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遇四题

2015-11-18黄礼孩

西部 2015年3期
关键词:聂鲁达马里奥邮差

黄礼孩

《林肯》:从心灵流淌出来的致敬

《林肯》在第八十五届奥斯卡上没有赢得最佳电影奖,意外地输给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但其作为一部可以流传的电影将留在银屏上。《林肯》合乎很多人心目中的林肯,没有拔高,也没有神化,在平实中却又显现冲性的一面,仿佛一道光从历史中照射过来。

电影没有面面俱到,没有从头到尾叙述林肯的生平,它选择一八六四年末、一八六五年初,林肯生命最后的四个月来演绎,浓缩了林肯生命中最精华的部分。此时,正是第十三修正案签署的时候,是南北战争的尾声,是奴隶制日薄西山时分,是林肯创造历史的重要时刻。正如赫思登所说:“那个时代的美国,伟大的废奴运动就像新英格兰山间旺盛繁茂的奇花异草,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影响开始波及西部。到处都有为人类自由事业奔走活动的团体。嘲讽、讥笑、谩骂、迫害、甚至暗杀,都无法镇压和消灭这些运动的先驱。”时势造英雄,但从平凡抵达伟大的路并非谁都可以穿越。林肯作为先驱,拥有巨大的能量,他深思熟虑,与保守党斗智斗勇,在困顿之路上以理想之光烛照未来。生于那个时代,林肯注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是因为他秉承着《独立宣言》的理念,废奴运动中不折不挠的精神就来自这里。

但电影没有只写林肯光明的一面,也把他带入灰色地带。为了修正案的通过,他要去说服保守派,去拉票,他知道必须为此做出牺牲。林肯为了国家政治走向正确之路,含辛茹苦、一直向前,他有洞见社会最深病症的炯炯目光。丹尼尔·戴-刘易斯扮演的林肯是如此打动人心、充满能量,他虽佝偻消瘦,身心交瘁,但他沙哑的、颤抖的声音中却存在着无法夺去的光芒;他疲惫而悲伤的神情让人心生怜悯,那布满皱纹的脸使他显出受难者的形象。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没有拘泥于是否历史正确,他不事张扬地把林肯当成先知来雕塑,他通过林肯讲述故事启发身边人的细节来暗示林肯具有先知般的沉静和智慧。林肯坚定的信仰使他在演讲中说出:“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看完电影,林肯给人的感觉是,他像摩西一样,他指引着美国人民穿过旷野,抵达富足和光明之境。“每一个英雄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悲剧”,费兹杰罗这样说的时候,我们明白林肯最后的命运所带来的力量超越了他自身,成为一种永恒。

《林肯》没有停留在对林肯的赞美上,斯皮尔伯格试图让他从历史书上走下来。家庭的日常生活是窥见其形象的另一面镜子,与政治生活融为一体的家庭生活让人看到林肯这个大家熟悉的陌生人。林肯的太太玛丽,出身名门的富家女,生有一颗功利心,她的咄咄逼人反而映衬出林肯角色的复杂性。性格安静忧郁并经历过心爱女友死亡的林肯,后来为何选择了一位与自己的价值观不同的太太。玛丽与林肯对儿子是否参军意见不一,冲突反而突显他作为父亲的慈祥和宽厚。不幸的婚姻并没有淹没林肯内心的激情和良知,他的担当发乎对生命的道义。斯皮尔伯格在刻画人物时避开煽情的做法,他运用大量的对白来流露内心的隐秘,在细节中发现个性,让观众跟着他的眼睛看到一个彻底的林肯,一个从平凡抵达伟大之境的平民化总统,一个殉道的人。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林肯》一开始繁杂而诡谲的政治背景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一时让人找不到北,看起来多少有些障碍,但电影的着墨点都在林肯的身上,往后看来也就不成问题了。斯皮尔伯格真的有火眼金睛,他起用丹尼尔·戴-刘易斯扮演林肯,整个神韵与林肯本人如出一辙,而汤米·李·琼斯演绎的老政客撒迪厄斯·史蒂文斯也是戏份十足。作为一部不是纯粹的人物传记电影,重述历史真相是艰难的,尽管如此,《林肯》可挑剔的地方不多,从宏大的叙述铺排到精微的细节把握得都十分传神,没有刻意的花哨,唯有内在的表达。

