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里的童话,孪生姐妹双飞北大
2015-11-18阿友
阿友
一个家庭能出一个北大学生已属罕见,在刚刚结束的2015年安徽高考招录中,一对双胞胎姐妹分别以理科697分、670分的优异成绩,被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北大医学部生物医学英语专业录取,成为安徽省高考史上第一对同时被北大录取的双胞胎。她们究竟有啥秘诀,双双考入北大?
一年级习惯养成决定成败
1997年出生的姐姐徐安如比妹妹王安意早10分钟出生,小姐妹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是人见人爱的开心果。相比之下,姐姐开朗爱笑,妹妹安静内敛。小姐妹在幼儿园咿呀学语,还不懂大学是啥概念之时,老师们常逗她们,以后想上什么大学?姐妹俩会异口同声地说“上北大”,而这个志向和小姐妹俩的舅舅有直接关系。她们的舅舅王维东是北大1995级本科生,现在美国工作。这期间,父母为孩子树立的榜样就是她们的舅舅,经常鼓励孩子们向舅舅学习努力考上北大,让自己的人生出彩。可上幼儿园时老师对两姐妹最多的评语,则是批评她们调皮好动不听话。在一所小学任教的妈妈王迎春认为,孩子童年时期,一定要让她们开心玩耍,度过一个无忧无虑开心烂漫的金色童年。
徐安如、王安意就读的小学是名不见经传的合肥市瑶海区大通路小学,唯一的优势是离家近。当小学数学老师的妈妈和在建设银行任职的爸爸徐亚东可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照顾姐妹俩的学习生活。从小学开始,一直对姐妹俩散养的爸妈开始对她们严格要求起来,夫妻俩有意识地培养她们独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一年级开始,特别是前两个月,姐妹俩必须无条件在学校里做完当天作业再回家,而且一再申明写作业不是一件讨价还价的事情,老师规定的任务必须无条件完成。检查作业时,妈妈要求她们会做的题目绝不能出错,容不得半点马虎。特别是同类型的题目相同的错误规定最多只能犯3次,再犯就要伸出小手挨打。这样一丝不苟坚持了两个月,孩子的习惯养成了,后面的高效率学习就水到渠成了。从上小学二年级开始,父母基本上没再为两姐妹的学习操过心。晚上一家人围坐一起吃饭、看书、聊天,其乐融融。每天晚上,全家人都是9点准时休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父母以身作则的习惯养成教育开始生根发芽,让小姐妹自小养成了爱看书、爱思考、喜爱规律生活的好习惯。
小时候姐妹俩也经常为争零食和玩具吵架哭鼻子,开始时总是各自找爸爸妈妈告状,这种情势下夫妻俩从不和稀泥更不随意当裁判,贸然指责谁对谁错,总是让姐妹俩自己解决争执,除非遇到重大矛盾或错误,他们才会出面引导解决。在这种无为而治的环境中,姐妹俩在学业上相互竞争、互相监督、互相促进,遇到困难相互帮助,她们成了最好的朋友和最佳的竞争对手。王迎春欣慰地告诉记者:“家里有两个孩子,好处很多,在性格培养、学习上都有帮助,她们很小就学会了分享,互相心里装着对方。”一开始,妈妈给两个孩子各准备了一个房间,没想到她们反而喜欢凑到一块儿学习讨论问题,彼此之间的感情非常好。一路走来,这种奇妙的缘分成为学习中的一大制胜法宝,因为两个人的力量肯定比一个人强大,学习经验和效率可以乘二。让家人很自豪的是,两个孩子的成绩始终不相上下,在年级名列前茅。
父母定位好角色事半功倍
徐安如、王安意初中就读的是合肥市第38中学。姐妹俩进入中学后,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繁重的学业和青春期叛逆这两只拦路虎,姐妹俩时常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宣泄无名火。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徐亚东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无声的“情绪垃圾桶”。具体功能是,每每姐妹俩在学校里受委屈或互相斗气了,老爸便成为一名忠实的聆听者;学习上遭遇强手难以跨越了,找老爸宣泄安慰谋求良策。此时的徐亚东耐心倾听,细心安抚再加以巧妙引导,往往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徐亚东认为,青春期的孩子都很敏感浮躁,如果父母不合理疏导,一味指责说教甚至打骂,对孩子会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苦心人天不负,2012年中考,姐妹俩分别以762和746的高分,被合肥一中理科实验班录取,分在两个不同班级。
