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2015-11-17祁蒙
祁蒙
摘要:音乐其优美的旋律和欢快的节奏从潜意识中影响着听众,具有愉悦身心的效果。而当前我国大学生处于学校与社会间的群体,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状况值得重视。作为年轻一代,对音乐有着强烈的价值偏好。将音乐的功效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因势利导发挥出最大效果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同时本文认为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不能因音乐功效的宣传就不加选择的利用音乐,特殊群体特殊状况都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以权衡。
关键词:音乐治疗 心理健康 大学生 价值偏好
大学培养人才的模式偏重于理论教学,在理论知识的灌输下,学生更多的被强调关注自己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的建构,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同时因为大学是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作为刚从应试教育环境摆脱出来的大学生就会被各种新奇的事物所吸引,盲目的摄取各种良莠不齐的文化会造成大学生的心理畸形发展。处于校园与社会中间的大学生需要一个自我发展自我认知更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健康发展成为大学生培养的关键。大学生是一个集合性的群体,对其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做到普适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真正的将培养效果落到实处,而引入音乐方式则恰恰与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相符合。音乐自古以来都被人用以陶冶性情的方式,利用音乐手段将学生从现实空间置换到另一个唯美的意境中,从而真正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培养良善的心理。
一、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进入社会前接受教育的最后阶段,在理论上由知识渊博的教师引导,但在生活上只能凭借自身调节,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但是在成长中,因为自我认知的不完善必然会走进一些误区,在心理方面就表现为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在使用音乐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前有必要认识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群体是在完成高中学业后经过入学考试而自在构建的,作为一个结构化的群体,具体分析其成员就会发现群体分层现象较为明显,成员组织构成的经济以及地理环境都能将学生分成各种类型。经济优裕的学生在花销方面都是经济条件紧凑学生所望而却步的,来自城市的学生其视野眼界与农村学生相比较为开阔,思想趋于开放。在社交方面,来自城市的家庭条件优裕的学生就没有太多的顾忌或者出现社交上的障碍,而农村的或者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就会与大学同学间形成鸿沟,经过时间的发酵,这种地位的偏差就会造成学生心理畸形化发展,对以后的生活工作都会造成潜在的危险。
(二)部分大学生情感上的不如意
大学是一个自由的环境,处于大学阶段,恋爱也是一部分学生的必修课。在感情的交流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会造成感情不能够顺利的发展下去,对于一部分性格脆弱没有经历过感情创伤的学生来说就会将不顺利的感情其影响过分放大,有的甚至用生命作为代价。学生在面对感情不顺时不能通过诉说的途径加以解决,当不如意的心态影响自己时采取非常手段最终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这些都是已有存在的案例。
(三)学习就业的压力造成的紧张与压力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社会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国家加大大学教育的力度,大规模扩招使得大学生的规模超过市场的部分需求。大学生一毕业就要面临着自我选择人生职业的大事,在就业渠道紧缩,生活成本高昂的现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就业与生活的双重压力,而大学生没有充足的能力去解决好这一困境。在压力的倒逼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受到影响。大学生要在就业中谋取生存之路也会忽略自身心理变化的情况,受市场化的环境裹挟,方向选择上的任意性等因素,大学生往往是迷茫的一个群体。
二、音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在古代,琴棋书画往往伴随着知识分子教育的整个过程。因此音乐作为一种培养人才、健全人格、塑造人正确价值观导向的一种方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历史正确经验的指引下发挥音乐的作用,将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手段有其合理性。
(一)音乐能够陶冶性情调节情绪
心理学提出,人的行为与动作受其心情的好坏影响。心情作为一个抽象的名词,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把握它的具体实在形式,但是通过人的行为可以侧面上反映出人心情的好坏。音乐通过潜意识的引导来调节人的心情,当遇到压抑的环境时,欢快的音乐就能够中和这种窒息式的氛围,当悲伤时,充满快乐旋律的曲子就会影响听者的思维方式,使其积极乐观的面对,并将其不好的情绪适当的发泄出来,及时的帮助大学生处理垃圾情绪,构建愉悦的身心状况。
(二)音乐能够帮助学生缓解压力
大学生在面对繁重的学业以及就业的压力时难免会紧张,在面对外界情绪波动较大,将压力汇聚自身,逐渐的走向自我封闭。音乐在节奏和韵律上都能够让人耳目一新,通过音乐的熏陶,学生能够暂时的将压力放置一边,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所塑造的意境中,体会声音的美妙。对于压力过重的大学生来说,音乐不失为一种好的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
(三)音樂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认知自我
音乐帮助大学生走出自己的世界,内心中从精神的层次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当听励志歌曲时就可能会在心中明确自己的目标,内心充满正能量,在生活中也会受到这种的精神力量所鼓舞,积极的面对各种困难。当听到摇滚时,就会受到影响积极的参与社交活动,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客观化的认知自己。
三、音乐应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展对策
音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陶冶性情,明辨真伪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好这一工具将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业,同时将学生的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学生也可以通过音乐应用的方式正确的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实现人生价值。因此,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的采取音乐应用的方式。
首先,音乐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应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在学校教育课程体制建设中要能够保证音乐教育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在课程教学中,将音乐和案例相结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音乐的风格类型以及音乐的密度,保证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会厌烦。在学生课外活动空间中,学校组织机构以及学生社团要能开展各种活动,举办音乐节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学校在设置课程安排时可以将引入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相结合,从理论上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问题,音乐的指引下找到纾解问题的方法,真正的发挥出为我对话的效果。
其次,要保证音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作用还要对个别学生特殊化处理。一些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较为复杂,从根本上进行解决需要完善的方案,学校可以设立心理辅导机构,由专门的心理导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方案的定制,根据学生各个阶段的表现,确定音乐,跟踪音乐发挥的作用。当然对音乐的选取上就需要有专业的老师来进行,这就需要有全面综合素质的老师发挥其作用。老师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前提,也是关键,老师还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在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能够将学生的实际问题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相结合,妥善的处理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音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也不是单独依靠几首歌曲就能改变长期累积在大学生心中的心理问题,在发挥音乐的功效时需要学校、社会合力,全方位的形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护屏障。在对音乐的选取上,学生要摆脱商业化低俗的音乐主动的多聆听古典音乐,透过声音的层面,移情意境感触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正确的塑造自己健全的心理。
参考文献:
[1]王雪敏.音乐疗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运用[J].艺术百家,2012,(S1).
[2]王飏,高彬.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健康人格教育的融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01).
[3]高天.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4]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王小露.音乐疗法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年.
[6]柳中华.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择业焦虑的关系[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