加缪说:“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斯皮尔伯格在他的导演生涯中不断把一切都留在当下,所以,我们对他才有足够的期待。《林肯》是斯皮尔伯格自《拯救大兵瑞恩》后十五年来又一部伟大的作品。时间在为他加冕,他接近了永恒。正如因为《林肯》而赢得第八十五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刘易斯说的:“有三个男人比我更值得赢得这座小金人奖杯,编剧托尼·库什纳、斯皮尔伯格以及伟大的林肯本人。”最有情怀的导演才能拍出最有人味的林肯,而最有敬畏精神的演员才能演出最受爱戴的总统,他们一起成就了这部杰出的电影,至少在心灵上表达了对林肯的深深致意。

《邮差》:你的笑像银色的波浪

经典的电影是在你回想它时,会感受到一种气息,这种气息像老朋友一样亲切。多年后,朋友们常常提起一起看《邮差》的那个晚上。这部真挚又朴素的电影唤醒了生命沉寂的激情,让人见识到永不逝去的人生,仿佛海浪从遥远的意大利小岛涌动过来,在内心的海岸溅出银色的浪花。电影原来是给巴勃罗·聂鲁达写的传记,但它不局限于对诗人聂鲁达的致意,更是给默默无闻者马里奥雕刻生命温暖的肖像。

聂鲁达的《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是大家所熟悉的,但没有多少人知道他战斗的一生和流放到意大利一个离岛的生活。那是一个平静的小镇,住着纯朴的人们,善良、木讷的马里奥就生活在那里。失业的马里奥不想当渔夫,他对生活似乎有一种无从把握的期待和渴望。聂鲁达的到来给马里奥的生活带来转机:他给聂鲁达一人当邮差。马里奥对聂鲁达的诗人身份感到新鲜,他常常为聂鲁达不朽的诗句而激动,他惴惴不安地请教聂鲁达如何才可以写诗。聂鲁达说:“你沿着大海漫步,记住留存在眼里和心里的景象,你就会写出动人的诗篇。”马里奥的热情就这样被点燃起来,他后来真的说出诗性的语言,比如他说:“一条船在此句中摇荡”,聂鲁达为此表扬他学会了暗喻。

贝特丽丝是小镇上最漂亮的女孩,也是最有风情的姑娘,马里奥暗恋着她,但就是没有勇气说出自己的爱。他觉得那么多女人给聂鲁达写信,一定是他的诗歌打动女人的芳心,他央求聂鲁达替他给贝特丽丝写诗来俘获她。聂鲁达为马里奥所感动,亲自陪他去看贝特丽丝。马里奥终于赢得了贝特丽丝的爱。聂鲁达为他们这对有情人祝福。一首诗赢得一场爱情,获得一位姑娘,在今天看来,太不可思议了。那时候,人活在一种精神层面上,不像当下的人太现实,也太物质。

与什么样的人交往,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朋友的气息有时候是可以相互感染的。随着与聂鲁达交往的深入,马里奥苍白的人生得到了聂鲁达精神上的滋养,他渐渐找到自己的生活和方向。但就在他们刚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之时,聂鲁达的流放令取消了,他要回到祖国智利去。临走之前,聂鲁达给马里奥留下一台录音机,还有一些物品,希望马里奥日后寄给他。聂鲁达的缺席,让马里奥如一座孤岛,他不断回忆起跟聂鲁达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期待聂鲁达能再回来。日子一天天过去,聂鲁达一直没回来,朋友们和家人嘲笑他,聂鲁达怎么会记住他这个小人物呢。马里奥陷入痛苦之中,但他没有绝望,他保存着对聂鲁达诚挚的敬仰和信念。在思念的日子,在找到自我的时刻,马里奥写下了赞颂聂鲁达的诗篇,他因此被邀请到罗马,在人头涌动的广场代表工人阶级朗诵。此时的马里奥成为一个有思想觉悟的人,成为一个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人。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聂鲁达无所畏惧和追求自由平等的勇气。令人惋惜的是,他再也无法回到家乡去,他死在了残暴镇压群众运动的刽子手的枪下。

