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海扬帆 让中华邛窑“窑火不灭”——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邛窑烧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何平扬先生

2015-11-18苏宝塍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5年5期
关键词:陶瓷工艺

○文/苏宝塍

在中国的艺术类别中,陶瓷艺术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绽放着美丽的光芒。然而在中国几千年的漫长发展史中,陶瓷艺术却经历了不断的消失和禁绝。“从毁灭中醒来,从失传中觉悟,挖掘、继承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让窑火不灭,让土与火结合的艺术造福人类,给人们带来更多美的享受”成为当代瓷器大师们追求的目标。出生于四川邛崃的何平扬先生,将自己几十年的心血倾注于邛窑的恢复烧制以及传承、创新,为我国瓷器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瓷结缘,情系火与土的艺术

1972年,遵照周恩来总理“煤炭烧泥巴可以增加外汇收入”的指示,四川省二轻局投资20万元,在距十方堂邛窑遗址2.5公里处建起邛崃县美术陶厂,由知名民间艺人康兆铭担任厂长。1973年,康厂长着手恢复古窑,开始生产已经失传多年的邛陶。当时不满20岁的何平扬,凭着从小在绘画、雕刻方面的天赋和自学功底,被康厂长选为进入当时邛窑厂的首批工匠,从此走上了他一生为之自豪的恢复、传承和创新邛窑工艺之路,使这门湮没了上千年的传统艺术重新大放异彩。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何平扬先生仍记忆犹新,他说:“当时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邛窑的烧制技术,我们只能拿着出土的邛窑残片,一边烧一边比对。”然而,就是这些陶瓷残片,让何平扬彻底爱上了这门工艺并为之奉献了一生。在厂里,他不怕苦不怕累,从邛窑工艺最基本的技巧学起,除了瓷罐绘画外,他还学习了制坯、制模、注浆、修坯、装饰绘花、釉色以及装烧全套技术。凭借着自己的聪明好学和勤劳,他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掌握了陶瓷雕塑艺术设计造型基本规律和技巧,并正式独立为工艺美术陶瓷设计造型。

在后来的工作中,何平扬表现出对邛瓷工艺的极大天赋。1976年,他创作的彩釉陶瓷工艺品“螃蟹砚台”被四川省选送北京美术馆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1978年,他参加了温江地区美训班,在这里的学习让他的艺术造诣更加深厚,其作品也开始经常被选到省城展览。在当年举办的四川省工艺品展览会上,他代表温江地区参展的“雀竹台灯”受到普遍好评,这对他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从此,由他所设计的作品开始全面投产,且每件面世都能引起不小的反响,使其影响面逐步扩大。1980年,该厂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他为职代会主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陶瓷厂年年亏损,濒临倒闭。

彩釉瓶

《茶圣陆羽》

1982年,何平扬从四川省轻工业厅举办的“省旅游工艺品创新班”学习归来,出任邛崃美术陶瓷厂厂长兼生产工艺技术员。他上任后,首先调整产品结构,改计时工为计件工,以厂为家,每天熬更打夜,创作雕塑,大刀阔斧地开发出充满创作新精神的产品。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创新特点发生明显变化。首先,他开始将传统艺术民族特色与现代装饰熔于一炉;另外,他创作的产品将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既受消费者喜爱,又不失邛窑艺术风格。例如他设计创作的“彩釉活动长寿龟”、“邛三彩唐马”、“邛三彩狐狸”、“邛三彩烟缸”等作品既融入了古代邛窑工艺的精华,又体现了现代的审美情趣,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

同时,何平扬烧制出的比唐三彩烧制温度还要高200度的“邛三彩陶瓷马”、“熊猫烟缸”、“三脚酒杯”,出口美国、英国和黎巴嫩等国,不仅赚回大量外汇,使工厂扭亏转盈,同时还受到政府的表彰和全厂职工的信任,被邛崃县政府授予模范称号,成都市人民政府授以“四化建设中成绩显著”称号,评选他为成都市1982年1983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

次年,何平扬新创作的“筇竹酒瓶”参加了首届中国包装装潢展颇受青睐,作品发表在《中国包装》杂志。1984年10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古外销瓷研究会第三届年会在邛崃召开,他撰写的论文《邛陶古今》在大会上发表后,受到全体参会专家学者称赞,并刊入《四川工艺美术》,《邛崃文史资料》。1987年,他接受政府交付的对外交流任务,为奥地利林茨市培训一位名叫古德隆·泊尔的留学生,受到有关部门表扬。

