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饥荒

2015-11-18董晓葵

海燕 2015年4期
关键词:盖房子饥荒方言

□董晓葵

拉饥荒

□董晓葵

2014年11月,经本刊副主编曲圣文引荐,我与大连话研究第一人迟永长见了一面。迟永长与曲主编是大学同窗,在本刊看到大连话专栏,也有意与我聊聊大连话。

迟永长是研究大连方言的专家,曾主持“中国语言资料有声数据库”辽宁库试点建设。2012年5月,迟永长所著的《大连方言音系》一书出版。这部学术价值充沛的作品,经大连市学术专著资助出版评审委员会无记名评审高分通过,并获批大连市政府首次设立的重点学术专著资助出版。

迟永长对大连方言的研究兴趣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考入辽宁师范学院的迟永长发现,同是大连人,但彼此间说话经常听不懂,长海人说话是一个音儿,庄河人说话又是一个腔儿。有一次,生活委员(长海县人)给大伙讲厕所堵了怎样疏通,迟永长愣是没听懂,将生活委员拉到现场,听生活委员连讲带比画总算明白了。大家操持着不同的方言,给大学生活平添了许多快乐,为日后相聚留下了趣味津津的谈资。“这些难忘经历激发了我对方言研究的深厚兴趣,很想把那些活在不同人嘴里的南腔北调都梳理清楚,尤其是自己的家乡方言——大连话。”

方言研究本身枯燥乏味,费时费力。即使在学者层面,能够将方言坚持研究下去的也不多见。日本熊本学园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石汝杰,主要从事汉语方言研究(以吴语及其历史为主)。在国内时,石汝杰曾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在日本,他发现研究汉语方言的学者,虽然总数不多,他所认识的大概有二十多个,但是他们完全可以靠学术研究生存下来。他们在大学里边教汉语,边研究中国的方言,一派气定神闲、孜孜以求的样子。石汝杰感慨道:一个国家强大不强大,有没有人做这种“闲事”也是一个标志。

迟永长说,方言研究成果对普及普通话教育,繁荣地方特色文艺创作,构建公安司法系统语言识别技术平台,填补地方志中方言志建设空白,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强国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拉饥荒,指借钱度日,背负债务,是民间借贷行为的别称。

饥荒,有三种含义:一是指庄稼收成很差或颗粒无收;二是比喻经济困难;三是指债务。

相关词语还有“背饥荒”“闹饥荒”“打饥荒”“开饥荒”等等。“背饥荒”“闹饥荒”与“拉饥荒”意思相同,而“打饥荒”是指麻烦或纠纷。《红楼梦》第十六回:“他为香菱儿不能到手,和姨妈打了多少饥荒。”老舍《四世同堂》第十三章:“在城亡国危之际,家庭里还闹什么饥荒呢。”不管是“打”,还是“闹”,都是指人生艰难不祥的境遇。

上世纪80年代,我家住在一座小镇。在我们那里,老人到了晚年大多由小儿子赡养,奶奶住在我家,我和妹妹们是由奶奶带大的,我们小时候就睡在奶奶的房间里。人老了睡眠就少了,夜深人静,奶奶一个人自言自语,讲述家族里各家各户的日子,“拉饥荒”在她的讲述中是个高频词。我们从小就知道“拉饥荒”是什么意思,拉了饥荒,生活质量就降低了,就很难谈得上幸福。

奶奶住在我们家,到了过年的时候,从初一开始,家里就人来人往,直到初七八,将最后一盘油炸丸子、最后一盘皮冻儿吃光了,这门前才稀落冷清下来。我们家是家族三代人拜年的大本营,见我父母过于操累,我的一个大表哥提出合理化建议:集中四天时间,去老舅家拜年,保证在初四之后,让老舅家清静下来!记得那时小,根本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反而喜欢家里人多热闹。下午两点左右,亲戚们都撤了,母亲要开窗放气,满屋子的烟酒气散了,那种团聚的喜气、温暖和莫名的香甜味儿也散了,我心里会有很重的失落感。