多年后,记挂着马里奥的聂鲁达重返小岛,他见到贝特丽丝,还有马里奥根据聂鲁达的名字命名的男孩帕波里托,却再也见不到那个眼神深邃的马里奥。诗人漫步海滩,岛屿仿佛在沉睡,再也没有这位邮差在夕光中的身影。在生命的暗夜,往事涌上心头,想起马里奥短暂如火焰般的人生,聂鲁达不由悲从中来。这是一部悲欢交集的电影,导演倾注了自己的情感,他在一个画面和另一个画面之间,不断让观众依恋、感伤、震动。

意大利小岛上的风光如时光的微笑,镜头之美也是这部电影值得称道的地方。这是一部关于诗歌的电影,聂鲁达说诗由暗喻组成,你看完电影,就知道什么是隐喻。电影中,马里奥发现了内心荡开的波纹,他给贝特丽丝写诗:你的微笑像蝴蝶一样飞过你的脸庞;/你的笑像一朵玫瑰,/未出鞘的矛,清澈的水/你的笑像银色的波浪……

电影中演员的表演近乎完美,就连配角也教人难忘,比如贝特丽丝的姨妈,这个看起来粗俗的女人,说的话却颇为机智:“当一个男人的话感动你的时候,他很快就会动手的了”;“话语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东西,我宁愿酒吧里的一个醉汉摸你的屁股,而不是一个家伙说什么你的微笑就像一只蝴蝶”。贝特丽丝纠正她说:“是我的微笑像蝴蝶一样飞过我的脸。”她嘲笑说:“苍蝇也飞,道理是—样的,到了床上,什么人都一个样,无论诗人、牧师、还是共产主义者。”如此的话语幽默、轻松又充满机智。

《邮差》拍摄的是聂鲁达和邮差的故事,但我觉得它也是一部爱情片,影片中那些恋爱的脸庞是多么的迷人,带来甜美又梦幻的激情。马里奥追求贝特丽丝的细节清晰可见,触动有爱之人的记忆,而聂鲁达与他富有高贵气质的妻子在乐声中起舞的身影同样是献给爱神的诗篇。

诗歌之外,不能少了音乐。在电影中,你可以听到西班牙吉他、手风琴和小提琴等乐器奏出的曲调,它轻灵如一抹蓝天,它悠远如大海之上的白帆,它流畅如悬崖上落下的风,但安详之中又隐藏着一丝淡淡的苦涩。电影把最温情的镜头留给了马里奥:在聂鲁达离开的日子,美好的记忆唤醒他的思想和行动,他和邮局局长跑遍岛屿,把海浪涌动之音、风过丛林之声、爸爸忧愁的渔网之韵、教堂钟声之律、尚未出世的儿子之心跳,这些闪光的不可磨灭的性灵的声音录下来作为礼物献给聂鲁达。马里奥坚信聂鲁达一定会回来,回来看自己和贝特丽丝,看他们的孩子,为岛上的朋友朗诵动人的诗篇。卑微的马里奥遇见内心温暖的聂鲁达,他因之获得力量和希望,这是人生的美妙之处。于我们而言,聂鲁达没有忘记这位普通的邮差,没有忘记对弱小生命的关怀,同样是打动人心的地方之一。人生也许就这样,相互欣赏和关怀,给予对方一丝温暖,便是最美的品质。

再也没有比马里奥更富有诗意情怀的邮差了,他的身影就像海岛悬崖上盛开的花朵,那份耀眼的热情与海岛的澄明一起留存在观众的内心中。这不是回忆,而是赞美,一如他写给贝特丽丝的诗歌:你的笑像银色的波浪……

