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光彼岸的祭奠

2015-11-17凌鹰

椰城 2015年1期
关键词:祭文舜帝礼仪

■凌鹰

黄河故道上,一个帝皇从中原启程。

另一个帝皇目送着这个将皇位禅让给自己的君主的背影渐渐消失在黄河岸边的最尽头,发出一声至今还响彻在史前的黄河上空的悠长感叹。

这一别,就成了他们的永诀。

这两个古代帝皇就是舜和禹。

然后,在某一天的清晨或者黄昏,那个目送舜从中原出发走进潇水沿岸的禹,居然神奇般地站在湖湘大地的南岳山西段他下旨修建的紫金台祭坛前,面向潇水河畔的九嶷,在一阵沉郁幽渺的韶乐和浑厚激烈的牛皮鼓的波涛中,万分虔诚地曲腿而跪,磕了三个响头,将一种比潇水还要悠长的情思以祭奠的方式留在了南岳衡山的紫金台祭坛上,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对一代始祖舜的祭奠第一人。

禹对舜的祭奠,不仅是一种感恩,更是一种膜拜。

按常理,禹应该痛恨舜,因为舜跟他有杀父之仇。

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经常洪水泛滥,导致黄河两岸庄稼淹没,房屋倒塌。面对如此愤怒疯狂的黄河,作为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就派禹的父亲鲧去治水。鲧只知道筑坝堵水,可是,越筑越多的堤坝所蓄积的黄河水却就像越积越深的仇恨,一次次将堤坝冲垮,这就给黄河两岸的百姓造成了更大的灭顶之灾。正当此时,舜继位做了部落联盟首领。于是,他就把治水失败的鲧流放到羽山,可每当想到那么多老百姓因为鲧治水不力而惨遭厄运,就痛心疾首,便派祝融氏处死了鲧,并派鲧的儿子禹继续去黄河治水。禹汲取父亲的教训,改筑坝堵水为修渠排水,让滔滔黄河之水多路分流,将黄河之水赶进了大海。

舜不愧是一个尊重客观事实的明君,也是一个能海纳百川的智者。因为禹的治水之功,更因为禹那种坦荡无私德为先的襟怀与自己如出一撤,他居然将皇位禅让给了禹,他居然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向世人界定了鲧与禹父子两之间的人生归宿。

当然,禹到底恨没恨过舜,我们无从知晓也无法考证。父子之情,人之常情。即使他曾经在心里默默地恨过舜,那也是符合人性的。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他在接过舜的部落联盟首领大权之后,那种以德为民的宏韬大略完全就是沿袭了舜的真传。所以,当舜驾崩于九嶷之后,他就触摸着舜的背影,踩着舜的足印,从中原大地一步一步爬山涉水,开始了他的南巡之旅,并在南岳衡山修建祭坛,然后凝望九疑,遥祭舜帝。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史前,祭天、祭地、祭神、祭祖宗、祭先贤,已然成为一种心灵的依附和精神信仰,已然成为一种祈福的本能行为。可是,由一个帝皇去祭奠另一个帝皇,禹却是首开先河。禹对舜的这种膜拜与推崇,就像他开凿黄河引水的第一道口子,将中国最古老的道德力量引进了人类的大海,以至于在这种力量的奔腾中,震撼了一个又一个帝皇将相。

于是,秦始皇紧随其后,成了祭奠舜帝的第二个帝王。《史记·秦始皇本纪》如是记载:“三十七年(前2 1 0)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帝于九疑山。”这就让我们不难想到,秦始皇是在这一年的金秋十月一路出游来到浩渺的洞庭湖的。他站在洞庭湖的一片波浪上,任洞庭碧波拍打着自己华丽的画舫,拍打着自己激荡的心跳,昂首翘望湘南九嶷方向,诵读祭文,默然祈祷,借洞庭湖上空的清风,送去他对一个远古帝皇先贤由衷的敬重与祭拜。

紧接着,便是与秦始皇一样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汉武帝。这个历史上霸气十足的皇帝,却对西汉思想家、儒学家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儒学理论深信不疑,居然很爽快地接受了董仲舒的进言,在朝廷和民间竭力主张儒学思想。正因为这个汉武帝,儒学从他那个朝代开始,就成了古代的官方哲学,并一直承传到今天。儒学的鼻祖毫无疑问是我们的先祖舜,源于这一文化根脉,他也组织了一次规模浩大而又庄严凝重的遥祭舜帝大典,遥望着舜帝生命的最后归宿之地九嶷山方向,抑扬顿挫地宣读了祭文,成了遥祭舜帝的第三个皇帝。

自这三个皇帝亲自祭舜之后,唐玄宗、宋武帝、朱元璋也相继用另一种方式祭奠了舜帝不朽的灵魂。

第一个遣使祭舜的皇帝便是唐玄宗。他派遣的这个人我们大多数都非常熟悉,这个人就是唐代名相、著名诗人张九龄。自此,后面的历朝历代皇帝便纷纷效仿唐玄宗,派遣朝廷大臣,带着皇帝认可的祭文,亲自来到九嶷山祭祀舜帝。或者,由皇帝派遣地方官,代表皇帝或朝廷祭舜。其中,宋武帝刘裕就是命湘州刺史张邵代为祭舜的。

