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善倡善求善*
2015-11-18
心善倡善求善*
刘瑾辉
孟子以“四端”言人性善,具有以性统心,以心显性特点。陆九渊、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孟子心性之学,认为心即性,性即心,认为人一念向善,心存良知,故人心向善,人具善念。善是孟子思想的基石,孟子的政治、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思想的支点均为善。儒、释、道共同倡善;荀子强调抑恶从善;法家主张惩恶扬善;墨家倡平等之爱,善待生命;兵家坚持执中守正,以战逼和,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与追求。
心善性善倡善求善
1 人心向善
人性善恶问题,自孟、告之辩始,直至今日,人们依然在思考。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1]254
孟、告此处所辩之“性”,乃人之本然之性。告子认为人性本无所谓善恶,犹水也,引向东则东,引向西则西;换言之,引向善则善,引向恶则恶。孟子认为人性善犹水就下也,人性无有不善,犹水无有不下也。孟子在此只有结论,没有论证。
孟子对性善论证最具代表性的是:“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1]259
孟子以性统心,以心显性。此乃后世心学之源。孟子所言“性”,本来指向本然之性;而以心显性,此“性”就指向人的社会属性,或曰后天之性。孟子言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此处所谓“人”,乃大写之“人”,是具有社会伦理道德之“人”,而非生物体之“人”。因为呱呱坠地之婴儿,不会产生恻隐之心,襁褓之婴,亦不会有羞恶之心,不管见孺子将坠井还是将入火,都不会产生怵惕恻隐之心,因为他们还是小“人”,还没有正常思辨能力,没有伦理道德,虽有四体,但不具“四端”。故孟子所言“四端”乃能明善恶、能辨是非的大“人”所具有。“四端”是人的社会属性,是人后天在“善”的环境中熏陶出来的,是人和禽兽的本质区别。而且此“四端”是一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下而被普遍接受的“正能量”,并不是人类产生就有此“四端”。所以,孟子所言的善端——四端,是具有正常思辨能力、能明善恶、能辨是非的大“人”的情思。
陆九渊、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孟子心性之学。陆九渊强调“心即理”。认为事物之理本然的存在于人心之中,“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2]423,因此心是第一性,“理”离不开心。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2]483,又倡“心即理”说。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王阳明承陆九渊之说,强调“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认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3]11。“心者身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3]6,“凡知觉处便是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3]168“心即理也”“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陆、王认为心即性,性即心,主张“心即理”,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此处的心,不是生物体的心,而是具有正常思辨能力的大脑在是非、善恶伦理道德标准影响下的情思。“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说明人心向善,人性向善,人具善念。
2 孟子言善倡善
孟子不仅言人性善,而且倡导善,宣扬善。“善”是孟子思想的基石。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说,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主张具仁心,施仁政。强调仁政是治天下的必备条件,将“不忍之心”的思想用于政治,维护国家长远利益。提倡以德治国,主张“有德者执政”“尊贤使能”[1]77。倡导以德服人的仁政,主张“王道政治”,反对武力、霸政。孟子主张恢复井田制度,国家授田于民,轻徭役,薄赋税,不误农事,制民之产,民富国强。
孟子强调“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1]167将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孟子提出修身必须扩充存于内心之“四端”,发挥与生俱来之善性,尽心养性,培养浩然之气,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141之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抑情制欲,修身成德,以达“修、齐、治、平”高度有机统一的理想境界,并坚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1]304的信念。
孟子教育思想富有特点,强调内心的道德修养,同时重视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和后天的恶习——人可引而善。他认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1]125“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1]306强调道德教育和意志的锻炼,提倡尚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等。主张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1]320
孟子“知言养气”文艺思想影响深远。孟子解释为“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1]62也就是辨别言辞的能力,在文学批评史上,即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气”即养“浩然之气”,这种“气”,孟子解释为“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1]62孟子所谓的“知言”,应该包括书面语言即文章作品,而这种“知言”的前提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作者必须首先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而形成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质蕴涵,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实际上是说,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读者也必须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具备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善,植根于中华文化,影响文化的价值取向。从中国古代人性论发展流变看,汉、唐倡“性三品”,程朱推“天理之性善,气质之性恶”[4]160,陆王认为“一念向善,心存良知”,清代戴震、焦循言“智,人也;不智禽兽也;故人性善,禽兽之性不善”[5]586。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孟子性善论,但都坚持推“善”,强调社会教化引人向善的功用。
我们认为,不是因为尊孟才推善,而是因为推善而尊孟。因为孟子继承发扬了孔子“仁”学思想,将仁义礼智归结为善之根本,或曰善端。
3 善——中华民族的信仰与追求
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等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这些都充分彰显“善”,此乃中华民族的追求和信仰。
3.1 荀子强调抑恶从善