奶奶爱喝点白酒,平常家里煎了或炸了,父亲就会给她老人家倒上二两。过年了被晚辈们簇拥着,自然得喝一口儿。堂哥表哥们聚到一块儿,或者说他们当初就是按酒量来分帮的,能喝的初一二去,不能喝的初三四去。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堂哥表哥们个个都很高大帅气,但个个都是性格内向寡言少语,平时他们来看望我奶奶,坐在老人家面前,老人问一句说一句,没有一句活泛话。只有在过年团聚的酒桌上,我才看到他们作为年轻人应该有的模样。但是我奶奶看不习惯,看谁贪杯,就戗一句:“你背了一身饥荒,还喝酒?”奶奶对各家生活状况的唯一询问,就是拉了多少饥荒,还了多少饥荒。

我妈妈这面有一位不争气的“二流子”,是我姨家的一个孩子,30多岁了,嗜赌成性,讲究吃喝,整日游手好闲,拉了一腚饥荒。

可能你注意到,我在讲述正经人时用的是“背了一身饥荒”,而在“二流子”这儿就变换了语气。“二流子”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民间的负面人物。

“二流子”每次来我家,奶奶就会以明显的方式表达她的反感和驱逐。有时家里东西找不见了,奶奶会记到他头上。我们那时候小,一方面没有辨别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在奶奶被窝里长大,对奶奶很信服从不质疑,但妈妈不同意奶奶的看法,为此也产生了不少磨擦。后来,我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不少“二流子”的人物形象,说二流子的作息时间和正经人不一样,过去许多农村地区不通电,人们在晚上八九点钟就入睡了。“二流子”属于夜猫型,晚上过了12点,他在镇上赌输了钱,点着一根偷来的葵花秆,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十几里山路回来了。“二流子”的家是不用上锁的,门上象征性地用草绳系着,进屋时拨拉开草绳就是了。这些文学描写,比奶奶丑化我们家的“二流子”生动好笑多了。“二流子”大多见多识广,会说很多新名词,因为“二流子”喜欢到城镇活动。就像我们家这位“二流子”明知我奶奶很唾弃他,却经常不打招呼腾云驾雾就来了。他对我家每样东西都好奇,那时我买了把吉他,它是我青春期唯一的奢侈品,却被他从我妈妈那儿泡走了。“败家子”是“二流子”的前身,享乐主义是“二流子”的温床,所以,“拉饥荒”的未必是“二流子”,但“二流子”都拉了一腚饥荒。除了拉一腚饥荒为世人耻笑,“二流子”的轻薄浮浪也常被人嘲讽。山东作家刘玉堂的长篇小说《温暖的冬天》对此有描绘,场景是“二流子”在河边看到大嫂在洗衣服,荷尔蒙一下子飙升了。

“洗衣服啊大嫂,裤腿挽得这么高,腿还怪白的哩!”

“还有你娘的腚白呀?”

“什么态度?”

“这个态度就不孬!”

“二流子”其实是不恼的,只要有回应,心底某种欲念就深感满足。

在过去年代,人们“拉饥荒”往往是因为生活出现了特殊状况。老百姓过日子,粗茶淡饭,平平淡淡,虽然经济条件不是很优越,但只要不懒不馋,勤俭持家,总会将日子运营下去的。所谓特殊状况,一是指家里有人得病了需要治疗,二是指儿子要盖房子娶妻。