姐妹俩进入高中后,父母在合肥一中旁租了房。3年里,妈妈负责饮食起居,爸爸负责挣钱和回家“受气”。姐妹俩把平日里的互帮互助当成一种宝贵的资源和经验发挥到极致:每天放学,姐姐经常会拿自己总结的易错题、难点题给妹妹看,互相分享一些学习心得,互相拾遗补阙。而妹妹善于每周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整合,学习上掌控好自己的节奏。姐妹俩还从不上校外辅导班,因为上补习班容易打乱自己的学习计划与步骤。她们一致认为,抓住课堂45分钟是最重要的,认真记录好知识点笔记,课后再认真梳理,把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认真消化吸收就行了。姐妹俩也从不熬夜苦读,很少开夜车,高一高二时,学校晚上10点多下自习,两人回家就睡觉,每天保证8小时的充足睡眠。学习中,姐姐和妹妹有一个共性表现相当突出,那就是她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务必对难题钻得深一点,遇到难题会在一起讨论,自己解决不了,就去找老师,绝不让问题留到第二天。除了做题,她们还学会总结规律,避免在同一个类型的题目中“再翻船”。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平常姐妹俩成绩虽有波动,但波动范围很小。因为能感恩父母的辛苦操劳,姐妹俩平时学习都很自觉用功,中午都是自己回家热饭吃。姐妹俩的懂事孝顺让每天奔波操劳的妈妈很是欣慰。此外,紧张繁杂的高中学业完成之余,两姐妹也经常看看电视,但她们都非常自觉,看电视时间都不会太长,而且是有选择地看,比如球赛、益智类节目、新闻等。很幸运的是,这个乐趣也被父母充分地尊重,成为她们释放学习压力的“调节剂”。
夯实基础可拒辅导班
早在高考前,爸爸徐亚东精心完成了一项大事——他把过去3年全国名校的录取分数线、录取最低分、专业录取分在安徽省的排名悉心造表打印后整理成册,供孩子填报志愿时参考。2015年6月24日,当两个女儿的高考分数网上公布后,徐亚东当即断定姐姐上北大板上钉钉,而妹妹可能存在变数。由于希望姐妹俩能在一个城市里读大学互相帮衬,所以徐亚东坚持让小女儿在A志愿填了北大后,B志愿填报了同济大学以求保险,最终全家的努力换来了7月27日的两张特快专递邮寄来的北大录取通知书。尘埃落定,姐妹俩开心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徐亚东和妻子也喜极而泣。
生活中姐妹俩也非书呆子,爱好非常广泛。女孩子大多喜欢钢琴、舞蹈、音乐等,而徐安如、王安意却对二胡情有独钟,且考过了二胡十级。除此之外,阅读成为姐妹俩最轻松快乐的事,家中书橱中,满满当当的政经期刊和世界名著也是她们的最爱,姐妹俩通过阅读大量课外读物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构成。对未来的人生规划,姐妹俩也都不约而同地锁定经济领域。徐安如计划大学毕业后去国外顶尖的商学院深造,王安意的专业并非经济,未来就业面比较窄,她打算辅修一门经济类的第二专业,希望将来依然能和姐姐一起在相同的领域共进退,打出属于她们的一片天。
作为过来人,姐妹俩对于高三冲刺的经验和教训深有体会。记者问她们有啥秘诀可向高三的学弟学妹们“传经送宝”,她们的感悟是:1.效率优先,兼顾休息。高三一年时间紧、任务重,特别要注重学习的效率,在学习时间内精神高度集中,不分心,不打岔。要保证高效的学习就必须要确保充足的休息,不盲目加班加点。2.错题订正,总结规律。高三一年要做大量的习题,如何才能从做题中得到提高,就必须各科专门准备一个错题本,把每次做错的试题登记在册,经常回顾反思,直到领悟透彻为止,这样就能通过一次次的训练把知识的盲点逐一补全,通过反思错题总结出规律,避免下次再做错。3.立足课本,打牢基础。高三即将开始的第一轮复习至关重要,对课本知识点的复习一定要细、要实、要透。不少学生眼高手低,认为课本知识太简单而忽视课本的复习。课本知识点是构建解题思路的基础,课本习题是各种习题的“母题”,只有吃透课本才能在后期冲刺中做到游刃有余。4.苦字当头,调整自我。高三一年的学习十分紧张,任务十分繁重,必须要学会调整自我,用主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乐观是战胜困难的心理要素,刻苦是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毅力是走过高三的心理支撑;适当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体魄,关注社会时事热点,不做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
北大姐妹花已经远赴北京开始了她们全新的大学生活。今年刚刚18岁的她们,一如清晨的太阳,正在冉冉升起。
【编辑:花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