说到张邵受皇帝派遣祭舜,还有一段趣话。

那是永初三年(4 2 2)二月,张邵的好友颜延之出任始安郡太守。其时,始安郡治所设在现在的广西桂林,归湘州管辖。于是,颜延之便高兴地来到楚地湖南,向他的老友和上司张邵报到。按照舜帝的生日为规定的祭舜时间,颜延之来湘州报到的时候,已经迫近祭舜的日子。也不知道这个张邵是想试探一下老友的文才,还是偷懒,颜延之刚来辖地报到,他就命其代写祭文。然后,又邀请颜延之一道,前往九疑山祭舜。说起来,张邵或者颜延之应该是最幸运的。因为,在此之前,历朝历代祭祀舜帝的祭文都没有保留下来,而由颜延之撰写的这篇祭文,却被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编进了《艺文类聚》一书中。就这样,这篇祭文就成了历代最早被保存下来的祭舜帝文。

后来的朱元璋更有意思,这个草民出身的皇帝,对与自己有着比较类似经历的舜帝格外敬仰有加。因此,洪武四年(1 3 7 1),为表达自己对舜帝的景仰与敬重,并没有多少文才的朱元璋,却亲手写了一篇《祭陵祝文》,然后遣翰林编修雷燧带着这篇御祭文到九疑山祭舜。

可以说,是朱元璋让祭舜活动形成了一种规律。因为,自从朱元璋亲笔撰写《祭陵祝文》之后,明代祭祀舜帝从此蔚然成风,凡遇国家大典、大事,朝廷都会遣官来九嶷山祭舜,久而久之,这种有序的祭舜活动便成了一种定制。据《宁远县志》和《永州府志》记载,明代一共御祭舜帝陵1 5次,其中可考者1 3次。

是并没有多少文化的朱元璋,让舜帝祭奠文化进入了国祭的有序秩序。

秦王朝之后,清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可这个新生的少数民族王朝所要面对的最大冲突就是汉文化,这是他们的统治者不可忽略也无法忽略的事实。这就像一个水手驾船远航时,必须仔细辨认和熟知河道与水域一样,否则随时都有可能遭遇风浪和险滩,随时都有可能被突如其来的巨浪掀翻在水里。

并不愚蠢的清皇朝自然知道,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砝码就是对汉文化的认同和接受。没有这种文化的认同,就等于开船航行没有航标,随时都会迷航甚至被湮没。

在清王朝时期,虽然历代皇帝都是少数民族者,可中国却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这就迫使那些当权者必须尊崇汉民族文化。而汉文化的主流就是以舜帝为源头舜德思想演变和完善起来的儒家文化。所以,儒家文化的祖师爷就是舜帝。

如是的认识,无法不让清王朝历代统治者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祖师爷舜帝顶礼膜拜。因此,无论任何一位皇帝继位亲政,都要派手下亲信到九嶷山舜帝陵前祭拜这位汉民族文化先祖。

顺治八年(1 6 5 1),顺治皇帝遣侍读学士白谦允到九嶷山祭拜舜帝,成为清王朝第一位遣官祭舜的皇帝。

康熙六年(1 6 6 7),康熙皇帝遣宗人府丞高珩到九嶷山致祭,告亲政。成为清王朝第二位遣官致祭的皇帝。此后,从康熙到宣统等十一位皇帝,都在他们继位亲政或在重大庆典时遣官来到九嶷山,致祭舜帝陵。据记载,清王朝时期的十二位皇帝,一共遣官祭舜达4 5次。其中,遣官致祭次数最多的是乾隆皇帝,他一个人就历次遣官来湘南九嶷祭祀舜帝1 2次。清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虽然早就看到了自己那日暮西山的政治统治命运,但他还是于宣统元年(1 9 0 9),派遣永州镇总兵张庆云来到九嶷山祭奠了舜帝,成为中国最后一个祭舜的帝王。

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国祭威严与盛况渐渐从九嶷山的上空飘远。可是,在舜帝陵前,民间香火却一直还是经久未绝。直到2 0 0 0年清明节,由九嶷山下的宁远官方组织的社会各界祭舜典礼,使九嶷山舜帝陵再次响起了另一种意义的集体祭舜的洪钟清音。