《诗》:诗歌就是生活本身

诗人羽微微写过诗歌:“美好的事物都是慢慢开始的,不可能一开始,就是蓝。”看完韩国电影《诗》,就觉得羽微微的诗意适合这部电影的调子。对于生活透彻的领悟,它总是来得慢一些。这是一部很有耐心的电影,它是漫不经心的耐心,也是水到渠成的耐心,是心灵到达生活内部的耐心,也是诗意缓缓弥漫的耐心。

汉江边的一个小镇上,美子靠帮人打零工赚钱,离异的女儿在别的城市闯荡,她带着读初中的外孙一起生活。美子虽是一个六十多岁的女人,但她对美保持着持久的热情。事实上,美子没有其他老人的老态龙钟而是显得优雅,甚至很少女。一日,美子经过一个文化社区看到有诗歌培训班,她就报名参加了。小时候,老师表扬过美子有诗人的气质,但她一直跟诗歌无缘。也许,人都是为了补偿他们自己不曾拥有过的,才萌动了新的心思。诗歌作为曾经的渴望此时又回到她的内心,仿佛年轻的美和青春的激情被重新召唤。

但生活并不是诗歌,身体的病痛让她的生活黯淡下来。就在此时,她的外孙卷入了一起强奸案:外孙与五个同学强奸了一位女同学,导致女孩投河自尽,女孩的母亲在孩子的日记里发现了事情的真相,把六个男孩告上法庭。为了摆平此事,家长们找来了美子,要求美子一起凑钱给被害者的母亲,私了。

万般无奈之下,美子去找被她照料却对她有过不轨行为的偏瘫老人要钱。为了赔偿款,美子不得不向这位偏瘫的老家伙出卖自己的肉体。美子以这样方式来应付生活中所遇到问题,实在是出自于无奈,但她没有因此埋怨什么,她背负的东西让人看到生命的疼痛。

筹到钱后,此事似乎告一段落,美子又回到祖孙两人打羽毛球的生活中来。但没过多久,警察来把她的外孙带走了。是美子告发了外孙吗?电影留下了没有答案的悬念。诗歌训练班的最后一堂课,美子留下一束花和一首诗,人却不知所踪。美子是全班唯一一位写出诗歌的人,命运的难堪和女孩死亡的暗影给了她意外的诗歌创作激情。他人的命运也成为她的命运。虽然她不是直接的受害者,但她却是命运和生活的参与者,也是诗意的产生者。

导演过《绿洲》、《密阳》等深度电影的李沧东并没有把诗意生硬地从生活中剥离,而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歌之美。诗歌就是生活本身,诗歌就是一种道德,事物本身蕴藏着不可见的力量。电影结尾的处理很含蓄唯美。逝者如斯,流淌的流水带走一切,也带来一切,这似乎是命运的暗示。

《诗》是一部从一位老年女性的角度看韩国社会生活的电影。从某个层面来说,《诗》是韩国当下生活的一个面相,是对后现代消费主义的一种回应。其实《诗》也是探讨诗歌问题的作品。在诗歌写作课上,学员用诗歌的语言回忆生活中的美好和忧伤:一个女孩回忆起过世的奶奶,一个中年妇女有了婚外恋,一个男人因为拥有独立的空间而喜悦。美子用珍爱的口吻说,她三四岁时,姐姐叫她去穿一件漂亮的裙子,但岁月老去,爱已无处可寻觅,说着说着美子哭了。

这些都是导演对诗歌的理解。还有一些镜头闪烁的细节:空闲时,美子坐在树下,看到阳光从绿色的叶子间漏下来,美子的心被深深触动……在电影中,导演也表达了对诗歌的读者和写作者越来越少的担忧,但导演用镜头讲述他的信念:美子写出感人的诗歌又仿佛让人看到诗歌对人生的意义。诗歌始终是生命中不能被遗忘的味道,它深藏在内心深处,有渴望的人终有一天会寻到。

当下,鲜有谈论诗歌的电影。记忆中韩国导演喜欢在电影中谈诗歌,比如电影《夏夏夏》。但谈诗歌最见智慧的电影是《邮差》,那是一部侧面表现诗人聂鲁达传奇人生的影片,每一次欣赏都有新的启发,仿佛空穴之风吹来。《诗》虽没有《邮差》那么出色,但它把诗意融入生活的本身却是明亮的、深情的。

