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竞走大奖赛男、女20km竞走速度变化特征分析
2015-11-17韩国辉李龙娟
韩国辉,李龙娟,王 林
2015年全国竞走大奖赛男、女20km竞走速度变化特征分析
韩国辉,李龙娟,王 林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考察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参加2015年全国竞走大奖赛(北京站)暨北京田径世锦赛选拔赛男、女20km竞走分别取得前八名的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前后半程成绩、分段速度及速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男、女20km竞走前8名运动员前、后半程速度变化特征表现为“前快后慢”和“前慢后快”两种类型;全程速度变化特征男、女运动员表现出不同的类型,男子20km竞走前8名运动员的速度变化特征主要包括3种类型,即倒“U”型,倒“W”型和倒“V”型,女子20km竞走前8名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特征主要包括4种类型,既“倾斜直线型”,“波浪起伏型”,倒“U”型和倒“W”型。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应根据自己的竞技水平以及参赛状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速度变化类型。
竞走大奖赛;20km竞走;速度变化特征
2015年全国竞走大奖赛第一站(北京站)暨北京田径世锦赛选拔赛于3月20日在奥体中心景观大道一带举行。这次比赛的成绩将决定谁有资格参加今年8月份将在北京鸟巢举行的2015年田径世锦赛,因此,各省队都派出了最强阵容,比赛竞争异常激烈。同属国家队的运动员陈定、王镇、蔡泽林、吕秀芝、刘虹、聂晶晶、切阳什姐等均代表各自的省队参加了本次选拔赛。最终,黑龙江名将王镇以1h19min29s的成绩获得了男子20km竞走冠军,安徽名将吕秀芝表现更是突出,以1h25min12s的优异成绩走出了女子20km亚洲新纪录。本研究旨在对在本次比赛中获得男、女20km竞走前8名的运动员的速度变化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探讨我国优秀20km竞走运动员在比赛中的速度变化规律,揭示速度变化对我国优秀20km竞走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影响,以期为教练员的训练实践以及运动员参加国内外大赛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参加2015年全国竞走大奖赛(北京站)暨北京田径世锦赛选拔赛男、女20km竞走并分别取得前8名的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分段速度、前后半程成绩及速度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查阅并收集了关于竞走速度变化特征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和书籍,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 数理统计法 通过Excel将获得的所有数据,包括男、女20km竞走的比赛成绩、前后半程成绩以及各分段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1.2.3 实地考察法 亲临比赛现场观看比赛,收集本次比赛的总成绩册,获取本研究所需要的一手资料,目睹了运动员在比赛全程中的速度变化特征以及位置变化情况。
1.2.4 对比分析法 将处理后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以探讨优秀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速度变化规律。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男子20km竞走前8名运动员速度变化特征
2.1.1 男子20km竞走前8名运动员各分段速度变化特征 运动员在比赛全程中的速度变化特征可以通过2km分段速度和2km分段成绩直观的反映出来。由表1可以看出:前3名运动员的速度变化呈现出以下特征:在起始阶段(0~4km)以3.94m/s的速度起走,并缓慢加速,到4km时达到3.95m/s,然后迅速加速,到10km时均达到个人最高速度4.35m/s,出现第1次速度高峰。10~12km进入调整阶段,速度稍微下降,保持在4.27~4.28m/s之间。第1名王镇以同样的速度走到第14km,然后突然加速,在14~16km速度达到4.29m/s,出现了第2次速度高峰,在最后冲刺阶段(16~20km)速度稍微下降,以4.25m/s的较高速度冲到终点;而第2名的蔡泽林以及第3名的陈定,在出现第1次速度高峰,进入调整阶段以后,速度逐渐下降,陈定速度下降尤为明显,最终分别以4.15m/s和4.02m/s的个人较低速度冲到终点;第4名至第8名运动员,在起始阶段(0~4km)均处于第1集团,平均速度均达到3.95m/s,然后继续加速直到达到个人最高速度。只有第4名的王凯华,在4km时就达到了个人较高速度4.05m/s,在10km时出现第1次速度高峰,然后进入调整阶段,速度逐渐下降,到14km时,速度降到个人较低的3.97m/s,在14~18km,又突然加速,到18km时达到个人全程最高速度4.22m/s,然后速度稍有下降,最终以4.17m/s的个人较高速度冲到终点。在整个比赛中,出现了两次速度高峰,与第1名王镇相似;第5名的李天蕾,第7名的高文魁以及第8名的陈仲亮,达到第1次速度高峰后,速度突然明显下降,最终以3.95m/s的速度走完全程。他们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的速度变化与第2名的蔡泽林、第3名的陈定相似,只是他们最高速度出现的早一些,达到最高速度以后,速度下降的幅度更大一些;第6名的陈仲亮,在8km达到个人第1次速度高峰以后,直到16km时,又再次加速,最终以个人全程最高速度4.17m/s冲到终点。
表1 男子20km竞走前8名运动员分段平均速度(单位:m/s)
通过表1分析,发现:前8名运动员在起始阶段均处于第1集团,并逐渐加速达到个人第1次速度高峰,然后进入一个调整阶段,速度保持在较高水平。在最后阶段,因体能消耗过大,体力不支,速度逐渐下降,最终,凭借着意志力走完全程。只有第1名的王镇,第4名的王凯华以及第6名的陈仲亮,在经过一段距离的调整后,再次加速,最终以较高的个人速度冲到终点。
