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黄公猜想
2015-11-18周伟
周 伟
“择一地终老”是人类的普遍梦想。人生旅途走到末端,找个合意的地方等待结局的降临,既合理又明智。可惜在中国,实现这一愿望的人少之又少——“客死异乡”是古人的大忌,而医药费报销则是现代人的羁绊。
我是在黄贤村的山坡上想到这个问题的。黄贤村属奉化市裘村镇,据说 “商山四皓”之一的夏黄公晚年曾在此居住,故名。
夏黄公,又称黄石公,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人物之一,他就是在桥上把鞋子扔下去,命令张良去拾起来并给他穿上的人。这个故事的关键是他给了张良一部 《太公兵法》,并叮嘱道: “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按 《史记》的说法,张良凭借 《太公兵法》辅佐刘邦得了天下,并且十三年后果然在济北谷城山下见到黄石,带回家供奉起来。
《史记》中还有一则关于夏黄公的记载:
刘邦晚年觉得太子刘盈 (吕后之子)生性懦弱,欲立赵王如意 (戚姬之子)为太子。吕后哭求张良,张良谋划请商山四皓 (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为太子造势。刘邦此前寻找商山四皓辅佐朝政不得,忽见太子身后有四皓相陪,遂打消了废立太子的念头。后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但吕后在刘邦身后大开杀戒排斥异己,四皓见其不仁,返回商山隐居。
这些记载令我困惑。首先,夏黄公到底是哪里人? “圯上敬履”的故事发生在江苏下邳,济北谷城山在山东泰安,如果说他在下邳是 “避秦世乱”,那么,他选择谷城山把自己化作一块黄石总该有个理由,最大的可能他就是那的人 (的确有史书说他 “齐人也”)。还有,他在八十多岁时又出现在商山 (陕西),他在两千多年前怎么能比现代人更加行踪不定?
于是江苏睢宁 (下邳)、山东泰安、湖北黄石、浙江宁波都声称夏黄公是他们那的人,口气同样斩钉截铁。
第二个疑点是夏黄公到底活了多久。他给张良 《太公兵法》时所说 “后十年兴”,我理解为张良得到 《太公兵法》的十年后才得以施展雄才大略。楚汉相争持续了四年,刘邦在位十二年,不管怎么算,刘邦还健在时夏黄公就已化作济北谷城山下一块黄色的石头了。那么他又怎能翩然立于刘盈身后, “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从张良的角度来说,此时黄石已在他家供奉,他又怎能从商山再请出一位活生生的师傅?
显然,关于夏黄公的记载可信的不多,但当我站在黄贤村山坡上时,我却相信这里真是夏黄公生活过的地方。黄贤的山水有一种特殊的韵味,完全符合我想象中夏黄公的喜好,即使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洗刷,这一点依然清晰可辨。
这里的山和海是互相交织的,没有惊涛拍岸的激越,只有地形随潮水涨落的变化。山前白鹭翔集,映衬它们的背景时而是山峦的碧绿,时而是天空的湛蓝,缓缓扇动的翅膀透出闲适的意趣。两千多年的光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但夏黄公当年看到的肯定是相同的景象。他在山坡上或站立或席地而坐,目光随白鹭高低远近。一个经历了周秦汉三朝更迭的人,一个在外漂泊了大半辈子的人,还有什么能比这景象更能融入一颗淡泊的心?
陪伴夏黄公的是他女儿黄姑。父女俩漫步山野,走走停停,随手采些草药。按道教的说法,夏黄公是得道成仙的。成没成仙不好说,修道的人懂医药却是不争的事实。西医在中国流行近百年,我估计夏黄公当年服用的草药已被淡忘,但它们成就了夏黄公的仙风道骨,也为乡亲们祛病免灾。
我猜夏黄公个子不高,清癯而矍铄,有胡子但不浓密,那样更有飘飘然的味道。从相貌上看不出他的实际年龄,我们都听过一个说法:一个人中年以后的相貌是由自己决定的。夏黄公在史书上第一次露面 (下邳)时已经是位老者,当时他在寻找 《太公兵法》的传承人,机智而警惕的目光使看上去很有内涵。从下邳到黄贤村,其间隔着二十多年的岁月,我相信他的容貌变化不大,衣着仍然朴素而整洁。然而黄贤村的山风送来的是海的味道,每一次呼吸都使他更接近亘古不变的天地日月,一个过来人对此必定有比常人更深的感悟。
很可能他原来是打算在此终老的,后因故离开,最终未能返回。从下邳到商山再到黄贤村,两千多年前的他似乎一生都在行走。离开黄贤村时他该有九十多岁了,但绝不龙钟,否则他不会再度出行。我猜他打算在此终老是有点根据的,他死后女儿黄姑又回到黄贤,继续采药行医。她是在继承父亲的遗愿吗?
黄贤村出过另一位历史人物——北宋著名词人林逋。林逋在这里出生,度过童年,他亲手种下的柏树现已参天。大家都知道 “梅妻鹤子”的典故,黄贤村里却还有他智斗恶霸的故事。他鲜明的个性与夏黄公一脉相承。
黄贤村的面积比平原地区的村子大得多,山、海滩、耕地各占三分之一,全村人口1400多,其中三分之二常年在外,留下很多空房,为外地人 “择一地终老”提供了可能。
黄贤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白鹭,不但点缀了山川,还令我想起夏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