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头上“长草”了吗
2015-11-17秋慈
秋慈
近年来,“萌文化”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并且呈现出有增无减的趋势。从一开始的“今天没吃药,感觉自己萌萌哒”“卖萌”等网络流行语,到今天的头上长草发卡,无不在彰显一个“萌”字。“萌”即可爱,“萌”即天真,“萌”即善良……萌文化让全社会,尤其是九零后、零零后的年轻人追随。萌文化已经在不经意间悄悄潜入我们的生活,于是乎,“头上长草”似乎一夜之间星火燎原,迅速蔓延,席卷了中国的大街小巷,男女老少的头上都“长豆芽”了。头上“长豆芽”只是“标配”,有的甚至“长”出蘑菇、樱桃、树叶和鲜花。这一街头新时尚甚至引起了美国媒体CNN的关注,但采访结果显示,几乎没有人知道它的确切来源或出处。萌文化作为成年世界的对立面,在现代社会的流行是有社会心理成因的。一些成年人喜欢卖萌,暗含了缓解现实压力和焦虑的心理预期,这是人们在后现代社会排解孤独感的手段。
给生活加点料
“简直萌翻了,谁知道哪里有卖,下班赶紧买一个去。”“买这个纯粹是为了开心。”“挺好玩的,真想伸手给拽下来。”有趣、好玩、够独特、萌萌哒是这些潮人对长草发卡的一致看法。他们当中就有人表示,生活如此无聊,就要变着法子与众不同。其实,无聊是人们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指的是由于当前活动或环境与个体的内部标准不匹配所致,包括体验到不满足、焦躁不安、缺乏刺激、缺乏挑战、无趣等。无聊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偶尔觉得生活乏味,特别是在沉闷的环境中,无聊感会油然而生。无聊会激发个体试图避免或改变当前情境的动机或行为,以增加刺激性、挑战性、趣味性和意义水平,这种行为便具有了回避或逃避功能。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引起情感的环境来控制情感。当既定行为(头戴豆芽)偶尔消除或减少相应的厌恶性刺激(无聊)的可能性越来越强时,负强化就发生了,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就会提高。正如很多人“头上长草”纯粹是为了开心,并不在乎它为什么流行,也不知道戴上“草”会不会有什么特殊意义。
“头上长草”也罢,“反手摸肚脐”也罢,甚至是“锁骨养金鱼”也好,其实人们需要的是给一成不变的生活增加点调味料,找个有趣的话题与同伴亲密互动增进友谊,至于它背后有没有定论,已经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变相刷存在感
在心理学上,人们很多时候的行为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关注。在特定的情境中,人们之所以会做出那些行为反应,仅仅可能是因为那些反应曾经导致别人的行为变化,他们的行为受制于社会关注功能。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标新立异,头顶着一根“豆芽”,能激起别人的好奇心,理所当然地就能吸引很多人的目光,时间长了就会有人跟风。正如新闻报道中所说,在封闭的地铁车厢里,从黑压压的人群中忽然出现一根嫩绿色的小草,让很多人都感到十分新奇。有路人谢小姐说:“当时车厢很拥挤,那个高个子女孩头顶一根纤细的青草格外引人注意,从外形上看,戴的应该是豌豆苗。她非常淡定地站在人群中,看上去很拉风。”用特别的装扮引起旁人注意,这正是很多人想要达到的效果,至于那些无端的非议与联想,对于如今接纳程度较高的年轻人来说更是意外收获,因为至少表明自己得到了他人的关注。
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单调乏味,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时间久了难免会产生压抑。之所以人们头上陆续开始“长草”,这是源于“求关注”“求交往”的心理。人们希望表达自己的存在,表达自己的个性;同时又想赢得他人关注,并借机寻找同类人,结交朋友。于是,同一系列、不同款式的长草发卡似乎无形之中成为了一种“暗号”。
延伸阅读:
“萌”文化溯源
据了解,“萌”这个概念最初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作为日本动漫发烧友之间使用的一个隐语,表示面对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动漫人物造型时,突然涌起的一种狂热的喜爱之情。这个概念,一经诞生,便迅速走红。后来,它就成为对极其可爱、甜美、纯真、入世未深的形象的形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迪士尼动画进入日本,其中所宣扬的天真纯朴与日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自然的共鸣。日本将天真视为美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成熟即是丧失儿童的纯洁变得复杂的过程。如果说迪士尼文化的可爱是以工业化城市为对立面塑造的,刚刚从战争的废墟中走出的日本好比找到了成年世界可爱的对立面,为“萌”文化从儿童世界寻找灵感奠定了基础,而“萌”自出生的那一刻起便打上了商业的烙印。随着技术的进步,城市化的发展,人们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而商家设计出拟人化的商品则拉近了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消费者借此感受到了在一个原子化社会里无法从人际交往中获得的情感慰藉。同时,感到孤独的人们通过佩戴“萌”的饰物表现自己随和的个性,塑造身份认同,更容易被具有相同爱好的陌生人发现,实现建立友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