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梧州游玩题联抒奇志
2015-11-17岑沫
岑 沫
袁崇焕梧州游玩题联抒奇志
岑 沫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过完春节后,袁崇焕第一次离开家乡,赴京参加丁未科进士会试。不料未能考中,心中大为失落。
袁崇焕落第回到藤县县学(儒学署),心情低落。县学教谕李忻、训导萧如云,均为朝廷遣任的学官,是袁崇焕的恩师,见他意志沉沦,十分担心,均安慰劝勉他,落第是极正常之事,不要太在意。
为了安慰袁崇焕失落之意,使他能够重整旗鼓,以图东山再起,李忻、萧如云特意约袁崇焕同行,东下梧州府城各处游览。袁崇焕明白师意,欣然应允。
第二天,他们从水巷口码头下船,沿浔江东下。沿途谈些历史风物、名人掌故、奇闻趣事,并饱览沿岸风光,闲情逸致有增无减。
不久,到了梧州地面。
第二天,袁崇焕与师尊一行出东门阳明门,游了纪念位列八仙之首的唐道士吕洞宾来梧而建的“吕公祠”,又游了纪念韩雍总镇梧州平定瑶乱的“韩公祠”,经府学,沿孔庙岭脊一路东行,过石鼓冲、意园冲、金鸡冲,一直游到谭公庙。
谭公庙是梧州名胜之一,与龙母庙、白鹤观、北帝庙并称“梧州四大庙”。
相传,谭公庙原是为纪念“全真七子”的长真子谭处端而建的。谭处端是道教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七位嫡传弟子之一,他来到梧州,见此地连襟三江,地控两粤,自古水陆要冲,素有“虎踞南荒第一州,缘墙雏堞枕江流”之称,便在州府附近住下。他听说梧州为“火地”,经年发生火灾,一旦起火,街坊成片连烧,损失极大,州民谈火色变。
谭处端是著名道士,也是堪舆名师,他向州府游说,在北山上建北帝庙祭祀水神玄武大帝,即可消除此灾。州府信之,果然筑了北帝庙,又从其言,将街道划分成“井”字建筑,取“井水克火”之意(现四方井、五坊、九坊街等即缘于此)。自此梧州火灾减少,火烧损失也不大。州民感其德,便建道观让他留驻,并立庙祭祀。谭处端谢却建庙,要求找一处地方建立“重阳宫”纪念其师。此宫即为后来的谭公庙。
谭公庙在梧州人的心目中与众不同,只在春日二月初二社日隆重祭祀,称“龙抬头”。是日,州人扶老携幼前往谭公庙,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祈求一年消灾祛祸,长命百岁,或祈求早生贵子等等。平时,则是商家祭祀求财和游人歇息休闲之所。庙左有一棵大樟树,树干粗壮伟岸,枝繁叶茂,团团如盖,树荫有二十余米,树上挂满了成千上万的红色小布袋、红绳、红绸之类,沿树根砌了半米高的青砖围圈。庙前一片旷阔空地上,摆着几档杂货摊,一些水手、纤夫、小贩、担工各式人等,在那里沽酒买茶,聚在树根底下休憩闲聊。
庙前大门的楹联最著名,有“岭南楹联之冠”之誉,这也是最让梧州人对谭公庙记忆深刻原因之一。庙祝姓刘名过,闲聊中得知袁崇焕是举人,又见庙宇大门尚缺一联,便请求其赐予墨宝。袁崇焕感于祖辈行商梧州,德义受到里人景仰,又见刘庙祝诚恳之至,便欣然应允。
此时正值中午,但见西江自西滚滚而来,又滔滔东去,江中帆影点点,樯橹历历,纤夫吆喝,声声在耳。眼前景物,让袁崇焕浮想联翩,他略加思索,挥毫疾书写下一长联。联曰:
今日之东,明日之西,光阴冉冉,岁月悠悠,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欲海深潭;力如项羽,智若曹操,乌江赤壁总成空,今何在!请君息坐片时,试把寸心,思前想后,得安闲处且安闲,留些奔波待明日。
这个人来,那个人去,风尘仆仆,道途茫茫,牵未住红颜白发,带未走黄金璧玉;富似石崇,贵比杨素,绿珠红拂皆成梦,为什么?替我解下数文,沽酒半壶,猜三通两,能唱饮时应唱饮,西出阳关无故人。
刘庙祝原是落第秀才,精通文墨之人,也曾请人撰写过几副对子,都不觉满意。现在袁崇焕信手书写此联,却是情景交融,文情并茂。刘庙祝细读一番,喜出望外,他想不到袁崇焕不到而立之年,人生际遇,文史阅历如此之广。此联即景抒情,感慨古今,语意虽有些偏颇,流露些许消极,劝人及时行乐,但却是劝世醒人之作,于此处却正好提点往来之人,恰到好处,即命人镌刻悬挂于庙门。