1988年,何平扬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还被四川省轻工业厅授予“四川省工艺美术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荣誉称号和工艺美术师职称。1989年11月和1991年10月,连续两届被四川省陶瓷行业协会聘请为四川省陶瓷新产品展评会评委;1994年11月被四川省工艺美术学会聘请为四川省首届陶瓷艺术展评委,同年7月代表作品“文君当炉”、“说书俑”选送北京美术馆参加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名家作品展,被收藏并选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续集),该作品深受原国务院副总理张爱萍将军的赏识。瓷雕“张大千”肖像载入中国第五届艺术节大型画册。1995年,他被评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这个大师的称号意义非凡,在当时是四川陶瓷界唯一的一位工艺美术大师。1996年,他被中国轻工总会评为“全国优秀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

多年来,何平扬的艺术造诣和作品深受国内外人士的赞誉。早在1977年,新西兰友人路易·艾利专程来参观邛窑,对他做的陶艺作品又是拍照又是竖大拇指,并称赞“这是真正的艺术”。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雕塑大师刘开渠先生、原四川省委书记杨超、谭启龙等参观之后,对他创作烧制的邛窑作品大加赞赏,亲笔题字:“艺精”、“学古人精神、塑今日风流”、“扬唐宋之遗风、启邛陶之新艺”、“求实”等,表示对他的鼓励和对其艺术成果的认同,也是对他艺术之路上的鞭策。

传承创新,促邛窑不断发展

凭借着多年来在邛窑工艺领域的研究和探索,何平扬认为,对古代一切优秀的传统工艺技术都应该采取既继承又创新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经典的传统工艺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才能真正体现艺术的内涵和价值。

何平扬说:“继承和创新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出发点,没有继承的创新,就是空中楼阁,就是无根之木,就会丧失民族性,继而就会丢掉世界性;创新是继承的需要和发展,没有创新的继承无异于食古不化,是原地踏步,就会脱离社会需求,就会与不断变化的时代审美潮流相背离,最终甚至会导致继承的中断和优秀传统的丢失。因此在邛窑工艺产品的设计、生产和经营中,必须面向市场——既面向仿古工艺品市场,又面向实用性陶瓷市场,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于是在仿古工艺品的生产上,何平扬先生总是尽可能做到“复古”,即尽可能按照唐代邛窑陶瓷烧成工艺的主要程序进行,努力研究古代邛窑陶瓷器,在原材料的使用、器物的成型方法和施釉方法及装饰技法上的特点,采取“拿来主义”,生产出充分展示古代邛窑精美陶瓷魅力的产品,充分显示古代邛窑陶瓷的光辉成就,弘扬中华传统文明。

在实用性陶瓷的设计和生产上,何平扬充分利用邛崃地区盛产茶叶、白酒的经济优势,为茶叶和酒类等产品设计和生产精美的实用性强的陶瓷包装产品,从而增加茶叶和白酒销售的附加值,扩大邛崃地区茶、酒的销售范围,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为促进邛崃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在多年的创作和生产实践中,何平扬一直采用传承和创新并举的方法。为了继承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弘扬巴蜀优秀的陶瓷工艺,他潜心钻研古代邛窑各色彩釉的配方,琢磨古代陶瓷雕塑作品的工艺技巧,把古代邛窑的“釉装饰(各种高、低温釉上釉下彩釉)”和“胎装饰(刻、划、堆、贴、塑、模印等)”工艺有机结合起来,并力求把握古今陶瓷艺术表现形式的结合点,在创作实践中充分体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他设计并组织生产的仿古代邛窑风格的陶瓷工艺品:鸳鸯杯、鸭杯、鹅水注、陶豆、三足陶香炉等产品,不仅继承了邛窑传统的器型,而且让体现盛唐邛窑特色的豆绿釉、豆青釉、褐黄釉、金黄三彩釉等色釉发扬光大。仿古复制的唐代陶棺、陶房、陶假山、省油灯等九件作品被成都永陵博物馆收藏;仿古代邛窑的绿釉花瓶、金瓜花瓶等六件陶瓷精品被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直径1米的邛三彩番莲刻花大盆等二十件作品被四川博物院收藏,仿古邛窑陶瓷工艺品也打进了国际市场,许多国家的博物馆还将他的仿古邛窑陶瓷工艺品作为珍品收藏。这使得仿古邛窑产品花开海外,创新陶瓷作品誉满全球。

多福香薰

邛三彩短流壶

东汉说唱俑

建厂立业,为艺术打造广阔空间

1999年底,邛崃美术陶瓷厂在计划经济固有的弊端中、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解体,作为负责技术的厂长何平扬也无力回天,但他决心继续继承邛窑陶瓷工艺,使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他说“好不容易找回来的老手艺,不能就这么断在我的手里。”

于是,在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何平扬毅然决然自己办厂,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终于在2001年建成了属于他自己的“何氏邛窑艺术陶瓷厂”。当时,虽然牌子竖起了但没有厂房,也没有窑炉和生产设备,员工也只有他和儿子何丹两人。但他们并未气馁,而是将全部精力放在了自己钟爱的事业上。

