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原生态”唱法纳入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探析

2015-11-17刘莉朋

艺术评鉴 2015年21期
关键词:呼麦唱法原生态

刘莉朋

摘要:自从2006年中央电视台第12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增设了“原生态”组以来,“原生态”唱法的概念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不让这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失传,除了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以外,学校作为文化传播和传承的一个重要阵地,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对它的传承与保护中来。通过邀请民间艺人入校园,搜集和整理资料建立民间音乐数据库,整合师资力量,建立研究团队等多种途径让“原生态”唱法走入高校声乐教学,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关键词:“原生态”唱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 呼麦 “振谷”唱法

“原生态”唱法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了不让这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失传,除了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以外,学校作为文化传播和传承的一个重要阵地,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对它的传承与保护中来。

一、把“原生态”唱法纳入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途径

(一)邀请民间艺人入校园

现在的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一般都是在《民族民间音乐》课堂上接触和学习“原生态”民歌的演唱,教师的演唱能力强就由教师教唱,如果教师不能唱,学生就只能听音乐学唱或者看谱学唱,这样的学习效果是不够理想的。如果学校能够定期或长期聘请民间艺人来教唱地方民歌,那么学生所接触和学习到的则是最原滋原味的民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唱出来的味道是“原生态”的,使得这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其实,近些年来“非遗”传人进入校园讲课已经屡见不鲜了,浙江、辽宁、湖北等地的多所高校都加入了“非遗”保护的工作行列,并且成绩斐然。这证明将一些非遗项目纳入大学,让高校肩负起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已经成为我国探索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新途径。这其中,专门邀请民间艺人入校园教唱“原生态”民歌的还很少,因此,各地高校完全可以邀请当地民间艺人来到校园传经送宝、传授技艺,让“原生态”唱法后继有人。

(二)搜集和整理资料建立民间音乐数据库

由于学校的资金财力是有限的,因此学校能够聘请的民间艺人也是有限的,通过教师在短短的45分钟课堂来传授和教唱的民歌也同样是有限的。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完善与发展,高校的图书馆越来越重视数据库的建设与开发,最大限度地在校内实现资源共享。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完全可以通过搜集和整理资料建立民间音乐数据库的方式来弥补音乐课堂教学力量的不足。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记录和保存这些“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利于今后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对比和研究,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非常方便、快捷。目前,全国9所专业音乐院校图书馆共建有66个专业数据库,其中与民间音乐相关的数据库有:中国音乐学院建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展演采录实况数据库;武汉音乐学院建有湖北民歌民器集成;天津音乐学院建有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星海音乐学院建有岭南音乐资源数据库;西安音乐学院建有陕北民歌数据库;四川音乐学院建有羌族民间音乐数据库;沈阳音乐学院建有东北二人转视频数据库。地方高校也可以向这些音乐学院汲取经验,建立起本校特色民间音乐数据库。甚至全国的各大高校还可以联合起来,搭建起统一的数据库平台,形成功能强大的共享网络,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三)整合师资力量,建立研究团队

相对于传统的“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教学,普通高校缺乏专门教授“原生态”唱法的师资力量,更加不用说系统性的教育体系或者演唱理论了。因此,要想将“原生态”唱法引进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并且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仅仅依靠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或者听录音资料模仿演唱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必须要整合师资力量,建立起一支专业的研究团队,专门针对“原生态”唱法展开科研与教研活动,归纳和整理出一套符合科学发声规律,适于推广教学的演唱理论与演唱教材。只有这样,“原生态”唱法才能真正走入高校的声乐教学,和“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一样在高校站稳脚跟。

(四)招收有特色的演唱“原生态”唱法的学生

长期以来,绝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艺术招考都只招收“民族”、“美声”唱法的学生,而艺术考生也是要先经过一段时间的艺考培训,专门学唱“民族”、“美声”唱法来参加艺考。很多“身怀绝技”的少数民族考生为了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不会在考试中演唱自己本民族的民歌与唱法,而是演唱“民族”、“美声”唱法的歌曲来迎合招生老师“学院派”审美的倾向。在考上大学以后,这些有特色的学生也不一定都能遇到慧眼识英的老师对他们因材施教,很多学生的才能就这样还未被开发就被埋没了。要想让“原生态”唱法走入高校,教师首先就不能歧视和轻视这种唱法,也不能对其产生逃避的心态,而应该迎难而上,从招生做起,大胆招收有特色的演唱“原生态”唱法的学生,并且在教学上要保护好他们演唱的风格与特色,决不能让他们落入“千人一面”的俗套、怪圈里。

二、把“原生态”唱法纳入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未来展望

(一)国家政策的扶持将推动“原生态”唱法走入高校声乐教学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2015年的两会上,对传统文化以及文物的保护被再次提上议程,积极鼓励文化传承新举措、新思想与新途径,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的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工作,相信“原生态”唱法走入高校声乐教学的那一天也将不再遥远。

(二)国际交流活动需要“原生态”唱法走入高校声乐教学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多种文化形态相互碰撞、彼此交融,这既给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中国“原生态”民歌越来越频繁地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上来,为推进民族文化振兴、推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做出贡献。在“原生态”民歌越来越具有国际分量的今天,高校的声乐教育工作者们应该要对此提起重视,不能把“原生态”唱法排除在声乐课堂之外。相信不久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组织排练富有“原生态”地域特色的节目参与到这样的国际交流活动中来。

(三)群众审美的变化呼唤着“原生态”唱法走入高校声乐教学

“民族唱法”这一概念是1983年上海青年独唱比赛第一次被提出的,这种唱法以西洋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方法为基础,依据汉语的发音咬字规律,借鉴中国传统戏剧唱腔,结合我们民族的审美习惯而形成的发声方法,是我国几代声乐教育工作者多年研究的成果。改革开放后,过去带点“土”味的民族唱法慢慢不再受到大众的青睐,民族声乐开始更富有时代潮流的气息,更倾向于美声的发声标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唱法满足了大众对新时代的审美需求,成为民族声乐教育界所推崇的发声方法。然而,任何一种唱法,唱多、唱久了都会使人产生审美疲劳。自从2006年“原生态”民歌手首次亮相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之后,人们就对中国民族唱法“千人一面,千面同声”的现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人们纷纷表示民族唱法歌手演唱缺乏个性,没有特色,而许多从未在主流媒体上出现过的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民间音乐奇葩纷纷亮相,极大地满足了广大音乐爱好者和电视观众的求知欲和审美需求,成为大赛的亮点和热点,人们在赛后热火朝天地展开了关于“原生态”唱法的研究与讨论。不论“原生态”唱法退赛与否,它已经成功点燃了一股“原生态”唱法热,它的出现是时代的必然,也注定不会就此简单地退下历史的舞台。声乐教育界已经意识到我国声乐教育的问题,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向多元发展,“原生态”唱法走入高校声乐教学是声乐教学改革必然的趋势。

综上所述,只要有关部门与高校积极行动起来,“原生态”唱法一定会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我们也将不负历史与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使得“原生态”唱法不但能傲立于民族之林,还能走向世界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田青.原生态:唤醒文化自觉与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契机[N].中国艺术报,2007-06-15.

[2]李珊珊,薛帅.非遗专业在高校[N].中国文化报,2014-06-26.

[3]刘纪刚.全国九所音乐院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04)

猜你喜欢

呼麦唱法原生态
原生态静宁苹果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草原呼麦
呼麦
世间梵音
——呼麦
内蒙呼麦与外蒙呼麦文化对比研究
浅析摇滚唱法中的“撕裂音”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手舞足蹈”破难点——谈“划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