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猫头狗耳·戳豁扬沙

2015-11-18董晓葵

海燕 2015年2期
关键词:扬沙乔布斯方言

□董晓葵

在本刊续写大连话,受到很多热心读者的关注。前几天,一位读者兴奋地告诉我关于“歹饭”的来历。他说:“歹饭”的“歹”应为“歹食”,由“飨”而来。“飨”是指用酒食款待人,泛指请人享受,如飨客、以飨读者。在古语中,“飨”同“歹食”。识字不多的人很可能将其读成了“歹”。这个说法无法考证,但看起来很靠谱。关于“歹”,普遍认为是由“啖”而来的,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等等,可以证明这条方言背后有古汉语的附丽。不少方言继承并发展了古汉语的本质因素,所包含的学问值得探究。

很多大连方言的书写用字无法确定下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一时也找不到相应的字,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各行其是。方言的正音正字,一般要把握四个原则:一是音似;二是义达;三是从简从俗;四是归类统一。所谓音似,就是在《现代汉语词典》所列单字(词)范围内,选声、韵、调三同的字。有的专家甚至认为,如果没有“三同”的字可用,宁可用现代汉语拼音表示,也不要使用毫无关联的字。如果能够在“音似”的同时,所用字表义也十分正确,或者起码做到不伤害词汇的原意,不妨碍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方言正音正字十分理想的状态。关于从简从俗,是指易认读、易书写、易查检。关于归类统一,是指凡是可以从《现代汉语词典》中类推的字就不要再找新字,如“捅咕”“扎咕”都要用“咕”。

写大连话,最理想的呈现莫过于历数每条方言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变迁,还原祖辈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现场。然而,这是一个不容易完成的功课,一方面笔者不是方言专家,难以驾驭学术意味的方言写作;另一方面,方言的来历出处难以做出准确的考证,费时耗力所追寻到的一点点历史况味,还未必准确。

方言写作有三种形式:一是追求可读性、以喜闻乐见的文艺手法写方言;二是以词条解释字典归纳记载方言;三是学术研究。三种写作形式,各有特点与价值取向。在大众阅读层面,词条解释过于简单,缺乏生气,学术研究又艰涩难懂,以随笔的形式趣说方言,关注方言背后的市井生活、民俗风情,可能会赢得更多的阅读量。

猫头狗耳

女儿班主任安老师是陕西人,常见她在微信里思念、赞美陕西美食,“臊子面,蘸水面,麻食,扯面,肉夹馍,凉皮,冰峰,春卷,水煎包……都给我等着!给我等着!我等着!等着……”安老师说话口音极好听,家长跟她说事儿,她常说一句“我懂的”,既文雅体贴,又有着恰好的矜持。前几天,安老师发了一条微信:杨幂生了个闺女叫“小糯米”,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用食物给孩子起小名呢?这要在大连流行起来的话会是酱样的情景,满大街都能听见妈妈唤孩子,虾爬额快和嘎巴虾回家歹刺锅额!海蛎额不要和毛蚬额一块玩了,跟猫头狗耳在一块儿早晚学坏。海肠额都和虾怪是好盆友了!焖额,喃妈叫你回家歹饭,看见阿家煎饼果额了吗?

大连话,就是这样任性这样帅!它铿锵有力的发音,它眉飞色舞的语调,传递着大连人的性情,展示着大连生活的韵味。在大连扎根生活多年,安老师对“海蛎子味”也是满心欢喜,但令她魂牵梦绕的还是她的家乡话。当你到外地工作,不可避免地逐渐沾染了外地口音,只是沾染而已,没有浸透骨髓、驻扎梦境。当你返乡了,跟乡亲们在一起,就自然而然地褪去了异乡音。抵达故乡,返回母语,无须酝酿和中转,母语是我们的心灵之语,不是台词。当故乡的风吹来,母语就从心海里潺潺流淌了。

来说一说“猫头狗耳”吧。安老师在微信里说:“海蛎额不要和毛蚬额一块玩了,跟猫头狗耳在一块儿早晚学坏……”在海鲜家族中,海参、鲍鱼都是“高大上”的主要角色,而海蛎、毛蚬是小角色,味道不正就沦为令人嫌弃的“猫头狗耳”。

“猫头狗耳”是贬义词,大致有这样几个所指:一是指无关紧要、不务正业的闲杂人员;二是指意义不明、品质不详的跑龙套者;三是指腹黑的跳梁小丑之类的。

某单位召开一个会议,如果邀请的是响当当的行业精英、披挂一身荣誉的资深人士、德艺双馨的楷模偶像、粉丝无数一呼百应的明星大腕,这个会议就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反之,腾云驾雾而来的是一群猴子,是一群素质不高、品行不端的“猫头狗耳”,就难免降了格调。“一群猫头狗耳自娱自乐,互相鼓吹,互相抹粉,有什么意思呢?”