如今,何平扬的陶瓷厂除了他和儿子负责创新设计造型、研制釉色之外,还有3名技术人员在生产一线管理工艺流程技术,并有一支较强过硬的生产技术水平高的职工队伍。目前,陶瓷厂生产的品种有50多个,既有传统造型,又有现代造型,包括各式陶瓷、餐、茶、酒具。邛陶用的泥富含各种有机元素,生产出的酒器蓄酒时间越长,酒生脂会变得更香醇;用邛陶罐做泡菜、装菜油,保鲜效果很好;邛陶壶泡茶香浓味更好,放置一周不变质。特别是采用高温无铅釉,不含毒素,对人体健康最好,是标准的绿色环保用品。该厂还生产室内外陶瓷装饰品、大型陶瓷雕塑壁画,对外设计生产茶酒包装等。

在此期间,何平扬创作的“邛三彩双流壶”获得第5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铜奖。2005年初,他向省工艺美术协会和有关部门呈交了一份《关于请求加快保护邛窑传统工艺的报告》。2006年1月10日,省财政为他的瓷器厂提供了十万元的专款。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何氏父子俩尽全力传承邛窑的烧造技艺。为了将古邛窑的高温釉下彩艺术品恢复得原汁原味,他专程去甘孜、云南、西昌等地去寻找古邛窑矿物釉料。凭借着个人刻苦自学和反复实践研究,终于仿制成功了邛窑无铅绿釉,豆青,豆绿,黄,褐,黑釉等传统彩釉。在装饰艺术上,邛三彩既有黑绿,褐彩,也有黄,绿,褐,蓝等数种颜色为基调的彩绘。邛窑作品除了色釉装饰外,还有胎装饰,即刻、划、剔、贴、印、雕、塑多种技法,在器型上既继承了古代邛窑有代表性的传统特点,又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创新作品。

2006年,何平扬创作的“虬龙提梁罐”获得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2006“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铜奖。同年12月,“邛三彩双流壶”、“四耳盘口瓶”、“地藏八宝瓶”在中国博物馆展出,并获得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奖。2007年4月,广东工艺美术珍品馆邀请何平扬去办个展,前来参观选购的客人对他创作的邛窑作品十分赞赏。2008年,何平扬荣获四川十大民间艺术家“邛陶”称号,被四川省文化厅评定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邛陶烧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5月,他们父子为四川博物院复制出了一批彩釉邛窑工艺品作为陶瓷馆陈列品。

凤求凰酒坛

如今,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成都永陵博物馆已经分别收藏了何平扬13件作品。近几年来,何氏父子创新设计出了几十种具有邛窑传统风格,又有现代创新工艺的适用陶艺品,在上海世博会展览受到众多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赏并争相购买。目前他们已有11种作品的专利在省版权局申报登记,很多作品常被各级政府部门作礼品用于对外交流。

如今,何氏邛窑仍是邛崃唯一一家邛陶生产厂家,他们在继承古邛窑朴实典雅、浑厚的艺术风格基础上,不断创新,其产品品种繁多、釉色丰富、工艺品质完美,是收藏馈赠的佳品。他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用卓越的品牌赢得客户的厚爱,并与国内外各界竭诚合作,共同发展邛窑艺术。

渊源瓷脉,传世之宝

在做好陶瓷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工作的同时,何平扬还将自己对邛窑工艺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付诸笔端。他先后在《中国工艺美术》、《上海工艺美术》、《四川工艺美术》、《中国消费》等权威刊物上发表了《川中“邛窑”与“邛三彩”》、《“邛三彩”探索》、《浅谈雕塑“体”、“线”结合的传统技法》、《邛陶古今》、《艺精邛陶万代溢彩》等多篇论文。

在《论邛窑的历史成就与工艺传承创新》中,何平扬详细介绍了邛窑这一传统工艺的历史渊源。他介绍说,“邛窑始于南朝,成熟于隋,兴盛于初唐,至唐末五代长盛不衰,结束于南宋中晚期,共经历了约九个世纪。”

如今,已发现古代比较集中的窑场遍布长江上游的支流岷江、沱江、涪江流域支系的沿岸,包括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西部和南部地区,计13个市县。这些地区的窑场,普遍起始于东晋或南朝,有的结束于隋或唐,多数终于唐末、五代或宋。这些窑场的产品,其胎质与釉色、造型与纹饰多具有明显的共性;如果将上述窑场的产品集中混杂在一起,是很难区分其各自的产地。因此考古学界将上述窑场的集合视为一个“窑系”。因为地处邛崃地区的窑址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窑包最多、品种最丰、产品最精、质量最好、烧造时间最长、产品销售范围最大、对省内外的瓷窑影响最直接、最具有代表性,所以称为“邛窑”。