2.1.2 男子20km竞走前8名运动员前、后半程速度变化特征 运动员在比赛全程中前、后半程的速度变化特征,可以通过前、后半程用时间接地反映出来。从表2可以看出:第1名的王镇和第2名的蔡泽林后半程用时少于前半程用时,也就是说后半程速度快于前半程速度,表现出“前慢后快”的速度变化特征。而第3名的陈定后半程用时却多于其前半程用时,也就是说其后半程速度慢于前半程速度,表现出“前快后慢”的速度变化特征。王凯华和陈仲亮,虽然也表现出“前慢后快”的速度变化特征,但与前3名相比,其前、后半程速度均相对较慢,所以分别获得了第4名和第6名。而李天蕾、高文魁、王钦均表现出了“前快后慢”的速度变化特征,与陈定的速度变化特征相同。
表2 男子20km竞走前8名运动员前、后半程成绩以及总成绩(单位:h、min、s)
2.1.3 男子20km竞走前8名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特征 从全程速度变化特征折线图(下图1)可以看出:男子20km前3名运动员从起始阶段开始逐渐加速,达到第1次速度高峰以后,速度稍有下降,而且王镇又出现了第2次速度高峰,之后速度稍有下降,最终王镇以相对较高的平均速度冲到了终点,蔡泽林和陈定则以相对较低的平均速度冲到了终点。全程速度变化特征呈倒“U”型;第4名的王凯华,从起始阶段开始达到第1次速度高峰后,速度骤降,然后再次加速—降速,以相对较高的平均速度走完了全程。全程速度变化特征呈倒“W”型;第5名的李天蕾前半程处于第1集团,速度变化特征与前3名相同,10km后,其速度骤然下降,到16~18km阶段时,速度降到个人全程最低速度,在18~20km阶段又稍有加速,坚持到了终点,全程速度变化特征呈倒“V”型;第6名的陈仲亮,在起始阶段之后,并没有迅速的加速,而是以相对匀速的速度走完前半程,经过一个调整阶段,在14km后迅速加速,直到冲到终点;第7名的高文魁从起始阶段加速到个人最高速度以后,速度骤降,然后又经过加速—调整—加速,冲刺到达终点,全程速度变化特征呈倒“W”型;第8名的王钦,起走以后处于第1集团,达到个人全程最高速度以后,速度逐渐下降,最终以较低的速度走完了全程,全程速度变化特征呈倒“V”型。
图1 男子20km竞走前8名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特征折线图
通过分析发现:男子20km竞走前8名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特征主要包括3种类型,即倒“U”型,倒“W”型和倒“V”型,而且前3名的运动员的速度变化特征均呈倒“U”型。
2.2 女子20km前8名运动员速度变化特征
2.2.1 女子20km前8名运动员各分段速度变化特征 从表3可以看出:第1名吕秀芝从起始阶段就处于第1集团,以高于前8名其他运动员的起走速度3.77m/s起走,并逐渐加速,到12km时达到第1次速度高峰,速度为3.94m/s,在12~16km阶段,保持匀速走,速度为3.93m/s,最后阶段(16~20km)再次加速,最终以全程最高速度4.08m/s冲过终点。第2名至第5名均处于第2集团,从起始阶段开始就逐渐加速,到8km时达到第1次速度高峰,平均速度为3.83~3.84m/s,然后通过8~10km阶段的调整,在12km达到第2次速度高峰,然后速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最终以个人较低速度到达终点。第6名的丁会琴,在起始阶段的0~2km处于第2集团,但在2km之后,其速度便跟不上第2集团的节奏,到4km时达到个人第1次速度高峰,之后进入一个调整阶段(4~6km),6~14km又逐渐加速,到14km时出现第2次速度高峰,然后又经过一个调整阶段(14~16km),从16km开始,再次加速,最终以个人全程最高速度3.88m/s到达终点。第7名的毛艳雪以相对较低的速度起走,并逐渐加速,在10km时达到第1次速度高峰,然后通过10~12km阶段的调整,从12km开始又逐渐加速,最终以个人全程最高速度3.88m/s到达终点。第8名的王娜,自一开始就以相对匀速的速度起走,全程平均速度保持在3.67~3.72m/s之间。
表3 女子20km竞走前8名运动员分段平均速度(单位:m/s)
2.2.2 女子20km竞走前8名运动员前、后半程速度变化特征 从表4可以看出:第1名的吕秀芝其后半程用时41min 58s,明显少于前半程用时43min 14 s,也就是说其后半程平均速度明显快于其前半程平均速度,表现出“前慢后快”的速度变化特征,同时体现出了其强大的速度保持能力以及后程的冲刺能力。第2名的刘虹与第3名的聂晶晶,前、后半程用时均相差5s,只不过刘虹后半程少用时5s,而聂晶晶后半程多用时5s,前后半程相对匀速。第4名的切阳什姐和第5名的谢丽娟,后半程用时均明显多于前半程用时,即后半程平均速度明显慢于前半程平均速度,表现出“前快后慢”的速度变化特征,第6名至第8名,虽然其速度变化特征与第1名的吕秀芝相同,均表现出“前慢后快”的速度变化特征,但因其前后半程均相对较低,所以并未取得好的名次。
表4 女子20km竞走前8名运动员前、后半程成绩以及总成绩(单位:h、min、s)
2.2.3 女子20km竞走前8名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特征 从女子20km竞走前8名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特征折线图(图2)可以看出:第1名的吕秀芝,从比赛一开始,就以适宜的初速度,平稳的加速,以全程最高速度率先冲到终点,全程速度变化特征呈“倾斜直线型”;第2名、第3名、第7名以及第8名,在比赛全程中,速度变化没有大起大落,以相对均匀速的速度走完了全程,全程速度变化特征呈“波浪起伏型”;第4名的切阳什姐和第5名的谢丽娟前半程的速度变化特征同样是相对匀速的“波浪起伏型”,但后程因体能消耗过大,体力不支,不能维持原来的速度水平,速度下降,全程速度变化特征呈倒“U”型;第6名的丁会琴,全程速度波动大,起始阶段平稳加速,然后又经过减速—加速—减速—加速,最终冲刺达到终点,其全程速度变化特征呈倒“W”型。
图2 女子20km竞走前8名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特征折线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女子20km竞走前8名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特征主要包括4种类型,即“倾斜直线型”“波浪起伏型”倒“U”型和倒“W”型。而且“倾斜直线型”的速度变化更有利于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创造最好成绩,但采用这种速度变化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长时间保持高速行走的能力以及超强的节奏感。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男、女20km竞走前8名运动员前、后半程速度变化特征表现为“前慢后快”、“前快后慢”两种类型。其中,分别获得男、女20km竞走前3名的运动员的速度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前慢后快”型。