这个年头,出来混的都是有背景的,对“猫头狗耳”也不可小觑。很多像模像样的荣誉都被“猫头狗耳”摘取了,而那像模像样的荣誉也就彻底沦落了。“猫头狗耳”从来不觉得自己体格虚,哪儿打鼓哪儿上墙,混不出名堂就混个脸熟。脸熟也是一种知名度。

“猫头狗耳”大多怀揣雕虫小技或表演道具,在名利场上,也能滥竽充数比画一阵子,也能混进大雅之堂占据一席。几年前,我在报社工作时认识了一位收藏家D先生,D先生开了一间快客小超市,多年前倾家荡产买了一把30万的壶,从此有了资本行走紫砂江湖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他背着壶到报社找我交流切磋,这把造型古朴、体量沉重的紫砂壶气场非凡,历史的沧桑和纯手工的美感一下子震撼了我这个茶文化版的小编。还有一纸证书,据说是由紫砂壶权威鉴定机构出具的,可以证明这把壶是清代晚期官窑之作。D先生说自己不懂紫砂壶,玩壶时间也不长,却十分痴迷,希望以壶会友,结交良伴。

就这样,D先生做了甩手掌柜,背着壶奔波于大江南北,他拜访过紫砂名家徐汉棠,去过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最后他驻留在京城。微信是中国人私生活播放器。加了D先生的微信,我就看到了他怎样混迹京城紫砂江湖。D先生与他的朋友们,会讲故事能喝酒,热衷于找名人玩耍。他们敢上央视《寻宝》栏目,敢拜访叶落归根的老华侨,讲述自己的藏品与老华侨故乡不尽的渊源,游说老华侨收了他们的宝贝一解相思……我总是告诫自己,任何时候都不可以貌取人,但一个人心灵样貌的线索还是隐在表相里。D先生身边的人,不像经济精英,也不像文化精英,显然是一些被酒色财气熏蒸过的猫头狗耳之徒。D先生有时候看上去像大佬,有时候看上去像猫头狗耳。我知道,一只猫头狗耳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只要装备充足,变成大佬的机会是有的。

果然,好景不长,D先生在微信里讲起了官司,抖落某人的犯罪案底,真是不堪入耳。所以,大人经常嘱咐孩子不要与“猫头狗耳”打交道,吃亏上当是小事,被拉下水毁了一生可成千古恨了。

盛夏的夜晚,从小区一户人家的窗前经过,听到屋里男家长骂孩子:“你个倒霉旋儿,告你别和猫头狗耳来往,那不是个好东西,就是不听,这下可好了,八百块钱被骗走人没影儿……”“八百块钱不至于跑了,不要把人想得那么坏……”孩子话没说完,就被一连串从喉咙深处爆发的最糙最具杀伤力的大连话炸晕了。此处省略120字。

猫头狗耳之辈伪善狭隘,表里不一,嘴巴里洋溢着情感泡沫,骨子里待人极为刻薄。猫头狗耳谄媚功夫高,会来事儿,在你有权有势的时候,为你营造极高的愉悦度;当你退位两袖清风一身闲,茶凉了,脸儿也变了。

当今社会流行圈子生活,每个圈子都是某种物质或爱好的拥趸,当然这种物质不是赤裸裸的物质,而是可以陶治性情、颐养心灵的物质。圈子是远离职场重地的一处休憩胜地。有的圈子好玩儿,乐观明朗、温厚悲悯的人多;有的圈子乃是非之地、令人唾弃的名利场,充斥着各怀鬼胎的猫头狗耳,谁也不服谁,谁都想在圈子里当大佬。每个有大佬野心的人,身边都围着一群猫头狗耳。猫头狗耳见了大佬要低至尘埃,要满怀敬畏。可是有那么容易吗?我们从别人那里最难获取的是什么?我的答案是,一份发自内心的无须声张的沉实干净的敬意。

戳豁扬沙

大连话说着亲切,听着舒坦。近日,在本地报纸上看到大连编剧高满堂为了创作《老农民》这部大戏,跟农民兄弟喝了七天大酒,从农民兄弟身上挖掘到了“中国好故事”。记者是这样描述高满堂在农家炕头上采风:“当时他们坐在炕上,桌上有猪头肉,煮花生,胡萝卜丝,下面的炕烧得烙腚,两人边喝边聊,最后觉得坐着不行,因为太烫腚,就只能蹲着聊……”按说,“烫腚”“烙腚”这样的俗语不宜出现在新闻稿中,但这讲的是咱大连编剧的采风生活,当然是大连话比较给力啊。

在地方新闻中,很多时候方言确实比普通话给力,而且常常在大标题中发挥作用。《大连晚报》有一则新闻,主题是《花10多万托“大拿”办工作,事没办成竟被打了借条》,副题是《法院缺席审判,判“大拿”还欠款及利息》。方言如果表现力太出色,普及地域范围太广,就会被《现代汉语词典》收编。比如,与“大拿”有关联的“忽悠”一词,过去只有一条释义:动词,晃动的意思。后来因为赵本山小品塑造了太多的“大拿”“大忽悠”的形象,“忽悠”一词很快在全国普及开来,遂被收进了词典,增加了第二个释义:用谎话哄骗。

今天咱们来讲一条可以在新闻标题中使用的大连话,它就是“戳豁扬沙”。

戳豁扬沙,简单地说,就是挑拨离间的意思。戳豁,是指戳穿、破坏;扬沙,即“扬沙子”,是东北口语,指一个人吃饱喝足之后,不管别人,就往饭菜里扬沙子。多比喻故意破坏,也含有落井下石、卸磨杀驴之意。例句:这生意才刚有起色,你就“扬沙子”,你安的什么心?