对邛窑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推翻了釉下彩绘最早产于长沙的说法。据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记载:“釉下彩绘是长沙有历史性意义的首创,开始出现时纹饰比较简单,先出现釉下褐彩,然后发展为褐绿两彩。”其实,早在南朝晚期至隋,邛窑就首先开创了在青釉中加入富含五氧化二磷的原材料,使青釉变成了呈乳浊状的青绿釉,并广泛应用,大量的出土邛窑器物证明:唐、五代时期,绿釉和青釉的质量和施釉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从隋代开始,邛窑还先后创造发明了釉下点彩、斑彩和黑、褐、绿三色高温彩绘瓷。到了唐代邛窑由原有的黑、绿、褐三彩,更新为黄、绿、褐、蓝等数种颜色为基调的彩绘,同时还兼烧低温彩绘瓷,邛窑一改以往“南青北白”、“重釉不重纹饰”的特性,将胎装饰(刻、划、堆、贴、塑、模印等)和釉装饰、高温彩绘和低温彩绘、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集于作品之中,开创了彩绘瓷的崭新局面,考古界把四川唐宋时期邛窑的三彩器叫做“邛三彩”,开创了中国瓷器艺术与科技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褐釉地藏宝瓶

吉祥摇钱树

邛窑的光辉成就,将我国陶瓷装饰艺术从单色的高、低温釉下彩向色彩丰富、装饰考究的多品种彩瓷发展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年,这不仅是中国古陶瓷史的光荣,而且是中国古代文明史的光荣!

培养接班人,让邛窑工艺流芳万代

为了让自己的一身绝技不致失传,为了让邛窑这一传统工艺流传人间,何平扬认为必须寻找并培养自己的接班人。然而,由于邛窑工艺是一项非常艰辛且对技术要求极高的工艺,因此很多年轻人都因为怕吃苦而中途放弃,不得已他只能苦口婆心劝说从卫校毕业的儿子何丹弃医学艺。

实践证明,何丹是邛窑技艺最合适的继承人,由于从小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再加上父亲十几年的言传身教和自己的勤奋苦研,他不仅熟练掌握了从练泥、制坯到上釉、烧瓷的整套工艺流程,并独立进行雕塑设计、创作烧制新作品,其作品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并于2005年被评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另外,何平扬目前带的几个徒弟也逐渐成长起来,看到历史悠久的邛窑工艺后继有人,让他有说不出的欣慰和高兴。

四十余年如一日,何平扬锲而不舍求创新,面向市场闯新路,先后创作设计烧制出600多种彩釉陶瓷及瓷雕作品,研制出金砂釉、天目釉等100多种,有40多种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励。他创作的“国画大师张大千”的陶瓷塑像载入第五届中国艺术节《世纪辉煌大型画册》;“邛竹酒瓶”参加了北京首届中国包装装潢展览,并选登在1982年《中国包装》杂志。他的生平传略先后载入《中国当代陶瓷美术家辞典》、《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中国专家辞典》。对他的艺术成果,全国、省市一些报刊、电视广泛报道,都给以了很高的评价。

直至今天,何平扬仍然坚定不移地行走在自己的创新之路上,一路耕耘,一路收获,他相信自己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他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帮助,定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历史的邛窑,让邛窑工艺之花盛开中华,为“美丽中国梦”的实现又添芳香。

人物简介:

何平扬,男,1953年生于四川邛崃,中国共产党党员,邛窑研究所所长,何氏邛窑艺术陶瓷厂厂长,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邛窑烧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四川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四川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四川十大民间艺术家,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陶瓷学会理事。曾拜工艺美术师康兆铭先生为师,学习陶瓷雕塑艺术设计造型。至今已研制出古今釉彩100多种,制作设计的邛陶器皿达600多种,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销,被四川各大博物馆收藏,有40多件邛陶作品获全国和省级大奖。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对其事迹进行报道,传略载入《中国当代陶瓷美术家》、《中国专家大辞典》。他不仅成功复原了古邛窑的各种高低温釉、釉下彩和无铅彩,使盛唐邛窑特色的豆绿釉、豆青釉、褐黄釉、金黄三彩釉等色釉得到发扬光大,还研制出金砂釉、鱼子纹釉等,让邛窑重新呈现出盛唐时期的光辉。他还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儿子何丹,为祖国培养邛瓷新一代传承人做出了贡献。

猜你喜欢

陶瓷工艺
漂亮的陶瓷彩绘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金意陶陶瓷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FINEX工艺与高炉工艺的比较
络合铁脱硫工艺在CK1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