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之间任翱翔
2015-11-18梅春艳
梅春艳
1961年11月13日,海军特种飞机研究所在南京诞生,1964年成为大型飞机研究所,1968年成为大型水上飞机研究所,1999年成为中国特种飞机研究所,2009年中航工业特飞所在广东珠海负责组建中航通飞研究院,2012年中航通飞研究院和中航工业特飞所按照“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一个体系、两地运行”的模式,成为中航通用飞机公司研发中心。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代水上飞机、第一代灭火飞机、第一艘大型实用载人飞艇、第一代超轻型飞机、第一代水陆两栖飞机、第一代地效飞机、第一代系留气球信息平台,第一代平流层飞艇平台等航空产品,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00余项,多次填补了我国航空高科技和基础研究领域的空白。
辉煌历史 载入国防史册
作为我国唯一从事水面飞行器和浮空飞行器研发的主机研究所,特飞所秉承三线人、军工人自立自强、求实创新的精神,依托航空报国的坚定理想信念,创造了一个个第一,填补了一项项空白。
从成立那天起,特飞所就肩负着一个神圣的使命,依靠国内技术力量,独立研究设计大型水上飞机,填补我国水上飞机和水面飞行器研制事业的空白。当时,从各地调来的100多名科技人员的特殊群体,凭借着仅有的绘图用的鸭嘴笔、丁字尺以及记得滚瓜烂熟的数学公式、力学定律,不分昼夜、四处奔波,从旅社租房间当宿舍,从大学借屋子当设计室,将厕所隔出来当资料间,用床板支起来当绘图桌……1973年,由特飞所设计、哈飞制造的我国第一架大型水上飞机顺利出厂并通过静力破坏实验。1976年4月3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大型水上飞机试飞成功。大型水上飞机装备海军,担负巡逻海疆、训练部队的任务,经受住了海浪的撞击、海风的吹打、海水的剥蚀,证明飞机的安全可靠性以及战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6年《解放军报》发布头版头条新闻,称“第一代大型水上飞机,填补我国飞机制造业的一项空白”。1987年5月,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发生后,特飞所主动请缨将水轰五成功改装成灭火飞机,参加了青岛黄岛油库灭火战斗。
1980年代末期,随着军品科研任务骤减,特飞所将科研触角伸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将水上飞机和水面飞行器的研究从军工小天地推向民用大舞台,研究设计出了适用于开发内陆江河、湖泊的轻型水上飞机、水陆两栖飞机,适用于旅游的快速气垫船,适用于近海巡逻、预警、救护的充翼艇等,在许多方面填补了我国水面飞行器研究领域的技术空白点。1982年又与新疆农牧业厅联合、在播种、森林防护、空中摄影等方面具有广泛用途,至今已经研制生产出陆上型及水上型等十几种型号。
激烈竞争 艰难探索
从水上飞机研究所的成立到1976年水轰五的首飞成功,特飞所一路摸爬滚打,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然而,该机型并没有给特飞所带来长久的经济效益,反而因为种种原因下马,中航工业的“特种部队”曾一度淡出了人们视野,愁肠百结的同时也写下了20多年没有航空军品任务的遗憾。
没有型号,人才流失相当严重。人心涣散,效益低下。痛定思痛,在黑暗中摸索,在困难中前行,永不服输历来就是军工人的鲜明“标签”,大力发展民品产业成为特飞所寻求生存的一个出口。
1994年,特飞所经过深入的市场分析,选择了摩托车液压制动器作为民品的主攻方向,成功研制并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一次真正将核心技术抓在手里,终于迎来了民品产业的大发展时期,年产量的翻倍增长,年收入从当初的几乎为零增长至今天的6亿元,“航特”知名品牌的成功打造成为特飞所当年继续走下去的经济支撑,更是精神支撑。
但在经济效益整体提升的同时,特飞所提出“以民养军、以民促进、军民融合、共同发展”的发展思路,提出“航空兴则特飞所兴、产业强则特飞所富”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科研院所改革的新路子。在发展方向上,实施由单一的军工科研向以科技为先导、以产业为基础、以效益为龙头,产业发展与技术发展并举,科工贸一体化的发展转变。在组织模式上,彻底打破按单一科研型模式设置的机构,成立航空研发中心。剥重减负,轻装上阵。一支航空科研的精英队伍保留下来并发展起来,一直潜心致力于水面飞行器和浮空飞行器的技术研究。
涅磐 抓住机遇华丽转身
因为信念所以执着,因为使命所以坚守。正是由于这份执着和坚守,特飞所才会在沉寂了20年后以崭新的姿态重新亮相。