(2)男子20km竞走前8名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特征主要包括3种类型,即倒“U”型,倒“W”型和倒“V”型,而且,获得前3名的运动员的速度变化特征均呈倒“U”型。
(3)女子20km竞走前8名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特征主要包括4种类型,既“倾斜直线型”“波浪起伏型”、倒“U”型和倒“W”型。而且“倾斜直线型”的速度变化更有利于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创造最好成绩。
3.2 建 议
(1)我国优秀男、女20km竞走运动员在比赛中,应合理分配自己的体力,在前半程保持相对合理的平均速度的前提下,应尽量提高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2)男、女20km竞走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速度变化特征,因此,每位运动员应根据个人的竞技水平以及参赛状态,采用最适合自己的速度变化特征类型,以创造个人最佳成绩,切忌盲目追随他人的速度变化特征,以避免速度节奏被打乱,影响自己正常竞技水平的发挥。
(3)我国优秀男、女20km竞走运动员后半程速度保持能力差,冲刺能力不强。因此,在以后的训练过程中,应加强运动员后半程长时间高速行走能力的训练以及速度耐力的训练。
参考文献:
[1] 王 林.现代竞走技术与训练[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7:147~151.
[2] 王 林,任占兵.2007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中外优秀选手速度变化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3):95~98.
[3] 王 倩,马楠.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比赛中的速度变化与战术运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5,27(5):37~38.
[4] 王 林,任占兵.2007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中外优秀选手速度变化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3):95~98.
[5] 张军波.北京奥运会世界优秀竞走选手的速度变化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1(5):66~69.
[6] 邬孟君,刘 进.第29届奥运会竞走比赛运动员的速度变化特征[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03):42~45.
The National Grand Prix Racein 2015 Beijing Men's and Women's 20 km Race Walking Speed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HAN Guohui,LI Longjuan,WANG Lin
This article analyzed and researched the competition achievements, segmentation speed, and speed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rst eight athletes who participated Beijing world championship tryouts in the 2015 national grand prix race walking, using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method, comparison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race walking athletes have different changing speed in the first half performance and in the second half performance. Some are quiker in the first half performance while others are quicker in the second half performance. Men and women show different types in the entire speed changes. For men, three types are included, namely the inverted “U” type, “W” type and “V” type, and for women, there are four types mainly included, that is, both linear, lumpy, inverted; “U” type and “W” type. In the process of competing, athletes should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speed change type for themselve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level and participating state.
Grand prix race walking; 20 km race walking; Speed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1007―6891(2015)06―0044―04
10.13932/j.cnki.sctykx.2015.06.12
G821
A
2015-07-28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84。
Graduate school of Beijing sport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