二十世纪90年代初,我妹妹从卫校毕业,分配在老家一所医院做护士。那时她才十八岁,是一个善良纯洁、敏感细腻的白衣天使。对于老家一带的农村人来说,她所在的医院就是最权威的医疗机构,不是每个农户人家都有能力将病人拉到这里看一眼,有不少农村人一辈子向民间大神求医问药。拉到医院看医生又会如何呢?一纸诊断下来之后,病情不是很复杂,只要住院系统地进行治疗,是可以活命的。但是由于支付不起医疗费,只好将病人拉回家等死。有一次,妹妹所在的内科来了一位老太太,病情确诊之后,老人要求回家,儿女们商量着要住院治一治。老人以死相逼,儿女们只好含泪同意。老人躺在一张草席子上,看病时,这张草席扔在医院走廊地上。儿女们将老人从雪白的诊疗床抬到破烂的草席上,然后去外面租车。老人躺在地上,各种步伐在她耳畔穿梭,她微弱地睁开眼睛看到的是人腿的丛林。妹妹说,那个老人家长得真像咱奶奶,看一眼,她就心疼。她从岗位上溜出来,在老人家身边蹲下来,告诉她这个病可以治好,劝她留下来。老人家说,家里拉了很多饥荒,治不好死了,给家里添负担。她说自己到了寿数,也该死了,老伴要来领她了。妹妹去外面小卖部买了十根金锣火腿肠、五个面包,放在老人的席子上。

那时,她是一个心软的人,面对生老病死,感同身受,一腔悲悯。如今呢,她依然是一个善良的人,但她好像不再心软了。有一次,我们姐仨逛完街吃饭,席间她告诉我们换电话了,嘱咐我们不要透露给农村亲戚。我当即就训斥她不讲感情,跟当年刚参加工作时完全不一样了。谁知她脸色大变,扔了筷子,很激烈地说:“你们以为我是暴发户吗?你们以为医院是我开的吗?”在接下来的讲述中,我的眼前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农村亲戚到医院找妹妹领着看病,妹妹就得请假脱岗,他们对看病流程不熟,像孩子似的乖乖跟在妹妹身后,挂号是小钱,简单处置也是小钱,但拿药时付钱积极性不大。有的亲戚掏了钱,却问妹妹能不能走走后门便宜点儿,家里背了很多饥荒……这时候妹妹只好全部包揽了。

盖房子、娶媳妇,是农村家庭两大负担。盖房子一般是为了娶媳妇,农村人攒钱就是为了盖房子,你没盖房子上哪儿娶媳妇。建造住房是农民的人生梦想,也是难以摆脱的生存压力。过去农村人盖房子不能向银行贷款,只有向亲朋好友免息借钱。所以,背的是饥荒,欠的是人情。

有钱的盖房子,没钱的也得盖房子,所不同的是,有钱人盖房子不拉饥荒。房子盖好之后,从外观上看基本差不多,但娶回来的媳妇差别就大了。人家没“拉饥荒”娶来的媳妇,既模样好看,又有修养;背负沉重饥荒,找媳妇基本就放弃了要求,只要不呆不傻,身体健康没缺陷,就可以了!人家的新媳妇一进门,家庭的幸福感、凝聚力就上升了,咱家的新媳妇过了洞房之夜就闹分家。讲道理有人味的,会分担一部分“饥荒”,不讲道理心肠硬的,将所有“饥荒”一股脑儿推给老人。老人为还饥荒,吃糠咽菜,挣扎在温饱线上,而小两口轻装上阵嗷嗷奔小康,脸色一天天红润、身板一天天阔起来。在农村,那些厉害的媳妇都没摊上“饥荒”。

拉了饥荒,家计萧然,大人吃苦,孩子遭罪。拉了饥荒,不仅是物质上的缩减,人的精神状态也深受影响。为求得信誉的圆满与良心的安宁,还饥荒成为一家老少的奋斗目标。欠债还钱,天经地义,那个年代只听说有人还不上饥荒,却没听说谁不还饥荒跑路了。诚信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还清了饥荒,内心就清静且富有了。谁说清静不是人生一大福气呢?

后来,农村人可以到银行“抬钱”。“抬钱”也是大连话,是改革开放之后农村人可以跟银行发生借贷关系的一种说法。银行钱多,可以用筐抬嘛。

有些大连话,特别有嚼头,有故事,令人心领神会,酣然铺写。就像“拉饥荒”这一例,居然能打捞出这么多过往生活的碎片。

责任编辑 张明晖

猜你喜欢

盖房子饥荒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动物盖房子
联合国呼吁提供55亿美元以免3400万人陷入饥荒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在极地盖房子
动物盖房子
饥荒是你造成的
饥荒是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