在人们印象中,东北人性格负值之一就是戳豁扬沙,这种行径算不上勾当,却令人心生烦恼。在职场圈,有这样两种现象:一种是彼此尊重,以和为贵,遵守游戏规则,说话做事讲究分寸,沟通复杂事件极力避免“戳豁扬沙”之嫌;一种是以“戳豁扬沙”为手段,颠倒黑白,媚上欺下,为了个人私欲简直是不择手段。

在十几年前的工作单位,有一年,单位组织员工去九寨沟旅游,那时九寨沟没通航班,我们在都江堰玩了几天,然后租了三辆面包车去九寨沟。我所在的那辆面包车,车况很差,浓浓尘埃从车身各处的缝子中灌进来,我们坐在车里灰头土脸精疲力竭的。一位老编辑睡着了,酣声阵阵令人羡慕嫉妒恨。有人嚷着要方便,司机停了车,年轻编辑小丹下车时随手掀起前座(与主座连接可折叠的小椅子),椅子“腾”地一声弹了上去,邻座的老编辑“嗷”地一声从座位上跌到车外,迅速地向路边的一条怒江滚落。天地间回荡着我们失魂的尖叫声,幸好,一根木桩拦下了他。余下的旅程便失去了和谐。老编辑与小丹分属于不同的领导,小丹方认为,小丹下车掀起椅子,是为了后面人下车方便,老编辑闹妖故意陷害小丹;老编辑方认为,小丹平时与老编辑失和不睦,加上老编辑在车里睡觉打酣令她不悦,所以下车时发泄般地狂掀椅子。瞧瞧,咱东北人的“戳豁扬沙”就是这么直白这么任性。九寨风光已从眼前遁去……在九寨的一棵树前,我看到小丹跟老编辑真诚道歉,老编辑拍拍她的肩说:“让他们说去吧,跟咱俩没关系。我睡麻了身子,没站稳脚跟,领导拿这事儿做文章,我就不敢说实话……”

原来,“戳豁扬沙”的都是旁观者,这就要求当事人要明辨是非,不失理性,不能被人利用,宁损利益而不失做人原则。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比什么都重要。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再建立起来。

16年前,乔布斯曾在电视台做过一段长达72分钟的访谈,这段思想与信息含量极为丰富的访谈当年只用了几个片段,之后采访母带就找不到了。乔布斯去世后,导演在车库里发现了这个拷贝,这段珍贵的访谈内容才得以公布于世。谈到团队建设时,乔布斯认为:“有噪声”的团队比较有创造力。乔布斯回忆小时候,一位丧偶的老人花钱请乔布斯帮他除草,有一天老人搬出一台老旧的磨石机,老人让乔布斯捡来石头,将石头丢进罐里,倒点儿水,打开了马达。“明天我们再来看,会有意外惊喜!”果然,第二天从罐子里诞生了如美器一样漂亮的石头。

这些锋棱毕现极为普通的石头,经过互相摩擦、互相砥砺,发出了一些噪声,结果脱胎换骨变成了精致温润的石头。儿时的游戏一直留存在乔布斯的脑海中。后来乔布斯开始创业了,他集结一群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允许他们在工作中激烈争执、大吵不休,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刺耳的噪声;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超越自己、超超别人,变得更加出类拔萃。就像那石头经过了万般磨砺,才变得那么好看。

一个完美的方案必须历经激烈的思想碰撞,智者之间的思想碰撞是一场战役,是一干人披沙拣金集体作业。由思想碰撞产生的争论或大吵,看上去多么像大连人所说的“戳豁扬沙”,心理素质脆弱的人难以承受。“戳豁扬沙”有噪声,其实是一个团队良性发展的健康体征。“有噪声”说明大家都在埋头苦干,太安静了很可能是撂挑子消极怠工。

专业技术水平与心理素质具有足够的实力,方能在一个为理想而奋斗的团队里“戳豁扬沙”快乐地战斗下去。

那么,为“戳豁扬沙”点个赞吧。

猜你喜欢

扬沙乔布斯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浅析扬沙与浮尘的区别
中卫市沙坡头区扬沙天气变化规律及气候特征简析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没有他就没有乔布斯的苹果美学
乔布斯的青春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