薄皮核桃1600亩,种植粘玉米、油葵、花生500亩,种植丁香、白蜡、榆树等树苗10万株。三是搭建农产品营销平台。重点抓了“五大市场”和一个加工基地建设。目前占地3000平米的禅房果品交易市场和占地500平米的孔庄蔬菜交易市场已经完工并交付使用,联合投资8000万元占地100亩的大型核桃深加工项目正在建设之中。随着“五大市场”和一个加工项目的建成投产,以供销合作社为主导的“全产业链托管”模式将脱颖而出。

保定

“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模式

保定市供销合作社农资经营体系比较薄弱,有的已在改制中破产倒闭或名存实亡。新一届市社领导班子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提出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以规模化服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一是重建公司。以股份制公司的形式,吸收社会资本和行业能人,于2014年5月投资500万元组建了“保定市富农供销合作有限公司”。二是从开展土地托管流转中寻求服务的“切入点”和发展的突破口。富农公司在清苑县的石桥乡、安新县寨里乡和徐水县崔庄镇先行试验,已成功托管土地3000亩。三是处理好公司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利益关系,让利农民,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富农公司与合作社的利益关系为“投资六比四、分成五比五”,即富农公司投资要比专业社高一成,但在收益上却“平分秋色”。另有安新和顺平两县已开展土地托管规模化服务22350亩,其中全托管7000亩,半托管15350亩。

盐山供销合作社农资配送中心。

将“供销托管”服务进行到底

以上典型表明,具有普遍意义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以农资流通服务为突破口,按照新体制、新机制,改组重建农资经营体系或相应的农业规模服务组织,以农资“供用一体化服务”推动土地托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发挥供销合作社独特优势,加强行业合作,整合农村优势资源,实行“集群托管”,共同承担起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任。三是在深化农业生产过程服务的基础上,将“托管”链条拓展延伸到包括农产品营销在内的“全产业链托管”。四是采取股权联结的办法,直接投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其开展土地托管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落实好国家的鼓励支持政策。五是加强组织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一些地方供销合作社开展规模化服务起步早、发展快、效果好,市、县社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土地托管中,供销合作社坚持开放思维、一切从实际出发、鼓励支持基层创新、发挥自身优势、整合社会资源、深化流通服务、推动土地托管、服务现代农业、推动现代农业的基本做法和经验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现实问题。一是认识的局限性。一些地方思想保守、思想认识不到位、市场敏锐性差,行动迟缓。二是在托管市场占有份额不大,进展不平衡。三是供销合作社参与的方式还不尽完善,功能有限,还有很大的完善提升的空间。对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采取针对性措施,尽快实现由“点上突破”到“全局突破”的新跨越。

猜你喜欢

供销农资规模化
湖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库存化肥51万吨
挖掘化工企业超额收益:如何利用智能决策实现采供销协同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枣规模化控制杂交育种技术体系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中国合作经济杂志战略合作单位
中国合作经济杂志战略合作单位
规模化猪场暴发PED后的快速稳定策略
隧道LED照明规模化应用研究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