从最早的禹第一个祭奠舜帝的历史脉络来考证中国古代的祭祀礼仪,我们就能见证当时的祭祀文化的诡秘与神奇。

到汉唐时期,祭祀礼仪多在九嶷山的玉琯岩前的舜陵庙内举行,并开始了遣官致祭制度。祭祀礼仪开始制定固定的程序。这一时期的祭祀礼仪,不仅规定了仪程,也规定了祭品的陈设,整个礼仪已经包含了乐祭、歌祭、舞祭、物祭、文祭(祀文)、燎祭等内容。到明王朝始,舜帝祭祀活动更加规范有序,形成了三年一大祭,每年春秋两祭的例祭和“遇国有大事”,遣专官告祭的定式,并正式确定了南宋朱熹所作的“虞庙乐歌”作为祭祀礼仪中的歌祭祭文。礼仪仪程中使用的“乐章”也有了正式的规定,迎宾、沐浴、省牲、盥手等也进入了礼仪活动中,并成为定制。而且,还规范了文祭使用的祝文及书写格式、祭祀仪程的先后顺序。

如果对古代的舜帝祭舜活动给予详细的分类,它们一共可分为六种基本形态:望祭、物祭、乐祭、舞祭、文祭、燎祭。

望祭是因为古代帝王无法亲临九嶷山,在京都或在途中设坛举行祭祀礼仪望祀九嶷舜陵的一种祭祀形式。

物祭供品以五谷、果蔬及牛、羊、猪、鹿、兔、鱼肉制品等为主,祭器也多用陶制作,表示对舜帝在耕、渔、农业以及制陶工业的创造发明惠及后人,以示不忘之意。

乐祭是舜帝陵祭祀礼仪不同于其他祭祀礼仪的特色之一,并有专门的乐章,每章都配有专门的歌词,以示对舜帝的道德教化行为表示深切的怀念。除了朝廷颁制的乐章外,历代王朝也有另由名家作乐歌为乐祭的,比如南宋朱熹就写了《虞庙乐歌》作为南宋乐祭的乐章。

据史料考证,舜“舞干戚于三苗,而三苗服”。祭典仪式上,干戚舞以各部族图腾象征在舜帝德化的音乐舞蹈艺术感染下,各部族达到“九族亲睦,和合万邦”的民族团结景象。于是,舜帝祭祀活动中,就有了舞祭这么一种形式。

文祭是官祭和民间社团祭祀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祭祀活动,以祭文的形式,告祭始祖舜帝。祭文的格式沿用规范,根据祭祀的主旨,在颂扬舜帝功德的基础上,阐明祭祀人的志向。古代的祭文多写于专用的祝板上,故又称“读祝”。官方祭文在祭祀礼仪结束后,多刻于碑石上,立于陵庙内。只要进入舜帝陵内,我们就能看到历代帝王的官祭祭文,虽然字迹模糊,刻痕不清,但岁月的风雨,世态的炎凉,仍然无法抹杀其中虔诚的记忆。

燎祭是主祭官在燎祭所,点燃燎祭之火后,用火焚烧祭品、祭器、祭文,参祭人员虔诚的望燎,然后掩埋燎祭坑。

这六种祭祀形态都是官祭轰动留给我们的遥远记忆。而舜帝陵民间祭祀却承袭“家祭毋忘告乃翁”的传统,多为家庭家族、民间社团的告祭活动,祭祀日期常无定日。除清明节、舜诞日外,其余均由祭告人自择日期、四时不拘。

民间社团的告祭仪式多依照各地的祭祀程序进行,有进供品,进香,上祭酒,读祭文,三叩首,饮胙肉,焚帛香,抚陵碑等,仪程进行中亦配有民间音乐。家庭式的民间祭祀主要是上香烛、行叩拜礼,也有瘗毛血、宰杀牲禽的仪式。

至于由官方操持的舜帝陵公祭大典,其祭祀礼仪既有承袭,亦有出新。整个祭祀礼仪共分为迎宾仪式,导引仪式,祭典仪程,瞻仰仪式,谒陵仪式和祭文碑揭碑仪式。祭祀仪程为鸣金、击鼓、鸣炮,敬供品、献花篮、行鞠躬礼,乐舞告祭,敬香、献酒,盥手,上香,读祭文,焚帛书、礼成等。仪仗队伍以表现5 6个民族共祭的旗幡队为行进队伍中最耀眼的仪仗,以庄严肃穆的花篮队,供品队和行进锣鼓队为主组成的礼仪队伍,伴以地方特色的民乐队、龙狮队,浓墨重彩中又更加彰显出一种地方文化风情。

在祭祀方式上,现代舜帝陵的祭祀礼仪虽然继承了传统的物祭,但也会根据季节有所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把乐祭、歌祭、舞祭合为一体,形成“乐舞告祭”新主题,并将乐舞告祭分为《箫韶引凤》、《卿云歌颂》、《南风祈福》三乐章。新的音乐旋律拉开祭祀的序幕,然后,浑厚沉郁、辽远幽深的《韶乐》,将祭祀活动推进悠远的岁月,让人情不自禁地去回望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回望舜帝渐行渐远而又清晰伟岸的文化背影。

猜你喜欢

祭文舜帝礼仪
天下为家
根祖文化的圣地——舜帝陵庙
东安县芦洪市镇文化资源探讨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古代祭文初窥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康熙帝谕葬靖海侯施琅将军祭文再现福建
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
漫话古代的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