《风吹稻浪》:历史并没有随风而逝

日前去搜碟,无意中看到《风吹稻浪》,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倒不是因为这部电影在2006年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而是因为《风吹稻浪》这个名字。不知道为什么,《风吹稻浪》让我想到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导演的《随风而逝》,仿佛一瞬间有一些记忆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给心灵留下沉思。

《风吹稻浪》是一部给心灵带来痛感、有着希腊式悲剧的电影。午夜看完《风吹稻浪》,起身站在窗前看遥远的星空,风似乎把一些东西放在你的心里,让你在那一刻隐隐生痛。影片描述的是爱尔兰人为了摆脱英国的统治而进行的不屈的抗争,而在胜利的前夜,对人性的拷问又是如此的残酷,选择立场变得异乎寻常的艰难。没有多少导演能像肯·洛奇一样把人性放在战争的背景下进行拷问,在选择的难度上挖掘出深度和广度,这部电影一如他之前的片子《土地与自由》。

一九二零年代,爱尔兰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泰迪是一个有反抗精神的年青人,他带头反击英军。他的弟弟戴米恩学了五年医,准备到伦敦去,但当目睹爱尔兰人的苦难后,也毅然投笔从戎。

在爱尔兰热血青年的抗争下,英国最后与爱尔兰达成协议从爱尔兰撤军,但爱尔兰仍然要向英女王称臣。面对这样的谈判,爱尔兰内部产生了两派,以哥哥泰迪为首的一派希望穿上英国的制服管理爱尔兰,让爱尔兰回到没有战争的生活中去,而以弟弟戴米恩为首的一批志士却认为臣服于英国,爱尔兰永远没有真正的自由。兄弟因此成为两种价值取向的代表。面对效忠爱尔兰共和国的弟弟,哥哥百般相劝,但弟弟坚持反对条约,不为利益所动,而对英国人心存幻想的哥哥竟然以对“自由邦”的忠诚为由,在黎明前把弟弟枪毙了。

没有什么比这对人性的摧残更惨烈了。在解下弟弟的尸体时,泰迪发现弟弟手中的圣牌,那是弟弟的女朋友喜奈的信物。拿着信物,他落泪了,心也空了。戴米恩选择了自己的立场,他拒绝了去做英国人的“走狗”,他选择了有尊严的死亡。当规劝不成之时,哥哥拉下脸对弟弟说:“你准备遗书吧。”戴米恩怀着深深的悲痛给女友喜奈写下了遗书:

心爱的喜奈,我不想卷入战争,却卷入了。现在想脱身却脱不了身,爱尔兰人真是奇怪的生物,在这最后的时候,我细细思念着你的一切的一切。你说希望你的孩子能享有自由,我也盼望那天到来,但恐怕会比想象中更慢。丹(戴米恩的战友,一个睿智的有独立精神的人)说过一句令我挣扎不已的话。他说:知道为何而反,不见得知道为何而战。现在我知道了,从而获得力量。以后帮我照顾泰迪,他的心恐怕已经死了。时间流逝,我想象你的心跳。我握着你给我的圣牌,内心悸动,它也给我勇气。别了喜奈,我会永远爱着你。

戴米恩的这封信感人至深。他因义而生,他因爱而死。面对就要枪毙自己的哥哥,他并没有恨,相反,他曾经冒充过哥哥接受英国人的审讯,希望哥哥免受刑罚。他说哥哥的心已死,这是多大的哀伤啊。他还托喜奈在他死后照顾泰迪,这又是多么的仁慈和宽容。

事实上,戴米恩是一个在战争中不断成熟起来的人。最初参加革命,他也犯下让他内疚一生的事。因为地主乡绅威逼打工的克里斯说出爱尔兰热血青年的名单,这个弱小、胆怯的小孩被视为告密者,最后被戴米恩等人枪毙了。克里斯不是一个革命者,他在性命攸关之时说出他所知道的,这也是迫不得已。这个无助的小孩在英国士兵到来之前本可以选择逃跑,但他的纯真误了自己的性命。也许是为了惩罚“叛徒”以诫来者,戴米恩他们不得不枪毙了克里斯这个令人心疼的小孩。风吹过原野,戴米恩和克里斯有一场对话。

