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调色与影视色彩的基础知识(五)
2015-11-18张宁何潞申
张宁++何潞申
如何看待不同的曝光和反差
改变曝光和反差能够影响“天气”,制造气氛
前期拍摄中的日拍夜、夜拍日就是通过恰当的照明设计来改变“时间”,后期通过对曝光和反差的调整能够影响“天气”,制造特定气氛。图3.50是在阴天拍摄的画面,曝光准确,恰如气氛的表现了当时的天气状况。
考虑到剧情的需要,导演在后期制作时要加强这种气氛,制造山雨欲来的紧张感。调色师用曲线工具降低了整体的亮度,同时在高光和中间调部分用更陡的曲线制造出比原来更大的反差,从而实现了导演的要求。
有时候故意“过曝”,恰恰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追求
故意让画面“过曝”,提升暗部缩小画面反差,这些“反常规”的处理方式有时恰是某些作品的艺术追求。被称作岩井美学的“逆光调”曾被认为是对传统摄影美学的种背叛,从摄影角度来看,所谓逆光摄影,是种有别于正常摄影的技法,因为它所描绘的最终作品并不是人眼正常情况下看到的效果。一般来说,逆光摄影的最明显标志就是剪影,因为往往背景曝光级数高于前景,往往背景正常曝光,而缺少光线的前景就会漆黑片。而人眼是看不见这现象的,因为人眼会自动调节,保证注视区域的亮度信息。而岩井所使用的逆光技巧,是有此基础r的延伸。统提高曝光量,从而能够看清人物的面孔,同时让人物的轮廓融化在稍微曝光过度的背景中。这样的效果接近人眼的观察,而且是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般电影会在电影布光上下很大功夫,通过会有多个角度的光线,塑造出十分突出的人物形象,但也因此丧失了真实性。而逆光,可以很好的充当主光源,同时淡化背景因素,突出演员的存在,而真实性也大大增强。不矫揉造作又体现淳朴的美感,是岩井的电影普遍存在的风格倾向。以现代摄影器材的记录能力,结合照明控制,影片绝对有能力控制大部分场景的反差。但是《花与爱丽丝》却舍弃设备的这种“能力”,制造出蕴含青春活力的“逆光调”。
如果单看这些镜头的波形,技术上可以说是失败的,冈为没有利用好反差。在视觉上图像反差小,暗部没有“触底(示波器的底部)”,亮部要么过曝,要么还不够亮。但是结合剧情,这些特殊的反差立刻“化身成” 种十分内敛的手段,关照在故事中的人物性格上,象征着人物内心的青春激情。“那种激情,化为闪烁的眼神光,在逆光的暗部闪烁”。
岩井美学度成为影视专业学生、甚至一些青春类型片(像《小时代》)模仿的对象。在学生作品《对鸟》的 段闪回中,年老的主人公故地重游,忆起自己的年轻时代和恋人第一次相遇这段戏就是个很好的案例。
图3.56是《对鸟》当中的女主人公年轻时的镜头最终效果,下面是调整过程的具体分析原始画面是按照正常曝光拍摄的,很好的照顾了窗外的高光和室内阴影处的细节层次,充分利用了现代数字摄影机Log模式的高动态范围。但是在最后调色阶段,导演对这场闪回戏的气氛并不满意。因为留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回忆应该是明亮的、绚烂的,随着岁月的流逝记忆的细节可能会逐渐模糊,但是那种触动心灵的情怀却是越来越浓。于是调色师借鉴岩井逆光调的处理手法对画面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图3.57显示了调整后的示波器波形图,波形示波器器、分量示波器和直方图都很好的说明了处理时的“大刀阔斧”,矢量图提示画面明显的金黄色彩倾向。
图3.58是具体的调整参数,涉及Gamma、曲线、和弃失羽化(Soft Clip)。
学生作品《情书》更是用同名微电影向岩井美学致敬。图3.60是调色后的镜头和示波器波形。
学生的《情书》中放弃了室外场景大反差的常规追求,反而把正常反差的画面“压缩”,就像《花与爱丽丝》中的细雨天,灰色、朦胧、暧昧,格调淡雅清新。
前面提到场景光照变化所带来的观众对时间判断,比如早晨、下午、傍晚等,曝光和反差的调整要体现准确的时间感。图3.62是一个用ARRI Alexa数字摄影机用Log对数模式拍摄的室内镜头,映射到Rec.709可以看到曝光控制的相当不错,暗处和高光恰到好处,中间层次丰富,示波器的波形很好的证明的这点。
原始场景并不能让观众明确的感知故事情节的时间气氛,也就是此时此地的时间感受。后期调色的不同操竹可以定位情节发生的时间。如果把故事发生的时间放到中午,则需要提高中、司层次的亮度,降低阴影避免图像发灰,同时提升色温匹配时间。
相反,如果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黄昏时分,室内照明设计匹配低色温暖光源,则需要降低中间层次的亮度,同时小幅度的提高阴影以恢复之前的细节,和高光以保持合理的对比。
渊色T作要巧妙的利用Version,建立不同的版本,快捷键Ctrl+Alt-W可在同一画面比较不同的版本。
关于调整曝光的相关法则我们下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