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学[星火]到文学[鄂军]
——写在《湖北文学通史.近现代卷》出版之际

2015-11-17何锡章

长江丛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文学史湖北

何锡章

从文学[星火]到文学[鄂军]
——写在《湖北文学通史.近现代卷》出版之际

何锡章

新时期以来,国内地域文学史研究方兴未艾,各地纷纷推出了地域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北京文学史》(傅秋爽主编,2010年出版),《上海文学通史》(邱明正主编,2005年出版),《山东文学史》(李伯齐主编,2011年出版),《河南文学史》(张鸿声主编,2011年版)等,几乎近30个省市自治区都出版了各地的文学史,而且有些文学发达的地区,如杭州、苏州、南京、绍兴等地也拥有了各自的专属文学史。返观湖北地区,虽然展开了很多的地域文学研究,同时也建立了很多的湖北地域文学(文化)研究的机构,然而,在湖北文学史编写方面仍然只有王齐洲、王泽龙于1995年出版的《湖北文学史》,距今已经过去近20年,湖北文学的研究内容、视野、方法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薄薄的一本20多万字的《湖北文学史》已经无法涵盖从先秦至当代的文学发展变化。尤其在近现代文学研究方面,虽然这一时期的文学历程可谓波澜壮阔、异彩纷呈,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可湖北近现代作家的研究依然停留在零散的、局部的、静态的文学散论阶段,还存在着大量的空白领域。如何深入挖掘和凸显湖北近现代文学“新传统”的历史成就,如何探索和分析文学“鄂军”的演进过程和性格特点,以及如何接续和发扬湖北近现代的文学精神,这些都构成了《湖北文学通史·近现代卷》编写的出发点。

诞生在国运多舛之中的近现代文学,始终以一种忧国忧民的姿态关注着荆楚大地的沧桑巨变,从清朝咸丰、同治时期的“乱世之音”到解放前夕的时代更迭,湖北文学始终处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风口浪尖,这期间历经第一次鸦片战争、维新变法、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6年的武汉革命政府、1937年的抗日战争等等,一系列标志性意义的历史事件都与湖北近现代文学的演进紧密相连。在战乱频仍、峥嵘岁月中,湖北作家没有隐逸山林、也没有闭目塞听,而是自觉地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前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早在嘉庆、道光年间,湖北作家笔下的忧生念乱、叹息咨嗟之声便不绝于篇,至于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与革命时代,从未断绝过湖北作家们慷慨激昂、奋而起行的抗争身影。由现实主义传统与民族忧患意识所迸发出的点点“星火”,伴随着湖北作家勇敢开拓的脚步,从“维新”时代到“五四”运动,从“大革命”时代到“抗战”前线,从鄂北到鄂南,从鄂东到鄂西……或扎根于故土,或勇敢走向世界,或活跃在文学前线,或坚守在敌后的文化荒漠,凭借着他们坚韧的荆楚精神与艰苦的文艺探索,汇聚成一支影响深远、声势浩大的中国新文学“鄂军”。

“江山不幸诗家幸”,面对荆楚大地奔腾不息、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历史,湖北作家作为时代的执火者、目击者和某种证词提供者,为后人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值得自豪的全新世纪。据《湖北诗征传略》、《湖北省志》、《湖北作家辞典》、《湖北文艺家传略》等资料,收录的清末道光年间至建国前的湖北籍近现代知名作家、诗人、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就多达八十多位,如王柏心、樊增祥、张裕钊、闻一多、曹禺、废名、胡风、余上沅、叶君健、曾卓、聂绀弩、胡秋原、张光年、绿原、丽尼、恽代英、王元化等,这些作家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都能占有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引领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潮流,各自成为一个方面的领袖及代表人物,如近代部分王柏心的诗文在道咸间独步两湖,张裕钊以古文成为桐城——湘乡派的后劲,樊增祥以诗歌而成为晚唐诗派的旗手。至于现代部分的优秀作家则更多了。闻一多在中国新诗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为新诗的艺术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是现代话剧创作的大师,也是使中国话剧走向世界的开拓者;恽代英不仅是湖北白话文学的实践者,而且是中国革命文学的倡导者;废名不仅是京派文学的主要代表,而且是中国诗化小说的先行者;聂绀弩不仅是鲁迅风的拥护者和发扬者,而且是“后鲁迅”时期的杂文代表。这些湖北籍贯的优秀作家仿佛夜空中的璀璨星辰,点缀了异彩纷呈的现代文学星空。因此,对这些作家及其文学活动的关注,不仅能够总结近现代湖北作家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经验,而且还能够跨越地域限制,展开对整个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的深入认识。

面对这些灿若繁星的作家群体,作为湖北近现代文学的关注者、研究者,如何梳理19世纪以来湖北文学的发展与变迁轨迹,从而展开对湖北近现代文学曲折经历以及未来走向的深度思考,这是我们经常萦绕于心的一个问题。作为大型文学史学编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要照顾到总体布局上的整一和谐,又要兼顾局部阶段的独特发展面貌,《湖北文学通史·近现代卷》编写组确定了以时代为经、作家为纬的治史方式,对近现代湖北文学活动进行系统扫描、分析和研究;同时,为了保持通史时间线索的完整性并兼顾具体历史阶段的文学的独特性,确定了将近现代文学合为一卷且又相对独立的写作方式。