2007年6月,“海鸥”300轻型水陆两栖飞机研制正式批准立项,特飞所是总设计和总负责单位。该机型从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只用了12个月,创造了国内同类型飞机研制的新纪录。如果说20年前水轰五的首飞成功让特飞人无比兴奋与自豪,那么2010年11月10日,对于特飞人来说更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由特飞所自行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鸥”300飞机在石家庄首飞成功。痛苦的沉寂、艰难的阵痛之后,特飞人又迎来了实现梦想、报效祖国的机会。
特飞所20多年来无型号任务的“破冰之旅”正式启航。2009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正式批准AG600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研制立项,特飞所再一次成为又一大型飞机的总设计师和主体责任单位。这也是中航工业重组整合后第一个立项的大型民机型号,是国家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型号的相继立项,令特飞所底气十足、信心十足、干劲十足。特飞所提出“发展两大系列、建设三大基础技术实验室、提升四大特色专业技术”的发展战略,在水面飞行器和浮空飞行器方面加强技术研究,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速水动力实验室、浮空飞行器综合实验室和腐蚀防护与控制实验室,注重提升水动力技术、腐蚀防护与控制技术、浮空飞行器特殊技术和水面飞行器特殊技术。
在浮空飞行器方面,特飞所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先后研制成功多种浮空器型号产品。1990年为北京十一届亚运会研制成功“浮空4号”充氦载人飞艇;2008年,研制的系留气球出色完成北京奥运安保任务,2009年又圆满完成建国60周年庆典安保任务,2011年,特飞所研制的新型超视距飞艇为西安世界园博会成功举行保驾护航。今天,上百艘充氦遥控飞艇、超视距飞艇、系留气球比翼蓝天,在商业、旅游、巡逻、环境和自然灾害监测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按照“全力推进军民用航空大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致力于成为中国通用航空技术的引领者,中国水面飞行器和浮空飞行器的领导者”的发展愿景,院所利用两地地理优势,整合两地技术资源,做到合理调配、优势互补为突破口,在战略规划、行政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财务管理、质量体系管理、市场争取等方面实现“八统一”,真正走出了一条异地、事企一体化科研创新的新路,也进一步增强了院所研发实力。2014年,由院所研发的AG300全复合材料轻型公务机实现01架首飞,并在第十届珠海航展精彩亮相,进行了飞行表演;A2C-L陆上型飞机完成适航取证;水动力试验室获批湖北省工程实验室。2015年,结构腐蚀防护与控制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
为加快浮空器研究发展,院所与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于2014年正式签订战略协议,积极推进武汉中国特种飞行器研发中心的建设。至此,院所荆门、珠海、武汉“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未来 立足通航大有作为
当今,通用航空产业作为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将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实现产业升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迎来井喷式发展,这为作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通用飞机研发单位的院所提供了舞台。通飞公司爱飞客综合体建设项目在武汉、荆门两地全面展开,也为院所的发展带来了全面转型和全方位发展的新机遇。
立足“十三五”,院所提出“以军民用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引领,致力于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航空科研与军民用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十三五”发展思路,通过珠海“通用飞机和水面飞行器设计研发中心”和荆门、武汉“地效和浮空飞行器设计研发中心、试验试飞中心及军民用产品产业化中心”的全面建设,着力将院所打造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研发中心”,更加自信、更加勇敢、更加坚定地翱翔在祖国海天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