荀子“性恶论”之性指向人的后天之性,倾向于以“行”论“性”。之所以有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争,主要是由于他们各自学说中的概念内涵不一致造成的。但他们的目标都是引导人们弃恶从善。孟子强调社会教化使民趋善的作用,荀子同样强调“积善成德,圣心备焉”[6]8“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6]8。荀子往往以礼义并称,区别于孟子的以仁义并称。如果说孟子是在孔子“仁”的概念之后着重建立了“义”的概念,那么荀子就是继孟子之后着重建立了“礼”的概念。所以冯友兰先生认为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认为:“荀子最著明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7]140吕思勉先生说:“其实荀子之言性恶,与孟子之言性善,初不相背也。伪非伪饰之谓,即今之为字。荀子谓‘人性恶,其善者伪’,乃谓人之性,不能生而自善,而必有待于修为耳。故其言曰:‘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之能为禹,则未必然也。’夫孟子谓性善,亦不过谓涂之人可以为禹耳。”[8]59荀子重视社会教化的作用,认为人是可以引而善的,所以强调抑恶从善。孟子为了强调仁义,以求激励人心,要求人在后天行事中保持其本心,就是俗话说的“唱红脸”。表面上讲性善,实际上重在后天行事。荀子也讲仁义,但荀子生于“人人争于利欲,君子与小人同恶”的时代,固不宜倡言心性之善,只有深明其恶,以求人能反躬自救,要求人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厉行改造,是俗话说的“唱白脸”。孟、荀二人性善论与性恶论态度虽然相反,但“仁”的主张一致,强调后天实践一致。所以孟、荀人性论异曲同工,都是导善。只是导善的路径不同,孟子强调尽心、求放心,重在培育善;荀子强调抑恶从善,重在践行善。
3.2 儒、释、道共同倡善
儒家强调人与人(社会)和谐——善待他人。仁、义、礼、智、信等都是强调善待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86,强调和谐人际对于社会稳定和成就事业的重要意义。释家强调人内心和谐——善待自己。释家讲究静心领悟,若无静心,很容易偏激,走极端;若无领悟,不得世间万物真谛。认为相由心生,心不动,万物皆不动,不动则不伤,主张笑对人生,不怨恨一切。强调随心,随性,随缘。道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善待自然。主张天气自然,共为天地之性。道家认为自然是生育天地万物的本原,人应该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维护自然生态,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符合自然规律,才是最美的。道家把整个宇宙看成一个大的生态自然系统,一个生生不止、永不停息的自然生态。只有将人类和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置于自然和谐统一之中,才是人和天地万物的生命与价值所在,才能真正体现出自然生态美。既然人是从天地自然万物中产生的,因此,人就应该顺从天地自然万物。
3.3 法家重刑罚——惩恶扬善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9]2487“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10]28“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11]26。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赏罚分明,标准就是善恶。善则奖,恶则惩,宗旨就是惩恶扬善。
3.4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平等之爱、珍爱生命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12]63“若兼则善矣”[12]65,天下之乱,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君与父不慈,以及“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12]63,直至盗贼之害人,都是互不相爱的结果。如果天下人能“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12]63,那就天下太平了。墨子也讲“慈”“孝”,但并不以“孝悌”为“兼爱”之本,更不主张有等差的爱,强调平等之爱。墨家主张“非攻”,反对发动战争。“兼爱”主张天下人互爱互利,不要互相攻击,这就必然要主张“非攻”。当时兼并战争剧烈,农、工、商、士等庶人阶层和下层贵族都希望社会安定,墨家代表了他们要求停止战争的愿望。认为攻战之害:“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12]82。而且不仅被攻的国家受害,攻人的国家也要受害;由于兼并战争,将会导致“兼国覆军,贼虐万民”[12]90的后果。强调珍爱生命。
3.5 兵家强调珍爱生命、心悦诚服
兵家谋略的理想境界是以战逼和,首先不是想怎样去赢,而是想怎样才能不败。心头之剑不是为了战胜敌人,而是为了砍掉自大的锋芒,斩断心头的恶念。故兵家强调执中守正,以战逼和。兵家最高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13]35,希望珍爱生命,做到心悦诚服。战争目的不是为了攻城略地,而是为了顺民意,获民心。
综上所述,善是中华民族的信仰与追求,在言善、倡善、求善的历史征程中,富有智慧的中华民族不仅有善的追求,更有美的享受;期盼善满天下,福满人间。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4]朱熹.孟子集注[M]//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
[5]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8]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王光辉,金玉.法家金言[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11]韩非子,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诸子集成.上海:上海书局,1986.
[12]孙诒让.墨子间诂[M]//诸子集成.上海:上海书局,1986.
[13]孙武:孙子十家注[M]//诸子集成.上海:上海书局,1986.
刘瑾辉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扬州,225002。
Goodness in Mind,Advocate Goodness,Pursuit Goodness
Liu Jinhui
Mencius use Four Benevolent Souls to explain th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which has the features of human nature controls the mind and the mind reveals human nature.Lu Jiuyuan and Wang Yangming let Mencius’thoughts of mentality goes further.They believe that human nature and mind are the same.They still believe that human beings who have the tendency toward goodness also have innate knowledge.That are the reasons that human beings have goodness in their minds.Goodness is the basic of Mencius’theory.Mencius’political,philosophy,ethic,education and literary theories are based on Goodness.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dvocate goodness;Xun Zi emphasizes to abandon badness so as to chase for goodness;the Legalist School insists to punish badness and encourage goodness;Mohist advocates love should regardless of rank and treasure life;the Militarist School insists to be impartial and to keep the world peace with a battle even to win wihout a battle.Goodness has always been the faith and pursuit of our nation.
Goodness in mind.Goodness in nature.Advocate Goodness.Pursuit Goodness.
B222.5
2015-04-24编校:方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孟学史”(项目编号:12BZX04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孟学史”子项目“清代孟学史”(项目编号:11&ZD208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孟子’学史”(项目编号:12YJA720017)、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孟子’学研究”(项目编号:11ZXB0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