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宏代表作选
2015-11-17赵丽宏
赵丽宏代表作选
活着
梦想是空的
我想实实在在活着
脚踏起伏不平的大地
头顶尘埃飞扬的天空
睁开眼睛
看见斑斑驳驳的天花板
还有被风吹动的窗帘布
活着,就是
时时听见流水的声音
天上的雨水
地下的河水
厨房龙头喧哗
卫生间水流淙淙
活着,就是
会痛,会痒,会生病
会饿,会渴,会挑食
吃不厌淡淡的粥和饭
却也想着尝尝新鲜
那些听说却没有吃过的味道
活着,就是
能笑,能哭,能流泪
能喊,能唱,能沉默
在迷惘困惑的时候
能静静地问一声
为什么
活着,就是
不时想到熟悉的名字
不时看见亲爱的面孔
不时听见窗外的吆喝
在我想念祈望时
也有人在惦记我
活着,就是
给衰老的母亲打电话
告诉她,我会像往常一样
穿过人海茫茫的城市
去陪她说话
去喝她沏的陈年普洱
活着,就是
记下明天要做的事情
然后去拥抱枕头
当然会做梦
梦中可以上天入地
梦醒后,洗洗脸
将幻境让位于现实
真实地呈现活着的状态
活着是一种状态。
这首诗的意义首先在于作者很真实地呈现了这种活着的状态。诗里写得很具体,比如,睁开眼睛看见天花板、窗帘布,证明自己还活着;活着就是能听见各种流水声(水是生命之源);活着就是会吃喝,知痛痒,会挑食尝鲜,也会生病;活着就是能笑、能哭、能喊、能唱,就是不时想起熟悉的人,就是思念母亲,就是抱着枕头睡去(睡眠中可能会做梦),等等。作者写了很多属于人的本能反应的东西,呈现了活着的原生状态。
此诗的第二重意义,表现在对现实与梦想关系的处理上。现实与梦想之间本是辩证的关系。只有现实而没有梦想,现实就会过于沉重;只有梦想而没有现实,梦想就会因缺乏依托而流于荒诞。一般来说,人在年轻的时候,梦想的成分会多一些,而到了一定年纪,则会让幻想更多地让位于现实。这首诗的表现就属于后者,呈现出作者步入中年以后的真实心理状态。
这首诗的第三重意义,是它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了作者在文体叙述风格上的变化,值得注意。作者早年即在诗歌写作上崭露头角,是享誉诗坛的优秀抒情诗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更多倾力于散文写作,在散文方面的成就和影响也渐渐超过了诗歌,但他始终没有中断诗歌写作,不时写下的诗歌作品仍以充沛的激情和优雅的抒情见长。《活着》是作者的新近之作,其最大特点是摈弃抒情,而代之以质朴、冷静、客观的叙述。这种表达上的变化,其实是诗人艺术观念发生转变的征兆和表现,是诗人超越自己的收获与成果。
苏州河夜航
最后一缕晚霞
融化在蜿蜒的河里
天地间一切随之模糊
夜色是魔法师的幕布
戏法迎面而来
眼神五光十色
河流从天上挂落
挂成飞动的瀑布
星光月光灯光波光
糅合成一片迷蒙晶莹
天在水里,船在天上
人在水天间沉沉浮浮
河上夜鹭飞旋
雪花般掠过幽暗
掠过往昔的浑浊
时光在水影里层层叠叠
雪浪四溅
溅起久违的清澈
航船是一条沉默的鱼
被流水轻轻拥抱
探头四望
岸畔楼群如山峦
灯火闪烁的窗户
是万点星辰撒落山坡
潮声在夜籁中飘飘悠悠
飘悠如一声遥远长叹
叹不尽河道的曲折
闻一闻湿润的风
有清凉的甜蜜
也有温暖的苦涩
夜鹭拍拍雪白的翅膀
栖落在河畔树丛
树影鸟影在潮声里叠合
因为树,飞鸟便有了根
因为鸟,树林也有了翅膀
沉静和翔舞,在夜幕下汇合
夜航的体验与启示
苏州河是上海市境内的一条内河,它自西向东穿过上海市区的中心地带,向东注入黄浦江。苏州河沿岸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建筑,河上有一座座风格不同的桥梁,还有15处旅游码头。
据作者讲,他就出生、成长在苏州河畔,对苏州河的感情是与生俱来的。苏州河对作者而言可以说是一条确确实实、真真正正的母亲河。
苏州河流经的区域,正是上海市的繁华路段。上海本就享有“东方不夜城”的美誉。夜幕降临之后,苏州河两岸万家灯火,璀璨一片,形成一道诱人的夜景。而乘船在苏州河上夜航,听着水声,看着灯影,婆娑迷离,亦真亦幻。新奇的体验,与白天完全不同,与岸上行走观看也是大不相同。而人的思绪,也便随航船的流动而流动着。
且看诗人从哪里下笔:“最后一缕晚霞/融化在蜿蜒的河里。”这样的开头虽然并不奇崛突兀,却也干净利落,而且颇具时空感,交代了具体时间。它告诉我们,这次夜航开始于晚霞消失之际、白天为黑夜取代之际。可见诗人进入夜航的时间还是比较早的,便于有较为充足的时间进行夜航的体验。在第一节里,诗人还用了“夜色是魔法师的幕布”这样一个新奇有趣的比喻,这样也才有随之而来的令人“眼神五光十色”的所谓的“戏法”。既然是魔法师的戏法所致,也就完全可以对眼前的景象予以大胆的想象。