戴米恩:“把遗书给我吧。”

克里斯:“我写不出来,我妈又是文盲。”

克里斯:“跟我妈妈说我爱她,带她来看我。”

戴米恩难过得掉过头去,手里的枪颤抖着。克里斯虽然是一个小孩,但他也是一个懂得是非的人,他指着之前已被枪毙的恶人乡绅说:“戴米恩,答应我,别把我跟他埋在一起。”多少有些无辜的克里斯心想死了,也要死得干净一些。

戴米恩:“记得山上的教堂吗?”

克里斯:“帮我跟泰迪说抱歉,我很害怕。”

戴米恩:“你祷告没有?”

克里斯:“有。”

戴米恩:“愿上帝保佑你。”

说完,戴米恩开枪枪毙了克里斯,那个瘦小的身躯就在痛苦中倒下,戴米恩把枪扔掉,难过地跑向远处。电影在这里让我们感受到所谓的“大义灭亲”里存在非人性的东西,同时也展示了那个时代一个小人物的自己无法把握的命运和由此带来的迷失。

后来,戴米恩见到了女朋友喜奈,他跟喜奈说出心中的悔意:我们把克里斯埋在山里的教堂,然后我下山去,去告诉他母亲,他那位为我们下过厨的母亲。她听了之后没有出声,只是看着我,然后她回房穿上鞋子,要我带她去看她的儿子。我们走了六个小时,她没有说一句话,我们到了教堂,我带她到坟前,我在上面放了十字架和花。她对我说:我再也不要见到你。我整个人都空了。

戴米恩对女朋友的这份独白让人看到一个痛苦的灵魂,也是这些细节显示了他的恻隐之心,但革命者的冷酷又让他变得无情。电影告诉我们,革命是致命的利器,它冷酷、无情,将摧毁一个生命,也摧毁了良心。幸运的是,戴米恩在生命的磨难中学会了爱,就像他在监狱的墙壁上读到的诗歌:我只好转向爱的花园。

影片的最后虽然以悲剧结束,但整个片子充满着力量,它警醒那些“发现自己反对什么并不难,难的是发现自己为什么去反对”的人,它让人懂得如何去坚守自己的立场,如何去选择正义,尊严和爱。因为他们与爱尔兰一起经历苦难,他们唱出心中的歌:

旧爱是她/新欢令我深深想起爱尔兰/当微风吹过林间/拂动金黄色的大麦/难以忍痛说出决绝的话/切断我们之间的牵绊/更难以默默承受/异族枷锁加身之耻/于是我说:山谷啊/我会一早便来寻你/当微风吹过山谷/拂动金黄色的大麦

这低沉、忧伤又不沉沦的歌声飞扬着爱尔兰不屈的民族精袖。

因为《风吹稻浪》,我对导演肯·洛奇充满敬意。肯·洛奇是一个思想十分激进的导演,他的电影通常都表现出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他对工人阶级及社会底层人民给予了真诚的关怀。作为一个英国导演,他敢于将一段被贬低了的历史——爱尔兰被英国统治时期的历史搬上了银幕。肯·洛奇将爱尔兰的战斗与现在的伊拉克战争相提并论。他认为:为独立而战的故事不会终结,只要世界上存在被军队占领的地方,人们就会奋起反抗。

当风吹过林间,拂动金黄色的大麦,我们在那里看到历史的真相,也抚摸到麦芒一样温暖的人性之美。历史并没有随风而逝,它留在那些关怀人类正义、爱、尊严的人们的心中。

猜你喜欢

聂鲁达马里奥邮差
老邮差帕哩的故事
聂鲁达:我真的很喜欢《百年孤独》
邮差H2
马里奥奇遇记
别急着让他爬起来
为了遇见
超贱小幺鸡
超贱的小幺鸡
意大利邮差偷懒 400公斤信件藏家中
聂鲁达的双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