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语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
2015-11-17曹楠楠
曹楠楠
微文化语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
曹楠楠
【摘要】随着微文化的迅速发展,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成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微文化的概念与特点出发,探寻微文化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契合点,为微文化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文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微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微文化是在社会转型期和新媒体时代,以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为传播手段,以当前社会的一种具体活动或者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等为表现形式,注重个体的以文教化,注重个体的表达和诉求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形态。继微博之后又陆续表现为微电影、微表情、微课、微时代、微哲学、微公益、微关怀、微文学、微生活等形式。它具有信息内容简洁性、信息获取便捷性、信息传播瞬时性、信息共享的互动性、信息主体的平等性与主动性等特点。
二、微文化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契合
(一)微文化契合了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主客体改革的需求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是一种价值关系,即大学生是主体,而教育工作者是客体。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以大学生为本”,来思考教育问题和开展教育工作。但在实践中,教育者往往把自己作为主体,视大学生为管理的客体,师生双方缺少平等沟通和双向互动。微文化的出现可以打破这一格局,它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表达想法、展示活力的平台。信息内容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吸引大学生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激发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微文化契合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单纯的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导致课堂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决定了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微文化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其中微公益等形式更适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理念与社会实际的知与行的衔接。
(三)微文化契合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的需要
大学生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常常是被管理者、受教育者,师生双方缺少互动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单一。以微信、微博为主要形式的微文化介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可以代替传统的文件、宣传栏、广播等载体,并在最快的时间内、最广泛的范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成为围绕公众事件、时事热点、校园动态等主题进行互动交流、碰撞思想的信息平台,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并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立竿见影、深入人心。
三、微文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启示
(一)牢固坚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要在兼顾教学任务的同时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说到底,就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满足其成人、成才需要,这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是微文化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的前提。微文化的瞬时性和大量的垃圾信息可能会抵消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传播,成为消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传播的载体,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抵制消极思想、优化微文化内容,充分利用微文化的瞬时性、互动性,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络”,更好地发挥微文化的载体作用。
(二)充分发挥微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第一,可以尝试讲授---微课---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第二,将微公益等形式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的重要载体。从细微的公益行为开始,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三,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通过交流对学生的疑惑、兴趣与关注给予积极的回应,并将其融入课堂和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三)积极进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微文化构建
要增强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就要进行校园微文化构建。首先,提高各级管理部门以及高校师生对微文化的认识,使其自觉将微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工作中。其次,要健全各种机制。健全引导机制,预先设计平台的开设、运行、模式;健全整合机制,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充分整合,以制定合理的推广策略;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反馈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了解大学生的内在诉求。再次,将微文化纳入高校校园文化,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和活力,使其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汪馨兰,戴钢书.创新与发展: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2).
[2]贺纬.微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途径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2).
(作者单位:白城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曹楠楠(1981-),吉林白城人,白城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