从编写结构上来看,湖北近现代文学以“五四”划界分为近代部分和现代部分,近代部分又以光绪初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和风格由嘉庆、道光间的盛世余音转向咸丰、同治时期的“乱世之音”。后期文学的主要特点是作家在“同光中兴”的幻影中开始思考国家的出路问题,讨论改革、革命的内容在文学作品里逐渐扩散。至于将具体的作家列入前期或后期,主要依据其年辈,卒于光绪初年之前的,一般列入近代前期。像王柏心、谢元淮、叶名灃等生于咸道年间的作家归为近代前期,而樊增祥、张裕钊则按照生卒年归为近代后期。至于将某一作家列入近代后期,也并非意味着他在社会政治思想上接受了维新、革命等思想并用文学形式加以表达。实际上,从政治态度着眼,近代后期的湖北作家主张维新的,有主张革命的,也有固守传统、反对任何维新和革命的,比如在近代后期湖北文学发展中增设了一部分“革命派”作家的创作、“维新派”及其作家的创作。对于一些生卒年不详、难以推断的作家,在写作过程中采取一些变通的方法灵活处理。

现代部分尊重写史的通常划分方式,将1919年的“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界定为湖北文学的现代部分。按照湖北现代历史发展的线索,主要分为四个大的历史阶段:20世纪20年代是湖北现代文学的第一阶段,时间跨度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1927年的武汉“国民政府”时期。这是现代文学的启蒙发轫期,内容涵盖湖北现代文学的发端、新旧文学的嬗变、革命文学的出现以及恽代英、闻一多、余上沅、废名等的重要文学创作。20世纪30年代是湖北现代文学的第二阶段,时间跨度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至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这是现代文学的艰难发展期,在严酷的党政文艺政策的压制和战争的影响下,湖北现代文学在艰难曲折地生长,但依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如中国戏剧的优秀代表曹禺、进行“世界语”写作的叶君健、关注儿童心灵的严文井,倡导自由主义的胡秋原等等。20世纪40年代前后是湖北现代文学的第三阶段,时间跨度从“抗日战争”时期至1945年抗战结束。这是湖北文学的曲折发展期,既有作为“战时首府”的辉煌,也有“沦陷”后的没落。这一时期主要以抗战文学活动与文学社团为主,期中有“文协”和“三厅”的成立,郭沫若、老舍、胡风等人在武汉的宣传活动,“七月派”的湖北作家群。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湖北现代文学的第四阶段,时间跨度从1945年抗战胜利至1949年建国前。这是湖北文学的战后恢复期,由于抗战残酷的生存环境和湖北大批作家的流亡,战后湖北文坛并无多大起色,但是荆楚大地的文化精神却在祖国各地开花结果,如来到延安的陈荒煤、吴奚如、安危;远赴上海、北京、香港等地的王元化、叶君健、胡秋原等,从他们的文化基因和作品质地来说,依然属于故土、属于湖北。

对于零散丰富的作家作品而言,如何将它们同湖北文学的发展线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在编写过程中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论交叉式的研究:一方面,寻求历史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有机融合,注重将作家放到历史时间线索与演变规律中去研究,探索他们的历史贡献与社会历史环境下的创作特点,同时,积极搜集零散、原生态的研究资料,对作家创作进行实证式研究,发掘出“湖北版的海国图志——《荡海杂咏》”“武大创作团体”、“郭沫若等人在武汉的活动”、“余上沅与中国戏剧变革”等隐在的文学活动。另一方面,寻求思潮研究与个案研究的相互印证,在将湖北近现代文学切分为几个大的阶段,然后在每个阶段中进行细化,既要照顾整个文学发展大潮,同时也不能忽略文学活动中每个作家的作用,将选取各领域有影响力的作家做深度的个案分析,如诗歌方面的王柏心、闻一多,小说方面的胡石庵、废名以及戏剧方面的曹禺、余上沅等,都是分章进行详细叙述。

从编写意义上来说,《湖北文学通史·近现代卷》展开了对湖北文学近现代阶段的专门史研究,在之前的湖北研究中尚属空白,具有研究题材方面的创新点。同时,也正是因为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深入挖掘,在研究过程中发掘了诸多缺乏关注的文学史料与作家创作,如与王柏心并称为“楚四家”的刘淳、蔡以偁和张其英的文学创作,近代后期湖北文坛“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分野,恽代英的革命文学,郁达夫、郭沫若和老舍在武汉的文学活动,余上沅的戏剧变革,湖北早期白话文创作与武汉报刊情况等等,这些都填补了研究空白,具有研究内容上的创新价值。

纵观湖北近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它既显示出同19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同步发展的趋向,又显示出湖北文学成长过程中的自身独特性。关于前者,湖北地域文学同中国现代文学一样,共同经历着发生、发展、复兴和沉落的历史过程:它们在19、20世纪的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中诞生,一同体验过清末国运沉落的痛楚和“洋务”、“维新”、“革命”的话语更替;一同创造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二十年代”文学的高峰;一同经历过抗战初期的文学繁荣与短暂复兴;还一同在战后严峻的国内形势中艰难跋涉,这些都证明湖北近现代文学的“小气候”与整体的中国20世纪发展的“大气候”是紧密相连的。关于后者,正是源于湖北作家们辛勤的耕耘和富有开拓性的创造,湖北近现代文学生长为一种可以沟通古典型传统与未来传统的特殊力量,同时与荆楚大地的自然风物、风俗习惯以及文化品格一道,从而创造性地生成了湖北近现代文学的“新传统”,并初步显出区别于古代与其他地域文学的审美特性与文化结构。可以说,近现代文学“鄂军”的创作在许多领域都引领着新文学的潮流,尤其是凝结在湖北作家身上的那种自由、独立的创造精神,勇于漂泊、流动的开拓精神,以及忧患、感愤的现实精神,已成为中国文学历久弥新的精神与艺术的财富,必将持久地作用于当下及未来的中国文学。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文学史湖北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发展历程与学科属性
现代文学传统问题及其当代阐释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语境顺应视角下的鲁迅《故乡》的翻译
2009年5月18日湖北企业收购生猪价
湖北各地2月中旬蔬菜价格等
试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反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