此联一出,顿时轰动梧州山城,传诵两粤,被誉为“岭南楹联之冠”。由于此联佳妙,谭公庙迅速闻名遐迩。十余年后,袁崇焕屡败强敌,威震边关,却因朝廷奸臣陷害,被崇祯皇帝以“通敌叛国”之罪而处磔刑冤死,家属亲人也受株连遭流放三千里。谭公庙镌刻的楹联也随遭焚毁。
袁崇焕死后153年,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获得清廷平反。宋湘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壬子科中解元,嘉庆四年(1799年)己未科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出任四川、贵州正考官,赴任途经梧州时,应谭公庙庙祝之请,重新书写此联挂于庙门。此联一直挂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始毁,联中落款“嘉应白渡宋湘书”,但并未写明为谁所撰,或许是不明白清廷为袁崇焕“平反”出于何意,畏惧“文字狱”之故。现梧州六十岁上下的人,不少都能背读此联。
宋湘后来将此联作了改动,曰为“象棋联”,收入其《红杏山房集》中,以至年代久远,袁崇焕此联便被讹传为宋湘或他人之作。其所改“象棋联”为:
世事茫茫,光阴冉冉,留不住朱颜玉貌,带不去白璧黄金。富若石崇,贵若杨素,绿珠红拂今何在?劝君放下忧思,来几盘将帅车马,遇快乐时须快乐。
青山迭迭,绿水融融,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心潭欲海。勇如项羽,智如周瑜,乌江赤壁总成空!请子且坐片刻,听几句说古谈今,得安闲处且安闲。
袁联触景生情,借景抒怀,气势远大;宋联文辞洗练,简约工整,文士气浓,各有所长,互为亮瑜。但袁联毕竟为原创,广为传扬。到了1958年前后,庙宇和楹联一起被拆毁。谭公庙与袁崇焕题联虽然湮灭在历史的沧桑中,已了无踪迹,但作为一方旅游文化名胜古迹却难以磨灭,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是后话。
游览了梧州各处名胜古迹,两位师尊见袁崇焕事多挫志,题联中又流露出某种消极情绪,惟恐袁崇焕如此英才就此消磨进取锐气,埋没前程,于是,带他到两处地方去游览,好让他从中得到启迪和教育:一处是东湖书院,一处是尚书墓。果然,这两处虽则不是风景胜迹,但却让袁崇焕的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洗涤,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更加饱满。
东湖书院建于七十多年前武宗正德朝(1506—1521年),为南京工部尚书吴廷举创立。位于冰泉冲口,前面是一个不大的山湖。因在州城外的东面,故称东湖。这个地方左边的山岭叫“南蛇地”,是吴廷举的祖上墓地,很有名气,当年吴廷举死时,贫不能敛,后归葬于祖墓旁,所以又叫“尚书坟”。
吴廷举的故事,袁崇焕自幼耳濡目染,对这位“虽死而未悔”的乡贤的高风亮节和铮铮铁骨十分仰慕,对其“忧民如有病,对客似无官”的志向情怀深为叹服。
他来到墓碑前,抚读墓碑,感慨万分地说道:“是啊,太史公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吴尚书一生忧民忧国,为国为民而不惜以死相谏,七起七沉,九死不悔,真是铮铮铁骨的世间伟男啊!大丈夫立志,自当如此!”说完,点烛焚香,跪在墓前,三叩九拜,虔诚地祭拜这位杰出乡贤。
袁崇焕此次游历州府名胜之后,有志于警励自己,复入东湖书院,决心潜心研读。
大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袁崇焕第六次赴京,参加己未科会试。
袁崇焕考中举人后,经过十二年漫长岁月与矢志不移的艰苦努力,终于进士及第,时年三十七岁。
责任编辑:傅燕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