第二节便展现了这个想象的世界。这也是一个感觉的世界。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有四种光交织在一起,展现在人的眼前。这也是一个各种关系交织在一起的世界。除了“星光月光灯光波光”这四种光之间的关系外,还有天与水的关系、天与船的关系、人与船的关系、人与水的关系等。足见诗人的妙笔所带来的效应。
作者用笔灵活,脉络清晰。每一节都有新鲜的内容和元素出现,增加着诗的内涵。第三节出现了“夜鹭”的意象,可谓静中之动,以静衬动,给诗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而且,联系着“夜鹭”在后面的再次出现看,这里可以说是预设的伏笔。第四节把“航船”比作“一条沉默的鱼”也颇为得当。第五节以“潮声”隐喻“长叹”之声,借此发些议论,也并不妨碍诗美。
最值得品味的是第六节即诗的最后一节。夜鹭,这夜的精灵再次登场,只见它拍拍翅膀,“栖落在河畔树丛”。这一细节颇有意味,可以引发我们关于“闲适”、“自由”、“诗意栖居”之类的联想。诗的最后三行全是议论之笔,但作者的议论又全以意象性语言出之,使诗意显得非常圆润、饱满。就字面看,这里有两对关系:一是鸟与树的关系,一是动与静的关系。但在字面之下,还隐含着一些关系,比如人与鸟的对应关系,树林与家园的对应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诗读完了,而诗的韵味却长久地萦绕脑际、留在心里。这是作者的一首近作,与其早期诗作相比亦可见出诗人叙述风格上的变化。
英雄
山峰,高高地昂起峻峭的头颅,
青藤,就是他们披散的发束?
几枝古松倔强地伸出枝干,
像愤怒的手臂指向苍天……
哦,在这人迹罕至的深山里,
一定埋葬过至死不屈的英雄。
1980年夏于莫干山
英雄的形象如山岳般高耸
对英雄的敬仰与渴慕,存在于有英雄情怀的人心中。文人虽然不能够像英雄、武士那样驰骋疆场,建立惊天动地的功业,但可以对英雄的壮举心向往之。像陶渊明那样,既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田园意趣,同时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慨叹,这并不矛盾。田园风光是美好的,但有时候又是虚幻的。现实总是不完美的,有时甚至是残酷的。即使生在盛世,也该有乱世之忧,因为二者之间的转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说这番话,看起来似乎与赵丽宏《英雄》一诗的文本有些游离,其实未必。我的上述感慨恰恰是由阅读这首诗引发的。诗人游览莫干山归来,可以吟咏山川之秀美,也可以由高耸的山峰联想到英雄的身姿。诗人这里便选择了后者。
短短六行诗,高度浓缩,诗的容量却是不可小看的。全诗采用意象化表达方式,选择了山峰、青藤、古松等意象,象征着英雄的头颅、发束、身躯和手臂。最后两行以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语言,点明了主旨,表达对英雄的敬佩与赞美,可谓卒章显志。
英雄,有戴着勋章看到胜利的,也有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后者充满悲剧意味,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从实际情况看,更多的英雄正属于此类,他们没有能够看到胜利的那一天,而光明恰恰是由这无数牺牲了的英雄换来的。许多英雄甚至没有留下姓名,长眠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里”。诗人怀念这样的英雄,表明了他的英雄观。游览莫干山,由山峰、青藤、古松等意象而生发对英雄的联想与怀念,完成这样一首意味隽永的诗,也算是不虚此行的一大收获吧。
痛苦是基石
欢乐是外壳
痛苦才是本质
欢乐是水汽云烟
痛苦才是江海洪波
在痛苦中寻求欢乐
像在收割后的田野里
拾取遗谷
在痛苦中寻求欢乐
像在积雪覆盖的峡谷中
采撷花朵
让我们学学打夯人吧
用痛苦作为沉重的基石
夯吧,把痛苦夯入心底
深深地,深深地
是的,痛苦是基石
有它,才可能建筑欢乐的楼阁
1982年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