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斯芬尼《创意曲》中的轴心对称结构

2015-11-17乔春来

艺术评鉴 2015年21期

乔春来

摘要:本文以20世纪美国著名作曲家罗斯·芬尼的复调作品《创意曲》中的"反映"为例,从而研究并且分析此作品中轴心的运用。

关键词:轴心对称 倒影模仿

罗斯·芬尼(1906年至1997年)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自幼学习大提琴和钢琴还有吉他,他一生都保留了对吉他和民间音乐的兴趣,民歌旋律成为他创作中的重要因素。1927年,罗斯·芬尼获得到卡尔顿学院学习机会,成为学习生涯的关键一步。之后他有机会前往巴黎学习,先后师从包括爱德华臣山,阿尔班伯格等著名作曲家。1929年毕业后,罗斯·芬尼直至1947年执教于史密斯学院。1949至1974年任密歇根大学音乐教授,在密歇根大学创办了电子音乐实验室,对当时的电子音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1950年起在创作中把调性主义与十二音和序列技巧结合使用,这三种技巧的统一使用使得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反映”这部作品选自罗斯·芬尼《创意曲》,这首作品是为钢琴初学者而作的复调作品。在这首作品的创作中作曲家主要采用了短小的节奏动机和轴心对称以及倒影模仿为构成音乐发展的主要手段。

一、结构

这首作品采用有再现的三部性结构,全曲仅16小节,却包含了三部曲式所应有的内在结构。全曲使用了动机型写法,并没有突出的旋律。第一小节至第四小节为第一部分,采用了两种节奏动机:一为两个带断奏的跳进四分音符,二为级进的符点八分音符与带断奏的四分音符。第五小节到第十小节为中部第二部分,把两个节奏动机放在一起,并出现了左右手同步倒影的现象,打破了第一部分片段紧接倒影模仿的结构。伴随着还出现了四分音符级进连奏、同音断奏以及四分音符与符点二分音符的跳进结合、符点八分音符与符点二分音符的级进结合、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结合、符点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级进结合,使得中部与第一部分形成了对比。再现部分是从十一小节到十六小节,节奏上采用了第一部分和中部的部分节奏型。但是在再现部分的开始处,只再现了音程的跳进,而没有再现它的节奏。

二、“反映”中的复调技术——轴心对称

这部作品完全是用复调技术写作而成的二声部小品,核心动机通过模仿以及同步模仿的手段不断地发展展开。在模仿过程中,作曲家通过轴心对称的技术对横向模仿和纵向模仿进行了全曲的布局。这种轴心对称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倒影模仿体现出来的。

这首作品的第一部分(1-4小节)是以C轴为中心轴上下小二度关系以倒影模仿的手段构成的。以C轴为中心轴,左手以下四度跳进的形式先出现了核心动机,紧接着右手以C轴为中心轴作出了紧接倒影模仿,随后右手紧接着做出了又一核心动机,同时也出现了新的节奏型,符点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级进,这样就形成了组合动机,对乐曲本身做出了一定的发展,随后左手以C轴为中心轴同样也做出了紧接倒影模仿,如此的动机出现构成了精炼的复调核心片段。综上所述,是在纵向上以C音为轴做出的横向模仿。而第一部分的后两小节(3、4)是对于前两小节倒影模仿的一次整体倒影。

这首作品的中部把中心轴从C音换到了F音上,相对于第一部分也做出了相应的对比和改变。

中部的六小节中,前四小节依然采取倒影手段,但是与前不同的是紧接倒影模仿变成了同步倒影,且轴心为F。而中部的5、6小节则打破了这种同步倒影的模式,出现了新的织体节奏型,前两组倒影节奏不同,这是全曲变化最大的地方,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小的高潮。而第三组节奏相同且不同步正与第一部分的节奏相似意味着即将再现,此处的构思正体现了作曲家细腻的思维。再现部分依然采用轴心F,右手的前两个音只再现了音程的跳进,但是再现部分从总体上看结合了第一部分的紧接倒影模仿和中部的同步倒影,形成了一种完美的综合再现。

由于这部作品是完全运用轴心对称技术写作而成,所以在音高问题上也呈现出了轴心对称原理。

图1:

上面的图解是郭新老師对罗斯·芬尼《创意曲》中“反映”的音高布局做出的详细图解。从上图解我们不难看出,乐曲的第一部分是以C音为中心轴,呈现出完全对称的景象,足以证明其倒影的运用和音高的绝对对称。而中部与再现部则以F音为中心轴,同样也刻画出了音高与走向的绝对对称。

这部作品我们从结构、轴心对称、音高这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了分析。从宏观上我们不难看出,作品本身的结构是三部曲式,这本身也是一种潜在的对称,而轴心对称与音高则更能体现出其对称原则。而微观上则体现在作品所运用的模仿复调技术以及时间上的对称、节奏上的对称。由此可见,不管是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都体现出严密的轴心对称技术。作品以巧妙的复调写作手法表现出左右手的呼应对答,正如作品标题“反映”所要体现出的内容完全一致。从作品标题到作品结构再到创作技巧都做到了对称的浑然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